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鸟脚类恐龙有哪些(鸟脚类恐龙)

鸟脚类恐龙有哪些(鸟脚类恐龙)

新物种恐龙被发现,长着鸟脚,它可能会有损大家心目中恐龙形象

趣味探索讯 如果没有《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地球过去曾被一群体积庞大的狂妄家伙统治着。当然,用脚趾头估计也猜得出这里所指的家伙就是恐龙。《侏罗纪公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那个伸着巨大脑袋,张着血盆大嘴,并且带着两只小巧滑稽前肢的巨型霸王龙。

然而,在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一种小而灵活的小型恐龙物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的古老裂谷中漫游。考古学家最近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挖掘了一块有着1.25亿年历史的岩石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小型恐龙化石。把以前恐龙形象完全颠覆了。

考古学家一共找到五个上颚化石,从外表上看它们如同一个帆船的上翘船体。古生物学家Doris Seegets-Villiers将这种新发现物种命名为小袋鼠恐龙。顾名思义,小袋鼠恐龙的身体不可能像霸王龙那么大,可能比现在的袋鼠个头还要小得多。

据考古学家介绍,奇怪的小袋鼠恐龙竟是一种小脚丫类动物,它们后腿有着类似鸟类的脚在地面上行走。它们是一群食用植物的恐龙。尽管如此,来自新英格兰大学的博士后马修赫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小袋鼠恐龙仍然有着强大的后腿,以至成为敏捷的跑步者。

赫恩表示,小袋鼠恐龙化石被埋在火山沉积物中,这些火山沉积物很可能是在白垩纪时期从东部火山岩流出河流携带来的,河流的冲刷给裂谷源源不断地带来堆积物,创造了一个覆盖河流的平原森林。

2018年,一支由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在这些火山沉积物中找到了另一种小型鸟脚类恐龙Diluvicursor pickeringi 。他们认为,小袋鼠恐龙和Diluvicursor pickeringi可能是亲戚。他们还发现小袋鼠恐龙与巴塔哥尼亚的鸟脚类动物的关系很密切。这项新研究已于3月11日发表在“古生物学杂志”上。有趣探索内容请关注唯一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撰稿:天涯

牙齿微磨损揭示白垩纪晚期恐龙食性变化

新华社 | 作者 钱铮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通过分析鸟脚类食草恐龙牙齿的微磨损情况,发现这类恐龙的食性在白垩纪晚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成果为研究恐龙和被子植物的协同进化提供了线索。

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调查了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的12种鸟脚类食草恐龙的化石,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扫描这些恐龙的牙齿印模,对牙齿表面残留的微磨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被子植物种类不多时的鸟脚类恐龙相比,白垩纪晚期鸟脚类恐龙牙齿微磨损的平均深度要深,微磨损的形状也更加多样。

被子植物被认为出现于白垩纪早期,到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已占植物种类的五成以上。有研究显示,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含有更多的植物硅酸体,这种物质会导致食草动物牙齿磨损。

据介绍,此前难以从化石中找到恐龙是否食用被子植物的直接证据,本次研究结果说明鸟脚类食草恐龙的食性确实随着被子植物的繁荣而出现了变化。

研究小组下一步计划调查更多种类白垩纪食草恐龙的牙齿微磨损,分析不同种类恐龙适应以被子植物为食的程度及模式,以了解恐龙和被子植物是如何互相影响、协同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