刘备长子被诸葛亮处死,临刑撂下一狠话,刘备后怕道:幸好没手软
读通鉴,知通鉴,用通鉴。今天陶陶继续为大家讲解《资治通鉴》。
刘备,是汉末军阀之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子嗣乃是重要的一环。但与多子多孙的曹操相比,刘备颠沛流离,转战于各地,妻子屡遭俘虏,因此几乎生殖子嗣的安定环境。
进入荆州后,刘备已经步入中年,却仍然没有子嗣。无奈之下,刘备只好选择收养一位养子。最终,刘备选择了一位姓寇的10岁男孩,并将之取名为刘封。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其实刘封原本并不姓寇,而是应该姓窦。而所谓罗侯寇氏,其实是后世传抄之误。
由于刘封出身名门且聪明伶俐,因此备受刘备的期待。刘备入蜀后,刘封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小伙,他“有武艺,气力过人”。很显然,作为刘备唯一继承人的刘封,接受了最好的培养和教育。
但在此时,刘封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原来在五年前,刘禅已经出生。相比于养子,作为亲儿子的刘禅自然更加亲近。而关羽等元老大臣,也渐渐站在了刘禅一边,而这场继嗣之争,最终导致了刘封的悲剧。
刘备入蜀后,连战皆捷,一路杀向了成都。与此同时,刘备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从荆州杀入蜀地,与刘备在成都会师。而刘封,就在这支西征军的军中。
在这场西征中,刘封所向皆克,立下了不少军功。西蜀平定后,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在此时,刘备仍然在刘封和刘禅之间犹豫不决。而刘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奋力为父亲作战。
建安二十三年,汉中之战爆发,在战斗中,刘备派黄忠、法正阵斩敌首夏侯渊,从而占据了在汉中地区的优势。此后,曹操率领大军来援,与刘备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刘封率军来援,一时间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刘封带兵下山,在曹操营门前骂阵。曹操见此,竟不顾形象,怒骂道:
“买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简单翻译来,刘备你个卖鞋小儿,竟然派遣干儿子抗拒你爷爷。等我叫来我的儿子曹彰(有勇气,外号黄须儿),再来和你斗。然而曹操的大骂并没有挽回汉中的败局,最终曹操不得不选择撤军。
然而可悲的是,刘封的奋战,并没有获得父亲的赏识。第二年,刘备便命令刘封与孟达一起攻打上庸三郡,将其调离了汉中。同年秋天,刘禅被封为太子。这场立嗣之争,最终以刘封的失败而告终。
实际上,刘封的失败是显而易见。对于封建时代的继承人来说,血缘是最重要的砝码。刘封与刘备没有血缘,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即使刘备执意将皇位传给他,试问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旧臣能服气吗?
刘备之所以派刘封去上庸,一来是为了支开他,避免尴尬;另一方面,也对他是一种保护。上庸,一直以其闭塞的地形和荒芜的环境而闻名,在地理上自成一个单元。因其远离中原繁华地带,自古以来,便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把刘封派往上庸,就是为了避免他留在成都,与皇太子刘禅产生冲突,以免他被人利用,卷入政治漩涡,从而激发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不得不说,刘备对待刘封还是相当厚道的。
从地理位置来说,上庸其实也非常重要。刘封只要能经营好上庸,与孟达搞好关系,便可与荆州的关羽形成掎角之势,共同夹攻曹魏的重镇——襄阳,从而威胁曹操集团的腹地——洛阳和许昌。
然而可惜的是,刘封与孟达并不和睦,他曾抢夺孟达的仪仗鼓吹,对孟达有着侵凌之举。田余庆先生认为这是刘封身为武夫而恃强凌弱的表现。在笔者看来,这或许也是刘封对自己不公平命运的发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关羽围襄樊,多次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但被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
由于襄阳迟迟未能攻破,导致东吴吕蒙趁虚而入,攻占了荆州。而关羽逃亡时,刘封也没有进行拯救,最终导致关羽惨遭孙权擒斩。
关羽死后,刘备勃然大怒。而孟达既愤恨于刘封的欺凌,又害怕刘备归罪自己,因此悍然背叛,率领部众夺取了上庸三郡。
刘封对丢失东三郡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刘备并不准备杀掉他。甚至,刘备连孟达留在成都的家属都没有杀。当年张飞丢了徐州,刘备没拿他怎样;后来糜芳背叛,刘备也没有株连他的兄长糜竺。但是,诸葛亮的一个建议,却改变了刘备的想法,也注定了刘封的死。原来,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在诸葛亮看来,刘封为人太过刚猛,若刘备去世,谁又能制服他?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早日将刘封除掉。
很多人认为,刘封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丢失了东三郡。但实际上,刘封的死是因为他性格太过刚猛,太过无脑,很容易威胁刘禅的地位,进而威胁蜀汉政权的稳定。汉末军阀由于内部继嗣问题引起的争斗屡见不鲜,比如袁谭、袁尚之争,刘琦、刘琮之争,这两次争斗都直接导致了本集团的覆灭,而刘备又都亲身经历,对其产生的震撼可想而知。因此,刘封必死无疑。
对于这样的结局,刘封感到出乎意料。因此在临刑之前,刘封撂下了一句狠话:
“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所谓孟子度,就是孟达。那么在刘封死前,孟达到底对他说了什么呢?原来,孟达投靠魏国后,曾给刘封写了封劝降信。在信中,最要害的一句话便是“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简单翻译来就是,阁下已经失去了最后的立足点,因此我为你的性命感到担忧。
虽然孟达是叛将,但不得不说,他确实对刘封的窘境洞若观火。上庸,本是刘备留给刘封最后的政治归宿。如今上庸丢了,成都哪有你的立足之地呢?因此孟达劝说刘封,希望他投靠魏国,好重新继承罗侯之位。
然而刘封对刘备仍有期望,因此回到了成都,最终惨遭诛杀。临刑前,刘封想起了孟达的话,因此不由感叹:“要是我和孟达一起叛变就好了。”得知此事后,刘备失望地痛哭流涕。同时他也庆幸道:“幸好没有对他心慈手软。”因为刘封至死,仍以自我为中心,不杀他行吗?
刘备宽厚仁慈,不好杀人。但在人生中最后的几年,却不得不做坏人。毕竟一个政权不能有两个中心,潜在的威胁必须消杀于萌芽。如果刘封能低调做人,好好守住上庸,或许还能保留性命。但是他性格莽撞,活脱脱一个无脑的武夫,因此必死无疑。即使刘备不杀他,未来诸葛亮也一定会干掉他。因此欲了解更多历史的智慧,应该多读、细读《资治通鉴》。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3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关于湛江“有求必应”的罗侯王庙,民间的传说太神奇了
湛江的麻斜半岛,因军港而出名,但对老百姓来说,麻斜最出名的还是那座“罗侯王庙”,又叫“大王公庙”。清初,当局曾在麻斜渡口设置炮台,故又有“炮台公庙”之称。这座庙建于元朝末年,以“有求必应”而著称,香火特旺,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那天更是人山人海,晚上的“海上游神”轰动全城。
“罗侯王庙”供奉的是谁呢?原来是一位历史上的英雄,他叫罗郭佐,石城(现廉江)博教村人,时任化洲路总管,他和子孙们为了保民平安,率兵八万讨伐海寇,多次交战。后来,他于元至正二年(1342)在与海盗战斗中为国捐躯。罗氏一族被美誉为“七代衣冠三朝济美,一门忠孝五节流芳”,广东人称之为“罗五节”。
“七代”是指罗侯王的祖父、父亲、他本人、儿子、孙子、曾孙、曾曾孙,“三朝”是指南宋、元、明初,“五节”是指罗郭佐、儿子罗震、罗奇。孙子罗玄珪,曾孙罗仕显。《高州府志》、《重修石城县志》、《广东通志》上都对罗郭佐家族的英雄事迹有记载。
位于湛江市坡头麻斜的侯王庙
为什么廉江人的庙(而且是最大一间)会建在麻斜呢?原来,罗侯王庙除罗家的忠烈外,还供奉着一位麻斜张氏的英雄。张友明,吴川(麻斜)人,天性刚勇,每以忠义自负。元至正九年(1349年),罗郭佐的曾孙罗仕显与先锋将军麻斜人张友明在海上追剿海盗,至海南澄迈海域全歼盗寇,但不幸壮烈牺牲。
由于张友明是麻斜张氏人,麻斜人民就为罗侯王一族和本族英雄一起,建了一座“罗侯王庙”,享世代香火。“侯王庙”因罗侯王而出名,但张友明也作为庙里一位人神,受到了后人(尤其是张氏后人)的敬仰,与威名赫赫的罗侯王一族共享鼎盛的香火。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在古代天灾人祸特别多,不仅有台风海潮,更有海盗横行,作恶多端,不仅危害海上,还经常窜到陆地上抢劫杀人,沿海民众苦不堪言。由于官府无能,人民便把幸福寄托在神灵上——希望罗侯王等英雄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一方水土的百姓国泰民安。而在民间的传说中,“罗侯王庙”落户麻斜,则是因为罗侯王亲自托梦而来——
罗侯王的神像
一天傍晚,在麻斜渡口北侧海边捕鱼的村民,发现沙滩上横一截几尺长的树头,形状十分奇特,树皮还不时闪烁着灵光,越看越玄妙。
不久,麻斜张屋族老便做了一个梦。一位手握铁扇、身披红袍、满面异光、器宇非凡的彪形大汉,立于床前对他说:“我已漂流了几个月,沿海巡察过很多地方,幸得同袍张友明指点,才寻得此地。这里三面环海,岛屿棋布,波浪不兴,易守难攻,此乃天造地设的要塞!若能就地立籍,座北面南,千里烟波,尽收眼底,未捷之志可弘扬了。”
族老问将军此来:“何以握扇弃戈?”大汉呵呵一笑,说:“我身位已变,戈可战,扇亦可战!”族老未及续问,只见一袭红光即飘逝门外。
托梦之事,一经传出,村民欢腾雀跃,兴奋不已。“英雄驾到了!亲人回来了!”于是,村民齐心合力,按梦托所示,将神异奇特的树头雕成神像,在树头横置之地立起庙堂,这就是后来的“罗侯王庙”。
麻斜“侯王庙”落成后不久,张屋族老又得一梦。托梦者还是罗侯王,他说:“我立籍此地,为保一方平安,人民安居乐业,我愿每年巡陆巡海一次。”罗侯王托梦显灵之后,族老与族众商定: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为麻斜的“年例”。
在麻斜“年例”期间,罗侯王日夜兼程,穿村过户,不落下一户人家。过去,麻斜人生活贫穷,平日节衣缩食,过大年也很简朴。但不管怎样,一年到头家中饲养的金鸡(阉鸡),是一定留到”年例”敬奉罗侯王的。
麻斜侯王庙的庙会
初十的“罗侯王陆巡”,从早到晚,整整一天。这天,十多尊神像旗队、锣鼓队、武术队等一列几百米长,人流滚滚,浩浩荡荡,锣声鼓声、炮声、口号声,铿锵四野,震耳欲聋;阳光、灵光、珠光、彩光,缥缥渺渺,眩目悦目。陆巡完毕,罗侯王又马不停蹄,深入到麻斜的十四村一街的家家户户,为民消灾驱邪,迎春接福。
正月十五晚,是麻斜“年例”的最后一天,也是最高潮的一天。这晚,罗侯王要乘船海巡。过去侯王海巡只靠几艘小帆船,若遇无风或逆风,需五六小时才能返庙。现在不同了,有机动大渡船,几条船可同时乘载千来人,既省时又安全。
海巡仪式在码头举行,当夜幕降临时,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炮竹声中,船队披着夜幕由南向北徐徐离开码头。按罗侯王托梦所示,海巡船队要在两个海域稍作停留。一是在今南海舰队基地码头附近,一是在今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码头旁边在船队停留时,族老率众焚香拜祭。
据族老说,每年罗侯王海巡到这两个地方都要显灵。他们依稀看到,侯王双目微合,两颊泛起红光,口中念念有词,这是他对军人保境安疆和工人强国富民的辛劳诚表谢忱。此时,天放异彩,海泛奇光,天连着海,海接着天,自然力、神力和为一体,海净陆净,一方平安!随船海巡的善男信女无不为此情此景而流连忘返……
罗侯王在海上巡游
六七百年来,“罗侯王真灵!”成了祈福求安者的众口之碑。“罗侯王庙”,也叫“大王公庙”、“炮台公庙”,成了麻斜著名的一道风景,也成了麻斜人的骄傲!
“麻斜海最安全!”这既是传说,也是现实。麻斜海海面宽阔水深流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海东、海西两边民众往来的唯通道。但渡口的交通工具,只有十几艘小帆船和十来艘小划艇。划艇长约1米,宽约1米余,高半米多。渡客多时,一艇挤上六七人,船舷紧贴着水面划行,真是吓煞人!但奇怪的是,几百年来,未有史料记载麻斜海出现过沉船死人的事故。
而在市民的传说中,到麻斜“罗侯王庙”求子、求财、求平安,那更是有求必应。由于“罗侯王真灵”之说的广泛传播,致使罗郭佐等神运大昌,香烟独盛,令麻斜其他神灵自愧弗如。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罗侯王的大诞,信奉者纷纷为之“捐戏”直至月底。粤剧、雷剧、歌舞等节目精彩纷呈。每晚从庙前至渡口,整条麻斜街人头涌涌,水泄不通。庆祝帷幕降落的第二天,海西的海头港等村的村民就接着举行与麻斜“年例”相同内容、相同形式的活动。
麻斜人对罗侯王感情很深
就算是平时,特别是“双休日”和“黄金假期”前往麻斜敬拜“侯王庙”者,也是络绎不绝。庙堂内香烟缭绕,炮声震天,到处摆满祭品热闹非凡。尤其是湛江海湾大桥建成通车以后,前往麻斜“侯王庙”拜谒的更是与日俱增。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罗侯王庙”已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有求必应”的麻斜罗侯王庙,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