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干什么的节日(三月三是干什么的)](/d/pic/x/1681.jpg)
青未了丨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
文/牛永超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这首歌我是到高中才会唱的。童年的我,并没有放过风筝。但于我而言,三月三是个顶重要的日子。
老家那里有“过会”的风俗。每逢这一天,周围多个村庄的人都要赶着购物、串亲戚或者看戏,犹如过节般热闹。对于小孩子来说,“过会”不光是有许多好吃的,更是可以不用上学,无拘无束地玩上半天。
农历三月三是舅舅家过会的日子。记得读小学时,提前几天,我们姐弟几个的心里就像长了草,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倘使那天不是星期天,就会和父母商量着向老师请假。
有一年,我事先跟母亲说好,两节课后请假跟她一起去外婆家。可等我跑回家中,父母已经带着弟弟先走了。我急得直哭,不知他们究竟走了多远,更没有人把我送去。
奶奶劝我返回学校上课,我赌气不去。可是,因为想着下午还要上学,书包也没有背回来。当时奶奶还没有做午饭,在家里干等着实在没意思,最终我还是很无奈地回了学校。中学以后,因为住校,去舅舅家过会的热情就渐渐淡了。
读高一时,三月三那天是周五,学校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外出踏青郊游。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路朝着学校的西北方向走。在距学校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开阔的土地,种着不少果树,正值花开时节,满眼的姹紫嫣红。
当老师宣布大家可以分头行动时,我和几名女生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一屁股瘫坐下去,哪里还有赏花踏青的兴致?
语文老师带了一口钢精锅,还捎着几把挂面。他笑呵呵地对大家说,如果有人想吃点热乎饭,可以到他那里报名,但是不能“吃闲饭”。不少男同学热情高涨,有人慌着去找砖块支锅台,有人到附近找干净的水源。女生们更是忙着挖野菜、拣干柴。
在一阵手忙脚乱后,午饭终于做好了。白水煮面条,里面加了盐、香油、味精,还放了许多野菜。因为人多碗少,大家轮流吃。毕竟每人都带着干粮,只是象征性地吃上几口。但一群人笑嘻嘻地围着吃“大锅饭”的场面,却让人难以忘怀。
午饭后,有人开始放风筝。距离我们野炊的地点不远,有一个十多米高的铁塔(究竟有何用,我不得而知),不少同学争着往上爬。我抬头仰望,顿时一阵眩晕,脚步不由得往后退,没有勇气去攀登。
女同学中玉霞是位勇士。她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状,第一个攀到最高处。看到她从上面向我们挥手,我打心眼里佩服。那一个瞬间许久都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据史料记载,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因而,近年来,不少专家倡议将三月三轩辕黄帝诞辰日设立为“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老家新郑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据说,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黄帝在新郑“大会诸侯”成为天下共主的日子。自2003年4月4日起,每年三月三这天,新郑都要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齐聚一堂。
三月三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对于壮族人来说,“三月三”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
此外,侗族、瑶族、布依族、黎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们在三月三这天,也会相聚于山林间、溪水旁,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所爱、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欢快淋漓,颇有“自由恋爱”的气息。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指出,“农历三月三,是中国人真正的情人节。”当我们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三月三,不只在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里,它也曾那样天然地镌刻于汉民族的骨子里、血脉中。
“溱(zhen,平声)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jian,平声)兮。”《诗经·郑风·溱洧》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描写着“青山碧水、红桃绿柳、明媚的阳光、衣着光鲜的可人儿、光洁滑嫩的脸庞、欢喜怦然的心、或粉或白的芍药花、嬉戏追逐的身影。”三月三,原初的自然的大胆的爱恋,在山水间流淌开来,让人心醉。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时人的情人节和中国式的爱情。
可惜的是,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至今已荡然无存。今天,当我们的情感需要被西方情人节所解释时,可否想到,我们的先人曾经是那样的浪漫多情啊!
(写于2018年4月18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
壹点号真言贞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三月三是什么日子?
点亮青年湖南“星标” 精彩内容不错过~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时俗称的“上巳节”在当下更是广大华服爱好者的节日“中国华服日”什么是“华服”?什么是“中国华服日”?华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左传注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积淀使得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正所谓华夏有衣,襟带天地。华服用其隐藏在针脚中的细腻、穿梭在织造里的工艺、展现在纹饰上的造诣打破了时间的禁锢,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服饰,华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服饰体系,背后更是中华民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华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华服是丝线锦绣,是光阴流转,是血脉渊源,也是文化赓续,他与时俱进,既不受限于某一特定时期,也不拘泥于条框旧礼,而是兼收并蓄,保持创新,将美与文化、美与创新、美与时尚结合在一起。华服用其独特的方式为世界揭开了古老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展示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5000年的美,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伴着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世界的舞台翩翩起舞。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于2018年4月8日发起“中国华服日”的主要目的,即是号召鼓励人们穿戴中华传统民族服饰,走上街头、走进网络、走进生活,在切身体验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着锦绣罗衣,歌盛世中华4月22日-4月23日第五届“中国华服日·锦绣华夏”将在北京隆重举办4月22日将在长沙铜官窑古镇同步举办湖南分会场活动湖南团团邀你共同相聚长沙铜官窑古镇我们一起着锦绣罗衣览四时美景,歌盛世中华热爱华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你心动了吗?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
填写报名信息速速参与吧~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华服爱好者
将华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穿着或清新飘逸或富贵华丽
或低调沉稳的华服走上街头
与他们擦肩而过的你
是否有被惊艳到呢?中国逐渐发展强大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芒华服也逐渐回归大众的视野
跟着团团一起感受华服之美~
你有哪些和华服有关的故事呢?或者你对华服日有哪些好的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们癸卯年农历三月初三2023年4月22日“中国华服日”我们不见不散树洞话题扫码参与留言有机会获得青年湖南送出的独家文创礼物扫描图中二维码投递【听浪·树洞】你的留言有机会被选取发布于@青年湖南 微信微博等平台上每周六晚我们不见不散哦本文由青年湖南综合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来源|共青团中央、锦鲤青年组稿|贰水 校对|阿澜初审|凡粒坨 复审|星姐 终审|宁小桃点分享点收藏吃糯米饭、跳竹竿舞、齐唱山歌……“壮族三月三”活动看这里
听山歌、展民俗、品美食……4月3日,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在广西三大古典名园之首——南宁市武鸣区明秀园风景区成功举办。以“喜迎党的二十大 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通过民俗技艺展示、非遗美食品尝等七个配套活动,展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美丽和谐”壮乡武鸣新形象,营造了奋进、温暖、热烈的节日氛围,弘扬了壮乡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视频加载中...
欢歌飞扬,舞出别样精彩
3日上午9时许,10名身穿壮族传统服饰的壮家尼达妮(壮语意为小男孩、小女孩)在明秀园景区门口齐诵壮族传统童谣,并为嘉宾佩戴寓意吉祥的绣球,送上节日祝福。从景区大门至荔枝园广场步道,沿路展示武鸣沃柑、两江红薯、夏黄枇杷、锣圩甘蔗、府城红糖等本地农特产品和传统农耕用具。
4月3日,壮族小朋友用唱山歌的形式来欢度“壮族三月三”。
走到荔枝园广场,壮族青年男女、儿童唱着山歌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几名壮族歌手现场演唱广西原创民歌《江日爬上岜》《敬酒歌》,带领现场人员齐唱《领航》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大家围在广场四周,有人和着曲调拍手打节奏,有人端着糯米甜酒相互碰碗,有人跟随音乐起舞,现场欢歌飞扬、激情回荡。
歌曲节目结束,嘉宾和演员跳起了竹竿舞,大家手拉手,在“呼呼,哈哈”的节奏声里,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竹竿舞演员危彩桥说,竹竿舞有单人、双人和多人等表演形式,难度各有不同,主要考验表演者的节奏感和配合度。除了欢快的竹竿舞,嘉宾还体验了打陀螺、滚铁环、板鞋等独具壮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
4月3日,壮族群众在跳竹竿舞。
传统服饰,展现民族特色
从荔枝园到荷风簃亭,沿路有纳福彩绣、米粒服饰等本土传统服饰手工艺作坊,展示壮族服饰、香包、民族包等手工艺品,展示武鸣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纳福彩绣第五代传承人陆兰珍介绍,纳福彩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于壮族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现场展示了一件古老壮族最高规格的结婚礼服,九层袖子的设计象征显赫的家庭地位,双头鸟图案寓意成双成对和美好美满。
非遗美食,品尝传统风味
走到荷风簃亭,本土制茶、织布、壮绣等老技师带领嘉宾体验大明山制茶、传统织布机织布、壮族刺绣等传统技艺。一位制茶技师告诉记者,炒茶的秘诀在于抖散茶叶时,把茶叶抖均匀,这样炒出来的茶叶才会新鲜爽口,否则容易半生不熟、口感不佳。
4月3日,必不可少的壮族五色糯米饭。
玩累了,还可以品尝五色糯米饭、五彩馍、糯米甜酒等非遗美食。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红华说,每到“壮族三月三”,壮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寓意美好、代表希望的五色糯米饭,同时这也是祭祖必备的物品,希望祖先保佑后辈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该活动由中共南宁市武鸣区委员会和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政府主办。活动总负责人、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馆长余燕鸣表示,本次活动主要通过让游客体验大明山茶、武鸣榨粉、五色糯米饭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参加打陀螺、抛绣球、敲竹竿等非遗体育竞技项目,全方位展示“壮族三月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壮族人民的勤劳、聪明、智慧,更好地融合壮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广西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的重要日子,当然最让人羡慕嫉妒的是广西今年壮族三月三连休4天。世界辣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广西将壮族文化三月三推上了国际舞台。“三月三”节庆时,家家户户都会将糯米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汁液浸泡,做五色糯米饭,不少地方还会举行大型的公祭始祖。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的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后世的人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唱山歌来纪念她,因此“三月三”也是壮族地区的“歌圩节”,歌圩是男女青年找对象的好时机
来源: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