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杜淹王珪韦挺图片(杜淹)

杜淹王珪韦挺图片(杜淹)

杜家叔侄同为宰相为何却相互不容?李世民的连珠炮打出杜淹的原形

杜淹即将被押上法场时,杜如晦心潮难平。

杜淹是杜如晦的亲叔叔,也是他的仇人。少年时期的杜如晦兄弟,与杜淹关系不睦,具体什么原因史书没交代。按理来说,就算叔侄关系再怎么不好,总得有个限度,可谁也没料到杜淹居然对侄子们下了死手。

武德元年,时任隋朝御史中丞的杜淹被王世充虏获,一同被虏获的还有他的两个侄子,即杜如晦的大哥杜某和弟弟杜楚客。杜淹被俘后很快投在了王世充门下,就任大郑吏部尚书。

杜淹在隋朝的仕途并不顺利,刚刚归降王世充就立刻得到重用,被视为心腹之臣。发达了的杜淹,不想着照顾一下一起被俘的侄子们,而是落井下石,他撺掇王世充杀害了大侄子杜某,又将小侄子杜楚客囚于死牢。杜楚客饥寒交迫,差点被活活饿死。

我们虽然无法判定之前叔侄间的是非曲折,但杜淹此举已经突破了人伦底线。或许他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哥哥这一族只是他用来宣示个人成功的垫脚石。

然而杜淹的美梦碎了,武德四年,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大郑国灭亡,杜淹和段达、单雄信等十几个王世充的心腹一起,上了大唐的死亡名单。

获救的杜楚客却表现出了人性中最可贵的一面,他没有怨恨叔叔,而是找到哥哥杜如晦,哭着请求哥哥救叔叔一命。

此时的杜如晦是大唐陕州总管府长史,秦王李世民的心腹,也只有他开口,杜淹才有生的可能。

想到冤死的大哥,杜如晦拒绝了弟弟的请求。杜楚客大哭:“叔叔杀大哥,二哥又抛弃叔叔,杜家叔侄相杀,痛哉!”说罢杜楚客拔刀就要自杀。

杜如晦被弟弟感动,于是向李世民开口替杜淹求情。就这样,杜淹逃过一劫,跑到嵩山二度隐居去了。

为何说杜淹是二度隐居呢?原来早在隋文帝时期,他就当过一回“隐士”。那时候的杜淹刚即弱冠之年,头脑活络的他觉得靠正常途径升官速度太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妙招”。

有一天他对朋友韦福嗣说:“当今皇上喜欢用隐士,比如苏威,他就是以隐士之身得到征用,官职蹿升跟坐火箭似的,咱俩如法炮制,隐居太白山吧。”

韦福嗣一听,妙计啊,快走。临走前,哥俩又生怕隋文帝不知道他俩的行踪,在京城大肆宣传。不大清楚他们是否请美女搞路演,但宣传的效果显然不错,隋文帝真的知道了。只是结果不大好,他们恶心着了皇帝,被抓起来流放于江表戍边。

啥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啥叫偷鸡不成蚀把米?杜淹就是镜子。不过杜淹这个人确实有才华,命也好,两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第一件事,杜淹想改换门庭,引起了李世民的重视。

杜淹后来因祸得福,供职于秦王府。一心想着高官厚禄的他,却始终等不来一飞冲天的迹象,甚至长期趴窝在小办事员的职务上一动不动。于是杜淹瞄上了另一根高枝——太子李建成,他悄悄地向太子府递交了一份简历。

这条消息被脚踩两条船的人事部长封德彝知道了,他把信息透露给了秦王府大管家房玄龄。

房玄龄不敢怠慢,向李老板汇报:杜淹有才华,咱不用没关系,万一被太子重用,那就是一个大麻烦。经李世民拍板,杜淹升职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杜淹满意了,赶紧撤回个人简历。

第二件事,杨文干事件让李世民对杜淹心生愧疚。

杨文干事件就是个永远无解的历史之谜,按史书记载,这是李建成的一次阴谋暴露,所以惊吓之下的李渊令李世民平叛,并承诺事后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某些资料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另一个版本,说这是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一次陷害,所以醒悟过来的李渊对哥俩各打五十大板,取消了改立太子的承诺。

整个事件,除了杨文干被杀外,李建成这边的王珪、韦挺,和李世民这边的杜淹当了背锅侠,他们被李渊罪以导致兄弟失和的责任人,流放于嶲州。

替老板顶了一回雷,就等于镀了一层金,原本无足轻重的杜淹,反而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老板没忘记杜兄弟,立刻将他召回朝中,并一步到位提拔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署理府中的一切典仪,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工作。

贞观元年,杜淹出任吏部尚书,并正式拜相。估计杜淹梦想过一千种发达的途径,就是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一步登天。

假如当初他不去给李世民顶雷,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他能不能在两派胶着的时候,依然坚定不移地站在李世民身边呢?

恐怕不好说,有人甚至认为,杜淹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埋在李世民身边的钉子,李世民将他抛出去顶雷,让李建成吃了个哑巴亏。

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消除玄武之变的不良影响,对李建成一党采取了宽赦的政策,所以即便杜淹曾经是个双面人,李世民也不大可能再去追究,更何况杜淹确实有能力,他在任吏部尚书期间,推荐了四十多位人才,这些人大多成了后世的名人。

不过,李世民的心里疙瘩并不能完全释然,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个看似有趣,其实暗藏杀机的故事。

有一次,杜淹向李世民推荐吏部员外郎郅怀道(《旧唐书》作邸怀道)。李世民问,这个人有什么才能呢?

杜淹讲了一个故事,说早年郅怀道在隋朝任吏部主事,正赶上隋炀帝要巡幸江都,所有人众口一词附和隋炀帝,唯独这个郅怀道,不因为自己的官职低微而随波逐流,他发表了反对之声。所以,这是个敢说真话,勇于直谏的人。

李世民点点头,突然扔出了一枚炸弹:“那么,当时你是什么态度呢?”

杜淹一愣,又不敢撒谎:“臣当时跟其他人一样,表示了赞同。”

李世民脸一沉:“侍奉君主的大义,应该是犯颜直谏,无所隐匿,你既然欣赏郅怀道,为何自己不正谏?”

杜淹有点慌乱:“臣当时人微言轻,又知道自己说了也是白说,很可能还要白白搭进去一条性命,所以……”

李世民冷笑:“父有铮子国有铮臣,假如皇帝无道你为何还要当他的官?既然拿了他的俸禄,为何又不能匡正他的错误?”

李世民三连炮,打得杜淹冷汗直流,一时说不出话。李世民扭头对众臣说:“这件事众位爱卿怎么看?”

当年一同当背锅侠的王珪站出来,给杜淹打了个圆场,他说:“当年比干因进谏被纣王杀害,孔子说他杀身成仁;而洩冶同样因进谏被杀,孔子却说‘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大意是说洩冶死得不值)。他老人家的意思应该是,位高禄厚的人责任就大,所以必须要死谏,至于官微禄薄的人嘛,可以允许其随波逐流。”

得到王珪的“增援”,杜淹略松一口气,却不料李世民又打出第四发炮弹:“哦,位高禄厚的人要死谏,你杜淹在隋朝地位低,可以原谅,你为王世充服务的时候地位不低吧,为何就不死谏呢?”

杜淹脱口喊冤:“臣有谏,奈何王世充不听啊!”

让他几乎虚脱的是,李世民第五发炮弹又来了:“假如王世充修德从善,就不会灭亡,假如他无道拒谏,你的结局就应该跟比干一样,怎么就幸免了呢?”

客观讲,李世民这种对复杂问题“公式化”的简单推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可是杜淹又不能跟皇帝叫板,眼下的情形,似乎李世民不把杜淹逼到墙角搓揉一顿是不会罢休的。所以,杜淹干脆闭口不言,等着最后的“宣判”了。

这就是杜淹的聪明之处,被连打五发炮弹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问题从一开始的“尽责问题”,上升到“道德问题”,又进一步抬高到“忠诚度问题”,如果再争辩下去,估计就转变到“叛逆问题”上来了。

所以他及时“止损”,看一看李世民将自己逼到墙角,到底想干什么。

面对“缴械”的杜淹,李世民笑了:“如今你已经位及宰辅,还能做到尽言极谏吗?”

原来如此,杜淹擦擦汗,皇帝是想让我表态,跟过去做个了断,从此一颗红心两无猜啊。他立刻精神抖擞:“臣一定尽死无隐,百里奚在虞虞亡,在秦秦霸,臣一直以百里奚为榜样。”

杜淹的这个“总结发言”太妙了,既旗帜鲜明地向李世民宣誓了忠心,又悄无声息地拍了一个谁也无法拒绝的马屁:隋炀帝、王世充、李建成之流就是昏庸无能的虞国国君,您是英明神武的秦穆公呐,我愿意跟着您成就霸业。

果然李世民很舒坦,他哈哈大笑,杀机顿消。

不知道是不是惊吓过度,杜淹不久就病了,并于第二年病逝。他死后,侄子杜如晦接任吏部尚书,并以检校侍中身份拜相。与杜淹为人诟病的品行和履历不同,杜如晦名垂青史,他与房玄龄合称“房杜”,成了古代贤相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