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中宫是哪个位置?(中宫是哪个位置)

中宫是哪个位置?(中宫是哪个位置)

书法中讲的中宫、重心到底指的是什么?今天让你彻底明白

我觉得中宫是一个比较具体的东西,因为就是把这个字放在格子里面,然后再把这个格分成九等份。中间这个就是中宫。在这个中宫里面所聚集的笔画越多,那就说明中宫越紧;出现在中宫里面的笔画越少,那就说明这个字的结体越松。通过这两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了。

分成就等分,中间的格子是中宫

两个“林”,左边这个林出现在中间这个小方格里面的笔画比较多,所以它看起来也会比右边这个显得更加紧凑。这两个“都”字也是一样的,右边这个“都”出现在中间这个小方格里面的笔画没有左边的多,所以它的结体也会比左边这个显得松散一些。

通过这一组对比,我们就能看出并不是书写所有的字体时,都需要像我们平时老师讲的一样要中宫收紧,其实在写隶书的时候,中宫是可以放松一些的,就是不需要这么紧凑。

就算是在写楷书的时候,也不一定要把中宫收得非常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根据临的书法家的碑帖不同,去调节这个中宫的松紧度。

只要控制好这个度,不是把它写得特别紧或者是特别松,那么都不会影响整个字美观的。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重心,它相比这个中宫来说会比较抽象,有的时候可以把重心具体到一个区域之内。比如说这个“中”它的重心就是在这个笔画最集中的区域。

红色部分是重心集中区域

所以我们可以很直接地就看出它的重心是偏左、居中、偏右、靠上、居中还是偏下的。重心的位置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字的平衡。比如上排中间的“中”字,它的这一竖是居中书写的,所以并不会让我们感觉是左边重一些还是右边重一些,都感觉两边一样重,这时候就说它是平衡的。

但这上排两边的两个“中”就不一样了。竖往左移的话呢,我们就感觉这个左边比较重。竖往右移的话呢,我们就会觉得右边比较重。所以为了让这一类独体字看起来是平衡的,中间的这一竖,最好都是居中书写。因为它不管是偏左还是偏右,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这个字左右两边的平衡。

另外对于一些独体字来说,这个重心的位置不仅会影响整个字的平稳,它也有可能改变一个字的风貌。比如第二排左边这个“中”它的重心偏上的时候,你感觉这个字是高大挺拔的。但当它的重心下移的时候,就完全看不出它有高大挺拔的感觉了。

所以在涉及到有些字的平稳问题时,重心指的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区域,而是我们一种感觉。

关注唐老师,练字变简单。

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中何谓中宫?

作者:许智明

太极的修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理阴阳和八卦九宫的基础概念。循经太极拳源于武当,是内家体系的修为。在循经太极拳的修炼中,不管是修真养生还是习武,都要求“步按九宫镇其局”进行,即功夫是由“中宫演阵”的方位而开始的。

所以,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功谱-全体大用篇中,首先提出“守定中宫无极势,无形无象养真元”的要求,就是说练拳是无极生太极,需要由中宫的无极状态,而生化进入太极的修为状态。

那什么是“中宫”呢?“中宫”在修炼中有什么作用呢?

“中宫”的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九宫概念。九宫,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如九宫八卦图,九宫分为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其中,乾、坎、艮、震属四正,巽、离、坤、兑属四隅,加上中宫共为九宫。

这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地盘为铁盘,唯有地盘是不动,也称为坐山。“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广泛用于占、术、算、医、纬、建、武学技击、排兵布阵等方面。

八卦九宫图

在太极拳中也应用到九宫八卦,包含中宫的概念。如吴氏太极拳杨禹廷先生其著述的《太极拳动作解说》中,就有八方图,要求在练拳中,按照八方图把握身姿方位的转换。武当太乙神剑门的关亨九先生也在其《武当修真秘籍》中,讲到九宫八卦有其在武学修真中应用。

那么,九宫方位在循经太极拳中是如何来应用的呢?

还是摘录李兆生先生所著的《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全体大用篇的相关注解,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其中的内涵。明了行拳地势中的守定中宫,八方转换,无极状态的培元。太极起手开辟先天,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的改善,对于提高太极拳修为及其文化内涵素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和文化价值。

附: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全体大用篇谱文注解中相关的内容

【谱文】守定中宫无极势,无形无象养真元。

【注解】行拳之初,按传统武学原则,先审视自我所站居的地势。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右后、左后八个方向之中为自我守定之势,古称之为“中宫”。此中宫的位置,可以向八个方向自由进退,变换自我的方位。当守定这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中宫”地势之后,开始审视自我是否在练拳之前处于“无极”的状态,即身心、心理、生理、姿态、精神、呼吸、气脉、眼神、丹田等方面是否在“无极”状态下等待“太极起手势”的出现。能做到这一点,则是古人说的“无形”、“无象”状态下之“无极”。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之下时,自我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乃至于自我身中的“真元”都得到培养育化。

声明:本文由循经太极原创,非授权不得转载,谢谢理解。

#健康##太极##运动不停歇##天天恋太极##太极哲思##健康真探社##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