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琅邪地名解读
琅邪地名解读
西周齐国置琅邪邑以来的3000年间,以\"琅邪\"命名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实体数十处之多,其范围涉及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西和四川6省区。这些地名均源于黄岛境内的古琅邪邑,可谓天下琅邪宗黄岛。这么多行政区划和自然实体因何都喜欢以\"琅邪\"命名且经久不衰?\"琅邪\"一词的本始含义是什么?琅邪两字应该怎样写、怎样读?琅邪的历史渊源有多久?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考究的问题。
由于古代文献的缺乏,汉代以来,\"琅邪\"一词的含义、字形和读音都有过不同的说法和解释。
词义 中国语言文字最早的权威性工具书《说文解字》,系汉代人许慎编纂。清代文字学大师江苏金坛人段玉裁倾一生精力为之注释,编纂成《说文解字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琅邪\"的解释较简单。段玉裁虽是江苏人,但其女嫁于胶州柯姓(段女之后为《清史稿》总纂柯劭忞),也许段玉裁到过琅邪。段在《说文解字注》中把\"琅邪\"两字的来源、词义、字形、读音和琅邪辖境解释得比较详细。
1、\"琅:琅玕,似珠者。\"《尚书》:璆琳琅玕。郑注曰:琅玕,珠也。王充《论衡》曰:璆琳琅玕,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玕皆真珠也。《本草经》青琅玕,陶贞白谓即《蜀都赋》之青珠。而某氏(即段玉裁)注《尚书》、郭注《尔雅》、《山海经》皆曰:琅玕,石似珠。似珠亦非人为之,故郑、王谓之真珠也。
2、\"邪,琅邪郡也。\"谓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前志》(《汉书·地理志》)曰琅邪郡,秦置,属徐州。《后志》(《后汉书·地理志》)曰琅邪国,属徐州刺史部。许从前汉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领东武等五十一县。今兖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齐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孟子》:齐景公欲遵海而南,放于琅邪;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史记》:秦始皇屡并海至琅邪;《子虚赋》曰:齐东陼巨海,南有琅邪,皆谓今诸城县。《山海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间,非也。赵歧曰:琅邪,齐东南境上邑。《越绝书》:勾践既灭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立观台于山上,周七里,以望东海。始皇立琅邪郡,为三十六郡之一,而汉因之。寻周时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许君以其字从邑,傅合郡名为释耳。《九经》字样曰郎邪,郡名。郎,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邹、鲁,人有善道,故为郡名。今经典玉旁作良者,伪。未知其说所出。古书绝无作郎者,且琅邪,齐地,非邹鲁地。邪,古书用为衺正字,又用为辞助。如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缊邪,是也。今人文字,邪为疑辞,也为决辞,古书多不分别。如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当作邪是也。又邪、也二字古多两句并用者。如《龚遂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韩愈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皆也与邪同。按:汉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隶书从耳作耶,由牙耳相似。
综合段玉裁及其以前之诸书、诸说,笔者认为,\"琅邪\"一词,可简单解释为如珠似玉的珍贵和漂亮。而\"琅邪邑\"即是如珠似玉的城邑。近几年,有人根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姜太公封国后在琅邪封四时主的记载推测:一则姜太公登琅邪山见海天一色的美丽景色,兴高采烈,脱口而命名为\"琅邪\",意思是指非常漂亮,类推琅邪山和琅邪邑为漂亮的山和漂亮的城邑。虽然无根据但也是一种美好的推测。有点象新疆导游解释\"那拉提\"山和\"那拉提\"草原名字一样,富有诗意:说当年蒙古大军自北而南过那拉提山,山北大雪弥漫,不见天日,及至山口,猛见阳光明媚,绿草如茵,众军士脱口而呼\"那拉提\",意思是太阳。这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无不可。二则可能姜太公封八神时,驻琅邪山下,建牙帐,后改为琅牙邑。春秋时期,凡地名用字多加\"邑\"字旁,遂成\"邪\"。今之右耳旁,金文均作\"邑\"。
根据有限的史籍资料,\"琅邪\"一词的本始含义,汉代的许慎、清代的段玉裁不能确断,我们现代人更不能确断,只能各抒己见,各自发挥美好的想象而已。也许这种词义含混不确定比明确所指更具有朦胧美,以琅邪为地名长久不衰。
字形 \"琅邪\"一词的字形,最为混乱。主要有4种写法。一为\"琅邪\",古籍如《山海经》、《国语》、《史记》、《越绝书》等,皆写作\"琅邪\"。二为\"琅琊\"。在汉代碑文中既有\"琅邪\",又有\"琅琊\"。清人段玉裁认为:\"琅琊\"系汉代民间俗字。现今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仍有\"琅邪\"与\"琅琊\"混用现象。三为\"琅耶\"。晋代书法家造字很多,琅邪士族多把\"琅邪\"写成\"琅耶\"。1965年在南京燕子矶琅邪王氏族墓地出土的王闽之、王丹虎等许多墓志铭皆作\"琅耶\"。清代人写隶书时,也将\"牙\"改\"耳\",是为\"琅耶\",试图与读音相合,与词义相合,但未能广泛推开。四为\"琅玡\"。最早见于苏东坡书滁州琅邪山《醉翁亭记》,既作耶,又作玡。苏东坡曾知密州,知琅邪该如何写。特以区分南北琅邪。清代也有,如乾隆二十九年《诸城县志》等。1986年胶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曾行文转发县地名办报告将\"琅邪\"改为\"琅玡\"。
应该说明的是,1986年改\"琊\"为\"玡\"的依据仅是胶南县地名办公室所谓\"琊\"字为\"玡\"字的古旧写法,现行汉语工具书中已查不到云云。据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商伟凡2003年撰文介绍,建国后,确实把\"琅\"字归并于正体字\"琅\",但\"琊\"字却从未明令从异体字或繁体字的角度退出应用。是《新华字典》把\"琊\"字列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外的异体字,括注在\"玡\"字之后。意欲使其\"未经审判\"而自然消亡。然而,这种民间\"类推异体字\"的权威性毕竟不够,胶南遵从改作\"琅玡\",而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的\"琅琊\"依然如故。1990年的计算机常用字库也是有\"邪\"无\"玡\"。也就是说,国家语委没有明令禁用\"琊\"字,胶南地名办仅依据《新华字典》的归属而改\"琊\"为\"玡\",依据是不足的。况且汉代即用\"琊\"作俗字。宋代才出现\"玡\"字。笔者认为,从古字应写作\"琅邪\",从习惯可写作\"琅琊\",但不能再写成\"琅玡\"。而《诸城县志》模仿苏东坡安徽琅玡山《醉翁亭记》实属不该,辜负了东坡先生南北琅邪之分。
读音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辞海》等语言文字工具书,皆将\"琅邪\"读为láng yá,而黄岛民间的乡学旧儒皆读作láng yé。正如春秋名剑\"莫邪\"读作(mòyé)一样。\"干将莫邪\"剑名亦如\"琅邪\"地名,也有多种写法。如\"干将莫邪\"和\"干将镆铘\"两种。剑名中牙旁加金如同地名中牙旁加王一样,皆后人所加,大概是担心初学者误读\"斜\"而为之。
渊源 \"琅邪\"的历史源头问题。目前能查到的史籍与地图,黄岛的琅邪,最早为春秋时期才出现。但如果按照《史记·封禅书》中所说的齐八神或为太公造或为太公之前已有琅邪台四时主祭祀推测,至少在西周姜太公封齐时即为齐地琅邪人所祭祀。琅邪邑的历史也至少可追溯到前1046年。琅邪地名甚至更早,也许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就有了四时主之崇拜。根据《尚书》记载,尧帝时代就在琅邪台祭春。历史非常悠久。《山海经》书中已经记载琅邪。
网红景点出现错别字?“琅邪故郡”遭质疑
琅琊是临沂的旧称众所周知。但是近日有市民在沂州古城游玩时对一块写着“琅邪故郡”的牌匾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牌匾上是“邪”而不是“琊”呢?,难道在这么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也会出现错别字吗?
景区回应:“琅邪”二字有据可查。
沂州古城今年春节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引来了大批市民观光游览,景区按明清时期沂州的城市格局修建,其中修复了沂州府衙、平野台等沂州城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古色古香的建筑让前来观光的市民也感到身临其境,已然成为新一处网红打卡地。
王羲之故居普照寺中的集柳碑
《多宝塔碑》 唐代·颜真卿
“琅邪故郡”的牌匾,究竟有没有错别字呢? 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沂州古城景区。
“确实有不少游客都向我们反应过这个问题。”沂州古城景区运营科策划主管李国栋向记者介绍,景区的建设是有一批专家参与的,他们负责确保整个景区不会出现历史文化上的错误,而采用“邪”这个字,也是经过专家开会研究的。
“我们之所以用这个‘邪’,是因为这是有据可查的。”景区的文史专家黄克勇向记者解释,在最古老的写法中,“琅琊”就是写作“琅邪”。
汉代琅邪相印
据记载,秦朝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邪郡就是其中之一。为巩固统一,曾多次出巡,并在峄山、泰山、琅邪台、之罘岛、东观、碣石、会稽等处立石刻字,为自己歌功颂德,其中以琅玡台石刻文字最多,但因年代久远,石刻仅剩下残石。清嘉庆年间,大珠山下一农民耕地得汉代印章一枚,银质龟钮,方形,文白曰“琅邪相印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现在出土的较早时期有“琅邪”二字的文物。除了相印,还有出土的汉代侯印、典书令印、太守印,也都刻着“琅邪”二字。“除了这些,一些文学作品里也留下了不少证据。”
黄克勇向记者展示了他搜集到的古籍照片,可以看到不少“琅邪”的踪迹。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多宝塔碑》中的落款中写着,“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在王羲之故居中的普照禅寺内的《集柳碑》中,也有“琅邪临沂人”字样。可见,在最早期的写法中,就是写作“琅邪”。
“琅琊”和“琅邪”,孰对孰错?
既然“琅邪”是自古就有的写法,那“琅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临沂地区的专家学者,都还是比较认可‘琅邪’这个写法的,因为自古就是这样写下来的。”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主流写法都是写作‘琅琊’,像安徽省滁州市就有个琅琊区,但追根溯源,‘琅邪’才是最早的写法。”
而对于这个说法,记者也在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孙丽那里得到了确认。“这个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没有‘王字旁’的这个‘邪’是古代文献、碑刻中常用的。”她向记者解释,“琅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西周时期姜子牙为青岛海边的一座小山命的名,“琅”是青玉珠的意思,而“邪”则是一个语气词,没有实际的含义。此后,“琅邪”开始正式作为地名使用,随着朝代的变更,琅邪地区也慢慢迁移到了现在的临沂一带。而现在常用的“琊”字则是在南朝后期才开始出现的,由于琅邪地区出现了王氏、颜氏、诸葛氏等名门望族,再加上名人辈出,人们便习惯在“邪”前边加一个“王字旁”,也就成了“琊”。不过这种习惯用法也是非常之少,只是在各别的墓志铭、文献当中才会出现,主流写法还是以“琅邪”为主。清代《康熙字典》也收录了“琊”字:“琅琊,卽琅邪,地名。”真正开始流行使用“琅琊”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也是为了和“邪(xié)”字读音区别开,规范普通话读音。“所以不能说‘琅邪’是错别字,相反,它还是古代最常用的写法。”
“这是一个文字改革的事情,没有办法分对错。”黄克勇说,“这也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他表示,景区之所以决定写成“琅邪故郡”,还是觉得要尊重历史,临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其弘扬传统文化,也是大家共同的义务。
临报融媒见习记者 宋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