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沐猴而冠讽刺的是谁)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沐猴而冠讽刺的是谁)

沐猴而冠讽刺谁,是什么意思?

 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沐猴而冠”讽刺人类的装腔作势与自欺欺人。后天就是猴年,一句轻松的祝愿:猴年也别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年都别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讽刺谁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沐猴而冠-项羽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心里不免对他鄙视。于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简单来说沐猴而冠指的是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与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等意思相近。

历史典故“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进驻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除了秦朝严刑酷法,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几天后,项羽带兵冲进咸阳,杀掉了子婴,劫掠了大量财宝和美貌的女子。焚烧了秦王宫,准备向东而去。韩生劝慰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这里建都一定能成就鸿图霸业。项羽见秦王宫已经烧成断瓦残垣,就说,\"人如果富贵了,不回自己的家乡,就像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在晚上行走,又有谁知道呢?\"韩生对目光短浅的项羽无可奈何,私底下说,\"人家都说楚国人是沐猴而冠者,果然是这样啊。\"项羽听说以后大怒,烹杀了韩生。

沐猴而冠,说的是猕猴洗干净头发,带上帽子扮成人的样子,滑稽可笑,虚有其表。也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取高位之人。项羽缺少问鼎天下的远见卓识,刚愎自用,这也是最后败北的主要原因。

说文解字:“沐猴而冠”的“沐”

  历史学著作《龙床:明六帝纪》有写明熹宗朱由校“沐猴而冠”的专节:“我此刻想到‘沐猴而冠’这个词,是被它的幽默和喜剧色彩所打动。在古人言,‘冠’是一件极庄重、极尊严的事物。然而,猴却是一切动物里最不耐庄重与尊严的一员。而且还‘沐’而‘冠’,先把猴子洗得干干净净,以便它看起来不那么邋遢。想出这词儿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当时有人向项羽建议,关中地区拥有险要的山川形势,在四座要塞保护之下,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称霸天下。项羽一则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成焦土,二则又急于回到故乡,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在夜晚走路,有谁知道呢?那人退出后,(扼腕痛惜)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像猴子戴上了帽子,但仍然还是猴子,果然是这个样子。

  关于“沐猴”,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与《龙床》相似的理解:“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这都是从字形上解释汉语词,其实,许多汉语词只是记音符号。裴骃《集解》说:“张晏曰:‘沐猴,猕猴也。’”“沐”写作“猕”,也写作“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吕氏春秋·察传》正是写作“母猴”。章太炎《新方言·释动物》说:“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今人张永言说,“沐”为藏缅语muk(猿、猴)的记音字,“沐猴”是一个由非汉语语素加汉语语素构成的合璧词。《龙床》的作者把“沐”理解为“洗头”是误解。

  顺便提一下,对“沐猴而冠”的理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猕猴受不了总戴着帽子,比喻楚人性情暴躁。《汉书》颜师古的注说,猴子虽然戴着帽子,装扮得外表像人,但本质却掩盖不了。湖北汉川有一句歇后语:猴子戴搭帽——假充人形。说者揭穿了项羽“沽名”——爱面子,讲虚荣(富贵了要到故乡显摆,落魄了不肯回江东)的特性,所以被项羽杀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媛 邵则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项羽“沐猴而冠”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

“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是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人。这个著名的成语出自《史记》。

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被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西楚国的国都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没有在史籍上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的人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

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古代的一种很残酷的刑罚。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中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自尊。这个“说者”提了这么好的一个建议,只因说了一句“沐猴而冠”,就落了这样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

从此以后,没人给项羽提意见了。

摘自 | 《领导文萃》2022年12月上

稿件来源 | 《肥东晨刊》

本文作者 | 王立群

责任编辑 | 食月

微信编辑 | 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