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吴熙载篆书作品(吴熙载)

吴熙载篆书作品(吴熙载)

清朝篆书第一人,将篆刻与书法融为一炉,达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

很多人常常说书法的基础楷书,这是对于书法史的流变没有基本的认知,楷书是最后发展成熟的一种书体,与其他书体构不成基础之说,要说非得说哪一种书体是书法的基础的话,篆书应该是最适合称之为书法基础的书体了!

楷书不懂不要紧,不懂篆书,你的书法就很难入门了!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在篆书领域当中,在历史上的名家极少,这是因为篆书系统远比隶书系统学习的人少,自“二王”之后,书坛几乎全部笼罩在以“二王”帖学为宗的书法体系当中,偶有一两位名家诸如李阳冰也难挽狂澜于既倒!

到了清代,“帖学”式微,“碑学”兴起,邓石如以一己之力打开了清朝的碑学大门,自此一大批跟随者、发展者、超越者循此脚步纷至沓来,其中有一位继邓石如之后的篆书大师,他将篆刻与书法融为一炉,被誉为“清代篆书第一高手”,他的书法已经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化境!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他就是吴熙载!

吴熙载,字让之,号让翁,乃是江苏人,出生于1799年。他是大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在包世臣的门下,对于书法、绘画、篆刻、诗文都有了极深领会,他高于包世臣的地方是他取法邓石如,并且完善了邓石如的篆书与篆刻!

吴让之的书法出自篆刻,这跟后世的篆书出自书法的路径不同,所以我们看吴让之的篆书,气象骏麦,没有一丝的妩媚和柔弱之气,这就是邓石如在书法上提倡的“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后来的篆刻大师吴昌硕评价他的字: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意思是说,吴让之的篆书饶有古意,从不拘泥于行迹,能够在书法的规矩当中以最自然的性情尽情挥洒!

吴让之一生当中篆书的最高成就,在他的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卷》 体现得尤为完备。此作在笔法上直取秦汉,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更追其“古雅”之气象,从而显得圆劲而流美!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历代名家能够在篆书中做出变化的,皆不能与清人相提并论,吴让之将篆刻当中用刀之法的变化运用到了这件《宋武帝与臧焘敕卷》 中,此作,在用笔上极尽变化之能事,在方圆、起伏、高度、方向等等方面呈现出极为高超且自然之变!此时唐人以后所难以达到了境界!

吴让之不仅篆书绝佳,在其他书体上也不亚于同代名家,他的篆书“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是清代新篆书的创新者之一!

他曾经在晚年的时候总结自己的书法: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

从包世臣入汉人,从汉人又入邓石如,最后从邓石如中发展处自己!吴让之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他的这幅《宋武帝与臧焘敕卷》也足以奠定他的篆书地位!此作更是篆书入门者学习的重要范本。学习篆书,清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这是中国篆书的一个高峰!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如今,我们将吴让之的这件《宋武帝与臧焘敕卷》按照原作比例进行1:1复制,还原出了跟原迹毫无差别的作品。

通篇临摹此作,更能体会其章法意境!

欲购此作,请点击下面惠购: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卷》篆书长卷

吴熙载篆书《曹操诗 观沧海》

吴熙载篆书《曹操诗 观沧海》

释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魏武帝观沧海

2

作品欣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大家吴熙载(吴让之)二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让之、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清中期,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书法家吴让之的书法作品。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其行书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馆阁体”纤弱之风。

吴让之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由于吴让之有10年汉印的摹习功底,加之以邓的汉篆书体为依归,使隶书笔法参之入篆,以篆书笔意引之入印,书印相参,流美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一洗当时印坛程式化和矫揉造作的时尚,使日趋僵化的印坛面目为之一新。他在《自评印稿题记》中阐明:“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

主要书法作品有:《临完白山人书》《篆书汉乐府安世房中歌四条屏》《篆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篆书四屏》《赠归园隶书六条屏》《篆书崔子玉座右铭》《隶书盖闻经国》《隶书“四壁一枝”七言联》《赠仲陶四兄隶书六言联》《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溪上海南行书七言联》《篆书“楼台水木”七言联》《隶书“求珠倚杵”七言联》《篆书庾信咏屏风诗扇面》《篆书醉竹山房横幅》《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楷书册》《题警夫牡丹画成扇》《行草手札》《节临兰亭序》《临夏承碑》《节临颜真卿争坐位帖扇面》《行书临法帖扇面》《篆书庾信诗》等。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临完白山人书》赏析

吴熙载书《临完白山人书》轴,清,吴熙载书,纸本,篆书,纵122.7厘米,横39.8厘米。释文:帝尧陶唐氏,首阐执中之言,后世道学渊源之本。帝舜有虞氏,申明精一执中之旨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又发尧所未发也。 仲祥二兄属。临完白山人。弟让之。吴熙载篆书传邓石如衣钵,但行笔的开合、间架的布置都别有情致,形成自己的风格。此轴自称临完白山人,结体严整,屈曲盘回,意态澹雅清新,具文人士气。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汉乐府安世房中歌四条屏》赏析

吴熙载《篆书汉乐府安世房中歌四条屏》资料来源不详

释文:都荔遂芳,窅窊桂华。教奏天仪,若日月光。乘元四龙,回驰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随世,我署文章。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赏析

吴熙载《篆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

释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公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閡(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嶂(岸)高山,皆生高(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群(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风(峰)息心;经纶世务者,闚(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由(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晋三六兄先生法家雅鉴即希正捥。仪征吴熙载。

此文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以书信形式,创作出的一篇《与朱元思书》。此文仅用一百四十余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美丽风光,被后人称誉为写景的精品美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赏析

吴熙载《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 纸本 155×40cm 西泠印社藏。

释文:臣闻灵辉朝采,称物纳照;时风夕洒,程形赋音。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匮于心。臣闻寻烟染芬,薰息犹芳;徵音录响,操终则绝。何则?垂於世者可继,止乎身者难结。是以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款署:仲陶四兄先生雅政。让之吴熙载。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四屏》赏析

吴熙载《篆书四屏》 纸本篆书 125×27.5×4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光。款署:变生先生正藏。让之吴熙载。钤印:“吴熙载印”(白文)、“攘之”(朱文)。吴熙载的该作品,形成了以妍美、婀娜并从中透出天真烂漫气息的篆书章法特色。吴熙载的篆书艺术,既是一个学习邓石如的典范,更是独领风骚的一个高峰。其书法成熟稳定、丰富精熟的篆刻技法,对于学习研究篆书的人们来说,有着很好的发蒙意义。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赠归园隶书六条屏》赏析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 纸本,180×46cm×6 朵云轩藏。释文:略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张华励志诗四屏》赏析

吴熙载《张华励志诗四屏》轴 纸本,118.2×37.5cm×4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体之以质。彪之以文。如彼南亩。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水积成渊。载涟载清。土积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志含宏,以隆德声。张茂先励志诗,书奉饮泉三兄补壁。让之吴熙载。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 《篆书崔子玉座右铭》赏析

吴熙载 《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四条屏 日本藏。

吴熙载的书法艺术中以篆书成就为最高。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字出邓石如,体长画瘦,若美女婵娟,不胜罗绮,通篇用笔灵动精微,结体舒展飘逸,收笔多见虚锋滑出,微带悬针。现藏日本国。

释文:崔子玉座右铭。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 《隶书盖闻经国》赏析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纸本 149×38.5cm×12 咸丰 庚申(1860) 常熟博物馆藏。释文:略。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隶书“四壁一枝”七言联》赏析

吴熙载《隶书“四壁一枝”七言联》纸本隶书 119.2×29.8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四壁藉书留古韵,一枝分鸟卧春烟。款署:镜安四兄先生属。吴熙载。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赠仲陶四兄隶书六言联》赏析

吴熙载《赠仲陶四兄隶书六言联》纸本 115.3×28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恐修名之不立,欲寡过而未能。  此联笔法丰茂,厚壮古拙,风格近邓石如。用墨淡而润,结体严整,笔画舒展,字形外露,颇显生动活泼,又具健壮宽博之势。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赏析

吴熙载《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纸本篆书 127.5×27.5cm×2 1863年 西泠印社藏。释文:心情杂念麾之出,天地清光画不来。款署:此何子贞太史集坐位帖字也。贞恒居士壬戌秋病中偶遇,意识不行时所见妙合此景,因属为书之。时同治二年岁在癸亥春二月廿八日,吴让之并记。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生学(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溪上海南行书七言联》赏析

吴熙载《溪上海南行书七言联》笺纸 147×28.7cm×2 南京博物院藏。上联款“梧园王兄先生属”,下联款“让之吴熙载”此联所书圆转自然,气韵贯通。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楼台水木”七言联》赏析

吴熙载《篆书“楼台水木”七言联》纸本篆书 118×24.6cm×2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楼台金碧将军画,水木清华仆射诗。款署:星九七兄先生雅政。晚学生弟吴让之。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学生(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隶书“求珠倚杵”七言联》赏析

吴熙载《隶书“求珠倚杵”七言联》纸本隶书 131.6×29.4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求珠赤水目光炯,倚杵碧天胸次高。款署:蕴生世兄属。让之吴熙载。钤印:熙载之印(白文)、吴氏让之(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庾信咏屏风诗扇面》赏析

吴熙载《篆书庾信咏屏风诗扇面》纸本 51.5×18.2cm 扬州市博物馆藏。释文:昨夜鸟声春,惊鸣动四邻。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流星浮酒泛。粟瑱绕杯唇。 何来一片雨。唤作阳台神。 高阁千寻跨,重檐百丈齐。云度三分近,花飞一倍低。吹箫迎白鹤,照镜舞山鸡。何劳愁日暮,未有夜乌啼。丹叔五兄大人属书即正。让之。此扇书赠丹叔,所书内容为庾信咏屏风诗扇,此作篆书意态秀逸,字字回环合抱,圆转自然,是吴让之篆书代表作。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醉竹山房横幅》赏析

吴熙载《篆书醉竹山房横幅》纸本篆书 42×155cm 西泠印社藏。释文:醉竹山房。款署:鹄卿大兄先生属。让之书。钤印:吴氏让之(白文)、晚生学(白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楷书册》赏析

吴熙载《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楷书册》 咸丰四年(1854)31×16.5cm×19 泰州博物馆藏(蔡醴泉遗赠)

民间收藏家蔡澧泉先生(1919-1999)一生好收藏。尤其喜爱收藏吴让之作品。藏有吴让之手卷、对联、屏条、扇面、册页、碑文、印章、砚台等数十件。其中有篆、隶、草、楷各体书法作品,以及民国期间出版的吴让之书法精品册。他的藏品中有一套吴熙载在咸丰四年(1854)书写的《重修泰州城隍庙正殿记》碑文书法原件。此本被后人剪裱为册页,长三一○毫米,宽一六五毫米,共有一九页五六三字,用行楷书写。

此件书法于工整中显灵动,于丰腴中见秀润,结体端庄,具有苏东坡、董其昌之宗风,偶露魏碑风采而自成一体。为吴熙载五十五岁时书写。此碑早已不存,因而此册碑文成为孤本。

释文: 皇上御极之三年,余以扬州通守兼权泰州,泽鸿甫集,风鹤犹惊。逾月,而扬州贼退。时则冬旱求雪,春霖祷晴,每至城隍庙设坛,辄应。四年仲夏,偶与州之绅士耆老谈及上年二月贼陷扬州,四出焚掳,连至仙女庙,宜陵白塔河,去泰咫尺。忽闻大兵已到而遂不敢东下。至今年丰人乐,市廛安堵,相与痛定思痛而莫解其所由来。余恪然曰:此神力也。绅耆亦恍然曰:此神力也。顾神殿岁久失修,丹漆剥蚀,梁柱朽蠹,每遇大雨,道衲辄以油幕遮护神像。吾侪官绅士庶皆有堂楹以蔽风雨理公事,孰非神之所庇荫者,而余神所凭依,废弗修葺,可乎?邑人皆以为然。正在鸠材兴工,而州东十三里汪匪徒籍罢租,聚众滋事。余请兵并督乡勇往捕之,复祷于神签,卜大吉。各要犯骈首就诛,甫十二日而地方以定。诸董事以为流贼不至,土匪迅速就擒,皆神力也。余曰:诚然。适土木之工告竣,因请余为文以记之。余奉宪檄调补南掣行,且去任矣,但愿合州中团练御贼以忠于君,耕商洗腆以事其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是则州之士庶所以世世永蒙神佑,而邑大夫与绅耆之所厚望于合邑者也。是役也,董其事者为岁贡侯选训导康君发祥,候选县丞尤君金城,职监傅君景照。赞襄督工者为吏目黄君海瑞,劝捐有功者则库吏杨世耀也。例得备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朝议大夫、历任广东英德香山知县、浙江温州嘉兴知府、已亥广东同考官、丙午浙江监试、壬子江南同考官、现任扬州府同知署泰州事楚陂徐瀛撰。仪徽县学生吴熙载书丹并篆额。咸丰四年岁次甲寅七月谷旦上元张景潜镌。

吴让之虽以治印见长,但其书法也为可观,可谓诸体皆擅,而因治印的缘故,于篆书上用功尤深,特别是他圆劲流美的小篆作品为世人所重。这件册页是吴让之不可多见的楷书作品,而且是他五十五岁时所写,正值其书法造诣达到高峰的时候,全篇用寸楷写出,字字工整,让人赏心悦目。这件作品,历经百年到了泰州收藏家蔡醴泉的手中,蔡老爱不释手,一直秘藏箱箧,后慨然捐赠给了博物馆。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题警夫牡丹画成扇》赏析

吴熙载《题警夫牡丹画成扇》纸本行书 18.5×56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昔岁逢太甲,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 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 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 麦,归老江湖边。

款署: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媵而去。明年贼又攻永州、 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己诸 使何为忍苦徵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元次山贼退示官吏” 作守吾仁弟属录。让之。钤印:吴让之(白文)。说明:画由警夫作设色牡丹,吴让之为画题字。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行草手札》赏析

吴熙载《行草手札》 上海图书馆“青溪旧屋通义堂尺牍”收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节临兰亭序》赏析

吴熙载《节临兰亭序》扇面 纸本,18.0×52.3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略。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临夏承碑》赏析

吴熙载《临夏承碑》四条屏 纸本,隶书,135×32.5cm×4 乙丑同治四年(1865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略。此屏基本保持了原作字体的外貌结构,但用笔较为宽厚粗犷,行笔圆而滞拙,具浑朴沉劲之势。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节临颜真卿争坐位帖扇面》赏析

吴熙载《节临颜真卿争坐位帖扇面》纸本行书 18.1×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军容之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况乎收东京有殄城之业,守陕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岂独有分於仆射哉。加以利衰涂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毁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坐,咫尺之地,能汨其志哉。且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长幼。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

款署:颜平原与郭定襄论坐位帖。鹤济大公祖大人钧政。治晚吴让之。钤印:让之(朱文)。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行书临法帖扇面》赏析

吴熙载《行书临法帖扇面》洒金笺 18.5×52.5cm 。释文:操之等得识婢书,慰意知年光数问。可不?得姜顺消息悬心。操之顿首。寒佳不?张臣婚事云何?是良勤足下不?可时令知女决也。王邃白。 款署:正盈二兄先生正。让之。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庾信诗》赏析

吴让之篆书《篆书庾信诗》吴让之师承包世臣、邓石如、擅写各种书体,尤善篆书及篆刻治印。其篆法源于邓石如,但又较邓石如的书法更显绮丽婀娜,结体注重取势,以情动人,颇具神采,乃是近代篆书书家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习篆者有着重要影响。

吴让之与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是公认的中国篆刻晚清四大家,吴让之位列四人之首。这位在清代印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家,不仅篆刻作品纵横飘逸,使刀如笔,无人能及,而且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也极高。可惜的是,吴让之生逢晚清乱世,传世墨迹散落各地,想欣赏真迹非常之难。

吴让之的楷书与行草书,受包世臣影响最大,是包派书风的杰出代表,也是清代碑派书法中的杰出代表。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师法包世臣的书学思想。楷、行草书是包氏的强项,吴让之更加着迷,更加相像。

在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后,随着中国社会陷入战乱频仍的近现代,书法也曾经一度受到过强烈的冲击,经受了风雨的考验。现在,她又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不仅在全国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热潮,而且影响及于世界。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应该更加热爱她,更加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辉煌的发展。

初学篆刻,这些边款,不要错过

自从有了文人篆刻,印章边款就成了文人们记录制印人际往来、抒发胸臆、记录制印理论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印人刻而不述, 我们看不到他们成本成册的治印理论,他们重要的制印理论也存在于他们的边款里,因此,学习这些边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许多边款因为拓本和印工的原因,往往字迹漶漫,后来学习者没办法看清楚,也无从学起,今天我们把自有篆刻流派以来,对于篆刻初学者有意义的边款收集过来,配以清楚的释文,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最不济,也可以做一个资料留存起来。

闲言少叙,正文来也。

1、文彭

(文彭刻“琴罢倚松玩鹤”)

(顶款,下边的小字是王福厂的观款)

(边款)

释文: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余之暇,每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洵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1547)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

2、何震

(何震刻“笑谭间气吐霓虹”)

(边款)

释文:甲辰歲得古鼎一,是日心神舒暢,乃有此作,何震為蘭嵎老翁一覽。

(何震刻“听鹂深处”及边款)

释文:王百榖兄索篆赠湘兰仙史,何震

3、汪关

(汪关刻“消摇游”及边款)

释文:万历甲寅二月作于琴河水榭 汪关

4、程邃

(程邃刻“一身诗酒债千里水云情”及边款)

释文:癸卯冬月仿此于卧云阁吾酉有华茵之间,黄海垢道人。

5、丁敬

(丁敬刻“玉几翁”)

释文:庚申正月刻充玉几先生文房 梅农丁敬记

6、邓石如

(邓石如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释文: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多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倾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髥先生泛于苍茫云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

7、吴让之

(吴让之刻“惧盈斋主”及边款)

释文:惧盈斋者,甘泉岑君茶伯藏书所也。君既刻《旧唐书》及《舆地纪胜》,艺林珍之,信其必传。旧有钤书印已轶。今为补刻归至令侄仲陶,以钤旧藏,俾来者见之知有主名尔。咸丰九年,岁在已末,仲夏中旬,故友吴熙载记于海陵。

8、赵之谦

(赵之谦刻“悲盦”及边款)

释文:家破人亡更号作此,同治壬戌四月六日也 撝叔记。

(赵之谦刻“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

释文: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

(赵之谦刻“餐经养年”)

释文: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区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

释文: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此事与予同志者,杭州钱叔盖一人而已。叔盖以轻行取势,予务为深入法,又微不同,其成则一也。然由是,益不敢为人刻印,以少有合故。镜山索刻任心为之或不致负雅意耳丁巳冬十月冷君识。

(赵之谦刻“镜山”及边款)

释文:六朝人朱文本如是,近世但指为吾、赵耳。越中自童借庵、家芃若后,知古者益鲜,此种已成绝响,曰貌为曼生、次闲,沾沾自喜,真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矣。为镜山刻此印以质之,丁巳十月冷君。

(赵之谦刻“钜廘魏氏”及边款)

释文: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人传,此理舍君谁可言。君知说法刻不可,我亦刻时心手左。未见字画先讥弹,责人岂料为己难。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扬州尚存吴熙载,穷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赖君有印书,入都更得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说吾徒,行路难忘钱及朱。稼孙一笑,弟谦赠别。

(赵之谦刻“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

释文: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同治癸亥十月二日悲盦为均初仁兄同年制并记。

9、吴昌硕

(吴昌硕刻“明月前身”及边款)

释文:已酉春仲客吴下老缶年六十有六。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

(吴昌硕刻“葛昌楹印”及边款)

释文:汉印中平实一路未易着手,今试拟之。甲寅五月为书征。老缶。

10、黄牧甫

(黄牧甫刻“阳湖许镛”及边款)

释文:一刀成一笔,古所谓单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伙,可观者殊难得,近见赵撝尗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于板滞,虽非生平所好,今忽为撝尗动,偶一效之。振老以为何如。癸未荷花生日,牧父志于羊石。

(黄牧甫刻“化笔墨为烟云”及边款)

释文:或讥完白印失古法,此规规守木板之秦、汉者之语。善乎,魏丈稼孙之言曰:“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卓见定论,千古不可磨灭。陈胜投丰,武侯抱膝,尚不免为偶耕浅识者之所嗤笑,况以笔墨供人玩好者耶。癸未十一月牧父作。

(黄牧甫刻“雪岑审定金石文字印”及边款)

释文:仿汉镜文为雪岑先生制。

(黄牧甫刻“书远每题年”及边款)

释文:务芒道兄属刻唐句,仿《汉荡阴令张君表颂》额字应之,未识能得其脚汗气与否也?黄士陵。

(黄牧甫刻“万物过眼即为我有”及边款)

释文:福山王氏所藏古泉币曩在京师时见之今才记其仿佛。士陵学。

(黄牧甫刻“欧阳耘印”及边款)

释文:赵益甫仿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断续处,而古气穆然,何其神也。为务耘制。

(黄牧甫刻“季度长年”及边款)

释文: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士陵。

(黄士陵刻“未伎游食之民”)

(边款)

释文: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藉兹末伎以糊其口。今老矣,将抱此以终矣。刻是印以志愧焉。丙申夏六月士陵自记。

选这些款的原则,或者是因为边款能说明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是在边款中记录有印人的印学主张,或仅展示边款的刀法特征。

(【老李刻堂】之187,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