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闰二月是什么意思多少年一次(闰二月是什么意思)

闰二月是什么意思多少年一次(闰二月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闰二月?

农历与阳历并存的时候,闰二月出现便不可避免,闰二月即为农历里增加的一个月,是由于太阳年与月亮年的误差,导致农历年平均只有355天。为了让农历年与太阳年相符,就需要增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

闰月的出现与农历排定有关。农历每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是29或30天,以月相变化为依据。大多数年份中,农历正月初一到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世界各地的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是基于此来确定的。

但农历一年的长度只有354天左右,比阳历的365天短很多,如果按照这个长度计算,则每个农历年(即十二个月为一年)会比公历年少约十一个日子。因此为了保证农历年比较准确地与公历对接,造就了闰月的准则。

闰月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是农历年份的开始,如果春节前夕(即腊月)28天以后即将到来的“立春”节气是在公历2月4日前,那么闰月就要安排在腊月;如果“立春”是在2月4日-2月5日之间,那么闰月就要在正月;如果“立春”是在2月6日后,则闰月必须在正月之后的三、四、五月中润出一个。

通俗地说,农历中,每个月都是有编号的,这个能够被整除的月份称之为月。如果该年“月”不足12个,那么第13个月就会是个“润月”,即闰月。农历之所以闰月,是因为阳历年中包含的“两个月”,即29天和31天的时间,如果在这些时间内,农历日历的月相与事实相差太多,长期累积将引起误差,于是就引入了闰月。

每一编历年起始,大部分都是从正月开始,所有闰月是必须安排在正月内,不会润于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份。例如,如果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是腊月,那么下一年的第一个月也一定是正月。闰月通常是选在比较节气合适的月份里,把它加进去,以确保每个真正的月份的长度保持一致,以便于它们与太阳年的365天保持协调。在中国农历中,闰月的出现十分常见,绝对不是个例外,因为它可以确保农历日期与季节保持准确的对应。

什么是闰二月?

农历与阳历并存的时候,闰二月出现便不可避免,闰二月即为农历里增加的一个月,是由于太阳年与月亮年的误差,导致农历年平均只有355天。为了让农历年与太阳年相符,就需要增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

闰月的出现与农历排定有关。农历每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是29或30天,以月相变化为依据。大多数年份中,农历正月初一到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世界各地的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是基于此来确定的。

但农历一年的长度只有354天左右,比阳历的365天短很多,如果按照这个长度计算,则每个农历年(即十二个月为一年)会比公历年少约十一个日子。因此为了保证农历年比较准确地与公历对接,造就了闰月的准则。

闰月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是农历年份的开始,如果春节前夕(即腊月)28天以后即将到来的“立春”节气是在公历2月4日前,那么闰月就要安排在腊月;如果“立春”是在2月4日-2月5日之间,那么闰月就要在正月;如果“立春”是在2月6日后,则闰月必须在正月之后的三、四、五月中润出一个。

通俗地说,农历中,每个月都是有编号的,这个能够被整除的月份称之为月。如果该年“月”不足12个,那么第13个月就会是个“润月”,即闰月。农历之所以闰月,是因为阳历年中包含的“两个月”,即29天和31天的时间,如果在这些时间内,农历日历的月相与事实相差太多,长期累积将引起误差,于是就引入了闰月。

每一编历年起始,大部分都是从正月开始,所有闰月是必须安排在正月内,不会润于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份。例如,如果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是腊月,那么下一年的第一个月也一定是正月。闰月通常是选在比较节气合适的月份里,把它加进去,以确保每个真正的月份的长度保持一致,以便于它们与太阳年的365天保持协调。在中国农历中,闰月的出现十分常见,绝对不是个例外,因为它可以确保农历日期与季节保持准确的对应。

今日进入闰二月!本世纪只有4次,下次闰二月要到2042年

3月22日是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一。天文科普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二月比较少见。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有4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闰二月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要么有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次也没有。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为置闰。

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一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的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的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杨婧解释说。

二十四节气以角度均分,间隔时间平均应为15.2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且距离太阳的远近也不相等。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

杨婧表示,冬季,节气的间隔时间略短,一个农历月的长度超过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就不大可能发生闰月;夏季,节气的间隔时间延长,一个农历月的长度不足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发生闰月的机会就多些。所以闰月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转自:新华社

来源: 南宁晚报

2023年闰二月,还是“双春年”,两者相逢好不好?有啥说法?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一种历法置闰方式,现行采取的是 “十九年七闰” 的农历置闰方法,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闰月现象。根据算法来说,2023年是闰二月,有些朋友可能对于闰月如何计算不是很了解,另外,闰月年份和不闰月年份,也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闰月的相关内容,解释闰月的计算方法,以及2023年闰二月有哪些说法?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闰月的解释

当前我国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也就是19年中有7年存在闰月,由阳历和阴历共同来决定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制定的,阴历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导致阳历和阴历对应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按照阳历来说,一年就是365天或366天,而阴历在天数上相差较大,有些年份能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的天数,就出现了“置闰法”,闰月也就出现了。

如何判断闰哪个月份?

一年12个月,每一个月都有可能是闰月,计算方法要结合二十四节气来定。每年的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一共是24节气,不过,里面还有细分,二十四节气中,单数的属于节气,双数的则属于“中气”。

按照传统农历来说,将24个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比如,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是单数,则属于“节气”,雨水是第二个节气,是双数,则属于“中气”,以此类推。

而在农历的月份中,一般情况下,每月都会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在某个月份中,只包含了节气,而不包含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就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这也是出现闰年时,到底会闰哪个月份的原因。

以明年(2023年)举例,阴历一月份包含了立春和雨水节气,二月份包含了惊蛰和春分节气,按理说,后面应该是三月份,包含清明和谷雨节气,但是,实际上,本月只包含了清明节气,而不包含谷雨节气,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上述所说的历法来说,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也就是二月份)。因此,2023年是闰二月,而上一次出现闰二月是在2004年。

闰月的特别之处

闰月可能会出现“双春年”,双春年的含义并不是说一年之中有2个春天,而是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也是按照农历来说。

还是以2023年举例,2023年立春时间为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正月十四,而2024年立春时间也是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腊月二十五。虽然,阳历时间一个属于2023年,一个属于2024年,但是,阴历时间来说,都处于2023年期间,也就是有2个“立春”。所以,2023年是“双春年”。

“双春年”有啥说法?

关于双春年,民间流传着不少谚语,比如“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等等说法。

说说这2句的意思,先说“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两春”指的就是双春年,至于“牛栏空”的原因,则是由于天气太冷所导致。也就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天比较寒冷,牛都被冻没了,说明寒冷程度比较严重。

而“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的说法,和上述有类似之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那么带毛的动物就比较贵,说明比较寒冷,正常情况下,养殖的动物是比较耐寒的,只有遇到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才会出现冻死的情况。

所以,这2句谚语都说明了,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当年的冬天温度较低,天气比较寒冷。按照上述说法,2023年的冬天相对会冷一些,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比较多,具体天气还是要以如今的天气预报为准。

综合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于闰月、双春年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都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不论哪种说法,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不要相信一些“闰月”、“双春年”不好的言论。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2023年闰二月,还是双春年,有什么禁忌?为何老人说不宜结婚?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是一种传统历法置闰方式,继2020年闰4月之后,2023年又将迎来闰月,根据闰月的计算方法,2023年是闰二月。

如今采取的是农历置闰方法,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一般说“十九年七闰”,也就是按照农历来说,十九年中有七个闰年。

至于闰哪个月份?需要结合阳历的二十四节气来定,二十四节气中,按照以前的说法,单数节气属于“节气”,双数节气属于“中气”,正常情况下,一个月中,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而遇到特殊情况,一个月份中,只包含了节气,而不包含中气,则根据传统历法来说,就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

比如,2023年3月份,只有清明节气,而没有中气(整月只有一个节气),所以,按照上述说法,会把3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也就是闰二月。所以,这就是2023年闰二月的计算方法。

2023年不仅闰二月,同时还是“双春年”, “双春年”的含义并不是有2个春天,因为春天是季节,一年有4季,无法存在2个春天。根据民间农历的说法,“双春年”指的是一年中有2个立春节气。

举例说明大家就容易明白了,按照农历来说,2023年立春当天农历时间是正月十四,2024年立春时间是腊月二十五,阳历时间一个是2023年,一个是2024年,而阴历时间都在2023年,所以,被称为“双春年”。

双春年不宜结婚吗?

在民间,关于双春年有不少禁忌,其中,不宜结婚的说法流传相对广泛一些,至于原因,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双春”代表的是“二春”,有二婚的寓意,如果选择双春年结婚,婚姻不会很美满。

针对此情况,一些朋友也说,自己的朋友选择双春年结婚,婚后的生活确实过得不好,甚至有些已经离婚了。

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比如有些地区则认为双春年结婚是好事,“春”代表春天、春节等,寓意都比较好,“双春”说明幸福翻倍,如果在双春年结婚,等于是双倍的幸福,或者说是多子多福、婚姻幸福等。

也有网友说,自己是2020年结的婚,现在有孩子了,一切都挺好,夫妻感情也挺好的,那一年村里面结婚的还多呢,现在过得都挺好的,哪有那么多的禁忌啊。

笔者个人观点,“双春年”出现很正常,但是,不宜结婚的说法则没有依据,也站不住脚,“双春年”是历法中,结合阳历、阴历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现象,和是否可以结婚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难道“双春年”那么多结婚的夫妻,都不好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2023年闰二月,还是“双春年”,有了一定的了解,至于“双春年”不宜结婚的禁忌,并没有依据,不必过于在意。

问问大家,对此,你怎么看呢?

2023双春年遇上闰二月,俗语“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啥意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双春年”指的是按照阴历来说,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的年份。如果两者遇到了一起,有什么说法呢?

2023年是癸卯兔年,按照“置闰法”来说,当年是闰二月。再结合二十四节气,2023年还是“双春年”,也就是说,2023年属于双春年遇上闰二月,按照农村老话说“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春天寒冷,秋天干旱,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并不是好天气,农民朋友害怕担忧,会是“荒年”吗?

本篇内容,笔者关于上述问题,详细说说闰月、双春年,以及是否对农业方面有影响,2023年到底是不是“荒年”,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2023年闰二月的由来,是二月份过完之后,正常情况下,下一个月中,应该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而2023年,二月份过完之后,下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当月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上一个月份的闰月,所以,2023年是闰二月。

这里要解释什么是“节气”和“中气”,按照以前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其实要分为“节气”和“中气”,单数的节气称为“节气”,双数的节气称为“中气”,比如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第二个节气是雨水,后面是惊蛰、春分等,立春和惊蛰属于第一、第三等单数节气,也就是“节气”,而雨水、春分属于是第二个和第四个节气,则被称为“中气”,后续的节气以此类推。

2023年“双春年”的由来就很好解释了,查看一年之中立春当天农历的日子即可,通过查看日历得知,2023年阴历正月十四是2023年的立春节气,而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也是立春节气,只不过是2024年的立春。根据阴历时间来说,等于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所以,被称为“双春年”。和其相反的则是“无春年”,也就是没有立春的年份。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2023年双春年遇上闰二月,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再和大家说一些小知识,上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间隔19年之后,也就是2023年再次迎来闰二月。而下一次闰二月的年份则是2042年,也是间隔19年。但是,再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就要等到2099年了。

而“双春年”的年份,相对比较频繁一些,前10年来说,2012年、2014年、2017年、2020年都是“双春年”,接下来就是2023年、2025年、2028年、2031年等。

“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

民间流传着“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这样一句农谚,关于闰二月和双春年,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是双春年加上闰二月的年份,那么当年会出现春天比较寒冷,秋天比较干旱的情况。

从认知上来说,春天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温度逐渐回暖,万物复苏,如果春天比较寒冷,不符合大自然的常理,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大家常说的“倒春寒”,就属于春季出现的一种低温天气现象。从农业种植方面来说,给农业生产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比如,小麦正处于返青拔节期,如果温度过低,延迟小麦的返青、拔节时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小麦发生冻害,进而影响后续的扬花、灌浆等,造成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最终形成减产,这就是农民朋友害怕担忧的事情。

而秋天则是夏播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持正常生长,如果遇到长时间的干旱天气,也会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以夏播玉米来说,整个秋季占据了玉米绝大部分的生育期,如果长时间干旱缺水,玉米长势矮小,容易倒伏,玉米棒缺粒多,减产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去灌溉浇水,一方面会增加种植成本,另外一方面,等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植株长势高,浇水不方便,很少有农户再去浇水。

因此,如果按照“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的说法,明年(2023年)庄稼的长势不会很好,属于“荒年”的范畴。

但是,闰月、双春年等说法,都是属于人为设置的,比如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一种方法,“双春年”则属于民间人为的一种说法。而当年天气是否寒冷?降雨是否充足?会不会出现干旱?则是自然现象,他们之间并没有联系。

再加上随着这么多年气候的变化,民间以前的说法,有些也不适用于如今的社会了。至于庄稼是否高产,还要看农户们从种到收一系列的管理,笔者希望明年是“丰年”,而不是“荒年”,农民朋友都能获得大丰收。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