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是一本书,有的写得精彩,有的写得平庸,早安
01 许多事情,看得开是好;看不开,终归也要熬过去。别以为看不开就不会过去。早安!
02 多数人的郁闷悲伤,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而是因为别人得到了。这一路见证着别人的成功,羡慕着他人的风光。机会一个个从你眼前溜走,而你还在原地踏步!早安!
03 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早安!
04 如果事前多些思考,那么事后就会少点遗憾;如果少年多些努力,那么年老就会多点欣慰;如果人生多点自信,那么事业就会多点成功;如果头脑多点创意,那么生活就会多些色彩;如果对别人多些爱心,那么你就会多些朋友;如果在谈笑中多点幽默,那么朋友就会多点笑声;如果对事业多点奉献,那么你就会多点伟大。早安!
05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该被珍视,因你想象不到它的消逝,只跨过一个今天,成为昨天。早安!
06 有人在光明中注视着阴影,有人在阴影中眺望着光明。早安!
07 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否则,就象美味佳肴里放多了味精,令人鲜之无味。仿佛可贵的友情,无需每天黏在一起,只需烦恼时互说心情,快乐时分享喜悦;无需天天电话不断,只需困难时,伸出一双手。早安!
08 请不要说我变了,因为我没变,只不过懂得了,别人怎样对我,我就该怎样去对待别人。早安!
09 现在越发觉得,遇到那些能相处的舒服聊天聊得来,彼此之间坦荡不计较,把你放在心里而不是做表面功夫的那种朋友,真是一种莫大的福气。如果有,我们都要珍惜。早安!
10 我们不可能再有一个童年;不可能再有一个初中;不可能再有一个初恋;不可能再有从前的快乐、幸福、悲伤、痛苦。一路向前走,走过了也就错过了,昨天,前一秒,通通都不可能再回去。——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早安!
11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早安!
12 人生是一本书。有的写得精彩,有的写得平庸;有的写得厚道,有的写得轻薄;有的写得恢弘,有的写得小气;有的写得平顺,有的写得曲折;有的留下光彩,有的留下遗憾;有的留有思考,有的只剩空白!早安!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葛兆光|一封信,一本书、一段史料和一点感想
李学勤(1933.3.28-2019.2.24)
一封信
我不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学勤先生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在1980年代末?我好几次去过他在昌运宫的住宅。三四十年里,我和李先生的往来应该说不少,不过印象最深切的,还是1992年在西郊挂甲屯一个小小的seminar上,李学勤先生给我们十来个人作讲座。我记得,当时他只是手拿巴掌大一页纸提纲,却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半小时,从学术史讲到考古发现,从考古发现讲到古书排队,从古书排队讲到今后古史研究趋势,后来,这个讲座由李零和魏赤整理,由我拿到《中国文化》去发表。大家当然都知道,这就是后来引起学界激烈讨论的《走出疑古时代》。当时我是刊物编辑,至今手边还保留了1992年7月18日李先生给我的一封信,里面说,校对稿他修订删改了一遍,“删去枝蔓”,但这封信里也提到,“讨论部分已决定不要,我也没有再看”。现在回想起来,删去的所谓枝蔓部分大概几达一半篇幅,而删去的讨论部分,其实就是那天围绕李先生的讲座,我、李零、阎步克、王守常、陈来还有好几个朋友提出的很多问题,因为涉及如何看顾颉刚古史辨和二十世纪学术史的问题,李先生现场一一作答,讨论非常热烈,但因为刊物主编决定不收讨论部分,这些或许还有意义的讨论,最终烟消云散,现在想来,实在是可惜。
1992年7月18日李先生给作者的一封信
这封信还提及另一桩事情。他说“清华事,请代决定时间,我一定来”。这是什么事呢?原来,当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一直在动员李学勤先生回母校,李先生答应了,先是兼职,和我一道建立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这里说的就是跟学校高层讨论国际汉学研究所的事情。大家知道,李先生很早就提出,国际汉学研究,编纂国际汉学史,应该是一个学科方向,所以他到清华大学来兼职,最先提出的就是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约暑假里的一天,他来清华大学和我商量了半天,到底国际汉学研究所开张之后,应当做些什么?记得当时我和李学勤先生商量有四条,一是编辑一套海外汉学丛书,二是召开一个国际汉学的讨论会,三是出版“清华汉学研究”辑刊,四是收集各种国际汉学著作。后来,尽管白手起家条件艰难,但这些计划真的陆续实现了。我们和法国远东学院合作出版《法国汉学》,和饶宗颐先生合作编辑《华学》,开始撰写《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国际汉学漫步》,出版《清华汉学研究》辑刊和“当代国际汉学家论著译丛”,我在文北楼的办公室,也暂时充当了国际汉学研究所的收藏室,一套带箱柜的四部丛刊,一套完整的《远东》(Oriens Extremus),以及不少有关书籍,便成了研究所的藏品。在这个研究所的历史中,大概比较重要的是1997年年初召开“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学术讨论会,李学勤先生最费心费力,他不仅开列邀请名单(在我保留的另一封李先生来信里,他给我提供了在北京的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的地址电话,以及在台北的英国学者雷敦和博士的联系方式),甚至亲自给他认识的海内外学者写信邀请,因此,很多他的朋友都来共襄盛举,即使来不了也回信呼应他的倡议(像他的老朋友,日本关西大学的大庭脩尽管不能亲自前来,但三番五次来信谈及此事,这些信至今还保存在我这里)。
一本书
清华大学的国际汉学研究所成立之后,李先生常来清华,我和李先生的接触就更多了,差不多一周能有一两次见面。在1990年代,我们一道讨论制作清华图书馆所藏古物的幻灯片,一道接待来访的法国远东学院院长龙巴尔(Denys Lombard),一道陪同饶宗颐先生游览清华,一道替校方接待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甚至一道去了新竹清华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访问。那时候,我正忙着写《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大家知道,1990年代出土简帛越来越多,逼着我必须通过这些新资料,重新打量古代思想世界,不能仅仅局限在传世文献,以及根据传世文献叙述的传统思想史中。
大概是1995年春天,李先生到清华开会,这天见到我便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说他知道我在写思想史,这书是特意带来让我参考的,而且希望我给书提提意见。这本书就是李先生刚刚在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先生自己的样书并不多,他特意带给我,说是觉得我对这一话题有兴趣。记得那天他在文北楼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说到的最多的,就是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如何写入学术史或思想史,就像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的,“出土简帛影响最大的乃是学术史的研究……透过出土简帛的整理研究,竟使被认为最‘物质’的考古学同最‘精神’的学术史相沟通,这或许是有希望的研究方向”(10页)。他说的“学术史”,是梁启超、钱穆用的概念,其实在我看来就是“思想史”。大家知道,李先生见多识广,早年曾经跟侯外庐先生编写《中国思想通史》,所以对思想史始终有敏感。我记得那天我说,自己写思想史的一个取向,就是试图把眼光向下,在日书、遣册、医籍、图像以及不断重复出现的套语文字,甚至没有文字的出土古器物中,提炼出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对我的想法,李先生好像非常有兴趣,后来他给我的思想史写评价,就说到“作者用浓彩描绘的是‘一般思想史’”,“以崭新的角度和层面展示给人们的,是大家不那么熟悉的思想世界”。
李学勤著《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因此我一边阅读一边摘录还一边记下我的感想,后来在《读书》1995年第十一期上,我发表了一篇书评《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我特别说到这本书对思想史研究最有意义的一点,是李先生《走出疑古时代》演讲中提到的古籍“排队”,也就是“用今天出土的这些材料设立几个定点,然后把其他的古书排进去”,这样让思想史的传承系统重新理清先后与联系,这一方面有助于思想家们的年代先后排序(这一点能修正和超越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一方面有助于思想文献的年代先后排序(这一点能修正和超越《古史辨》《伪书通考》以来的认识),有了这两方面的进步,再写古代思想史,脉络就可以重新叙述了。所以我说这本书“在这两个问题上,都为我们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通过地下简帛与现存典籍的考察,为部分学术史文献重新排了次序,纠正了过去的偏颇与失误, 通过各种文献之间的关键词语、思想表述的比较,为学术史寻找了知识背景,使学术史的描述更贴近当时的文化土壤”。
有意思的是,2000年我去比利时鲁汶大学访问,正在主编《当代中国思想》英文刊的戴卡琳教授(Carine Defoort)就跟我说,她觉得我这篇书评很重要,因为不仅涉及了简帛考古新发现,也涉及了这些新发现与思想学术史,还介绍了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所以一定要翻译成英文。这就是后来刊登在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2002年冬季号)上的“How Many More Mysteries Are There in Ancient China”,这篇书评的英文版,我从来没有跟李先生提起过,至今不知道李先生当年是否看到过。
一段史料
1995年5月,清华大学组织到雁栖湖春游,李先生也去了,在红螺寺散步的时候,他告诉我近年西汉墓中出土竹简,其中一篇赋,没准儿有佛教的影子,我大吃一惊,便在日记里记了下来。过了些天,李先生来清华大学,拿了复印的尹湾汉简《神乌赋》释文给我,那时候释文还没有发表,他之所以先拿来给我,就是想让我查证一下,这篇赋里是不是真的有佛教痕迹?我记得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这里面出现了佛教痕迹,事儿就大了。你对佛教有研究,你看看有没有可能?因为通常认为,佛教是东汉传来中国的,可是尹湾汉简却是西汉时代的。
复印的尹湾汉简《神乌赋》释文
如果真的如此,确实“事儿就大了”。李先生太客气,觉得我懂一点儿佛教,所以让我看这篇释文,其实,我对佛教尤其是早期佛教经典和传说,实在也是二把刀。不过我拿到之后,确实仔仔细细搜寻了一下汉文大藏经,甚至也通过日译本查了南传佛教文献,实在不敢判断这个故事中是不是有佛教痕迹,虽然里面也有万物各有分理,生死殊途不同的思想,但按照所谓“疑罪从无”的原则,空口无凭只好放弃。记得不久我跟李先生报告这个结果,李先生也笑笑说,“没有证据当然只好作罢,我只是脑子里面念头一闪”。但是,你从他这种“念头一闪”的敏感中,可以想见他心里对历史上的大关节大问题,有多少关切,有多少灵感,又有多少知识。
有趣的是,因为看了太多有关乌鸦的文献,我倒是被逼出一篇副产品,就是后来发表的《慈乌与寒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三期),借了这篇出土的汉赋,我从先秦传世文献,到两汉谶纬资料,再到中古佛教典籍,讲了一通乌鸦在古代中国从吉到凶的意涵转变,或许可以说是“歪打正着”或者“郢书燕说”吧,这一则史料,倒也结下了李先生和我的一段学术缘分。
一点感想
从上面的一封信,一本书,一段史料,我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李先生当然是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也就是所谓“三古”领域公认的领袖型学者,这一点不需要我多说。但我觉得,他最不同寻常的是有大见识。学者的见识高低,并不在知识多少,更在于他眼界多宽,胸怀多大。究竟是谨守一亩三分地,还是能越出专业之外在宏大的世界和历史背景里思考?差别很大。他关注《神乌赋》中佛教痕迹,关注国际汉学,关注学术史,他才能提出一些影响学术方向的大问题。就像“走出疑古时代”。很多人对这个说法有疑问,这可以讨论。但学术史最重要的,或者说未来能留在学术史的记忆中的,不只是解决问题,更是提出问题,一个能够引起思考、质疑、论辩的问题。
让我说一点进一步的感想。我觉得,理解李先生“走出疑古时代”的提法,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思考的背景。这个背景,从小了说,是让人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文献学传统的差异,从大了说,是看清延续性相对较强的古代中国文明,和断裂性相对较多的欧洲古代文明的区别。其实,如果我们注意就可以联想到李先生多次说的——直到晚年还在反复说——他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一个梦想”,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这才是一个大学者的理想。
(本文是2023年12月9日在清华大学“纪念李学勤先生九十诞辰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看图猜成语:一共9道题,一本书上面印着辞海两个字,学霸妙答
大家好,我是作者。很奇怪的是,遇到这样的文章,很多朋友直接看图片猜答案,结果有些答案我在这里已经说明白了,她们还要答错,我就无话可说了。每一次的题目,我都会给退休的老教师,隔壁家上小学五年级的小胖,清华的学霸侄女看,让他们先解答,如果她们解答不出来,我会在这里特别说明。今天出的这几道题目,退休老教师有一道不会,那就是第6题。一本辞海,到底表示哪个成语呢?小学五年级的小胖,有三道不会。清华的侄女,全部答对了。第6题的答案,她说是:回头是岸。因为辞海字太多了,学不完,学海无涯苦作舟,回头是岸。刚开始大家都表示怀疑,后来看了答案,果然就是她所说的。果然学霸的脑洞和常人不同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一起来看这几道题目: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第六题:
第七题:
第八题:
第九题:
大家发现,我们的看图猜成语,图片给的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了满足大家的求知欲望,作者我也是绞尽脑汁,尽量多上一些图片给大家。最后希望大家转发收藏和关注,把你的答案评论出来吧,如果不会,看看其他人的答案,或许会给你灵感。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大家来讨论。咱们的看图猜成语还有1000多道,我们还能学到1000多个成语,真是快乐的一件事。
数字一的成语汇总大全,有需要的关注收藏
一言为定,一表人才、一事无成、一五一十、一路平安、一团和气、
一心一意、一知半解、一鸣惊人,一动不动、一年一度、一筹莫展、
一叶知秋、一声不吭、一览无余、一意孤行、一笔勾销、一年半载、
一技之长、一点一滴、一本正经、一如既往、一模一样、一反常态、
一劳永逸、一以贯之、一厢情愿、一帆风顺、一塌糊涂、一唱一和。
一瘸一拐、一枕黄粱、一窍不通、一无所有、一哄而散、一张一弛、
一跟不振、一见钟情、一股脑儿、一应俱全、一鼓作气、一鳞半爪
一诺千金、一脉相承、一成不变、一概而论、一笑了之、一无所求。
一介书生、一路货色、一清二白、一举一动、一般见识、一臂之力、一了百了、一往情深、一元复始、一望无际、一言难尽、一言九鼎、一走了之、一落千丈、一箭双雕、一无所得、一呼百应、一清二楚、
一面之词、一口三舌、一醉方休、一不扭众、一力承当、一字百炼、
一丁点儿、一口咬定、一语成谶、一勇之夫、一毛片甲、一叶迷山、一门手指、一叶孤舟、一笑倾城、一言不发、一步登天、一箪一瓢、一贫如洗、一本万利、一决胜负、一举两得、一字不落、一字见心、
一片冰心、一瓣心香、一门百指、一食万钱、一棺之土、一曲阳关,
一尘不受、一顾之价、一字百金、一迎一合、一掌遮天、一介之善、
-称心力、一掷百万、一谦四益、一目十行、一竿风月、一日三复、
一夕九徙、一字不识、一鳞只爪、一人善射、一代风流、一身三手.
一身五世、一古脑儿、一拉一唱、一碧无际、一之谓甚、一片汪洋、
一饭之先、一人有庆、一丁不识、一腔热血、一毫不染、一闻千悟、一人元良、一节一行,一彼一此、一鞭先著、一字连城、一语成箴、
一名不文、一方之艺、一元大武、一路之哭、一人当千、一辞同轨、一还一报,一分一厘、一瓣之香,一差二错、一无忌惮、一碧千里、
一馈十起、一隅之见、一傅众咻、一本万殊、一字长城、一篑之功、
一无所闻、一顾千金、一无可取、一无所好、一言半字、一口两匙。
一枝之栖、一雷二闪、一念通天、一波万波、一代文豪、一蹴而就、
一箭上垛、一日之冬、一系相承、一牛鸣地、一隅之地、一钱太守。
--东一西、一咏三叹、一辞莫替、一马一鞍、一人当百、一板正经、
一栖两雄、一日千金、一丸可封、一览全收、一夜十往、一发双贯、
一声不响、一行作吏、一片哗然,一朝千里,一床两好、一念之误、
一怀愁绪、一毫不苟、一蛇两头、一世师表、一龙九种、一龙一蛇、一仍旧贯、一息尚在、一言兴邦、一览而尽、一塌刮子、一狐之腋、
一民同俗、一尺繁华、一饭之报、一画开天、一矢双穿、一语九鼎、
一代宗工、一衣带水、一瞑不视、一家之主、一筹不吐、一身五心、
一唱三叹、一心一腹、一时之标、一日九回、一介之辅、一家之计、
一噎止餐、一金之俸、一反其道、一长一短、一路福星、一言寿国、
一代儒宗、一夔已足、一念之错、一言一泪、一秉虔诚、一日之长、
一卒之令、一笔勾倒、一时虚誉、一箭双鵑、一饭之恩、一败如水、
一望无涯、一面之荣、一丝不紊、一灯如豆、一言华衮、一搭两用、
一奉柱定、一旦之忿、一当两便、一改故辙、一日三秋、一言可分、
一何至此、一日之雅、一字一珠、一钵一瓶、一扫无遗、一板一眼、
一个半个、一箭之遥,一坐一起、一川风月、一心无二、一人毁誉、
丘一壑、一雪前耻、一吹一唱、一语为重、一岁再赦、一彻万融、
一尘不涉、一诺无辞、一叶两豆、一通百通、一线不乱、一搭一档、
一言立信、一呼再喏、一献三酬、一水之隔、一芹之微、一不压众,
一梦华胥、一花独放、一言之信、一曝十寒、一孔之见、一双两美、
一错百错、一时口惠、一日千丈、一丝半缕、一洗而空、一眨巴眼。
一廉如水、一举两失,一夜十起,一则以惧、一面之旧、一泻万里、一夫可守、一仍旧管、一丘之壑、一视之仁、一发手钧、一物不知。
一得之功、一枝春信、一面之识、一尺之笔、一线生路、一台二妙、
一时伯伸、一家一火、一篙到底、一心百君、一高二低、一坐之顷、
一片焦土、一林二虎、一步三摇、一吠百声、一见倾倒、一日万机、
一齐众咻、一语道破、一无牵挂、一脚不移、一抔之上、一言丧邦。
日三省、一个顶俩、一化齐俗、一齐天下、一日并命、一挥千金、
一路哭声、一坐皆惊、一递一口、一呼即集、一瓶一钵、一狠二狠、
一柱难支、一呼而集、一资半职、一差两误,一孔不达,一力吹嘘,
一步一趋、一瞬千里、一手独拍、一齐二整、一尘不倒、一貌堂堂、一夕三叹、一命归西、一寒如此、一秉至公,一事未成、一揽包收、
一切之权、一面虚词、一掷巨万、一夕三迁、一枝自足、一技无成
一面之说、一依旧式、一艺微长、一介之士、一物一制、一座尽惊、
一酬一酢、一臧一否、一饭之德、一定之规、一浆十饼、一分收获、
一身无累、一掌堙江、一槌定音、一替一句、一掷乾坤、一言穷理、
一把死拿、一剑之任、一代鼎臣、一趋一步、一人有罪、一力当先。
一点灵犀、一举千里、一技之善、一毫不差、一家无二、一手擎天、
-咏一觞、一言不再、一门同气、一来二去、一举手力、一家之作、
一表非凡、一泓清水、一面驱禽、一字之师、一心同体、一口一声、
一脉香烟、一方之寄、一貌倾城、一望而知、一痴一醒、一定之法、
一日万几、一贯万机、一偏之言、一念之私、一切众生、一虎不河。
一泻汪洋、一串骊珠、一身百为、一炊之梦、一惊非小、一游一豫、
一迭连声、一笑千金、一息千里,一食三起、一佛出世、一言已定、
一寸丹心、一曲之士、一言不合、一洼死水、一空依傍、一昔之期、
一片赤心、一索得男、一举两利、一人之交、一门百笏、一苇可航。
一言千金、一枝独秀、一路神祇、一见倾心、一介之才、一叶扁舟、
一雕双兔、一举两便、一目即了、一手一足、一日而白、一天一地、
一递一答,一艺之长、一递一句、一时独步、一介野生、一丝一毫、
时之选、一薰一莸、一缺十求、一身两任、一朝一夕、一股脑子、
一夫当关、一炮走红、一壶中流、一言偾事、一介不取、一贫似水、
一概抹杀、一片至诚、一牢永定、一言难磬、一定之计、一卒之田、
一以当干、一时权宜、一牛九锁、一口颂歌、一人私言、一默如雷、
一麾出守、一鼓而擒,一蹴即至、一物一主、一新面目、一脉亲承、一叶障目,一枕槐安、一豫一游、一轰而起、一字千金、一世龙门,一弹指顷、一些半些、一代国色、一律千篇、一生愧辱、一夔一奖、
一颦一笑、一日身死、一手障天、一班一辈、一暝不视、一瓜共食、
一败涂地、一水两水、一笔抹杀、一字一泪、一室生春、一家眷属、
一饱眼福、一目之罗、一扫而尽、一重一掩、一钱莫救、一日之谊、
一袭破衫、一饥两饱、一蹴可就、一喷一醒、一柱承天、一口所敌、
诎一信、一技之微、一饭千金、一网无遗、一簧两舌、一襦五衿、
一丝两气、一榻横陈、一片宫商、一时之冠、一家之学、一鞍一马、
一言一动、一时一刻,一推两搡,一代文宝、一人耳目、一根一板,
一力拒守、一世之雄、一心两用、一力担当、一时缓急、一缘一会,
一支半节、一毫千里,一言定交、一缕不挂,一觞一咏,一钱不直,
一挥九制、一无所失,一成一旅、一如曩昔、一聚枯骨、一得两便、
一士之智、一木难扶、一枕南柯、一不拗众、一挥立就、一壶千金、
一枕邯郸、一龙一猪、一岁三迁,一了千明、一坐之间、一得之愚、
一身正气、一家之说、一肢一节、一命呜呼、一洞之网、一家一计、
一百五日、一网尽扫、一膀之力、一笔勾绝、一座尽倾、一字不爽、
一琴一鹤、一榜尽赐、一龟一鹤、一治一乱、一悲一喜、一差百错、一盆糨糊、一夔自足、一夕千念,一晦一明、一星半点、一树百获,
一呼百和、一就手儿、一篑之衅、一代宗匠、一男半女、一话千金、
一毫莫取、一命之荣、一言而定、一力撺掇、一道景观、一言可辟、
一般无二、一代楷模、一览了然、一二二一、一鼓一板、一字褒贬。
一朝之患、一文不名、一语中人、一品白衫、一言陷人、一本十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夫之用、一国三公、
一去不复还、一报还一报,一句撞倒墙、一身而二任、一字值千金、
一日难再晨、一棒子打死、一举手之劳、一纸糊涂帐、一沐三捉发、
一字长蛇阵、一紫盖十红、一语撞倒墙、一觉扬州梦、一鞭一条痕、
一百二十行,一栖不两雄、一字入公门、一杖一条痕、一沐三握发、
一肚子坏水、一饭三遗矢、一退六二五、一渊不两蛟、一去不复返、
一棒一条痕、一力降十会、一饭三吐哺、一棍子打死、一问三不知。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一不压众,百不随一、一言既出,如白染早。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一人善射,百夫决拾、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家不成,两家现在,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予出家,七祖升天、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夫出死,千乘不轻、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床锦被遮盖、一解不如一解、一客不烦两家、一个鼻孔出气、
一客不犯二主,一尺水十丈波、一八般武艺、一客不烦二主、
一十八层地狱、一马不皲两鞍、一八般兵器、一块石头落地。
一山不藏二虎、一动不如一静、一马不跨两鞍、一代不如一代、
一步一个脚印、一蟹不如一蟹、一代风骚主、一锤子买卖、一身都是胆。
一则一,二则二、一波才动万波随、一而二,二而三、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而再,再而三、一尺水,一丈波、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作,二不休、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寸光阴一寸金、一传十,十传百、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是一,二是二、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场欢喜忽悲辛,一钱不落虚空地、一叶落知天下秋、一而二,二而一、
尺水,百丈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龙九种,种种有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物降一物、一碗水端平,一着权在手,看取令行时、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日不识着,十日不忍饿。
一言以蔽之、一鼻孔出气、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再则宥,三则不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一来一往,一扫而光、一针一线、一线生机、一鼻子灰、一针见血、一于二净、一官半职、一席之地、一病不起、一时三刻,一目了然,
一潭死水、一吐为快、一手遮天、一语中的、一石二鸟、一盘散沙、
一柱擎天、一网打尽、一草一木、一纸空文、一息尚存、一刀两断、
一生一世、一统天下、一举成名、一毛不拔、一字一句、一决雌雄、
一家老小、一马平川、一门心思、一无是处、一触即发、一飞冲天、
一波三折、一穷二白、一语双关、一手包办、一分为二、一丝不挂。
一丘之貉、一见如故、一碧万顷、一笑百媚、一饮一啄、一触即溃、
一误再误、一于一方、一别如雨、一现昙华、一时戏言、一文莫名、一予一夺、一递一声、一介之夫、一切万物、一言蔽之、一呼三颠、
一丁至微、一线希望、一点犀通、一身两头、一人向隅、一轨同风。
一本书的故事/关莉
读到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讲她晚年的生活以及去世后的事宜,配有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在大海的船上拍的。照片上有六个人,都是她的生前好友。要不,就是她作品的忠实读者,聚在一起,站在海船上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撒在了辽阔的大海里,以让她的灵魂永远安息。事后,拍照留念。
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我也是张爱玲作品的忠实读者,而且家中也有她的书。早年的《张爱玲文集》,近期的《小团圆》,都有。一代才女,有与别人不一样的鲜活生命,用最真挚的心,写下一部又一部让人敬仰又感叹的书,实属不简单,我也曾被震颤、感动过。在人世间,芸芸众生里,并不都像她那样独特又传奇。她所谱写的,是关于她那个时代,她眼里、心里的故事、篇章。何况,她个人的生活,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幼年缺爱,中年动荡,到了晚年,则是漂泊海外,过着深居简出,看似安宁也寡淡的日子。但是,她的心真的孤独无依吗?谁也不知道。文章里说,这好像是她最希望过的生活:不去打扰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来打扰自己,就那么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安安静静地过余生,就觉得挺好。
也许是真的吧。
一个人到底适合过怎样的生活,只有她自己心里明白。别人只能通过表象判断说一说。至于别的,说再多,也是沒有多大意思的。
还有那张在海上拍的老照片,一样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事关一本书,非常戏剧性。我就是做一百个梦也不会想到:照片中左数第二个人,就是张错!是一个与我有着千丝万缕,却只在文字里相识,实则从未谋面的朋友;一个集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以一身的大才子。没有想到,不期而遇的,我在这个时候看到了他。我看着他高大陌生的长相,一下子又钩起了许多的思绪,引出一些旧事来。
时间退回到2003年,应该是夏未初秋。一个安静的下午,在大观园北侧一家茶馆的二楼上,一个同在《齐鲁周刊》上撰写专栏的作者约我喝茶聊天。也是第一次相见。他三十多岁的年龄,一见却是如此地瘦弱和神情暗淡。原来,他在美国留学的妻子,因为诸多的原因不回来了,他也去不了,又分别时间太久,就与他彻底分手了。言谈中,他伤神又沮丧,叹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还有人心的脆弱多变与绝望,心里太苦,致使面容憔悴不堪,才三十多岁的年纪,看上去却沧桑得犹如五十多岁的老人。
我看他老是沉浸在一些往事里不能自拔,就不断地劝他喝茶。又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来给他看。那是一本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是上海贝塔斯曼书局出版,由张错翻译的。小说文采奕奕,字句准确也优美,我非常喜欢。里面一些故事情节过目难忘,并作了许多批语和旁注。莫泊桑本来就是一个善讲故事的老手,被人称为“说小王”,几乎每个作品都写得诙谐幽默,文思深刻。再加上张错那种独到又如行云流水般地中文叙述,使他的小说更是蓬荜生辉,丰富好读了。我兴趣浓厚,小说读完了,还想去读书里的后记。可这后记,同样是翻译家张错写的,文字也同样的别出新彩,异常得好!于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张错,而且事过十五、六年了还那么记忆犹新。猜想这个人是男还是女?得长成什么模样,修养多么深厚,才能翻译成这样漂亮的文章,写出这么全面而通透的后记啊?我真想见见他(她),好向他讨教讨教,也做出一点像他(她)这样的成就来。当然,这只是个愿望。其实,当时的他,远在美国教授比较文学,千万里路途之遥远,对一个陌生的读者,怎能说见就能见到呢!
但是,自此之后,这本由他翻释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却真正成了我不可多得的最喜欢的书之一。
也是从那以后,我就把它装进了自己那个大书包里,并出门随时带着,为的是能在闲暇的时候,随时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反复欣赏、品味其中的思想与精华,并学以致用,丰富自己的写作。
可是,却没想到,此时它也成了对朋友的有用之物。我想,在他最为落魄,神魂都受挫不宁的时候,让他拿回去读一读,对他恢复心志,应该是有些用的。当然,他也有一番感激,接连对我说了好几声“谢谢”。我希望他尽快乐观起来,希望他的文章越写越好,更希望他能事后把书完璧归赵,成就一桩美事。
后来,我们就分别,回到各自的世界里忙生活。再后来,往来的电话少了。最后来,我们便因为纷繁和忙碌失去了联系。可惜我那本酷似宝贝一样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也从此没有了下落!
我为此曾经苦恼了好一阵子,当然谈不上埋怨。但是,我确实是真不高兴的,心里有很多的失落感,不情愿。如果当初知道他是这样一种马大哈的人,无论如何,我是断然不会借给他的。
你不知道:在那本书上,留下了我多少读它时翻来覆去抚摸的印迹,还有多少用笔在文字下面划出的横线,在空白处写下的密密麻麻或喜或悲的话啊!
壹点号 关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