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荀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荀子是什么时期)

荀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荀子是什么时期)

先秦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什么荀子最特别?

大家好,前面我们通过30多期内容来详细介绍了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就来对荀子的思想进行简要总结。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有人说荀子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也有人说,荀子自成一派,称之为“荀家”。荀子不仅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他们不仅协助秦国实现大一统,韩非子还成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荀子的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荀子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真正传人,还激烈批判了曾子和孟子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儒学。

荀子的思想范围非常广博,涉及哲学、逻辑、政治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很难简单概况荀子的思想概要,不过我可以对比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作为切入点来窥视荀子思想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荀子扩展了儒家思想“礼”的内涵和思想体系,一个是荀子扩展儒家思想“人性”内涵和思想体系,我们分开来介绍。

首先,荀子依然是儒家思想家,因为荀子的思想内核依然是以孔子的“仁和礼”为内核的。但是荀子的仁和礼,和孔子的仁和礼又有很大的区别。总体上,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荀子的思想更侧重于“礼”,而且荀子思想中的“礼”和孔子的“礼”不太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是一个人内在的天然道德情感,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的思想虽然来自于周礼,但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傅佩荣老师在《先秦儒家哲学》中总结说,孔子的“仁”有三层内涵: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择善、人之成至善。

简单来说,在孔子的思想中,礼的内核是仁,而仁的内涵是善。孔子推崇“礼”本质是弘扬人性的善,而荀子推崇“礼”更强调限制人性的恶。当然荀子有这样的思想,是他基于他“性恶论”的人性观。同时,在荀子的“礼”中增加“义”的内涵。“礼义”在荀子的思想中常常是一起使用的,礼是一种规则和法则,那么义就是在实践中践行这种法则,是一种实践原则,在个人层面荀子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意思是说,身体力行恭敬而心存忠信,遵循礼义而性情仁爱,这种人走遍天下,可能遭受各种困顿,但人们也无不尊敬他。

在治国层面,荀子提出了“法圣王和行道义”,“隆礼尊贤”,这是荀子治国思想的核心。孔子和孟子的德治和仁治更倾向于道德层面,而荀子的礼治更倾向于利用规则和制度去治理,这其实也是后来法家思想基本精神。总之,荀子在“礼”的基础上,增加了“义”的内涵,增加了荀子治国思想的现实主义色彩,不仅仅停留在对个人道德约束上,也更加积极务实追求利益,甚至也不回避对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当然“义”的内涵其实也非常丰富,义既是实践原则,也有理性、公平和正义的内涵。荀子认为,真正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最大的仁和善。荀子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明分使群”,明确了社会需要区分高低尊卑,不主张搞平均主义,也非常反对吃大锅饭。

在《荣辱篇》中,荀子说,国家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资质和才能,并且让每个人得到自己应得的回报。有仁德的人居于君主的位子,农民把自己的力量用在种田上,商人把自己的聪明才干都用在理财上,工匠把自己的技能用在制作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的官员,都把自己的仁慈和智慧用到办理公事上,这样天下才能井然有序,得到大治。

所以,荀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得到治理,就需要用制定礼义来区分不同的人的等级属性,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促进,不尊重不同人的差异,才是最大的恶。《尚书》中说:“惟齐非齐”,真正的公平,是建立在在不平均的基础上。真正尊重和弘扬人性的善,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善。这是荀子思想理性的一面,他既强调弘扬人性的善,也强调在社会中实现公平正义的善。

其次,在人性上,荀子在传统儒家“性善论”的基础上,扩展了“性恶论”,丰富和区分了儒家思想对天性、人性、情感和欲望的理解。“性恶论”是荀子的标签,但其实只是荀子人性论的一部分。在《性恶篇》中荀子用了一整篇的内容来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荀子著名的论断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性恶论是荀子最基本假设,这也是为什么荀子强调“礼”对人性中恶的限制的原因。

在《礼论篇》中,荀子一开篇就说,礼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答复说:人生来就有欲望;要是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要是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祸乱,故而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绝不会因为物资的缘故而不得满足,物资绝不会由于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相互制约中增长。这便是礼的起源。

因此,荀子说:“故礼者,养也”。

礼的意义和作用,就是在于调节社会秩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每个人都有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限制了,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是之所以有“礼”,也需要“礼”的原因。

而之所以荀子提出“性恶论”的思想,其实是荀子人性论的一部分,相较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荀子对人性的剖析更进了一步,在《正名篇》中,荀子区分了天性、情感和欲望三者的关系。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 和大部分哲学家倾向克制和抵制欲望的观点不同,荀子看到欲望非常理性,欲望是在情感和外物的接触中产生的,而且欲望是不可避免的。荀子不仅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的延伸,荀子也认为,有没有欲望是生与死的差别,人都有欲望,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完全遏制和压抑,而只是需要在“礼和义”的原则下正确引导。

总之,荀子在传统儒家“礼”的基础上增加“义”的内涵,义是一种实践原则,有理性、正义、公平的内涵。在人性上,荀子在传统儒家“性善论”的基础上,扩展了“性恶论”,丰富和区分了儒家思想对天性、人性、情感和欲望的理解,这是荀子对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贡献。当然,荀子的思想体系非常广博,更多精彩内容,推荐大家阅读原著,也可以翻看我之前的视频和文章。好了,荀子的思想系列我们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一期内容见。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邵明思

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卒年份,约公元前313年至约公元前238年。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岀的教育家、廉明的政治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他是较早提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荀子处于“七雄争霸”, 国家四分五裂的战乱之年;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不随波逐流的信念,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荀子周游列国,传播富国之道,极力寻求一个 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284年, 青 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 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 朝臣勾心斗角 。荀子愤然离去。

公元前284年, 荀子到齐国, 在稷下讲学执教, 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 号称“最为老师”。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尽管赵王把他奉为上卿,终因朝廷昏暗,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齐国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结成裙带关系的腐败网,鱼肉百姓,搞得怨声载道,荀子的向往落空。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逗留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赵王只顾维护自己的“家天下”,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不顾及国计民生。荀子从政的道德底线是:宁可为有道明君牵马坠蹬,不为顽愚贪婪的庸君提灵长智。因此,他谢绝其挽留,脱离赵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虽然孝烈王是个平庸之君,但相国春申君黄歇治政有所建树,被誉为“战囯四公子”。 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 是时,以老峄县为中心的枣庄地区隶属楚国兰陵所辖的地盘,其版图与现在枣庄市的范围差不多。客观的讲,荀子堪称历史上“ 枣庄市长 ” 第一人。

荀子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爱民如子,清正亷明,创建学堂、书院、黉学一系列文教事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兰陵大治的文明景象。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荀子去官后,在兰陵办学,教书育人,有门徒近两千人,先秦时期的风云人物李斯、韩非及贾谊等皆出其门下。

荀子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经典名著32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荀子终老于兰陵, 葬于兰陵。两千年来,荀子文脉在这一方传承下来。史学家刘向评论:“兰陵多学”, 如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王良等贤才辈出,其影响“盖因荀卿也”。

荀子重要思想

荀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 一是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 二是“法治、礼治、人治”的政治主张。

战国前后,岀现“诸子百家”的理论体系和学术门派。诸子: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百家:有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医家、兵家、农家等一百九十八家。荀子是排在孔子、孟子之后的三大儒学宗师;他是法家的鼻祖,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皆岀荀子门下。

荀子三十二篇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且从如下几篇的学习体会,作以简述。

荀子《观学》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学不可以已”(学习可停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学习要不断超越,“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篇指岀“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汇江海。”阐明了学无止境,经学致用的教育观。

荀子不信“天命”。他在《天论》中,继承了老子“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的思想。他破除神鬼论 的迷信,并肯定“天行有常” 的自然规律。 表明天是一种物象,“天地官而万物役,” 使天地万物为人类服务。

荀子《荣辱》篇,对光荣与耻辱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荣辱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类社会调整个体行为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荣辱取决于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义,是否违反天理、国法、人情。人无荣辱心,就会无所不所不为,就会伤风败俗。“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荀子荣辱观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调和儒家、法家两大学派,突岀“隆礼尊贤” 和“重法爱民” 的关系,以发挥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秉承荀子法制观念、构建和谐家园,是新时代根本原则的持续发展。

荀子时代,要富国只能抓农业生产,他提岀“强本抑末”,“开源节流”,“节用裕民”, 以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纵览荀子《富国》、《强国》篇的观点,精辟而富有新意,而且兼收儒、法两派之特长,它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的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在理论上由他的弟子韩非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实践上由弟子李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得以成为现实。

荀子思想批判和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据特色。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史学家评论,荀子是集先秦百家之大成者。荀子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清代政论家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壹点号书山邵明思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先秦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什么荀子是最特别的?

大家好,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但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有人说荀子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也有人说,荀子自成一派,称之为“荀家”。荀子不仅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帮助秦国实现大一统,韩非子还成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而且荀子还提出了“法后王”,“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等思想,同时也非常赞赏秦国的“依法治国,富国强兵”策略。更重要的是,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重要思想,因此需要礼仪法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这为后来法家思想“以法治国”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当然,荀子思想还并没有以“法”为核心,依然是以儒家思想内核“仁和礼”为核心。

总之,在荀子思想中,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尤其是在伦理道德和治国思想上。当然主流还是依然将荀子归为儒家学派。不过,在后世,荀子的思想,并没有尊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在宋代还出现了“灭荀”的风潮,在宋明的理学和心学中,也鲜有人赞扬荀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内核,兼具法家精神,这让荀子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气质。如果说孟子是儒家理想主义代表,那么荀子就是儒家现实主义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思想主张说起。孟子和荀子同样都是生活在战国时期,不同的是孟子是在战国中期,而荀子在战国末期。在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年代,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民贵君轻”的仁政治国理念,显然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所以孟子虽然周游列国,但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重视。

而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则不同,他提出了与孟子完全不同的“性恶论”,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导“礼法兼治”,在“礼”的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荀子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以法治国”有点类似。所以,我们可以说,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荀子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好了,简单介绍了荀子的思想,在具体展开荀子思想之前,我们还是照例来介绍一下荀子的生平。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荀卿”。和其他儒学家一样,荀子也曾游历各国,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

他十五岁就游学到齐国,成为齐威、宣王时代开设的“稷下学宫”中最优秀的人。他一生三次游学齐国,很受齐襄王的器重,称他是“最为老师”,齐国曾三次聘荀子为“祭酒”,也就是该学宫的校长。他还应聘到秦国讲学论政,高度评价了秦国的治国理念。他做过赵国的上卿,后来又通过春申君的引荐,做了楚国的兰陵令,所谓兰陵令,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汉代称为兰台令史。后来,春申君被害,他被解雇回家,于大约公元前238年,逝于楚国兰陵。

值得一提的是,从春秋到战国,从没有一个当世大儒愿意去秦国传教布道。孔子和孟子都没有去过秦国,在春秋时期,秦国也只是一个西陲的中流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弃礼从法”的秦国虽坐拥“虎狼之师”威震六国,但也成了六国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各国都对秦国的“弃礼从法”并不认同,也看不起秦国。但荀子不同于孔孟,他不仅主张“隆礼重法”,更重要他主张是“法后王”,“法后王”的意思是,当时君王以法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以法治国的先驱,所以某种程度来说,荀子是汉代法儒思想的奠基人。

荀子是先秦时期三位大儒之一,他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自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继承人,他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不再将“天”“天命”“天道”神化,打破了“天道”的封建迷信,反对信仰鬼神。主张“天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是有迹可循,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即可。

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都是同样重要的,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职责,人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天地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之前的儒家思想认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知天”,而荀子则正好相反,认为唯有圣人可以不求于天。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

关于荀子的哲学思想,其中性恶论是最著名的。荀子说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其实他更强调的是从恶到善的过程,也就是非常重视后天的教养。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宇宙中与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

荀子的另外一个思想贡献,在于他对道德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第一,荀子提出,人们不可能为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争斗,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比争”,意思是人人都有贪欲,如果他们都想得到同一样东西,那这样东西必然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就会发生争斗。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从“自然的”和“人为的”论述道德存在的原因。他指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的。至于父子之情,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因此荀子从人的欲望,以及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荀子所著的《荀子》一书是他的唯一著作,全书共32篇。该书一方面总结了当时学术界的百家思想,另外也提出了荀子自己的思想主张。包括他的教育观、政治观,伦理道德观等等,是儒学思想经典,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

好了,今天简单介绍了荀子的思想概要,下一期内容我们正式开始介绍32篇《荀子》,系统全面地了解荀子的思想精华,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荀子是儒家代表,为何却无缘儒家五圣和孔门十哲,被冷视二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老师非常神奇,比孔子还要厉害,教出的弟子分外独特,第一个是鬼谷子,教出孙膑、庞涓等奇才,第二个是明朝王阳明,在沉闷的理学时代,门人弟子却尽皆特立独行,如王艮、李贽(喊出孔子非圣)等鬼才,第三个是历史上儒家代表,最出名的二个弟子,却都是法家名士。

此人叫荀子,对诸子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于是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个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却是法家名士,即李斯与韩非子。

荀子全名叫荀况,但祖上本不姓荀,“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晋国灭掉荀国之后,将荀国故地赐给大夫原氏黯,后人由此姓荀。因此,荀子是贵族出身,与诸子百家中唯一布衣墨子不同。

与诸多春秋战国诸多学者一样,荀子也曾周游列国,先后游历齐楚赵秦。在齐国,荀子在稷下学宫是“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资格最老的宗室,三次担任祭酒职务,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在楚国,荀子受到春申君黄歇的重视,让他担任兰陵(山东临沂)令,在此韩非、李斯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在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在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尤其游历秦国时,荀子对秦国“依法治国,轻视道德”的治国方略不以为然,这与荀子推崇孔子仁义道德治国的思想有关。

但荀子教出的三个知名弟子——李斯、韩非子、张苍,李斯和韩非子自不必说,而张苍(助刘邦夺天下,后为西汉丞相)也不能算正宗儒家传人,换言之荀子门下最出名的三个弟子,全部都不算儒家传人。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为何儒家思想代表的荀子,却教出了一群“反骨仔”?而且,还是儒家生死大敌法家!

其实,是荀子思想给了李斯、韩非子成为法家的土壤和勇气!

一,“天人”有何关系?我们最熟知的是“天人合一”,灾难是上天对帝王不满之类,但荀子认为“天人相分”,天是天、人是人,两者互不干扰,不存在“天命”之说。荀子《天论》中认为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而且天道自有运行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性善还是性恶?孟子认为“性本善”,但荀子主张“性本恶”,指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但通过“其礼义,制法度”的教化,可以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即教化让人人转化为善。荀子思想之中,除了“以德治国”外,本身还包含“制法度”教化,一手道德建设,一手法治建设。

三,法今还是法古?这是后世儒家与法家争论的另一个重点,儒家认为法古,模仿三代圣王治国,但法家认为与时俱进的法今。荀子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难以模仿,不如近世的后王(最近的圣王明君)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可见,荀子思想之中,有着法家的土壤,尤其在乱世之中,想要治国强国,荀子崇尚的“礼法治国”思想难以得到帝王欢迎,反而顺着荀子思想基础延伸出的“依法治国”更能实现帝王梦想。

如今看来,荀子思想的先进性,但在当时时代来看,荀子思想只能是格格不入。领先时代一步是天才,但领先时代二步、三步就成了疯子,甚至荀子领先了整个封建时代,与近现代诸多思想相吻合。于是,荀子悲剧了,在儒门之中备受漠视。

在儒家五圣、孔门十哲的行列之中,始终没有荀子的身影,这位在史书上被称为儒家的集大成者,遭受了罕见的冷落。究其原因,就在于荀子上述思想过于惊骇,与孟子学术严重对立,甚至足以动摇传统儒家根基。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和李斯两人历史地位尊崇,韩非子将法家思想柔和,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李斯是暴秦帝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两人本该成为荀子和儒门的荣耀,但问题在于这两人却都是法家代表,而法家又是儒家生死大敌,后世儒家如果突出荀子,那么必然要提及韩非子与李斯,这让儒家情何以堪!

作为儒门之中的另类,荀子思想过于先进,在整个封建时代一直不能被多数儒家人士接受。直到近代,学术界才开始真正研究荀子和荀学,发现这位备受冷落的儒门代表,在治国方略上很多与现代吻合,由此荀子地位才开始提升。

与春秋战国诸多名仕相比,荀子可谓是最被低估的学者了,可惜历史埋没了这一位天才,如果儒家重视荀子,中国历史可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参考资料:《荀子》、《荀子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