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天津和安徽的距离多远(天津和安徽)

天津和安徽的距离多远(天津和安徽)

解码:安徽宿州人与天津600多年的历史渊源

20世纪80年代的某天,在一趟从徐州开往安庆的火车上,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叫李世瑜,火车非常拥挤,过道上都挤满了土色的人群,李世瑜先生手持一张站票挤在其中,随着火车咣当咣当的声响,所有的身体都在有节奏地轻颤。

当火车经过宿州之时,他身边的两个民工装扮的人因争抢座位而大吵起来。他们飙着一口纯正的天津话,这把刚从天津而来的李世瑜先生吸引住了,他带着“他乡偶遇故乡人”的情感上前劝道:“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还是别吵了。”抢座的人并不听劝,随口怼一句:“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这一回答把李世瑜先生弄得又惊又喜,因为他是研究天津方言的学者,此行来安徽就是为了寻找和考察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所在地。这两个宿州人给他提供了重要线索,于是他中途在宿州固镇下了火车……

在宿州期间,李世瑜先生就用天津话和各种人交谈,在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下,他们都以为他是宿州本地人,因为语言几乎完全一样。另外,他还发现“凤阳杂技团”到天津表演,讲解员说的完全也是“天津话”。还有,在一个有关“津门大侠”霍元甲的访谈节目中,霍元甲天津老家的邻居讲述他的故事时,又说着“宿州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李世瑜先生经过整理和深入研究,提出宿州话是天津话来源这一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论证。在学术界,对于这一观点,虽然有人持有异议,但是多数人还是认同的。

那为什么宿州话和天津话会这般雷同呢?这得从历史说起,从天津说起。

相比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这样有着悠悠几千年历史的城市来说,天津实在是太年轻了,到了金朝它还是“直沽寨”,元朝还是“海津镇”,直到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1402年,才正式筑城,这也才有了沿袭至今的天津,掐指一算,刚好六百一十八年。这样看来,天津要感谢永乐皇帝朱棣,就像深圳要感谢邓公一样。

当然,不同于因兴经济而创深圳,朱棣筑建天津,主要是出于军事考虑,他迁都北京后,需要建设天津来护卫京都,天津,也就是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同时,他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编制规模5000余人,类似于现代的旅),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燕王,受令北上北平屯垦戍边。

于是,朱棣带去了很多军队,而且都是老兵,有“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一说,也许是老兵更能适应屯垦,这些老兵也都是拖家带口的。另外,因为朱元璋父子都是起于草莽乡间,所以特别看重乡亲乡情。这些老兵几乎都是安徽凤阳府的乡亲们,当时的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五州分别是寿州、泗州、宿州、颍州和亳州。凤阳、临淮、怀远、定远四县直属凤阳府管辖,其他县由辖州代辖。其中,宿州在凤阳府中的地位极高,仅次于老朱的家乡凤阳,为什么呢?因为马皇后是宿州人,对于朱棣来说,宿州人就是外祖和舅舅家的人。

这些乡亲们跟着朱棣北上后,分在海津镇(天津前身)的是大多是宿州的乡亲们。

后面,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侄儿建文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并下令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接下来就是前面所说的,筑建天津城。帝祚北迁,再次推动了民众的北迁浪潮。苏皖地区的很多人都移民到了北方。

“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卫志·毛恺德政碑》)

“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县新志·汪来传》)

而作为和老朱家最为亲近的安徽凤阳的军士兼乡亲们,都紧紧围绕在京津一带。天津三卫加起来有超过一万五千军士,加上他们的家属,那有好几万人,差不多也是清一色的宿州老乡,他们都驻守在天津。

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苏皖人先后移民到了天津,很多人都发现,就连在江苏淮安长大的周总理说的话都带有天津口音,他对天津也非常亲近,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由此可见,在明朝,天津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而在这些移民中,宿州人占主要的,而且处于主导地位,到明朝灭亡时,他们已经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沉淀。后面经历数百年变迁,几经改朝换代,但是那口宿州方言还是基本保存了下来。

方言是个神奇的东西,例如历经千年、甚至几千年南迁的客家人,其客家话中至今还保留有不少古代中原人的发音。

也正是由于安徽宿州人和天津的这一历史渊源,到晚清时,李鸿章的淮军,这支由皖北宿州一带的人组成的军队,一开进北方,就被似乎带有天然亲近感的天津吸引住了,把天津作为了大本营。在历史的此刻,宿州人又一次和天津续上了缘分。

城市24小时 | 安徽第二城,距离“500万目标”有多远?

每经记者:杨欢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芜湖发布”消息,近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从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细化提出33项具体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为了全面提升人才层级,方案明确提出,以国际视野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机制,放大“紫云英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才计划,培养跨学科、实战型人才,加快打造“创业芜优”之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

解读:今年3月,安徽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此之后,“芜湖发布”发文表示,经济强省发展不完全依靠省会城市的“一城独大”,而是得益于“双城驱动”,甚至“多城驱动”。

现阶段,安徽明确了“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冲刺”的“小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

芜湖有几分底气?首先从经济数据来看,芜湖继2021年迈上4000亿元台阶后,2022年迈上4500亿元新台阶,达到4502.13亿元,稳居安徽经济第二城。但与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聚人才增人口被芜湖视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芜湖则需要更多的努力。眼下,安徽人口第二城阜阳,常住人口814.1万人,芜湖尚不及阜阳半数,仅为373.1万人,在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中,常住人口数量居于第28位,在安徽全省16个城市中,居于第8位。

按照芜湖的既定目标,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缺口不可谓不大。早在芜湖“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曾直指,芜湖城市人口集聚度和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失与产业用工困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并表示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提高常住人口落户率,争取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人口优势。

眼下,芜湖的产业优势正指向新能源汽车,其被定义为芜湖举全市之力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在此次方案的重点任务中也首要提出,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到2027年,芜湖市首位产业规模在全省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中占比过半,培育形成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3000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智能家电2000亿级产业集群。

#动向

河南确保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从激发活力助力企业稳岗扩岗、分类施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组织实施三大方面,共十二条具体举措稳就业。该通知表示,河南省将就业工作纳入省政府督查范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就业责任,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定期调度各地就业工作进度和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

浙江首条省方全资建设高铁线全线桥梁贯通

7月10日,浙江交通集团投建的杭温铁路二期全线22座桥梁全部贯通,至此“路、桥、隧”线下工程全面收官,为项目在2024年6月具备开通条件打下扎实基础。杭温铁路二期项目是浙江省首条省方全资建设的高铁项目,由浙江交通集团主导投资建设,项目新建正线全长59公里,设计行车时速350公里,总投资94.8亿元。该项目全线建成后,将串联起杭州、金义都市经济圈,是浙江省实现“省域1小时交通圈”的关键工程。

广西出台12条措施加快恢复和扩大餐饮消费

近日,广西印发《关于加快恢复和扩大餐饮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2条措施进一步培育壮大餐饮市场主体,更好发挥餐饮业繁荣市场、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其中,对自2021年起年营业额首次达到200万元,自2022年起年营业额首次达到1亿元的餐饮企业,符合相关条件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50万元;对自2022年起,年营业额每新跨上一个亿元级台阶的餐饮企业奖励15万元,每家企业累计奖励不超过200万元。

川渝共同出台行动方案加快自贸区协同开放

7月11日,重庆市政府网发布消息,重庆市与四川省共同出台《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联动推进贸易投资、物流枢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营商环境5大领域推出24条举措。力争到2025年,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基本建立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培育一批国际区域开放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川渝特色的开放产业集群。

#声音

自然资源部: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一票否决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7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表示,如何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所在。

今年初,中央已经印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办法,对考核的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步骤、考核结果运用等作出了全面规定,考核工作的整体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他介绍,总的考虑,一是落实党政同责,明确国家对各省(区、市)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实行一年一考核;二是突出考核重点,明确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体现严管严保的坚决态度;三是规范考核程序,设置了省级自查、实地抽查等考核环节,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强化结果运用,明确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政绩考核、审计问责等重要参考,还将根据各地耕地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经济奖惩。

#数读

2022年,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同比增6.9%

国家医保局10日发布《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592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当期结存6324.93亿元,累计结存42639.89亿元。参加职工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1.0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1%。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7.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放榜

50多万博士生分布“地图”:近八成在省会 部分万亿GDP城市“挂零”

据中国科学报消息,2022年博士招生人数达13.9万人,在校生人数则达到55.61万人。博士点的数量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其区域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格局。

从城市看,四大直辖市共拥有93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由于河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天津市,因此将其计算在内)。此外,有超过一半的博士点高校分布在27个省会城市,总量达到215所高校,连同4个直辖市所拥有的数量,共占据了国内博士点授权高校总数的77.39%。

省会城市中,南京市、西安市、武汉市、广州市和哈尔滨市位列拥有博士点高校数量的前五。其中,南京市和西安市各有17所,后三个城市分别有16所、14所和13所,沈阳市、杭州市和成都市紧随其后。

非省会城市共拥有90所博士点高校,除计划单列市外的地级市及其以下的有70所高校,计划单列市的大连市、青岛市拥有博士点高校的数量较为突出,分别为8所和7所。在地级市中,桂林市以4所博士点高校的数量位居第一,徐州市则以3所紧随其后。

“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的225所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占据全部博士点高校的一半以上。其中,北上广等10所城市的178所高校拥有博士点,且各自的高校数量均超过了10所。佛山、东莞两市虽然也是“万亿俱乐部”的成员,但至今没有一所高校拥有博士点。

每日经济新闻

京津沪高录取率,为什么天津高考优势持续时间很长?

【1】人口红利“下降”高考总体越来越容易但区域分化严重

中国的高考自从1999年以后,录取率是越来越高,总体上考试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容易。

从2018年开始的近三年,中国高考的录取率都在80%左右,每年考生1000万,录取人数都在800-850万人。

其实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高考还是比较难的,整体录取率仅在30%左右,每年大概也就只有1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

但是从1999年国家决定进行“深化教育改革”以后,高考录取率就一路上升,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涨了8倍,每年大学就业都成了热点问题。

另外,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变得不喜欢生孩子了。每年新生婴儿数量“直线下降”,2019年甚至都没有达到1500万。

“婴儿潮”的消失意味着中国高考竞争只会越来越松,而不会越来越难。

虽然中国的高考总体上是越来越容易了,录取率也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区域分化却非常严重:户口所在地成为了决定考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最近随着高考分数及录取分数的揭晓,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又被“刷屏”了。

根据网上初步的估算,2020年本科录取率最高的三个城市,就是北京、天津和上海,可以说是“高考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从统计结果看,2020年高考的本科录取率,从区域上可分为五个档次:

第一档次是京津沪,本科录取率均在70%以上。

其中北京考生数量仅有5万,本科录取率高达75.97%,排名第一。天津考生5.6万,本科录取率73.18%,排名第二。上海考生5万,本科录取率72.87%,排名第三。

京津沪的高考本科录取率可以说直接甩了其他省市“N条街”。

第二档次是东部和东北的辽宁、吉林、江苏、浙江以及西部的陕西,本科录取率在50%以上,是除了京津沪三强外的最佳落户地。

这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江浙一带和西安的抢人“落户”,能够一年就抢上百万的主要原因了,经济好,落户门槛相对低,高考又容易,全国的父母肯定是蜂拥而至。

第三档次是中西部的重庆、湖北、广东、云南、河北、安徽等省,本科录取率在40%左右,算是中等水平。

所以重庆虽然也是“直辖市”,但是高考优势根本没法和“京津沪”相比,这就是重庆为何抢人失败的主要原因。

重庆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录取指标才行。

第四档次是四川、福建和山西等,本科录取率在36%左右,这个水平就算是中等偏下了,高考难度比较大了。

第五档次是中部的河南、湖南和江西,本科录取率只是略高于30%,堪称三大高考最难省份。

今年的河南不再是高考最难省份的状元,让位于江西和湖南,尤其是最后的江西,高考难度堪称“噩梦级别”,要三个人争抢一个本科名额。而北京、上海、天津已经差不多达到一人一个本科名额了。

所以别看高考越来越容易,如果户口落的不合适,那孩子是需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的。

【02】京沪高考竞争会越来越难天津“高考优势”长存

为什么京津沪的高考本科录取率会这么高?除了录取规模相对比较打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考生规模小。

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的2020年考生规模就是控制在5万人左右,那么这个规模会不会长期保持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北京的历年新生婴儿数量:

北京2002年的户籍新生婴儿在6.2万人左右,这些新生婴儿正好2020年参加高考,所以北京的考生规模能够控制在5万人。

2003-2004年北京的户籍新生婴儿规模更小,才4.4万人和5.2万人,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2021-2022年北京高考的优势会更大,本科录取率可能会突破80%。

是从2007年开始,北京户籍的新生婴儿规模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达到了7.7万人,也就是说2025年北京高考的录取率会出现下降。

从2011年开始,北京户籍每年的新生婴儿规模都在10万以上,必将导致2028年以后北京考生规模出现迅速上升,高考竞争强大进一步加大。

2016年北京户籍的新生婴儿数量居然高达17万,这不仅让北京上学显得更加困难,同时也会让北京将来的高考难度出现剧增。

很显然,北京绝对不能再落户松绑了,北京人“生孩子”上瘾了。

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新生婴儿规模数量”的变化:

上海的情况也不乐观,户籍新生婴儿的增长规模也比较快,2002年的规模是6.2万人,2004年就到8万,2007年10万,2012年12万,2016年隐约已经要到13万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为什么“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不会放松落户了吧,因为这两个城市“太能生了”!

户籍新生婴儿的“爆发性增长”,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上学学位不够怎么办?高考录取率越来越低怎么办?后面遗留巨大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天津的情况:

天津户籍新生婴儿的增长规模就远远比不上“京沪”了:2002年户籍新生婴儿6.8万人,2012年的高峰期是8.6万人,然后又下降了。

也就是说,对于天津来说,每年户籍新生儿的数量比较稳定,所以天津就在2018年搞了一个“海河人才计划”,对户籍进行了适当的“人才引进”。

归根结底,还是天津的人口压力比较小,对城市的上学、高考的影响不大,所以拥有松绑落户的一定空间。

所以如果立足于未来3年看,北京户口的含金量最高。但是如果更长远的周期看,天津户口的含金量显然是第一的,而京沪两地由于“太能生”,未来户籍新生婴儿的竞争非常激烈。

尤其是北京,2011年以后的户籍新生婴儿的规模几乎翻了一倍,2016年居然达到了17万,这些婴儿将来长大参加高考,竞争将是惨烈的。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的学区房要降温恐怕比较难,而且是要尽快早点买,因为北京确实是“京津沪”三个城市中,最能生的城市。

所以总体上看,高考虽然是越来越容易了,但是不同区域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别,“京津沪”确实是中国最好的户口本。

但是从长期趋势看,由于太能生,北京高考竞争程度将会明显加大,户籍含金量会出现消减,而最能持续保持优势的,还是天津。

所以,中国的“学区房”热恐怕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高考试卷全国都一样吗?全国高考哪套试卷最难?

高考试卷全国都一样吗?每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都并不相等,若是高考试卷一样的话,就会出现各个省份分数差距过大,导致一些省份的学生,并不能够去往心目中的大学,所以高考试卷全国是不一样的。

据统计,高考全国共有八套试卷,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北京自主命题卷、天津自主命题卷、浙江自主命题卷、上海自主命题卷。例如全国甲卷使用地区是:云南(新教材)、四川、广西、贵州、西藏;全国乙卷使用地区是:山西、安徽、吉林、黑龙江(这四个省使用新教材);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江西、河南。

那么全国高考哪套试卷最难呢?根据历年来各位考生的反映来看,全国一卷最难,一卷主要面向东部和中部地区,例如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其次为全国二卷,再就是全国三卷相对较简单。

其次高考难度可以从各省的本科分数线看出,分数线越高,其难度也就越高。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可知,高考最难的省份是广东、河南、湖北;其次是山东、四川、云南、安徽、广西、山西等。

“高考难度”排名前十的省份,个个都很难,前四名更是地狱模式

前言

同一个高考,不同的命运,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关键性考试,是学生们可以抓住的为数不多的改变命运的最佳契机,尤其是对家庭经济条件普通,没有过多金钱和人脉背景的学生而言。

不过,虽然高考的机会是人手一份的,但出生在我国不同省份的考生,所面临的高考难度也各不相同,有的省市高考环境非常温和,比如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也有的省份高考环境非常恶劣,比如同病相怜的兄弟省份“河北与河南”。

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就是我国高考难度排名全十的省份,以2022年高考情况为例,凡是能上榜前十的省份,个个高考难度都非常大,特别是前四名,堪称“高考地狱模式”。

在我国2022年高考难度排名榜中,取得第一名的是河南省,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不仅是全国高考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考生人数最多的省份,2022年足足贡献了125万高考生。

河南省的高考地狱模式,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河南省高考生人数过于庞大,高考竞争太过激烈,其次,河南省拥有的重点高校资源和普通高校资源都过于匮乏,远远不够容纳和消化这么多高考生。

取得第二名的是山东省,同样的,山东省高考难度也排名全国第二,贡献了86.7万考生,虽然山东省拥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但还是不够消化那么多高分考生,再加上外省大学在山东省的录取分数线偏高,以至于山东省学生想上重点难度非常大。

取得第三和第四名的分别是广东省和四川省,也同样是我国贡献考生人数规模庞大的高考大省,虽然广东省和四川省都不是太缺乏重点高校资源,但在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下,高考难度依然非常大,堪称“地狱模式”。

至于大家最熟悉的河北省,排在全国第五名,高考为噩梦模式,2022年河北省高考生人数75万,985录取率仅有1.48%,211录取率4.42%,一本录取率25.80%,河北省基础教育水平很出色,但重点高校资源实在过于有限。

除此之外,很多大家没有想到的省份也都上榜了,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考竞争同样激烈无比,还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湖南省,虽然拥有五所双一流重点大学,可高考难度同样不容忽视,还有安徽省和江西省,录取分数线高得让人难以想象。

以及坐落在华东地区的江苏省,虽然实行3+1+2新高考之后,江苏省的报考环境有所改善,但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别看当地坐落着11所211大学,高考生人数也不是太多,但江苏省的高考难,有一方面原因是难在中考,早在中考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半学生被淘汰了。

到了高考录取,虽然江苏省拥有11所211大学,比魔都上海的数量还多,但江苏省的重点大学录取模式比较奇怪,并不很偏爱本省份的考生,而是把更多的录取名额都分给了省外考生,以致江苏省本地学子高考压力非常大。

以上几个省份,都是我国高考难度非常大的省份,当然了,也不是说其他省份高考就不难,事实上,除了北京和天津等少数地区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考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虽然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但考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总的来说变化并不是太大。

2023年即将到来,距离2023年高考也越来越近了,希望2023级的高考学子们,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参加高考,取得满意的发挥,被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录取。

你所在的省份,高考难度怎么样呢?

来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