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命运(人理)

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命运(人理)

信奉天人合一,天理就是人理,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中国人是信奉天人合一的,天理应当就是人理,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欲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人欲是生存欲,人都有活下去的欲望。

第二层人欲是幸福欲,人不但要活,还要活的好,活的美,要享受财富、权力、精神所带来的种种快乐。

第三层人欲是自豪欲。自己活的好还不够,还想叫别人知道,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尊敬乃至羡慕、崇拜。

人欲也是本有,不用别人教,天生就会。已知天理是和平共处,代入人欲之中,可得为人处世的原则应是如此:

人可享生存,但不能影响到别人的生存。

人可享幸福,但不能影响到别人的幸福。

人可享自豪,但不能影响到别人的自尊。

凡影响到了别人的生存、幸福、自尊,都不利于和平共处。以杀害去剥夺别人的生命,以贪暴去剥夺别人的幸福,以炫耀去剥夺别人的自尊,都是有违天理的。我们的先辈以己度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原则,倡导温良恭俭让,主张忠恕谦和忍,不就是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吗?仁义礼智信也好,道德法律也罢,不都是为了促使人们和平共处吗?

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悟出了人生真谛:随心所欲,不逾矩。

云中吟系列·理心

“人欲理身,先理心,

心无邪则身自正;

欲理外,先理内,

内既理则外自安。”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理心,其一指修心养性之心。

《庄子·则阳》:“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汉桓宽《盐铁论·国疾》:“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

《礼·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是故先王作乐以理人心,使皆归于中正。故理心者盖指天性。唐吕温《乐理心赋》曰:“道无象,天无声。圣人不有作,曷以观化成。……和以严济,爱由敬全。有家者理心以此,必返天性于自然。且夫乐之作也,一动一息;心之理也,惟清惟直。……”

其二, “指众生、佛一如之绝对平等心。”《佛学大词典》曰:“楞伽师资记求那跋陀罗章,将安心分类为背理心、向理心、入理心、理心四种,而以理心为安心之穷究极致。该书谓:‘四者理心,谓非理外理,非心外心,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槃有别、凡圣为异,境智无二,理事具融,真俗齐观,染净一如,佛与众生,本来平等一际。’”

道无象,天无声。

宋明理学有“理具于心”之说 。陆王学派认为“心外无理”,“心即理”,万物之理皆备于吾心。南宋陆九渊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明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虚灵不昧(指心),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传习录》),把“心”看作是万理毕具,万事所从出。胡直又发挥王守仁之说:“大哉察(悟察)乎!其诸人心神理之昭诚之不可掩夫,是故察之外无理也。”(《胡子衡齐·理问》)断言“理”皆在于心而非在于物,除主观的自我认识(察)之外不存在客观之“理”。

程朱学派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得于天而具于心,万物之理亦心中所具之理。南宋朱熹说:“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此心本来虚灵,万理具备,事事物物皆所当知。”云云。

○ 编录丨善业文化

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