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小便自利是什么意思(自利是什么意思)

小便自利是什么意思(自利是什么意思)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学习要点

本章节了解热在上焦和大肠有寒有热的病变;熟悉积、聚、䅽气的区别;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证治。

【桃花岛陈药师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共有五个条文加附录十四条。第一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①,先未苦时②,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旋覆花汤】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注释】①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指病人时常喜欢叩按胸部。②先未苦时:指疾病痛苦未发作的时候。【第二条】趺陽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①,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渐加,以知为度。

【注释】①其脾为约:指胃强脾弱,脾为胃所制约。

【第三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姜苓术汤】甘草二两、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茯苓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第四条】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①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②;有热者,便肠垢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注释】①淋秘:淋指小便滴沥涩痛,秘指癃闭不通。②鹜溏:鹜即鸭。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③肠垢:指肠中粘液垢腻。

【第五条】问曰:病有积、有聚、有䅽气①,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䅽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䅽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②;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注释】①䅽气:䅽(音念gǔ)䅽同谷,䅽气即食气。指水谷之气停积留滞之病。②气冲:即气街,穴位名。【附录】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2、肺中寒,吐浊涕。

3、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4、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6、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7、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8、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敢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9、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10、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11、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陰气衰者为癫,陽气衰者为狂。

12、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目闰 目闰 而短气。

13、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14、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学习要点】第一条:指出肝着的症状和治法。

肝着的症状

肝着的治法

第二条:指出脾约的病机和证治。

脾约的病机和证治

脾约的治法

第三条:指出肾着的成因和证治。

肾着的成因和病位

第四条:指出热在上、中、下三焦的病证和大小肠有寒、有热的病变。第五条:指出积、聚、䅽气三者的区别和诸积的脉诊;积和聚,均为人体内的结块,两者发病之因,多为情志异常,饮食失调,寒温不适等所产生的气血痰水凝结而引起的。由於引起的原因不同,形成的病理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表现症状也不尽一致。积和聚,临床上常常并提,因积聚关系较为密切,先因气聚,日久血瘀成积。积聚的治疗,根据其发病情况,一般是:先则行气活血,继则攻补兼施,再则扶正化瘀。临床上可以采用具有行气、活血、祛瘀、利水、化痰、通络等作用的方剂治疗。

五脏病证和三焦大小肠病证(图可放大)

积、聚、䅽气三者的区别和诸积的脉诊(图可放大)

自利 (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利,俗名漏底是也。六经皆有自利,

(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利,俗名漏底是也。六经皆有自利,表里寒热治各不同。)

太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太阳与阳明合疾,必自下利,(葛根汤。)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生姜泻心汤或小陷胸汤。)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协热利也,(黄芩汤。)硬满呕烦,下之痞益甚,胃虚气逆也,(甘草泻心汤。)汗解后,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太阳下利,头痛,心下痞,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十三日过经谵语者,热也,当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脉当微,今反和者,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下后利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四逆汤。)身痛,便调,急当救表,(桂枝汤。)下利心痞,复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过经十余日,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微满微烦,(调胃承气汤。以上皆太阳。)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胸胁满,(小柴胡汤。)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可下。下后脉数不解而利不止,必便脓,(黄芩汤、柏皮汤。)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滑而数,有宿食也,(大承气汤。)脏结如结胸状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上胎滑者,难治。(以上皆阳明。)

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不利,今反利者,误以丸药下之也。潮热者,实也。(先以柴胡解外,复以柴胡加芒硝。此条当属少阳。)

自利,不渴,属太阴,脏有寒也,(四逆辈。)太阴病,脉弱自利,设当行芍药大黄者,宜减之,以胃弱易动故也。脉浮而缓,手足温者,当发身黄。若小便利者,不发黄,至七八日,虽暴下利,必自止,以脾家秽腐当去故也。(平胃散加穿山甲。以上皆太阴。)少阴病,欲吐不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少阴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下焦虚寒,(四逆汤。)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眠,(猪苓汤。)少阴病,下利清水,纯青,心下痛,口干燥,(大承气汤急下之。)少阴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脓血,(桃花汤。)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肢重而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者,(真武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至七八日自利,脉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必自愈。少阴病,脉沉微欲卧,汗出而烦,欲吐自利,烦躁不寐者死。少阴病,利止,眩冒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死。(以上皆少阴。)

下利欲饮水者,热也,(白头翁汤。)厥阴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四逆汤。)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四逆汤。)下利,脉沉迟,面少赤,身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下虚必微厥,(四逆汤。)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发热下利,厥不止者死,汗不止者亦死。下利脉反实者死。(以上皆厥阴。)

按下利有寒热之分,最宜详辨。凡寒泻者,口不燥渴,脐下多寒,小便清利,脉来沉迟细软无力。完谷不化,粪色淡白,或淡黄色,或如骛溏;或身虽热,手足逆冷,皆为寒也。凡热泻者,口必燥渴,脐下多热,小便黄赤或涩而不利,脉来数大,或浮、或滑、或弦。粪色焦黄,或热而臭,或粪出声响;得凉药与冷饮则减,得热药与热饮则增,皆为热也。热泻亦有邪热不杀谷者,与寒泻之完谷不化相似,当以他症及脉色辨之。

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经;身体四逆,属少阴厥阴二经,身热者,皆属阳明经。然阴利有反发热者,不可因其热遂以为阳也。未可下而早下之,内虚热入,名为挟热下痢。

凡胃虚脉弱,热渴自利者,必用四君子汤。如发热者,四君子加柴胡、黄连。若腹满,小便不利,五苓散合理中汤。呕则加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湿则加苍术;胀则加厚朴;腹痛加芍药、木香。如脉浮者,表邪未解,小青龙去麻黄,加芫花,此散表兼治水也。凡下利不可发汗,当先治利,利止则正气复,而邪自解。盖因利内虚,若误汗之,则内外皆虚,变证危殆。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内容可以带给您帮助,请动动您善良的小手,给我一个小小的点赞和友好的关注,您的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谢谢您的慷慨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