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夫妻为何不能给对方送葬?有依据吗
阅读本文前,请点个关注,以便更好地获取信息,感谢支持[爱慕]!
请勿抄袭到任何平台,否则追究责任[谢谢]!
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衍生出了很多农谚,这些农谚看似朴素通俗,却蕴含着深刻道理。
如“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就阐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很多人不能理解,夫妻恩爱一生,为何送别一方时,配偶不能亲自为其送葬呢?这究竟是迷信还是有科学道理,当今社会还会适应吗?
01、夫妻不送葬的起源笔者村里有一对恩爱夫妻刘大爷和刘大婶,两人共患难50余年恩爱有加。但今年上半年,刘大婶因病去世,这一噩耗让刘大爷始终无法接受,他心如刀割伤心欲绝。
待到刘大婶下葬前一天,村里的长者找到刘大爷,让他第二天别为刘大婶送葬。刘大爷无法理解,坚决要求送刘大婶最后一程。
长者解释,自古有“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的说法,两年前村东头的老王,因执意送亡妻最后一程,结果半路情绪激动一命呜呼。
长者还称,刘大爷这几天痛不欲生,少食少饮,身体本就虚弱,脸色苍白,如果仍执意送葬,恐怕身体会吃不消,半路晕倒也是可能的。
刘大爷听了后豁然开朗,他这才明白古人所说的“夫妻不送葬”并非妄言,这是老祖宗的用心良苦。
其实,夫妻不送葬这一习俗源于儒家思想对礼教和人际关系的严格规定。在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妇女的主要作用是传承接待、延续家族香火。
而在丈夫离世后,应该由家族中男性完成,女性不宜出面,不然可能会被认为是对家族的干涉和不尊重。
到了唐代时,因社会频繁动乱,且人心不古,以至于盗墓之风十分猖獗,可能在出葬当天就会公然劫持勒索,且他们下手的对象是人群中的老弱妇孺,特别是那些垂暮悲痛的老人。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大家制定了丧葬规则,如“白发人不送黑发人”、“夫妻不送葬”等,其目的就是保护老者的生命安全。
就此,“夫妻不送葬”成为了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一直流传至今,久而久之,大家便认为一旦谁破坏这一习俗,将遭到报应,对子孙影响恶劣。
02、“夫妻不送葬”的现实依据“夫妻不送葬”并不是迷信,它有着现实的依据。夫妻俩数十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内心必然会有很多不舍,就算两人有过争吵,可依旧是彼此生命中最坚实的伴侣。
夫妻二人一留上共患难、携相守,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烦恼,彼此的爱情早已转变为了亲情。一旦一方去世,那另一方自然要承受着心如刀绞的痛苦,甚至几天几夜不吃不喝。
通常来说,夫妻中健在的一方,年龄也已不小,他们需要承受着另一方的去世悲痛,也要直面内心的无助,本身就年老体衰,经过这一打击身体更是虚弱。
如果健在一方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那更是无法承受悲痛,随时可能都会因悲痛而发生意外。
因此,夫妻一方去世后,配偶不宜下葬,毕竟下葬路途遥远,这期间可能会因劳累或触景生情而使得配偶情绪激动出现意外。
传统社会中,人们为了保护生者的安全,因而才禁止配偶送葬,这也是人类社会对生命的珍重。
03、现代社会还适应吗?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很多民间习俗已不再认可,而“夫妻不送葬”的传统观念也在淡化,不过仍有很多地方依旧沿袭着这一传统,毕竟大家对生死依旧十分敬畏。
但也有一些相濡以沫的老夫妻,无法接受配偶的离世,执意要送对方一程,这显然是现代人对个人情感的强烈表达。
如李伯和张婶就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前段时间李伯因一场疾病永远离开人世,张婶得知后伤心欲绝,她始终不肯接受事实。
在李伯的丧礼上,村里德高望重的王老告诉张婶,配偶不能送葬,希望她能够回避一下。
张婶无法理解,为什么相爱一生的人,却连最后一程也不能送?她想了想,还是坚定表示一定要送李伯一程,不枉这一世的夫妻情。
张婶的决定很快在村里炸了锅,大家认为她这一做法违背了习俗,要遭报应的。但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张婶始终不改初心,坚定要送对方最后一程。
就这样,下葬当天,张婶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泪流满面,直到看到李伯的骨灰盒放入墓穴中,这才松了口气晕倒过去。
不过,张婶并没有什么大碍,很快就苏醒过来,她表示自己不后悔送丈夫最后一程,这是爱的承诺和奉献。
此事过后,村里人对“夫妻不送葬”的规定开始动摇,大家意识到没必要依据过去的讲究和习俗,坚定做自己是最好的。
其实,当今社会对丧葬文化已更加包容和理性,大家更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不会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但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会选择尊重老传统。毕竟强行为配偶送葬,对自己的身心影响是消极而负面的,可能会使得心理负担加重,也会导致情绪失控,对自己的健康产生威胁。
其次,强行送葬可能会引起家族某些人的不理解,可能会使得家族关系或亲友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
因此,是否为配偶送葬,还需要考虑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家庭或亲友的意见,如果大家都同意,且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夫妻“送葬”也没什么。
但配偶去世的年龄,另一方也已基本年事已高,身体素质不如往日,特别是有慢性病的,尽量别去“送葬”了。
不管怎么说,“夫妻不送葬”的背后是对生者生命的保护,也是对逝者的尊重。但现代人更应该注重个人选择,别被过去的农俗所束缚。
你怎么看?
丧偶以后,一个人最聪明的活法是:拒绝三件事
图/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个人都畏惧离别,但离别又总是不期而至。
当生命匆匆而逝时,旁观的人只能悄然挥手,哪怕遍地狼藉,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因为,这是另一半对于你的嘱托,也是命运给你的任务。
他的人生已经停摆,你的人生还要继续。
无论身边是否还有人陪伴,我们都要努力活出自己,去探索这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也丧偶了,希望你能早日走出来,而后拒绝以下三件事,这才是最聪明的活法。
01:拒绝自我消沉
丧偶之后的诸多痛苦,来自于我们对于命运本身的无奈,更多的是在于有些人意识不明、认知不清。
他们认为,没有老伴的日子不能活,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生命是太残忍的一件事。
但放眼望去,公园里、马路上、车站旁,还有无数人形单影,无数老人默默前行。
他们并非不幸福,只是我们不相信而已。
丧偶之后一定要拒绝自我消沉,你越是觉得以后昏暗无比,越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不到人生的美妙之处。
倒不如向前迈一步,去尝试未知的人生,体验命运给你安排的旅程。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会默默无闻,但只要活下去,就能找到属于自我的欢欣和快乐,也能安慰你千疮百孔的心。
生命要由自我创造,人生要靠自己去发掘,从不放弃自己,未来也不会放弃你。
02:拒绝再依靠他人
我们曾经那么依赖老伴,但他还是突然间离去,这就是命运的常态:没有人能依靠,唯独自我才是主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他是走是留,你无法改变,更无法强求。
成年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我,在变化的旅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等到有一天,你的内心逐步强大,就不会再高估任何感情,更不会在意他人的来来去去。
活成了人生中最靓丽的风景,任何的困难都会为你让行。
希望每位老人丧偶之后都能更独立一些,没有人是你的靠山,靠自己才更保险,也更有尊严。
在风风雨雨之中笑对人生,连苦难都会成为你的勋章,助你登向更高的顶峰。
03:拒绝盲目再婚
从爱情到婚姻,从风花雪月到柴米油盐,两个人的相互陪伴,缔造了生活中的惊喜万千。
老伴走了,带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自然会让人悲痛万分。
但世事无奈,我们也无法改变,倒不如选择接受。
此时还要注意的是,永远不要匆匆忙忙地踏入下一桩婚姻。
好的夫妻感情需要几十年的相处来缔造,其他人不可能在突然之间修炼到此种程度,越是慌忙再婚越会徒添无奈,到最后还是苦了自己。
何况到了这一时期,许多人都具有功利性,只想找个免费的保姆,或者能够说上话的人。除非你能够接受婚姻质量大打折扣,否则一定要慎重选择。
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寻找爱情本身就等于跳入陷阱,你没有那么多的理智去选择,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与对方沟通。
随随便便跳入围城,日后还是有各种矛盾,这样低质量的婚姻,还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爱情和婚姻都不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我们体验过了,也深知它是苦乐交织,没必要刻意强求。
唯有提升自己、充实生活,才是平淡岁月中的唯一解药。
从前为别人而活,今后也该丰富自己,享受当下。结婚不是目的,过得快乐才是。
丧偶之后,永远别沉溺于过去,更不要再重复以往那些错误的生活方式,及时拒绝这三件事,才能让人生重新起航。
希望在大悲大痛之后,迎接你的会是崭新且幸福的人生,就算没有人陪伴,日后也能一帆风顺。
END.
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可以去送葬吗?这里面有哪些讲究?
2022年清明节的前几天,浙江丽水一位90多岁的大爷去给去世已有5年的老伴儿扫墓。家人不放心他独自上山就全程陪同,没想到在山上老人无意间的一句话戳中了所有人的泪点。
据大爷的孙子讲,奶奶去世已经有5年了,爷爷每年清明节都会坚持来给奶奶扫墓。可毕竟年龄大了,老伴儿的墓穴还在山上,所以每次来都会有家人陪伴,这次也不例外。相比较前几年,如今老人的身体要显得更加衰弱。
上山时老人坚持要自己走上去,儿孙们只好在一旁搀扶着他。到了山上,老人在老伴儿的坟前沉默了很久,临走的时候突然说了一句:“今年还能来看看你,明年不晓得还能不能看到喽!”一番话,让在场的几个儿孙顿时酸了鼻子,眼眶忍不住红了起来。
年龄大了生命就开始进入了倒计时,触景生情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在生活中也会尽量不让夫妻中的一方去为另一方扫墓,甚至在送葬时也尽量不让另一半参与。
夫妻一场,一方的离世对另一方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打击,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其他任何情感。发生在生活中这些因为过于思念对方,而做出的令人泪目的感动,无不让人感到唏嘘。
按说送另一半最后一程,亲眼看着对方入葬对生者来说也算一段缘分的了结,可为什么生活中会有不让另一半去送葬的说法呢?这么做会不会显得冷酷无情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不让另一半去送葬也是有苦衷的,下面来看一看老一辈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定吧。
一、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出现意外,影响入葬程序的顺利进行。面对至亲离世,谁都无法坦然面对,何况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伴侣。生活中、影视剧中也经常见到当得知另一半离世的消息时,生者因为过于悲痛一时接受不了这个噩耗突然昏厥的场景,那种令人心酸的画面在场的其他人都忍不住落泪。
为逝者举行葬礼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执事者会根据这套程序吩咐参加葬礼的宾客在既定的时间做之前规划好的事情,这样既能显示出执事者丰富的经验,又能保证逝者入葬时的体面和尊严。
如果在送葬的过程中逝者的伴侣因为情绪激动出现昏厥或者其他更严重的意外,不仅会打乱整个安葬的程序,影响逝者最后一程的顺利进行,还会给其他来参加葬礼的宾客也带来麻烦。大家不光要顾着这一方的身体健康,还要操心那一头的逝者入葬,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困扰,会尽量不让另一半去送葬。
二、家属痛哭后身体虚弱,下葬的地点距离较远,身体承受不了。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墓地的距离都比较偏远。特别是农村地区,出殡到入葬中间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会持续2-3个小时,这对所有送葬的宾客体力上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人去世后,最伤心的人莫过于逝者的伴侣,那种痛失爱人的悲伤会让人陷入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寝食难安,这样势必导致对方的身体日渐虚弱。而送葬又是一件特别消耗体力的事情,如果因为体力不支导致在途中发生意外,这也是逝者极不愿看到的。
三、传统的丧葬习俗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说法,遵守传统文化。在我们农村老家,老一辈的人会有这种说法,越是年龄大的人越不能去送葬。人近暮年,思想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对死亡的恐惧,如今面对至亲的离世难免不让他们想到自己不久的将来,心理上也会加重负担。
而且传统的葬礼仪式上我们都能见到会有人拉着痛哭不已的亲属,以防他们趴在遗体上对遗体造成破坏。所以在出殡时也会有人拉着逝者的伴侣,不让他们去送葬,这也是尊重传统丧葬习俗的体现。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陈述,不让另一半去送葬其实主要是为他的身体健康考虑,也是为了保证安葬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农村,葬礼上除了不让另一半去送葬,还有其他很多的习俗,这些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一、亲人去世后停灵期间需要安排亲属守灵,禁止猫狗等动物闯入灵堂。人去世后并不会立马下葬,很多地区都有在家停灵的习俗,停灵的时间有三天、五天甚至更长。停灵期间,除了会在灵堂里摆上祭品还会在晚上安排亲属守灵。
守灵的人除了随时观察灵堂里发生的异常情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防止猫狗闯入灵堂。民间传言是猫如果从遗体上跳过会让遗体产生“诈尸”的恐怖现象,而这种情况后来经证实是因为猫的身上带有大量的静电,人去世后身上仍然会残留有少许的生物电,当猫从遗体上跳过去时会产生反应,导致遗体出现“诈尸”的情况。除此以外,猫狗等动物在进入灵堂偷吃祭品时,也可能会对遗体造成破坏,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有损逝者尊严的事情在停灵期间发生会安排人守灵。
二、出殡前必须由长子摔碎瓦盆,且摔得越碎越好,寓意着“碎碎平安”。逝者在出殡前,执事者会递给逝者的长子一个瓦盆,长子接过瓦盆后会高高举起然后用力往地上摔,瓦盆摔的越碎寓意越好。摔完瓦盆后,一方面是代表着长子接过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以后就是整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其他宾客宣告出殡仪式正式开始,该向逝者做最后的告别了。
三、老人去世后,长子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过年不能贴对联或只能贴黄色对联。守孝的习俗应该在大多数地区都有,在我们农村老家,老人去世后儿子需要守孝三年,在这期间不光节假日要去坟前祭拜,农历春节时也只能贴黄颜色对联,有些人家甚至不贴对联。初一至初三不能走亲访友,这几天结束后才可以像平常一样走家窜户,道贺新春。
总结丧葬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先辈们在漫长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需要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传统观念,对其中进步的、精华的内容予以传承和发扬,对那些落后的糟粕内容予以改进和提升。不论何时,保持进步、发展的观念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对我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都是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