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古人年过半百是多少岁(年过半百是多少岁)

古人年过半百是多少岁(年过半百是多少岁)

现在很少有人说“年过半百了”

以前写文章,我们常常会写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将军,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授。

年过半百也就是五十多岁吧。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写了。

现在五十多岁的人,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龄段,谁敢称老,谁又愿意被称老!

人类年龄段划分的标准确实是变了。

现在五十岁、六十岁,是人们的又一个青春期。七十岁都不显老。真正闲下来的人不多。我身边许许多多这个年纪的人,还正在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着自己的抱负!

我采访了一位60岁的退休博物馆馆长。

他一点都没闲着。

你看,他爱人在外地给姑娘带孩子,而且承担着幼儿教育的责任。

他呢?又在大学担任老师!又兼任一家民间博物馆的指导顾问,一家玉石研发中心的指导顾问!

这是具体的,还有临时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又调动了几位有专长的同龄人,共同帮助正在创业的年轻企业家。

他介绍说:“到了50、60岁往后,你遇到的不是老问题,而是新问题,传统的办法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还是要认真学习应对才行。

比如对下一代是积极应对承担责任?还是逃避躲避呢?亲情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主动亲近孙子,孙子能和亲近的时光很短,因为他会一天天远你而去。要舍得付出,得到快乐!

他讲的很具体。你看我带的大学生班,问他们爷爷的名字,竟然没有几个随口叫出来。一个没有亲情的孩子是不健康的孩子。值得高度重视!

当春节时,远方的孙女主动给爷爷寄来礼物,爷爷的喜悦那是啥感觉?是人间真情,是爷爷辛勤培育的结果。小时候爷爷带过她!童年的爱深深理在幼小的心底!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兴旺繁荣与否,枝繁叶茂与否,是一代一代积累的结果。到研究重视的时候了,这是一门学问”。

主动是最好的老师。

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一位原本与儿子、儿媳不相往来的退休老师,星期天动迈开双腿,去看望孩子、孙子。

现在孩子们生活压力山大,抱怨也大。但是爸爸登门,带着给他们的一点补贴,可了不得,儿媳妇一改往日的冷漠,爸长爸短的叫个不停,孙子围在爷爷膝下亲呢得不成。

这正是退休老师想要的。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今年的春节他们一定很欢闹,因为儿媳妇早早来为他打扫房了!

爱是相互的,幸福是经营出来的。思想观念很重要!

老馆长又继续说:“你看,退而不休,主动工作、发挥余热,是远离孤独的最好方式。

不出门、不与人交流,思想会变得迟钝。是大忌!与年轻人在一起就会呈现年轻态,有活力。”

年龄不应该成为阻挠健康生活的拌脚石。三年疫情真的改变了世界,正在调整好人们的心态。

你说是吗?

五十岁算老人吗?心理学家的答案很肯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50岁已年过半百,应是知天命之年。不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起以往来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的法定退休年龄也往后延至50岁或55岁。大多数人更愿意将50岁看作是中年晚期。

但就个体而言,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方式不同,子代遗传基因不同,后期个人生活态度不同,个体间衰老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同样是50岁,有些人可能看起来精神焕发,身强体健,还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有的人可能行动缓慢,身虚体弱,开始步入老年生活。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0岁到底算不算是老年人呢?

获得“完善感”——老年期主要任务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心理发展观中指出:“老年期”年龄阶段是50岁以后直到死亡的这个时期,这段时期也可以叫做成年晚期。

这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感”的获得。在这个阶段需要有厌倦感和绝望感,在体验个人智慧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

Ericsson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环境和自我相互作用并且不断整合的过程。

知命之年后,我们更关注自身内在情况,去浮躁更加沉稳,会去体会人生的本质价值。

要是没有“完善感”,那当我们在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大半生时,会感到失败,充满遗憾,甚至会感到厌倦和失望,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害怕死亡。

“毕生发展观”与“老年丧失观”

人类是从哪个年龄段开始衰老的,这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一直存在争议。

在这之中有两种观点:“毕生发展观”与“老年丧失观”。

持毕生发展观的学者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贯穿一生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停止,所以即便是老年,人的心理也会受自身经历、历史事件、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不而发展。

因此,在他们看来50岁并不代表着止步不前,而是还有并且一直有发展空间。他们也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追求热爱的生活,而不是看着时间的流逝,等待最终命运的审判。

相比而言,持老年丧失观的学者则与其相反。他们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是单向前进的。50岁之后属于中老年时期,由于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不断衰退和老化。

老年心理学(Geriatric 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上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心理的变化规律,又被称老化心理学。

老化是人类的一种返归——这是霍尔在《衰老》一书中经典论述。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老年人心理状况,大量的新观点新研究被提出,老年人的心理研究进入了井喷式阶段,在此基础上老年心理学体系构建起来了。

如今看来,学者们对于老年的定义还是不够清晰偏模糊的。50岁的人是否是老人,也要因人而异。

经常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拥有稳定的社交关系就能有效的延缓衰老,甚至可以降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率。想想这样的人即便到了50岁,依旧活力满满,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我们看来也算不上老年人。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心态。

许多人年过半百后,会总觉得没有价值,自己无用,担心未来,整日愁眉苦脸,觉得不再年轻。

这样的心态会使人不安,甚至焦虑抑郁,加速衰老的进程。

怎样延缓衰老?

就像“安慰剂”效应对人的作用一样,毫无根据的担忧,负性思维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心理,我们会更加切实的感觉自己年老体衰,平日生活行动上也会逐渐体现出来。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也会以消极的姿态呈现出来。

此外,我们会一直强调压力过大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人会觉得生活压力大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实并非如此。

看看日本我们就知道,日本人是人均寿命达到81岁,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稳居第一。

同时日本也是加班最疯狂,生活压力很大的国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日本人对此的解释是——Ikigai。

Ikigai——就是从事你擅长的事,做你热爱的事,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长寿的秘诀不是逃避压力而是接纳压力,给压力以积极的意义,压力也可以成为动力之一。

《如何延缓衰老》是BBC的纪录片,其中身为外科医生的主人公,认为延缓衰老的关键在于:

注意抗糖化的摄入,也就是减少淀粉摄入,戒糖。同时多吃颜色鲜艳的食物,带有苦味的食物和富含脂肪的鱼类。物理上注意防晒。

综上所述,延缓衰老的关键在于调整自我状态,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社交,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而不是用毫无根据的担忧和焦虑填满生活。

不要因为自己50岁了就觉得自己老态龙钟了,毕竟生活状态是由环境、心理和生理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切记不要出现“人未老、心已老”的状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enile》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年龄雅称这样描摹人生百年

作者:贡荣党

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哪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祖先对此有着自己的智慧,他们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赋予一个美好的称谓。这些称谓名目繁多,各有千秋,妙趣横生,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描绘人生百年的。

垂髫总角初长成

人生日之时在古时称为“初度”。《离骚》曾语“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也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为“赤子”。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有“汤饼筵”,以招待亲友,婴儿出生三日为“汤饼之期”。

总体而言,一岁以下幼童,古时称“襁褓”。《列子·天瑞》写道:“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二至三岁称为“孩提”。唐代元稹在《莺莺传》中写道:“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今天,人们仍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我们从儿童时期开始换牙,长出新牙,因此在7岁至8岁间,古人称之为“龆龀”,该词还借指孩童。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则称作“龆年”。初入学的10岁学童,则称“幼学”,《礼记》中称“人生十年曰幼学”。

而且古人常以头发来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童年期也统称“垂髫”。9岁之后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宋代苏轼《被酒独行》诗云:“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总角之交”说的也是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古代女子到了12岁,要开始戴金钗,称为“金钗之年”。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织成的鞋子。

豆蔻碧玉年华好

从古至今,青春时期都是美好的年华。古人常用美丽的词汇来形容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拟的时光。

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进入了“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这时所开的花朵新萌发,充满灵气。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所以,13至15岁也称为“舞勺之年”。勺,一种乐舞,古未成年的童者习之。

而男孩15岁至20岁为“舞象之年”。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论语·为政》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时15岁也称“志学之年”。在今天,15岁处于初中青春期的年龄,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迅速觉醒时期,内心尚未成熟却又急于长大。

魏晋孙绰《碧玉歌》云:“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当女子16岁时,称为“碧玉年华”,也称“破瓜年华”。另外,“桃李年华”是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明代徐渭诗云:“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是指花期,女子到了24岁,古人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美丽的称谓——花信年华,泛指女性正处年轻貌美之时。宋代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中也有“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的叙述。

而男性到了20岁就来到“弱冠”之年。古时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谓之“弱冠”。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格尚未强壮,所以又称“弱冠”。仪式之后,人生就开始全新的出发。

“知非之年”已豁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在《论语》中就将30岁定义为“而立”之年,从此30岁也成为中国人在社会安身立命的度量衡。告别青年期,来到中年期,更多的是成熟与历练。

《礼记·内则》云: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始室”也指30岁。但是古代男性成家立业比较早,他们往往十五六岁可婚娶,20多岁生儿育女,40多岁就儿孙满堂。而今天与古时却不相同,不少年轻人往往读完大学、步入社会没几年,就将满30岁,尚未成家立业,仍在为理想而打拼,离真正的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进入40岁,就来到不惑之年。《论语》中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惑,就是不迷惑、不糊涂,到了这个年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事,也想通了许多事,不会像青年时期那样困惑了。按《礼记》的说法“四十曰强仕”,40岁被冠以“强仕之年”之名。到了这个岁数,不像年轻时那么浮躁,更能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礼记》云:“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谓之“耆艾”,50岁便是到了“及艾”的年龄,发白如艾。《论语》中称之为“知天命”,即“五十而知天命”。

说起“知天命”,有人会误认为是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这个年龄对荣辱得失已淡然,知晓理想实现之艰难,做事情不再苛求结果。《周易》以五十根蓍草演算占卜的方法,视50岁为“大衍之年”,《淮南子》认为“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说明此年龄为“知非之年”。年过半百,也是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期,人生到了更为成熟豁达的年龄。

天增岁月人增寿

人的一生,人们总是留恋青春岁月的美好年华,而将变老看作垂暮与孤独。古人告诉我们,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当下就是最好的年华。

“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有“耆老”之说。60岁又称“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60年周而复始,故也以“花甲”指60岁。唐代赵牧《对酒》诗云:“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时年过六十便可在乡邑里拄拐杖,也称60岁为“杖乡”。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将70岁谓之“古稀”。对于70岁,还有两种说法,一谓“致事之年”。致事,上报施政情况,也指辞官。《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二谓“悬车之年”。悬车,古人一般至70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中记载:“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喜寿”特代指77岁。

八十岁至九十岁为“耄耋”。曹操在《对酒歌》中写道:“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在古代,年过八十就被允许撑着拐杖入朝。《礼记·王制》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男子80岁又可称作“杖朝之年”。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88岁又称“米寿”。《尔雅·释诂》曰:“鲐背,寿也。”90岁又有“鲐背”之称,泛指长寿老人。99岁也称作“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100岁为“期颐”。指的是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而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故“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

无论古人对于年龄如何表达,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以年龄衡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贡荣党)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