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瑞中“段一”的半个多世纪友情
何励生(1899-1996)与董朴垞(1902-1981)是瑞安同乡好友,两人均刻苦攻读,学业优秀;都以国学见长,惺惺相惜,常相研学,酬和诗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董朴垞(左)与何励生(右)
他们都是瑞安中学毕业生,但间隔三年。何励生是1919年6月第十二届毕业,董朴垞是1922年6月第十五届毕业,毕业成绩均为同届第一。下两图为他们的毕业名单(局部)。左图“何福淦”(错印为何福塗)即何励生的原名,右图“董允辉”即董朴垞,允辉为其名,朴垞为其字。
他们中学毕业后都考上大学,负笈杭州,后都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事文教,同命相怜。何励生1919年考上之江大学文科,学费靠亲友接济,不到一年就因资费不济而无法继续读书,只好在江浙沪一带任文书或教员谋生。董朴垞1922年考入浙江工专,因专业与爱好不合转学法政,1925年因病及家庭困难辍学回家,被瑞安名人项骧聘为家庭教师四年半之久。
董朴垞从1927年10月29日至1928年2月25日不到四个月的日记,有15篇日记记载与何励生的交往。其中言及“何为杨绍廉志林快婿,与余甚相契,好金石篆刻,家贫有志读书”,“前岁赠余以其外舅所著金石文字辨异一部,並为余刻印章数方云”。“励生以学行优良,平生颇好文学,惜迫家境,衣食奔走。”其间,董多次到何励生家探访座谈。一日坐何家楼上,“谈乡哲黄漱兰、仲弢父子读书为官事,甚详”。另一日在何家交谈甚久,“在其案头检视所汇报端碎锦,皆学问中语也”。何励生也多次到董家拜访。一天晚上励生到董家小酌,谈论林损诗文,甚投机,至夜深方归。何励生羡慕董以教书当读书,也想觅一学馆教书自修,董即多方帮助推荐。其间他们一起到王冰肃老师(原瑞安高小校长)家、孙季文家、胡孟昭家、杨式勋家拜访。同访李笠(雁晴)家,参观其新居建筑与收藏的国学书籍。也曾同游瑞安隆山宫,在天王寺休憩谈天。
何励生经同乡李笠(时任厦大国文系主任)推荐,于1928年到厦门大学,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从事文秘一直到退休。
1929年8月董朴垞经项骧推荐至上海大同大学任教,1930年春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免费深造,1931年7月毕业。次年,董朴垞经瑞安同乡、经史学家周予同推荐,到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任教。
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同为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相距仅四十里,董朴垞常从集美到厦大何励生的白城山宿舍探访。他们同操瑞安方言,畅叙乡情,切磋国学,酬唱诗文,其乐融融。
某日,何励生与董朴垞在白城山斋闲谈中,谈及其先父何育芝晚年轶事及瑞安著名乡绅胡榕邨(胡调元)轶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朴垞归校后,便以当日所闻,用集美学校稿纸两页,撰写一文,纪念何育芝先生,并赠与励生。励生阅之甚悦,收藏入箧。最近笔者从励生遗留存物中发现此两页稿纸,因年代已久,已破烂销蚀,皱成一团,便将其裱好,以便辨识。从其书法和用纸看,应为董朴垞在集美时期的手迹。董的书法师法翁同龢,笔力苍劲,气势雄健。
笔者将此文辨识整理,对原文破损处或空白处,根据上下文意揣测补充若干文字,并用下划线标注。现将全文刊载如下,供读者鉴赏。
为世俗烧香礼拜无谓之务,惟虔心修行,冥冥求其福佑也。某年革命军北伐过我温时,我温藉驻军初不肯让,欲据江相持。形势殊危,城中妇孺皆先隐匿于乡间,独留男子守。一夜,天深黑,正大雨,后田野,前路与河齐,行路本苦之,忽闻隔岸炮声作,火光炎炎,疑似革命军将渡江,大骇,相率奔窜。先生亦仓皇从众而奔。冥中忽见一巨人,穿白衣冠导之前行。先生心惊胆战,不得已从众行而随之,欲以获死所也。巨人顾不得言,导至江畔,众见一船可乘,遂入船,少顷,至所欲至之处安歇,巨人已不见。此乃神呵护也。事平,先生始告于家人也。
嗣后革命军奠都南京,号令天下皆诵三民主义。先生虽从未读书,瞻望总理遗像,亦颇起敬仰之心,亟归伏。励生为之讲说,先生听而悦,称赞之不绝口。
先生得疾之初,自知不能起,犹欲遣励生回闽,诫毋荒尔职。励生不忍离其侧,侍汤药月余,备尽孝道。临终嘱励生以家事,井然不紊,而室内竟闻有异香者,亦奇矣。
先生讳育芝,铸泉其字也。祖永林,父振庚,母薛氏。先世居瑞安何家庄,后徙丰湖厢迎凤街。子二人,长即励生,次福钲卒。女生子一人,次女亦卒。励生好学,最能工为诗词,声名藉藉,称于乡里间室。
论曰,处今日而言鬼神,闻者无不嗤笑,以为过于迷信。虽然终莫能决其必无也。同时,邑绅胡公榕邨,以奔走筹饷,犒劳军士,致耗心力,得疾颇危。公读书人也,生平尤不信之,至是呓语“有鬼卒数千围之”,求救甚急,家人大惧,为祈求无效,遂死。而先生不惟不死,反蒙神庥。此亦可以为愚者劝诫矣。(引文完)
何励生爱好篆刻,在厦门见到老友董朴垞南下,十分欢喜,特选一颗大寿山石,镌刻名印,赠与朴垞。此印篆字阴文“董允辉印”,长宽各2.8厘米(见左图)。励生还将此印印谱列入他1932年印刷出版的诗集《逭暑集》之中,标注“本书作者之篆刻”,并列印谱还有“贺啸寰印”“王颂三印”“璞庄”三枚。
集美学校藏书丰富,董朴垞在教课之暇,大量阅读古籍名著,搜集整理史料,为日后编写《中国史学史》打下基础。执教两年后,他离开集美北上任教。临别时,励生专门为他和另一位何姓友人送行,并做诗相赠。题为《送何易庄董朴垞北返·用程伯庐赠林梦琴校长韵》(程伯庐曾任北师大附中主任,林梦琴即时任厦大校长林文庆,励生时任厦大秘书襄理),诗文如下:
当年义气冠同侪,老大羁栖感旅怀!
动地胡尘惊鹤唳,谈天黉序息山斋。
徐陵带暑他乡别,郑谷敲诗益友偕。
掌教受书违素愿,岂期遇合早安排。
励生在诗中简要回顾了与乡友求学、谋职、欢聚、研讨的场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董朴垞回浙江后,先后任教杭州高级中学、温州中学,编写《中国史学史》,开我国史学史先声。1956年到杭州化工专科学校执教,1962年学校改为浙江化工学院,任图书馆馆长。1962年退休后居家温州,整理纂述120万字的《瑞安孙诒让学记》。终生以修学著书为事,有著作18种。
董朴垞(左)、何励生(右)退休后的照片
何励生1958年退休后定居厦大,与温州董朴垞多有书信往来。1967年,他收到董朴垞和郝立权(字昺衡,原厦大教授,后在上海华东师大任教退休)来信,特做诗以答,抒发自己的心怀。诗题为《答昺衡朴垞来书并怀子英献文勉之诸友·三十八年厦门客》(其中子英为陈子英,曾任厦大生物系主任,1955年选聘中科院学部委员;献文为伍献文,瑞安同乡,1955年选聘中科院学部委员;勉之为曾勉,字勉之,瑞安同乡,1960年后任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所长)。诗全文如下:
厦岛浮家长作客,江天寥廓几神驰。
老来疏懒真堪笑,如梦前尘寄远思。
莫忘励惕经艰险,着意勤劬学正贤。
寥落故人遗几许,著书立说着先鞭。
六七年华若隙驹,南来心迹自蘧蘧,
滥竽下士雕虫句,早随时代付删除。
香山迟暮偏多感,上序园林每月娱,
劳燕双飞夫妇健,风情不减旧迂愚。
1971年6月,何励生与家人回到瑞安探亲,1972年6月回厦。其间他曾到温州探亲,此行有可能与老友董朴垞会面。1975年他曾复信董朴垞,并赋诗《简董朴垞》,诗文如下:
别诚不易会亦难,三年春事付阑珊,
游情未减乡情淡,几许闲愁待细谈。
董朴垞1962年退休后,在温州特别致力研究朴学大师孙诒让著作和学术思想,搜集大量资料,整理纂述《瑞安孙诒让学记》,于1964年成书。全书共有120多万字,叙述孙诒让的家世、传略、交游、学术、著述、治学方法、名家评论及玉海楼等,为研究孙诒让学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何励生在厦闻之甚喜,曾于1980年8月11日为该书题诗,题为《题朴垞编纂孙诒让学谱(庚申七月朔)》,高度赞赏董的巨作。全文如下:
朴学精神不离朴,朴垞毕力褒前贤,
学谱于今成巨制,甄微劳绩让君先。
波澜壮阔歌海涌,桃李交辉赖玉成,
籀公事业迈两浙,朴学重光待继声。
1981年,董朴垞在温州逝世。何励生1996年在厦门逝世。这两位瑞安先贤的真挚友情,永远留给了亲人和乡亲们。
钟安平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终审:陈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