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多了,脑袋后面会长角?这次,连BBC都掉坑里了
编者按
或许,你在几个月之前读到过这么一条科学新闻:手机看多了,头上会长角!
已经低头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你,可能会在诧异之余点进这条新闻。一张研究者的X光片跃然眼前,头骨后面千真万确地多了一块骨头,就像是角一般凸出。国内报道的时候,还会将它与“脑后有反骨”联系起来,颇有点“科学证明了俗语”的味道。
你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
(剧透:别担心了,你不会长角的。)
图 | Scientific Report
“注意啦!注意啦!看手机看多了,脑袋后面可能会长角!”
这个研究来自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一个医生,David Shahar。他在过去20年从医的经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后脑勺窝里、颈子上面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凸起。这玩意儿,学名为“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和同事一起“看了各个年龄的1200多张X光片”,发现在18-30岁的人中,这块小骨头出现的频率“异常高”。最大的一个枕外隆突案例,“角”甚至凸出来了接近3厘米。
Shahar 医生将这个现象归结于年轻人使用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习惯。他认为,长期的“坏姿势”(Poor posture)让骨头被迫增生,去平衡颈部肌肉和韧带受到的压力。一个成年人头部的重量大约为4.5千克,我们的颈部的确每天都受着不小的压力,因为这个习惯而影响到骨头的发育,似乎也是十分说得通的事情。
并且,电子产品让我们身体失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用久了鼠标害的筋膜炎就是一例。
David Shahar,他自己自称 Dr. Posture | researchgate
这个研究一开始发在了“自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道》(Scientifc Report)上,此刊虽算不上顶刊,发文数量巨大时有“灌水”,但也算是知名期刊了。这个事情,也被许多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过,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大媒体;BBC 甚至以这个研究为引子,写了一篇深度报道,讲了人类的习惯与人体构造的相互影响,读了之后也是大长见识。“我们的骨头的可塑性十分强,”BBC 在那篇文章里写道,“虽然我们每个人的骨头架子都由我们的 DNA 所决定,然而它们却也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以适应每个人生活中独特的压力。”相关的研究,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骨骼档案学(osteobiography)。
至于各类小报,中外估计都一个样,为了这个有点奇怪的研究结果而手舞足蹈。澳大利亚新闻网(news.com.au)最先开始用“长角”(horn)一词。而类似于太阳报(The Sun)这样的英国小报则是一贯大惊小怪的调调——“妈呀手机!(HELL PHONE)研究者发现数十个千禧一代因为看多了手机,头上长角啦!”
图 | The Sun
然而,这个研究本身却有不少蹊跷的地方。首先,这些X光片都来自 Shahar 医生自己的脊柱按摩诊所,也就是说,来这儿看病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样本一开始就有偏差了。
然后,判定长出枕骨隆突(原 paper 根本没说“长角”,毕竟动物的角和骨骼的成分根本不同)的标准在10毫米,只要超过这个值,就在数据中算作是阳性,而不一定真的长“出来”了那个东西,文中配图里的案例其实非常极端。研究者把这些X光片按年龄和性别分了组,发现年轻人当中长出枕骨隆突的人要多一点点:35%的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有这个隆突,而在30-50岁的观察者中,此比例不到15%。
在论文的讨论环节,作者“推测”,年轻人长出这个东西,“可能与手机使用有关”。然而,这个纯观察归纳的研究论文,并没有调查每个人使用了多长时间手机,或者平时生活习惯如何,家庭病史如何等等,所有的变量就只是年龄、性别、长没长“角”,而且还对“长角”一事的判定十分模糊。
另外,给X光片进行测量的人也没有双盲。换句话说,如果他心里对结果早有预期,那么手抖给年轻的X光片测长一点的情况就会变多。
由此可见,这个研究本身就问题重重。
图 | lucidchart
而当新闻突然开始铺天盖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看起来有点怪异的研究发出了疑问。除了质疑这篇文章本身的因果链条不足和推测过于武断之外,也有人从专业角度出来拍砖。
威斯康辛大学考古人类学教授 John Hawks 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了这个研究本身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枕骨隆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在男性中的发生率比女性更多;在考古人类学中,判定一个骨骼的性别,枕骨隆突也在考虑的因素之中。的确,在 Shahar “长角”文章的综述中,说男性长枕骨隆突的几率是女性的5倍多;但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年轻女性的“长角”样本却大于男性,若不是样本有问题,那也是前后矛盾了。
而且,Hawks 表示,不少考古人类学研究也分析了相关的骨成型案例。关系到颈和背的运动其实非常多,不仅仅只有持续低头看手机这一项;而与枕外隆突相关的运动特征,还有大量的点头、仰头、转头等,比如从事编织的群体,或者大量使用前身负重的群体等等(比如把娃挂在前面)。看手机有可能吗?或许有——但是,没有实锤。
显然,Shahar 的研究,并没有把实锤拿出来。
图 | pixabay
而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 Shahar 的背景。虽然他在论文中并未声称本研究有任何利益关联(即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COI),但是,在石英杂志(Quartz)的调查中,他们发现 Shahar 除了行医以外,还有一个副业,那就是卖枕头。
他自创了一个叫 Dr. Posture(姿势博士)的品牌,在卖一种胸枕的同时,号称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外加把背部垫在这种枕头上睡觉,就能矫正脖子前倾的坏姿势。在商品网页上,他不厌其烦地强调着“姿势”的重要性,和他在论文里面的调子颇有几分相似。
顺便说,这枕头也不便宜,要195刀。
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利益关联了。在这个问题曝光之后,《华盛顿邮报》迅速修改了他们的报道,在后面附上了相关信息,且调整了报道的话术。而 Shahar 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声称这项研究即使有一些限制,总体还是有意义的。他会对论文做出“微小的修改”(Minor Correction),但大致结论并不会改变(Stand by his research)。
不过看客们至此也就基本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图 | pixabay
整件事在最近划上了句号。Scientifc Report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之后,要求作者撤回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改后才可发表。而修改后的文章,也将确定性的语句删掉、改成了推断性的语句,并陈述了样本的偏差问题。文章最后也加上了相关的 COI 信息。
不过,这篇文章依然非常嘴硬地表示,坏姿势和手持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毕竟在他们的观察中,年轻人的确是肩背和脊柱相关问题的高发人群。
只是,可能看过这个报道的大部分吃瓜群众,可能除了记住“手机+长角”之外,根本就不会看到撤回修改这回事儿。大部分媒体把水泼出去之后,也懒得回来再修改。所以,你现在一搜“手机+长角”(cellphone horn),跳出来的大部分报道依旧还是原版。就连BBC那篇长报道也字句没动,只在最后添了一行字:“长角”相关研究有问题,详情请见另外一篇报道,blabla。
这篇文章是科学研究吗?当然是,而且也没有明显的不规范(除了 COI 那个部分以外),最后也没有完全撤稿、演变成学术丑闻。热衷于搞大新闻的媒体,可能会把小保方晴子、韩春雨这样的“问题研究”扒个底掉,但对于这个小风波,可能最多也是撇撇嘴就过去了。
图 | pixabay
但这篇文章是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吗?当然不是。稍微内行一点的人,都能用肉眼看出来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从媒体到一般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层次和纠错机制缺乏认知;媒体报道只要讲了“科学研究证明”,就仿佛是白底黑字的宣言一般。
然而,就算是科学研究,也有小样本的探究型研究,定性的描述型研究,综述型研究,大样本调查,元分析,等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各种研究对于结论的确凿性天差地别。当今的科学研究专业性极高,许多领域都是小碎步前进,有的时候发个 paper 可能也只是抛个砖,实验需要同行重复、结论需要后人进一步验证甚至推翻……这些复杂的层次,媒体和读者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追究。
而在科学共同体的工作机制下,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毕竟,看得不严的审稿人是人,想要多灌点水早点毕业的苦逼 PhD 学生是人,看领域大佬脸色说话的期刊编辑也是人。这并不是一个严密运转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博弈、不可测因素和人情世故的网络。再加上总想搞个大新闻的新闻官,想赚点击的媒体,或者是拿了钱的利益团体和社会运动组织等等,最后的产品,并不如人们想象一般纯净无暇。
这一切最后呈现出的面貌,就是各说各话。新闻媒体里充斥的大量研究结果,特别是与营养学、心理学相关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量不足、可重复性差的特征。而如果一篇报道并不对原理和背景加以阐述,仅仅陈述单个研究的结果,即使没有“误读”或者“标题党”,也会让人冒问号——今天吃鸡蛋有害,明天吃鸡蛋有益,我到底该听谁的?(关于营养学研究为什么不靠谱,可戳第2条)
或者换句话说,无法呈现科学研究的机理和面貌,不去“打开黑盒子”的报道,根本就不是“科学”的——科学从来不是一个只陈述结果的东西,而是不断批判进展的过程。
图 | pixabay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便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科学研究“可靠性”的“信号”充足地呈现出来(Signal Trustworthiness),不仅给同行看,也方便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其中包括强调证据的价值(样本数量、质量,如何使用),提升报道透明度,强调自我纠错和重复性问题,注意偏差,以及保持批评文化(a culture of critique)等。来自宾大传播系的凯瑟琳·杰米森(Kathleen Jamieson)呼吁,在研究进行和发表的时候就建立一个展示可靠性信号的机制,而不是一味要求媒体和公众拿着放大镜去艰深的 paper 里找。
那么有了这么多东西,人们还爱看吗?其实,公众也不会满足只有一个结论的科学。宾大传播学院2019年一项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看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数据,而63%希望研究者公布利益联系。
或许,这个“长角”的闹剧对大家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人人都知道做低头族的健康隐患。但以后,若有更多的人给我们打开高冷科学的“黑盒子”,大众对于科学本身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吧。
参考文献
[1] Retraction Watch, Text neck’ — aka ‘horns’ — paper earns corrections. /d/file/gt/2023-12/lrxigwz1nsg
[2] \"Signal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science,\" by Kathleen Hall Jamieson, Marcia McNutt, Veronique Kiermer, and Richard Sever, PNAS 09/23/2019.
[3] John Hawks, Are Millennials Really Growing Horns From Using Their Phones? https://elemental.medium.com/are-millennials-really-growing-horns-from-using-their-phones-2b7bd6162938
[4] Katherine Ellen Foley, The researcher behind the smartphone “horns” study sells posture pillows. https://qz.com/1649011/researcher-behind-smartphone-horns-study-sells-posture-pillows/
文中提到的新闻: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610-how-modern-life-is-transforming-the-human-skeleton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orns-from-cell-phones-study-flaws-2019-6
https://www.thesun.co.uk/news/9341200/millennials-horns-skulls-smartphone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19/06/20/horns-are-growing-young-peoples-skulls-phone-use-is-blame-research-suggests/
作者:李子李子短信
编辑:Luna
一个AI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个明眼人——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在这个社会,即使并不是明眼人,也不会总掉坑里。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手机看多了,脑袋后面会长角?这次,连BBC都掉坑里了
编者按
或许,你在几个月之前读到过这么一条科学新闻:手机看多了,头上会长角!
已经低头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你,可能会在诧异之余点进这条新闻。一张研究者的X光片跃然眼前,头骨后面千真万确地多了一块骨头,就像是角一般凸出。国内报道的时候,还会将它与“脑后有反骨”联系起来,颇有点“科学证明了俗语”的味道。
你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
(剧透:别担心了,你不会长角的。)
图 | Scientific Report
“注意啦!注意啦!看手机看多了,脑袋后面可能会长角!”
这个研究来自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一个医生,David Shahar。他在过去20年从医的经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后脑勺窝里、颈子上面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凸起。这玩意儿,学名为“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和同事一起“看了各个年龄的1200多张X光片”,发现在18-30岁的人中,这块小骨头出现的频率“异常高”。最大的一个枕外隆突案例,“角”甚至凸出来了接近3厘米。
Shahar 医生将这个现象归结于年轻人使用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习惯。他认为,长期的“坏姿势”(Poor posture)让骨头被迫增生,去平衡颈部肌肉和韧带受到的压力。一个成年人头部的重量大约为4.5千克,我们的颈部的确每天都受着不小的压力,因为这个习惯而影响到骨头的发育,似乎也是十分说得通的事情。
并且,电子产品让我们身体失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用久了鼠标害的筋膜炎就是一例。
David Shahar,他自己自称 Dr. Posture | researchgate
这个研究一开始发在了“自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道》(Scientifc Report)上,此刊虽算不上顶刊,发文数量巨大时有“灌水”,但也算是知名期刊了。这个事情,也被许多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过,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大媒体;BBC 甚至以这个研究为引子,写了一篇深度报道,讲了人类的习惯与人体构造的相互影响,读了之后也是大长见识。“我们的骨头的可塑性十分强,”BBC 在那篇文章里写道,“虽然我们每个人的骨头架子都由我们的 DNA 所决定,然而它们却也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以适应每个人生活中独特的压力。”相关的研究,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骨骼档案学(osteobiography)。
至于各类小报,中外估计都一个样,为了这个有点奇怪的研究结果而手舞足蹈。澳大利亚新闻网(news.com.au)最先开始用“长角”(horn)一词。而类似于太阳报(The Sun)这样的英国小报则是一贯大惊小怪的调调——“妈呀手机!(HELL PHONE)研究者发现数十个千禧一代因为看多了手机,头上长角啦!”
图 | The Sun
然而,这个研究本身却有不少蹊跷的地方。首先,这些X光片都来自 Shahar 医生自己的脊柱按摩诊所,也就是说,来这儿看病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样本一开始就有偏差了。
然后,判定长出枕骨隆突(原 paper 根本没说“长角”,毕竟动物的角和骨骼的成分根本不同)的标准在10毫米,只要超过这个值,就在数据中算作是阳性,而不一定真的长“出来”了那个东西,文中配图里的案例其实非常极端。研究者把这些X光片按年龄和性别分了组,发现年轻人当中长出枕骨隆突的人要多一点点:35%的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有这个隆突,而在30-50岁的观察者中,此比例不到15%。
在论文的讨论环节,作者“推测”,年轻人长出这个东西,“可能与手机使用有关”。然而,这个纯观察归纳的研究论文,并没有调查每个人使用了多长时间手机,或者平时生活习惯如何,家庭病史如何等等,所有的变量就只是年龄、性别、长没长“角”,而且还对“长角”一事的判定十分模糊。
另外,给X光片进行测量的人也没有双盲。换句话说,如果他心里对结果早有预期,那么手抖给年轻的X光片测长一点的情况就会变多。
由此可见,这个研究本身就问题重重。
图 | lucidchart
而当新闻突然开始铺天盖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看起来有点怪异的研究发出了疑问。除了质疑这篇文章本身的因果链条不足和推测过于武断之外,也有人从专业角度出来拍砖。
威斯康辛大学考古人类学教授 John Hawks 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了这个研究本身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枕骨隆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在男性中的发生率比女性更多;在考古人类学中,判定一个骨骼的性别,枕骨隆突也在考虑的因素之中。的确,在 Shahar “长角”文章的综述中,说男性长枕骨隆突的几率是女性的5倍多;但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年轻女性的“长角”样本却大于男性,若不是样本有问题,那也是前后矛盾了。
而且,Hawks 表示,不少考古人类学研究也分析了相关的骨成型案例。关系到颈和背的运动其实非常多,不仅仅只有持续低头看手机这一项;而与枕外隆突相关的运动特征,还有大量的点头、仰头、转头等,比如从事编织的群体,或者大量使用前身负重的群体等等(比如把娃挂在前面)。看手机有可能吗?或许有——但是,没有实锤。
显然,Shahar 的研究,并没有把实锤拿出来。
图 | pixabay
而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 Shahar 的背景。虽然他在论文中并未声称本研究有任何利益关联(即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COI),但是,在石英杂志(Quartz)的调查中,他们发现 Shahar 除了行医以外,还有一个副业,那就是卖枕头。
他自创了一个叫 Dr. Posture(姿势博士)的品牌,在卖一种胸枕的同时,号称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外加把背部垫在这种枕头上睡觉,就能矫正脖子前倾的坏姿势。在商品网页上,他不厌其烦地强调着“姿势”的重要性,和他在论文里面的调子颇有几分相似。
顺便说,这枕头也不便宜,要195刀。
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利益关联了。在这个问题曝光之后,《华盛顿邮报》迅速修改了他们的报道,在后面附上了相关信息,且调整了报道的话术。而 Shahar 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声称这项研究即使有一些限制,总体还是有意义的。他会对论文做出“微小的修改”(Minor Correction),但大致结论并不会改变(Stand by his research)。
不过看客们至此也就基本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图 | pixabay
整件事在最近划上了句号。Scientifc Report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之后,要求作者撤回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改后才可发表。而修改后的文章,也将确定性的语句删掉、改成了推断性的语句,并陈述了样本的偏差问题。文章最后也加上了相关的 COI 信息。
不过,这篇文章依然非常嘴硬地表示,坏姿势和手持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毕竟在他们的观察中,年轻人的确是肩背和脊柱相关问题的高发人群。
只是,可能看过这个报道的大部分吃瓜群众,可能除了记住“手机+长角”之外,根本就不会看到撤回修改这回事儿。大部分媒体把水泼出去之后,也懒得回来再修改。所以,你现在一搜“手机+长角”(cellphone horn),跳出来的大部分报道依旧还是原版。就连BBC那篇长报道也字句没动,只在最后添了一行字:“长角”相关研究有问题,详情请见另外一篇报道,blabla。
这篇文章是科学研究吗?当然是,而且也没有明显的不规范(除了 COI 那个部分以外),最后也没有完全撤稿、演变成学术丑闻。热衷于搞大新闻的媒体,可能会把小保方晴子、韩春雨这样的“问题研究”扒个底掉,但对于这个小风波,可能最多也是撇撇嘴就过去了。
图 | pixabay
但这篇文章是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吗?当然不是。稍微内行一点的人,都能用肉眼看出来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从媒体到一般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层次和纠错机制缺乏认知;媒体报道只要讲了“科学研究证明”,就仿佛是白底黑字的宣言一般。
然而,就算是科学研究,也有小样本的探究型研究,定性的描述型研究,综述型研究,大样本调查,元分析,等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各种研究对于结论的确凿性天差地别。当今的科学研究专业性极高,许多领域都是小碎步前进,有的时候发个 paper 可能也只是抛个砖,实验需要同行重复、结论需要后人进一步验证甚至推翻……这些复杂的层次,媒体和读者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追究。
而在科学共同体的工作机制下,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毕竟,看得不严的审稿人是人,想要多灌点水早点毕业的苦逼 PhD 学生是人,看领域大佬脸色说话的期刊编辑也是人。这并不是一个严密运转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博弈、不可测因素和人情世故的网络。再加上总想搞个大新闻的新闻官,想赚点击的媒体,或者是拿了钱的利益团体和社会运动组织等等,最后的产品,并不如人们想象一般纯净无暇。
这一切最后呈现出的面貌,就是各说各话。新闻媒体里充斥的大量研究结果,特别是与营养学、心理学相关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量不足、可重复性差的特征。而如果一篇报道并不对原理和背景加以阐述,仅仅陈述单个研究的结果,即使没有“误读”或者“标题党”,也会让人冒问号——今天吃鸡蛋有害,明天吃鸡蛋有益,我到底该听谁的?(关于营养学研究为什么不靠谱,可戳第2条)
或者换句话说,无法呈现科学研究的机理和面貌,不去“打开黑盒子”的报道,根本就不是“科学”的——科学从来不是一个只陈述结果的东西,而是不断批判进展的过程。
图 | pixabay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便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科学研究“可靠性”的“信号”充足地呈现出来(Signal Trustworthiness),不仅给同行看,也方便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其中包括强调证据的价值(样本数量、质量,如何使用),提升报道透明度,强调自我纠错和重复性问题,注意偏差,以及保持批评文化(a culture of critique)等。来自宾大传播系的凯瑟琳·杰米森(Kathleen Jamieson)呼吁,在研究进行和发表的时候就建立一个展示可靠性信号的机制,而不是一味要求媒体和公众拿着放大镜去艰深的 paper 里找。
那么有了这么多东西,人们还爱看吗?其实,公众也不会满足只有一个结论的科学。宾大传播学院2019年一项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看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数据,而63%希望研究者公布利益联系。
或许,这个“长角”的闹剧对大家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人人都知道做低头族的健康隐患。但以后,若有更多的人给我们打开高冷科学的“黑盒子”,大众对于科学本身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吧。
参考文献
[1] Retraction Watch, Text neck’ — aka ‘horns’ — paper earns corrections. /d/file/gt/2023-12/lrxigwz1nsg
[2] \"Signal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science,\" by Kathleen Hall Jamieson, Marcia McNutt, Veronique Kiermer, and Richard Sever, PNAS 09/23/2019.
[3] John Hawks, Are Millennials Really Growing Horns From Using Their Phones? https://elemental.medium.com/are-millennials-really-growing-horns-from-using-their-phones-2b7bd6162938
[4] Katherine Ellen Foley, The researcher behind the smartphone “horns” study sells posture pillows. https://qz.com/1649011/researcher-behind-smartphone-horns-study-sells-posture-pillows/
文中提到的新闻: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610-how-modern-life-is-transforming-the-human-skeleton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orns-from-cell-phones-study-flaws-2019-6
https://www.thesun.co.uk/news/9341200/millennials-horns-skulls-smartphone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19/06/20/horns-are-growing-young-peoples-skulls-phone-use-is-blame-research-suggests/
作者:李子李子短信
编辑:Luna
一个AI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个明眼人——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在这个社会,即使并不是明眼人,也不会总掉坑里。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李向东)脑后长反骨的含义是什么“后脑勺反骨”
“后脑勺叛逆骨”是指人一出生就预示着叛逆的骨头。 也意味着人们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1、人类头骨的形状和骨头数量基本相同。 没有人的后脑勺有一块多余的头骨,或者是不同的头骨。 “后脑勺抵着骨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对象。
2、后脑勺可见脸颊,是指面部下巴两侧的颧骨相对扩张、突出,甚至有明显的骨角。 即使从背面看,也能清晰地看到颧骨的尖角。 这在后脑勺上称为颧骨,或者从后面看也称为颧骨。 一种贬义的说法是背弃自己。 有很多脸的骨头在后脑勺,脸颊在后脑勺可见。
3、三国时期魏延确实是枕骨,有反骨,但内反骨比例较低。 而能够达到魏延的地位,已经是军队中的中层干部了,是众生中的尊贵之人。
后脑勺有一个肿块。 这是一个叛徒。 这是皇帝的命运吗?
古代有一种人,生性被称为叛逆者。 如果在一个相对腐败和极权的王朝中发现这样的人,朝廷就会想方设法杀死他。 反骨是位于后脑勺枕骨处的一块突出的骨头。 这是与常人不同的。 在古代,有的父母总认为生了这样的孩子就是一场灾难(叛军杀了九个部落),把孩子杀了。 现代脑科学证明,脑神经的突出部分是主管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部分。 这部分的发达,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人一般都很聪明,有自知之明,天生不听话,特立独行,不容易相信别人。 当他发现别人在能力、知识、手段上都比他优越时,他自然不会甘心自己不如别人,落后于别人。 ,希望与他人竞争,龙在野外战斗,在现代他们大多有作为领导者或老板的天赋(不绝对)。 因为这样的人总是在领导叛乱,而最终获胜的也是这样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就成为了一些王朝官员的攻击对象。 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它被命名为:反古。 在古代,如果统治者腐败到了极点,他希望统治那些无论浪费多少都愿意自愿进贡的温顺人民。 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冒出一个一心为公、谋求全体人民福祉的“反民”者,王朝自然就无法生存了。 因此,很多有“内忧”的王朝都对这些人“宠爱”,让他们能够继续挥霍腐败。
从面相上看,男人头上有骨头可以吗?
一般来说,叛逆的人都是很有能力的,应该是善良的。
后脑勺有一块骨头是什么意思? 你真的很聪明吗?
后脑勺有一根骨头是什么意思? 反骨是一种特殊的骨形。 后脑勺的反骨也称为后骨。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结构,其中头骨更为重要。 从骨骼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后脑勺有反骨的人真的聪明吗? 性格消极的人有好运吗?
后脑勺有一块骨头可以吗?
1、有叛逆骨气的人就是叛逆的。
后脑勺这样的骨头突出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谈论骨头叛乱却让人感到不安。 按流行的说法,平头的人大多是顺从的人,而骨子里叛逆的人大多是叛逆的人。 这种说法不可信。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显然被放大了。 诸葛亮通过魏延脑后的叛乱以及一些事情判断魏延不是一个忠诚的人,他从来没有完全信任过魏延。 事实证明,魏延确实在诸葛亮死后确实拥护部下造反,最终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将军所杀。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因为诸葛亮极其聪明,他的理论自然有道理; 魏延叛乱的时候,又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场叛乱沉重地压在了很多人的后背上。
2、头脑里有固执的人是聪明的。
古人在鉴定人的时候,对于骨相是有经验和方法的。 骨骼出现也有一定的原因。 例如,头部较大的人大脑会更发达; 而后脑勺有枕骨的人,大脑也会发达,是难得的人才。
3、脑后固执的人不受欢迎。
不仅在我们,在西方,后脑勺的小凸起似乎到处都不受欢迎。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彼得罗·高老头》中,背叛也成为西方人认识人、评判世界的尺度。 小说中有犹大背叛的说法。
后脑勺有一块骨头是什么意思? 你真的很聪明吗?
后脑勺有一根骨头是什么意思? 反骨是一种特殊的骨形。 后脑勺的反骨也称为后骨。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结构,其中头骨更为重要。 从骨骼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后脑勺有反骨的人真的聪明吗? 性格消极的人有好运吗?
后脑勺有一块骨头可以吗?
1、有叛逆骨气的人就是叛逆的。
后脑勺这样的骨头突出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谈论骨头叛乱却让人感到不安。 按流行的说法,平头的人大多是顺从的人,而骨子里叛逆的人大多是叛逆的人。 这种说法不可信。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显然被放大了。 诸葛亮通过魏延脑后的叛乱以及一些事情判断魏延不是一个忠诚的人,他从来没有完全信任过魏延。 事实证明,魏延确实在诸葛亮死后确实拥护部下造反,最终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将军所杀。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因为诸葛亮极其聪明,他的理论自然有道理; 魏延叛乱的时候,又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场叛乱沉重地压在了很多人的后背上。
2、头脑里有固执的人是聪明的。
古人在鉴定人的时候,对于骨相是有经验和方法的。 骨骼出现也有一定的原因。 例如,头部较大的人大脑会更发达; 而后脑勺有枕骨的人,大脑也会发达,是难得的人才。
3、脑后固执的人不受欢迎。
不仅在我们,在西方,后脑勺的小凸起似乎到处都不受欢迎。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彼得罗·高老头》中,背叛也成为西方人认识人、评判世界的标尺。 小说中有犹大背叛的说法。
后脑勺有一根长骨头有什么寓意?
“后脑勺叛逆骨”是指人一出生就预示着叛逆的骨头。 也意味着人们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1、人类头骨的形状和骨头数量基本相同。 没有人的后脑勺有一块多余的头骨,或者是不同的头骨。 “后脑勺抵着骨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对象。
2、后脑勺可见脸颊,是指面部下巴两侧的颧骨相对扩张、突出,甚至有明显的骨角。 即使从背面看,也能清晰地看到颧骨的尖角。 这在后脑勺上称为颧骨,或者从后面看也称为颧骨。 一种贬义的说法是背弃自己。 有很多脸的骨头在后脑勺,脸颊在后脑勺可见。
3、三国时期魏延确实是枕骨,有反骨,但内反骨比例较低。 而能够达到魏延的地位,已经是军队中的中层干部了,是众生中的尊贵之人。
秒懂骨相:从枕骨看富贵贫贱
枕骨位于脑后正中偏下的部位,由于人睡觉时,枕骨首先接触枕头,所以叫做“枕骨”,又名后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和后枕骨。在头部骨骼中,除“九骨”为贵骨外,枕骨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贵骨。《神相全编· 枕骨部相》中说:“人之骨法中,贵者莫出于头额之骨,头额之奇莫出于脑骨成枕之人;有枕骨如山石有玉,江海有珠,一身以恃其荣显也……若有骨名曰枕骨,凡丰起者富贵,低陷者贫贱也。”
枕骨的类型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相术家持不同的观点,有说18 种的,有说23 种的,还有说35 种的。根据《神相全编》,枕骨共有35 种类型,它们形状各异,而且所主的富贵程度也有所差异:
三才枕,即三骨上下排列,圆凸而有光泽。有三才枕的人,聪明显达,魄力十足,能做国家级大官。
五岳枕,即四个角和中央各有一骨耸起,如同五岳。有五岳枕的人,才智过人,能做地区高官。
双龙骨,即两骨很尖,高耸。有双龙骨的人,勇武双全,有耐心和韧性,适合在军队工作,能做高官。
车轴枕,即四边高而中央低,如同车轴的骨骼。有车轴枕的人,适合在小地方立足,能担当大任。
连光枕,即三骨并起、相连。连光骨小的人,一生衣食无忧;连光骨大的人,能做高官。
偃月枕,即弯弯的、仰上而生的一块骨骼。有偃月枕的人,能在小部门做领导。
覆月枕,即俯下而生的弯弯的一块骨骼。有覆月枕的人,能在小部门担当大任。
相背枕,即弯弯的两块骨骼,上下排列,俯仰相对。有相背枕的人,文武兼备,能做文武官职。
三星枕,即上面生有一骨,下面并生两骨。有三星枕的人,能身兼两副制馆职。
方枕,即四方有耸起的骨骼,其中一骨有角。有方枕的人有小智小慧,能福禄双全。
圆月枕,即圆润而耸起的一块骨骼。有圆月枕的人有小聪明,能做清闲而俸禄多的官职。
垂露枕,即上方下圆的一块骨骼。有垂露枕的人,能做副级官员。
玉樽枕,即上下排列,圆而有棱角,如同盆器的两块骨骼。玉樽枕大的人,能做国家高官;玉樽枕小的人,能做地方小官。
背月枕,即两骨弯弯,上下排列,相背靠。有背月枕的人,一生显达,地位尊贵。
一字枕,即如同一字的一块骨骼。有一字枕的人,性情耿直而刚烈,讲究诚信,易受人尊敬。
回环枕,即如同回字的一块骨骼,又叫率福枕。有回环枕的人,其富贵能荫庇其子。
左长枕,即往左方向倾斜生长的骨骼;左撒枕,即往左方向纵深生长的骨骼;右撒枕,即往右方向纵深生长的骨骼。有这三枕骨的人富贵运不是很佳,但能长寿。
三关枕,即三骨圆而有棱,呈长条形,上下并列。有三关枕的人,一家之中能有多人发达富贵。
连枕,即与两耳后玉堂骨相接的两块相连的耸起的骨骼,又名列环枕。有连枕的人,出身好,地位高,而且能长寿,但这种人往往比较情绪化,喜怒无常。
鸡蛋枕,即突出如同鸡蛋的骨骼。有鸡蛋枕的人,脾气暴躁,自负而狂妄。
山字枕,即突起如同山字的骨骼,又名横山一字枕。有山字枕的人,性情刚烈,守信用,能为官,有所显达。
悬针枕,即如同悬挂着的针头的骨骼。有悬针枕的人,虽不能大富大贵,但能丰衣足食。
垂针枕,即上面宽厚,下面尖如针头的骨骼,又叫玉枕。有垂针枕的人,一般长寿,而且能安享晚年。
屈樽枕,即上略宽下略窄,如同酒樽的骨骼。有屈樽枕的人,很有福气,但没有官运。
上字枕,即突起如同上字的骨骼。有上字枕的人,志向远大,有胆识和魄力,能干大事业,但命途不太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最终小富小贵。
腰鼓枕,即突起如同腰鼓的骨骼。有腰鼓枕的人,一生浮浮沉沉,时而富贵时而贫贱。
丁字枕,即突起如同丁字的骨骼。有丁字枕的人,性情宽厚,待人和气,人际关系好,能小贵。
如珠枕,即粒粒珠子的骨骼。有如珠枕的人,容易获得地位和名声,但不是很富有。
形山字枕,即三骨在上,平列直起,下面有一横骨相托。有形山字枕的人,头脑聪明,一生富贵,而且还能长寿。
叠玉枕,即两骨上下分布,上骨圆,下骨方。有叠玉枕的人,一生锦衣玉食,功勋卓著,能光宗耀祖。
象牙枕,即一骨耸起,下宽而上尖细,如同象牙。有象牙枕的人,适合在军队发展,能掌握军权。
悬针骨,即一骨突起而分成四个角。有悬针骨的人,适合担当武职,或从军,或练武,能有所成就。
一阳枕,即一骨横生,四角分明。有一阳枕的人,财运亨通,一生非常富裕,而且能长寿。
以上35 种枕骨,绝大部分都是好骨,拥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便能富能贵。据史料发现,唐代房玄龄就因为脑后有多种枕骨显露而成为一代名相,而宋代张尧封面相非常好,本来可以身贵子荣,但他后脑却没有枕骨,终因前后不应而为破相。可见,枕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