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圆通庵在哪里(圆通庵)

圆通庵在哪里(圆通庵)

湘家荡畔圆通庵 | 圆通庵初创距今已1700多年

文 | 双溪

2009年,《嘉兴历代碑刻集》出版已过二年。然编撰人尤裕森先生对此专题却未罢笔,凡有吾乡遗碑发现,他必赶赴现场一睹为快,并摹录注释,收编入册。

6月的一天,我到档案馆拜访尤先生,听其说起新近补记的明代《圆通庵常住田碑记》,他时而激昂,时而诙谐。我如闻乡史专题讲座,津津有味。

(碑刻的拓本)

“圆通庵在相湖西偏张字圩,不详其所自,相传今所奉观音大士。昔年有妆饰金相者, 于腹中得寸楮,书唐同光年白牛村意庵之刱,即此。时白牛村,即此地。故今湖口犹称牛腿湾云。”

碑记之相湖,即七星湘家荡。荡之西口有一条支流逶迤深入张字圩村。村庄三面环水,却如伸向水中的一条牛腿,故此地旧称牛腿湾。白牛村、牛腿湾,似现今的七星镇张字圩村的石桥湾自然村。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年间(923-925),圆通庵“刱”(即:创)于洲间。

可见圆通庵初创距今已1700多年了,然查光绪《嘉兴府志》、崇祯《嘉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似而均不见记载。 尤先生边述碑文边解释,言语中充满了对圆通庵遗碑发现的一种如获至宝般的激情。

我带回碑文与注释,细细阅之,湘家荡畔圆通庵几经兴废,最终以为“常住田”立碑,确立以田养庵之举,当为嘉禾历史所誉。

圆通庵始建时,“庵基止四分,室仅三楹,兼赡产住庵。僧率萍寓,不能久,淹。”

小小庵堂,信众频临,供不应求,逐毁。到了明代万历辛丑年(1601),有位名无为的僧人,却大有作为,他化缘募得庵前洼田四分,众僧培土栽桑,以桑补给,维持香火。

过了几年,庵渐塌圮。面对困境,又有僧怀拙策划重建。然而,命运不济,聚材才一半时,怀拙病故。

天启年间(1621-1627),当地善信与僧人静宇联手广募,经一月施工,旧庵变新颜:“翼以耳舍,宏敞倍昔”。更有甚者,开销除外“计所募尚有九金之羡(剩余)”。为长计议,以金购近邻田地三亩,种植自给。

太平之际,却生事端,时住僧智澄,于壬申(1632)秋,“以盗他寺金,露,中夜窜徙。”慈悲为怀的出家人却不检点,竟入他寺偷盗,败露后,当成众矢之的,遂半夜潜逃。隔了一年多,智澄回庵。阴谋赶走住僧明嘉。“众拒不纳”。不思悔改之徒,“更谋鬻前田”,众僧怒不可遏,越级将劣僧上告到浙西兵备分巡道那里。无奈智澄“惧必坐诬”,又逃之夭夭。

“傅邑侯廉得其真,具案详道”。时任秀水令傅邑侯,名傅汝为,字于宣。湖广江陵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据尤先生考证,傅在任时曾感梦而在郡城东门玄妙观石台上建冷仙亭,祀明代道士冷谦。未竣而奉调,由海盐人钱公先续成。傅候一梦,嘉兴始有冷仙亭也。 这是另话。

秀水令明察秋毫,谓庵久安之计,乃“田获,永存无恙”。“诸善信各生喜心,已复生恐慌怖心。相语曰:‘今者,幸藉菩萨大威神力。倘异日更有一智澄,非勒石,何以不朽?’”为防再生智澄之辈,定勒碑为警。其时,太保冢宰默泉公吴鹏嫡孙吴惟巽,“所居去庵不数武(武,足迹,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忠厚正直,是庵赖以为金汤。故智澄之讼,亦波及之。且庵先后所置田地,皆其先人故业,亦得称原主。以阻贪谋者,遂以诸善信意,请於余,为记其颠末若此”。

吴鹏(1500—1579),字万里,号默泉。秀水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其在嘉兴历史上颇为知名。与庵为邻富有家产的吴氏之后当知“城门失火,泱及渔池”之理。庵之安危,吴惟巽定然关心。

于是,“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湖广道监察御史、奉敕提督直隶学政、穆溪曹谷(篆“曹谷之印”)薰沐拜撰。”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事张晋徵(篆“张晋徵印”)沐拜书丹。”

捐资勒石者及信众“张乾、萧九韶、沈光裕、吴维巽、张门李氏”等103人一一上榜。

“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 日立石 鸳水陈锡镌 住庵僧明嘉 募缘沈桂”。铭刻众贤善举,以史为鉴的一方为圆通庵常住田不受侵犯之碑,立在了湘家荡畔牛腿湾。

沧海桑田,古庵早已片瓦无存。正是由于七星人对文物的珍惜,在湘家荡翻天覆地大开发中,此碑没有遭毁,也没贪小财被转卖,而是送到市博物馆。一段轶史,方重见天日。

以田养庵,当今的寺庙已是天方夜谭之谈了。然湘家荡开发,必思量化历史积淀。有朝一日,荡畔张字圩村一洲间若重建圆通庵,定会使之成为湘家荡一道思古道今的风景。

(碑刻上的文字清晰可辩)

附记: 

2019年,编撰《七星影迹》时,我向市博物馆要得《圆通庵常住田碑记》石碑图片,并前期所得碑文拓本,入编该书中。

为方便了解这块古碑的文史意义,我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圆通庵常住田碑记》,是迄今为止在七星发现的最早古碑。碑中记:“圆通庵在相湖西偏张字圩……书唐同光年白牛村意庵之刱……故今湖口犹称牛腿湾”。它所记载的史料,一直追述到了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年间,时,圆通庵“刱(创)于洲间”,即“张字圩”的“牛腿湾”。

碑文记述了明代时,为庵院庙产“常住田”不受侵犯,信众一百零三人的善举勒碑流芳的经过。

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就是在唐·大历六年(771),大理平事朱自勉主持嘉禾屯田一百五十多年后,当时高丰屯区的“相湖”“洲间”建起了圆通庵。这是七星一地有史记载最早供奉“观音大士”的庵院。

相湖,即今天的湘家荡。白牛村、牛腿湾,即似今张字圩村的石桥湾自然村。

2011年3月7日,薛家煜应丁家林之邀,和湘家荡管委会的陈武杰相见。聚谈中,陈先生讲到当时湘家荡区域新建好三座桥梁,其中的两座,由他以“怜香惜玉”的谐音分别取名“莲香桥”和“惜玉桥”,第三座桥名一时不能选定时,薛家煜即建议:可以“圆通”为桥名。遂细说他的《湘家荡畔圆通庵》一文内容,还提出了取名“圆通桥”的同时,可在桥头筑上一座小亭的建议:如有可能,向博物馆要回《圆通庵常住田碑记》,否则,“克隆”一方,立于亭中,以量化此地一千七百多的历史文化……

闻圆通庵桥已定名,2018年10月25日,薛家煜专门寻访此桥,它位于公交车湘家荡景区入口站偏西,沿景区大道南行约300米处。桥正中的东、西栏板上除刻有桥名外,其左右两块栏板上分别铭:“唐同光白牛村意庵之创”、“圆通庵常住田碑记”。此举意在表明桥名取自碑记,算是对此域曾出土那方圆通庵古碑的一种记载。然其表述不清,个别用词不伦不类,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圆通庵常住田碑记》,今存市博物馆。

《湘家荡畔圆通庵》一文,刊于《南湖晚报》,入编薛家煜的《守望鸳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圆通庵桥栏板上不伦不类的碑文引用。我曾与已离开湘家荡工作的陈老师讲起这件事,他说,我走时,有布置,这个结果,意外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