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说法 思旧(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说法)

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说法 思旧(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说法)

为何都说“正月剃头死舅舅”?真相其实是……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许多小伙伴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头发长长了我到底能不能在正月剪?

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真相是怎么样的?

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多数都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它的结构一般是酱紫的:

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死了!

有多少宝宝被这一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决定坚决不在正月里剪头发!

真有几个胆儿肥的,非要正月里剪头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这可咋整?

现如今,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既然如此,小编就本着一(闲)心(聊)科(调)普(侃)的态度跟大伙聊一聊关于“正月的头发和舅舅”那些事儿……

“正月不剪头”,到底啥来头?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大概就是下图这样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毕竟,《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便不会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插播一句:许多古装剧里男子半披半束的形式其实是错误的,只是为了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所以,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汉族志士为了不剃发,当时的精神状态基本都是酱婶儿的: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随即乘鹤西去。

于是,早前许多汉人还大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汉人还是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大意翻译):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并且无法阻挡。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正月里不剪头,有没有依据?

正月剪不剪头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宝宝吧~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咱们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古老的说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有网友解释说:具体到理发上就是,春天的这三个月,应该让头发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应该让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该扎得太紧。违反这个规则,就会伤到肺。

好嘛,原来剪头发还会伤肺?

人家《黄帝内经》的原文明明是“逆之则伤肝”,哪有肺什么事儿?

实际上,正解应该如此: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这就是自古沿袭到今天“春游”的来历),当我们人体置于大地上一片绿芽初生的勃勃生机之中时,我们与天地合而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输到我们人体之内。

春天五行为木,木对应人体的肝胆与筋脉,还主我们的情志。春天正是我们养肝护肝的最佳时间,也是我们舒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最佳阶段。

所以综上所述,原来正月留长头发和医理、健康都有些许关系~

编辑:范菁

正月能理发吗 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讲究

正月能理发吗?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讲究?正月有不能剪头发的传说,具体不理发的由来可能还有很多人不清楚,可以来看看本站提供的小常识里详细介绍。

正月能理发吗

民间说法不能。

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夏历第一个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多吓人的一份责任,舅舅的安危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

正月不剃头的由来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的俗谣,至今在某些地区仍有不少人迷信此说法。腊月里有舅舅的男子都把头发理得短短的,整个正月不得理发。

实际上,正月不剃头决不是为了娘舅的安危。这一习俗来源于清朝初年的“剃发令”。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满人的发式是从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清军入关后,采纳淄川人孙之獬的建议,连下“剃发令”,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命令汉族人一律剃发,并把剃发作为归顺清朝的一个标志。

一向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妄动的汉族人进行了坚决抵抗,但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汉族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正月不剃头,原意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一个月不剃头是缅怀过去。后来,随着满汉民族矛盾的逐渐减弱,剃头逐渐成为习惯。

这样,正月不剃头的“思旧”,便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了。当然了,现代社会是科学社会,这个禁忌其实是不存在的,更不要说“死舅舅”这个玄乎的说法。但是中国人对“死”非常忌讳,所以不少地方正月里确实有说法让不要剃头。

正月能理发吗?很多人对此有这疑问,一般来说正月不建议理发,这种说法是有缘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

正月剪头发有什么讲究吗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正月里剃头会死舅舅”,这两件事听起来完全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到底是怎样联系流传下来的呢,而且一直让老人深信不疑,让孩子不敢违背。

其实,头发和健康并非毫无关系。中国古人早就指出,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经过20余年的研究,现代科技人员证明,头发分析真的可以诊u>虾驮けu>疾病,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的创造性开发和大量的科学实践。(跟舅舅绝对没关系!)

利用头发微量元素谱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有4类。据科学文献①记述,有18项研究报告表明,头发微量元素谱可将癌症病人与健康人正确区分开来,为临床癌症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也为利用头发样本代替血液样本作人群癌症筛查提供了理论依据;11项研究结果表明,借助头发微量元素谱,可相当准确地判别待测样本的健康属性,可以诊断和预报疾病,可以筛选高危人群,对心脑血管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9项研究结果证明,测量头发元素,建立判别方法,可以从待检样品准确诊断尘肺患者和找出尘肺高危人群,并可提早3~5年对尘肺的发生作出预报。实践表明,头发检测是疑难病筛查的一种简便、经济、实用、有效的新方法。

俗论探宗:正月里理发百无禁忌

作者:毛颖

关于正月(农历)里能不能理发的问题,上一个或者上上一个正月里,写文讲过有关“故事”;不过好像写着写着就更奔了“历史”的掌故去了,回溯起来,竟似好些都没咋说清楚。

现在不知是怎么的,莫名其妙地讲究、重拾讲究,越来越多了;对于笔者这样从“破四旧”、“唯物主义”教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叔来讲,不好理解的地方真的是多而突兀。唯一似乎可以构成“理解”的只是——旧的讲究,捡起越多,就越趋于民族的传统,也就越显得民族化;而民族化即爱国。

提到爱国,题目就大了、沉重了。为卸下些其实可以没有的负担,比如正月里不能理发,还是旧话重提地再稍许聊聊。

(一)所谓典故中的禁忌仅指“剃头”而非“理发”

首先,理发≠剃头。我们今天惯常理解的“理发”,如果非跟“剃头”对接的话,仅指全部或部分剃光的那种理发。实际上,绝大多数今天所说的理发,都不是那样的。尤其是对于女性——头发长了,剪剪短;发型想换换,去修理修理;再或是仅仅想漂染漂染,顺便修打一下边边角角,都是现代概念中的“理发”、“做头发”、“做发型”,跟“剃头”一毛钱关系没有!便是把角色转换成男性,那也只是源于西方的现代式“理发”,而不是剃头。

亦即——就算抱定正月里不剃头的讲究,只要不剃光(整体或局部),就不算犯忌。哪怕真的相信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理理发,舅舅们也不会被“妨”到哒!

所以,如果在农历的正月里,周边还有理发店、发廊在营业,想修剪修剪头发,侍弄侍弄发型,尽可以去;万一真有个别舅舅介意,大可以告诉他、他们:这是理发,不是剃头。

再较真儿点儿,所谓“死舅舅”的正月里的“剃头”,仅指旧时满族男性那种前半部头皮剃光的情况;理论上讲,只要不是那样,就对舅舅没有任何不妥、不敬。其实,到了今天,除了极个别怀着某种执念的“人物”,已没人再留那样的发型;而那屈指可数的“人物”,都是满族人;满族人,或说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族的人,再或说是除了江浙地区汉族人以外其他地方的任何民族的人,其实,都跟“正月不剃头”这件事没啥关系。

(二)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传

所谓“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实在是以讹传讹,其本源的说法是——正月里不剃头,以“思旧”。思旧,不知怎么就传成了“死舅”。正月不剃头以思旧,更不知是怎么就给传成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多少有点儿“意外”地,发祥于今辽宁省中心地带的“建州女真”各部所形成的塞外国家“清”,侵入了中原大地,继而迅速占据了原明王朝控制的绝大多数区域,成为了“中国”的新主人。其时,“新近”更名为“满”的“建州”女真族,在社会制度和人文形态上,明显落后于被其“征服”的明王朝(也许,这可以算是“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吧),其“征服”的暴力行动,在截至明王朝末期人文最为先进的今江浙地区,遭遇了极强烈的抵制,于是激发了新的征服者愈发暴虐的反制。史册有载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便是例证——满族统治者,在遭遇严重抵制的江浙地区,采取了屠杀式武力震慑手段,在这些地方当时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切的恐惧与仇恨。

今后,国家的新主人满族统治阶层,又为“同质化”而强行推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即强行要求所有被其新近统治的各族人民(男性),都留他们那种前半部完全剃光、后面蓄长辫的发型。某种意义上,这个冷硬、残酷的“法令”,严重挑战了汉民族的生命价值观。可到底,善于妥协的汉民族,还是选择了“留头”即保全生命而不是“抛头颅”的“留发”。只有饱受满族统治者戕害的江浙地方的汉族人,还多少耿耿于怀。十分聪明的他们,便想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招儿——在每年的正月,所有男人都不剃头,以作为“思念”不剃头的“旧时”的仪式,即“思旧”。这个传统,后来由于江浙地区的人文影响,一定程度延展到了更广泛的区域;据说,直至二百几十年后满清王朝覆灭,一些地方仍保持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只不过“思旧”二字,或许是在概念上已淡漠或说难以陈说,就被不知不觉间讹传成了“死舅”。

(三)蓄发和剃头都是人类文明的传统

包括“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在内,世界上的主流民族,都不剪头发;正如世界上很多非主流民族,例如满族、早些时候的女真族、再早的“肃慎”,向来保持“剃头”的习俗。可以说,二者都是人类文明的传统;后者更是特殊生存条件、方式与原始宗教相融而成,前者即蓄发不剪的执着,其根由,则更具相关广泛的族群关于生命本源和自我认知的理性,即上述提到的“生命价值观”。

似乎,这样的说法,显得晦涩、矫情,简单举例就可能好理解多了——比如,在我国,古老的史籍里就有“断发文身”之语,形容的是“化外”,也可以简约武断地说,是对于“野蛮人”的形容——不开化的野蛮人,割断头发(断发)、在身体上加纹饰(纹身);相应地,开化的人,即“文明人”,讲究的是后来有人总结出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身、体、发、肤,四件东西,其中“发”指包括头发在内的身上的毛发。身(躯干)、体(头部及四肢)、毛发(发)以及保护住“身”和“体”的皮肤(肤),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个体,是至高无上的“大自然”通过父母亲的传递赋予每个人的,具有神圣的内涵,是不可以随意“毁伤”的!这里面,身、体、肤,或许更容易理解,毛发,好像就有点儿……

有点儿什么?反正,在我们的古代,有“割发代首”的故事,割掉一根头发,人文意义上,相当于砍头!虽然有“作秀”成分,但如果一点儿“群众基础”都没有,恐怕也“秀”不出效果。以发相赠,代表笃定的友谊、爱情。见发思人,更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西方(主要指欧洲)的骑士时代,骑士普遍都怀揣一个类似后来怀表那样的小物件,里面是空的,会填充一些情侣的毛发,作为情感的依托甚至护身符。情侣,可能是别人的妻子,也可能是同性的什么人,但“情”是确有的。毛发,可以是头发,也可以是“其他”,看“亲密”到什么程度。在某些西方国家(或者国家中的某些地区),直到两三个世纪前,还有妇女出于某种生存需要去除过度生长的肢体汗毛和腋毛需要专门“立法”的事情,就是说,如果不“立法”,哪怕是出于生存(职业)的需要,甚至是由于健康原因,主动去除毛发,都是“理论上”不被允许的!

在西方,这种主流族群关于保持毛发完整的执拗,最早也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动摇的。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看见过课本上早期欧洲大科学家(比如牛顿)披头散发的模样,再往后,画像里的西方牛人,头发就愈发趋近于现代人认为的“正常”,那是神权被打破之后在生活方式上趋向“自主”的一种现象!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水到渠成,可倒回去几百年,真的是需要勇气的!几百年!而人类的文明史,是几千年甚至更长的!就是说,在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史中占绝对“优势”的漫长岁月里,不动毛发,是主流族群涉及生命价值观的重要传统。

(四)头发的人文意义和断发纹身的最根由

人类关于自身“来源”的原始认知,更多的“版本”,是认为“我们来自于一条鱼”。这种在最早也就是二三十年前还被认为“荒谬”的认知,竟然“暗合”了最新的人类起源于“海兽”而非“猿”的假说。

先民们关于“我们来自于一条鱼”的自我认知,应该跟今天的“海兽起源说”并无硬连接,而更可能源自古老的“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人类,或者任何陆生动物,想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最古老的水源,是江河湖泊;所以,认为自己与江河湖泊有着生存(生命)性的“不解之缘”,实在再正常不过。江河湖泊里的“活物”,体量和形态更与人类接近的,是鱼;鱼没有毛发,而人类有,特别是神奇地不断生长的头发和胡子,不仅使人类明显区别与其所认定的“生命祖先”也就是鱼,也与所能见到的陆生动物炯然不同。

头发,很大程度上,保护或说“呵护”了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的头部(大脑);胡子,维护或说“伪装”了之于生存极其重要的口鼻;所以,头发和胡子,在先民的认识里,更会是“自然”对于本物种得特别“恩赐”。这种认知,不仅延伸到了人体其他毛发,更在相对漫长的文明前夜及蒙昧的早期,被“升华”成与“身体”具有同等内涵甚至更为重要的生命标志。人们因而对身上的毛发尤其是头发和胡子,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相对先进、富足的群体,也就是后来成为“主流族群”的那些,这种重视,更体现为尊崇和趋从,具体到“方法论”层面,就是“保留”、呵护,讲究点儿的甚至掉了头发都要收藏起来;而对于相对落后、贫穷的群体,也就是后来成为“非主流族群”的那些,相当类似的认知,却更可能体现为“奉献”、“祈求”——割除掉这些上天赋予的“灵性”的一部分,以表虔诚和谦卑。

另外,关乎切实的生存方式,也存在一些当时认为的“硬需求”。比如,所谓“断发文身”,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美观或者表达宗教式的意愿,而更与生存方式相关。

比如,被我们的史籍记载下的“断发文身”的“化外”野蛮人,大多数都是“渔猎”为生。相比于农耕和游牧,渔猎,是更古老、更原本的生存模式。因为要渔要猎,人们需要“解放”自己、“伪装”自己——头发太长,会缠绕、阻滞,身上刻画纹饰,能让渔猎的对象(鱼类、野兽)产生“非敌意”甚至是“类同者”的“误判”,从而更容易靠近、捕获……

简言之,蓄发留胡子和“断发纹身”,追根溯源,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留痕。随着人文突进、科技昌明,人类才渐渐意识到,头发胡子以及其他毛发的“存在”状态,跟身体健康和生命价值,并无直接关联,也才尝试般去修剪、改造,以求洁净、美观。这种改变或者说“进步”,实话实说,源自西方。而近乎时代同步地,我们经历了剃头的“满清”取代蓄发留须的汉人王朝的历史巨变,由“剃头”到“理发”的转变,则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所致。

(五)佛教徒的“剃度”跟满清的“剃头”含义不同

前面讲到,满清的“剃头”,是他们的民族习惯,以至少最初是“强加”的方式“普及”到了汉族和众多其他民族;而他们“剃头”习俗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渔猎”的生存方式相关;当然,也蕴含了比较“原始”的宗教意味。

相比之下,同样是“宗教”,佛教,虽产生也较早(公元前),但更趋于理性。严格意义上讲,佛教更是“哲学”而非“宗教”——除佛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非人”属性的“创世神”,不同更在于“创世神”的具象程度;而佛教的“佛”,从“佛祖”到“所有”,都是由“人”经过“修为”而成。“佛”这个字,在其产生的语言里,发音是buda(菩萨),意思是“觉者”,即“觉悟的人”,一切“佛”,都本来是人;人之“觉”,其基础,是“超脱于尘世”。生发了佛教的最早“觉者”们所属的族群,是蓄发的,落发(剃度),代表与“生老病死”的世俗“隔绝”、“了断”、“告别”,是一种带有“牺牲精神”的“自处”。

佛教徒崇尚“以身饲虎”,把生命的物理性存在(躯壳)叫做“臭皮囊”,照他们的意愿,整个这个包括身体发肤的生命,是应该抛弃的;但因为还要有肉身用来修行、度人,所以必须要暂时以最简单的方式保持生命个体的物理性存在,即“活着”;但是,这样的活着,也须尽可能割除掉物理性的生命所能割除的部分;长在头顶、“应该是”对思考有影响、也必然汇聚了与思考相关的世俗“尘垢”的头发,便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了。剃掉、完全剃光,这上天赐予人的“三千烦恼丝”,在意识层面上,成为了“自觉”的象征。

所以,不管何宗何派,只要是佛教徒,都剃光头,至少也是把头发剃到不能再剃的“最短”;甚至于,绝大多数男性佛教徒,也会剃光胡须,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和尚,他那胡子,“真实”里,本应该也是没有的;就便有,也最多只限于中国,是对中国人笃定的蓄发留须传统的稍稍“妥协”。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俗论探宗:正月里理发百无禁忌

作者:毛颖

关于正月(农历)里能不能理发的问题,上一个或者上上一个正月里,写文讲过有关“故事”;不过好像写着写着就更奔了“历史”的掌故去了,回溯起来,竟似好些都没咋说清楚。

现在不知是怎么的,莫名其妙地讲究、重拾讲究,越来越多了;对于笔者这样从“破四旧”、“唯物主义”教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叔来讲,不好理解的地方真的是多而突兀。唯一似乎可以构成“理解”的只是——旧的讲究,捡起越多,就越趋于民族的传统,也就越显得民族化;而民族化即爱国。

提到爱国,题目就大了、沉重了。为卸下些其实可以没有的负担,比如正月里不能理发,还是旧话重提地再稍许聊聊。

(一)所谓典故中的禁忌仅指“剃头”而非“理发”

首先,理发≠剃头。我们今天惯常理解的“理发”,如果非跟“剃头”对接的话,仅指全部或部分剃光的那种理发。实际上,绝大多数今天所说的理发,都不是那样的。尤其是对于女性——头发长了,剪剪短;发型想换换,去修理修理;再或是仅仅想漂染漂染,顺便修打一下边边角角,都是现代概念中的“理发”、“做头发”、“做发型”,跟“剃头”一毛钱关系没有!便是把角色转换成男性,那也只是源于西方的现代式“理发”,而不是剃头。

亦即——就算抱定正月里不剃头的讲究,只要不剃光(整体或局部),就不算犯忌。哪怕真的相信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理理发,舅舅们也不会被“妨”到哒!

所以,如果在农历的正月里,周边还有理发店、发廊在营业,想修剪修剪头发,侍弄侍弄发型,尽可以去;万一真有个别舅舅介意,大可以告诉他、他们:这是理发,不是剃头。

再较真儿点儿,所谓“死舅舅”的正月里的“剃头”,仅指旧时满族男性那种前半部头皮剃光的情况;理论上讲,只要不是那样,就对舅舅没有任何不妥、不敬。其实,到了今天,除了极个别怀着某种执念的“人物”,已没人再留那样的发型;而那屈指可数的“人物”,都是满族人;满族人,或说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族的人,再或说是除了江浙地区汉族人以外其他地方的任何民族的人,其实,都跟“正月不剃头”这件事没啥关系。

(二)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传

所谓“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实在是以讹传讹,其本源的说法是——正月里不剃头,以“思旧”。思旧,不知怎么就传成了“死舅”。正月不剃头以思旧,更不知是怎么就给传成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多少有点儿“意外”地,发祥于今辽宁省中心地带的“建州女真”各部所形成的塞外国家“清”,侵入了中原大地,继而迅速占据了原明王朝控制的绝大多数区域,成为了“中国”的新主人。其时,“新近”更名为“满”的“建州”女真族,在社会制度和人文形态上,明显落后于被其“征服”的明王朝(也许,这可以算是“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吧),其“征服”的暴力行动,在截至明王朝末期人文最为先进的今江浙地区,遭遇了极强烈的抵制,于是激发了新的征服者愈发暴虐的反制。史册有载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便是例证——满族统治者,在遭遇严重抵制的江浙地区,采取了屠杀式武力震慑手段,在这些地方当时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切的恐惧与仇恨。

今后,国家的新主人满族统治阶层,又为“同质化”而强行推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即强行要求所有被其新近统治的各族人民(男性),都留他们那种前半部完全剃光、后面蓄长辫的发型。某种意义上,这个冷硬、残酷的“法令”,严重挑战了汉民族的生命价值观。可到底,善于妥协的汉民族,还是选择了“留头”即保全生命而不是“抛头颅”的“留发”。只有饱受满族统治者戕害的江浙地方的汉族人,还多少耿耿于怀。十分聪明的他们,便想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招儿——在每年的正月,所有男人都不剃头,以作为“思念”不剃头的“旧时”的仪式,即“思旧”。这个传统,后来由于江浙地区的人文影响,一定程度延展到了更广泛的区域;据说,直至二百几十年后满清王朝覆灭,一些地方仍保持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只不过“思旧”二字,或许是在概念上已淡漠或说难以陈说,就被不知不觉间讹传成了“死舅”。

(三)蓄发和剃头都是人类文明的传统

包括“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在内,世界上的主流民族,都不剪头发;正如世界上很多非主流民族,例如满族、早些时候的女真族、再早的“肃慎”,向来保持“剃头”的习俗。可以说,二者都是人类文明的传统;后者更是特殊生存条件、方式与原始宗教相融而成,前者即蓄发不剪的执着,其根由,则更具相关广泛的族群关于生命本源和自我认知的理性,即上述提到的“生命价值观”。

似乎,这样的说法,显得晦涩、矫情,简单举例就可能好理解多了——比如,在我国,古老的史籍里就有“断发文身”之语,形容的是“化外”,也可以简约武断地说,是对于“野蛮人”的形容——不开化的野蛮人,割断头发(断发)、在身体上加纹饰(纹身);相应地,开化的人,即“文明人”,讲究的是后来有人总结出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身、体、发、肤,四件东西,其中“发”指包括头发在内的身上的毛发。身(躯干)、体(头部及四肢)、毛发(发)以及保护住“身”和“体”的皮肤(肤),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个体,是至高无上的“大自然”通过父母亲的传递赋予每个人的,具有神圣的内涵,是不可以随意“毁伤”的!这里面,身、体、肤,或许更容易理解,毛发,好像就有点儿……

有点儿什么?反正,在我们的古代,有“割发代首”的故事,割掉一根头发,人文意义上,相当于砍头!虽然有“作秀”成分,但如果一点儿“群众基础”都没有,恐怕也“秀”不出效果。以发相赠,代表笃定的友谊、爱情。见发思人,更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西方(主要指欧洲)的骑士时代,骑士普遍都怀揣一个类似后来怀表那样的小物件,里面是空的,会填充一些情侣的毛发,作为情感的依托甚至护身符。情侣,可能是别人的妻子,也可能是同性的什么人,但“情”是确有的。毛发,可以是头发,也可以是“其他”,看“亲密”到什么程度。在某些西方国家(或者国家中的某些地区),直到两三个世纪前,还有妇女出于某种生存需要去除过度生长的肢体汗毛和腋毛需要专门“立法”的事情,就是说,如果不“立法”,哪怕是出于生存(职业)的需要,甚至是由于健康原因,主动去除毛发,都是“理论上”不被允许的!

在西方,这种主流族群关于保持毛发完整的执拗,最早也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动摇的。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看见过课本上早期欧洲大科学家(比如牛顿)披头散发的模样,再往后,画像里的西方牛人,头发就愈发趋近于现代人认为的“正常”,那是神权被打破之后在生活方式上趋向“自主”的一种现象!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水到渠成,可倒回去几百年,真的是需要勇气的!几百年!而人类的文明史,是几千年甚至更长的!就是说,在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史中占绝对“优势”的漫长岁月里,不动毛发,是主流族群涉及生命价值观的重要传统。

(四)头发的人文意义和断发纹身的最根由

人类关于自身“来源”的原始认知,更多的“版本”,是认为“我们来自于一条鱼”。这种在最早也就是二三十年前还被认为“荒谬”的认知,竟然“暗合”了最新的人类起源于“海兽”而非“猿”的假说。

先民们关于“我们来自于一条鱼”的自我认知,应该跟今天的“海兽起源说”并无硬连接,而更可能源自古老的“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人类,或者任何陆生动物,想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最古老的水源,是江河湖泊;所以,认为自己与江河湖泊有着生存(生命)性的“不解之缘”,实在再正常不过。江河湖泊里的“活物”,体量和形态更与人类接近的,是鱼;鱼没有毛发,而人类有,特别是神奇地不断生长的头发和胡子,不仅使人类明显区别与其所认定的“生命祖先”也就是鱼,也与所能见到的陆生动物炯然不同。

头发,很大程度上,保护或说“呵护”了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的头部(大脑);胡子,维护或说“伪装”了之于生存极其重要的口鼻;所以,头发和胡子,在先民的认识里,更会是“自然”对于本物种得特别“恩赐”。这种认知,不仅延伸到了人体其他毛发,更在相对漫长的文明前夜及蒙昧的早期,被“升华”成与“身体”具有同等内涵甚至更为重要的生命标志。人们因而对身上的毛发尤其是头发和胡子,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相对先进、富足的群体,也就是后来成为“主流族群”的那些,这种重视,更体现为尊崇和趋从,具体到“方法论”层面,就是“保留”、呵护,讲究点儿的甚至掉了头发都要收藏起来;而对于相对落后、贫穷的群体,也就是后来成为“非主流族群”的那些,相当类似的认知,却更可能体现为“奉献”、“祈求”——割除掉这些上天赋予的“灵性”的一部分,以表虔诚和谦卑。

另外,关乎切实的生存方式,也存在一些当时认为的“硬需求”。比如,所谓“断发文身”,在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美观或者表达宗教式的意愿,而更与生存方式相关。

比如,被我们的史籍记载下的“断发文身”的“化外”野蛮人,大多数都是“渔猎”为生。相比于农耕和游牧,渔猎,是更古老、更原本的生存模式。因为要渔要猎,人们需要“解放”自己、“伪装”自己——头发太长,会缠绕、阻滞,身上刻画纹饰,能让渔猎的对象(鱼类、野兽)产生“非敌意”甚至是“类同者”的“误判”,从而更容易靠近、捕获……

简言之,蓄发留胡子和“断发纹身”,追根溯源,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留痕。随着人文突进、科技昌明,人类才渐渐意识到,头发胡子以及其他毛发的“存在”状态,跟身体健康和生命价值,并无直接关联,也才尝试般去修剪、改造,以求洁净、美观。这种改变或者说“进步”,实话实说,源自西方。而近乎时代同步地,我们经历了剃头的“满清”取代蓄发留须的汉人王朝的历史巨变,由“剃头”到“理发”的转变,则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所致。

(五)佛教徒的“剃度”跟满清的“剃头”含义不同

前面讲到,满清的“剃头”,是他们的民族习惯,以至少最初是“强加”的方式“普及”到了汉族和众多其他民族;而他们“剃头”习俗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渔猎”的生存方式相关;当然,也蕴含了比较“原始”的宗教意味。

相比之下,同样是“宗教”,佛教,虽产生也较早(公元前),但更趋于理性。严格意义上讲,佛教更是“哲学”而非“宗教”——除佛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非人”属性的“创世神”,不同更在于“创世神”的具象程度;而佛教的“佛”,从“佛祖”到“所有”,都是由“人”经过“修为”而成。“佛”这个字,在其产生的语言里,发音是buda(菩萨),意思是“觉者”,即“觉悟的人”,一切“佛”,都本来是人;人之“觉”,其基础,是“超脱于尘世”。生发了佛教的最早“觉者”们所属的族群,是蓄发的,落发(剃度),代表与“生老病死”的世俗“隔绝”、“了断”、“告别”,是一种带有“牺牲精神”的“自处”。

佛教徒崇尚“以身饲虎”,把生命的物理性存在(躯壳)叫做“臭皮囊”,照他们的意愿,整个这个包括身体发肤的生命,是应该抛弃的;但因为还要有肉身用来修行、度人,所以必须要暂时以最简单的方式保持生命个体的物理性存在,即“活着”;但是,这样的活着,也须尽可能割除掉物理性的生命所能割除的部分;长在头顶、“应该是”对思考有影响、也必然汇聚了与思考相关的世俗“尘垢”的头发,便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了。剃掉、完全剃光,这上天赐予人的“三千烦恼丝”,在意识层面上,成为了“自觉”的象征。

所以,不管何宗何派,只要是佛教徒,都剃光头,至少也是把头发剃到不能再剃的“最短”;甚至于,绝大多数男性佛教徒,也会剃光胡须,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和尚,他那胡子,“真实”里,本应该也是没有的;就便有,也最多只限于中国,是对中国人笃定的蓄发留须传统的稍稍“妥协”。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老人说正月不能“剃头”!正月“理发”犯忌讳?为何如此?

【村长晓佳一】用文字记录农村生活,书写三农问题,解读社会焦点!敬请点击关注!

也许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告诉我,正月不能理头发,对舅舅不好。出于对舅舅的尊敬,所以每年的正月就再也没有剪过头发,就算现在长大了,感觉到正月剪头发也是犯了忌讳。

不止是我们一家一个地方,我发现网上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老人们总会告诫晚辈,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会死舅”,从小就灌输给了我们这种“正月不剃头”观念。有的人,比如我就可以坚持,只是一个月不剪发而已,也没有啥大不了。

但是对于爱美的人来说,则是很难忍受,在我中学的时候,我有个同学就是如此,头发是每周理一次,青春期的少年特别在意发型,同龄人可以理解,但是大人们就不这样看。有次他正月剪头被他妈妈撞到,直接拎着耳朵拽回了家,一顿胖揍是少不了。

要知道,在有些地方,娘舅为大,一般家里有什么事都是娘舅做主,坐上席的人物。正月剃头克舅舅,这可是大逆不道的。因此有些老人直到他舅舅逝世以后才会在正月剃头,有些天生没舅舅的也能在正月剃头。

但是为什么正月剪头会死舅,却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遵循就是,就是往上考究也没有定论,但是大致有两个出处。

①第一个就是在满足清军入关之时,为巩固清朝统治地位,颁布“剃发令”来表明忠于清朝,所有汉人一律剃头,多尔衮还在北京各个城门口,人群聚集地,下令免费为汉人剃头。而许多人却道:“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就是为了表明对前朝的忠心,已保留头发“思旧”。

而后人把“正月不剃头,思旧”慢慢也变成了“正月剃头死舅”。这在于当时人们文化水平低,语言以方言为主,口口相传之下就成了这个版本。

②第二个出处就是在民国时期,在民国时,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论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而颁布的时间就是在正月份,也就是说,从颁布时开始,20天之内必须要进行剪掉辫子。我们知道清朝人都留辫子,男性前额剃光,而民国初的剪辫子就是要减去对前朝的留恋,是一种文化的改变,就如清朝入主中原要求汉人剃头是一样的道理,从文化上,心理上去掉前朝标志。

因此只要不剃头,那么就是思旧,而以讹传讹的成了今天的“正月剃头,就死舅舅”的说法。

实际上正常人不论怎么看,正月剃头和舅舅的生死能有什么关系?就算是易学大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何况对于现在讲科学的我们?

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各种不符合常理的习俗都要被推翻,尤其在当下,美发行业蓬勃发展,剃头生意成了大型连锁机构,剃头匠成了设计师,怎么可能允许人们一个月不剃头?不然少赚多少钱?因而不论是支持美发事业,还是确实正月不能剪头是错误说法,正月随时可以剪头的。

其实关于理发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为父母守孝者不可剪发理须。中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度,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发是对于父母的不孝,在以前大多为父母去时守孝百天,不剪发去须。但是现在的工作生活需要,大都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