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农历二月为什么有三十号(农历二月为什么有三十)

农历二月为什么有三十号(农历二月为什么有三十)

今年农历“二月”共有59天!原因是……

你知道吗?

今天是癸卯兔年二月初一

而在这个二月之后

还紧跟着一个闰二月

今年两个农历“二月”

共计有59天!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即朔望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天,而阳历(也称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兼顾回归年制定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农历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月,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癸卯兔年的农历二月始于公历2月20日止于公历3月21日,为期30天,属大月。

农历平年比回归年要少大约11天。为此,我国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称为闰年,增加的那个月称为闰月,闰年384天或385天。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几乎相等。

今年闰月

为何安置在二月?

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每个朔望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做上一月的闰月,为置闰。癸卯兔年的闰二月就是上一个月即二月的闰月,闰二月中只有节气清明,而中气谷雨则在农历的三月初一。这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共计29天,是小月。

闰二月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

转自:新华社

来源: 沈阳日报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今年又为什么会有“闰二月”?一文读懂

2023 年 2 月 21 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起码从元朝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老话讲:“二月二,龙抬头。”

过了三十天,到了 2023 年 3 月 23 日,你猜怎么着?请看月份牌:这一天还是二月初二,龙可能还得受累支棱起来加个班,再抬一抬头。

你可能早就知道:一个月过完,再免费续上一个月,这叫闰月。可是,为什么今年这个闰月要闰农历二月,而不闰一月或者三月呢?要想把闰月是怎么回事彻底搞明白,还请听我从头讲。

01

农历一个月

未必三十天

要想理解闰月,咱们得先理解农历的月。你可能知道,月亮绕着地球转,转一圈基本就是农历的一个月。可是,受速度更快的地球自转影响,月亮每天也会东升西落。我们怎么知道月亮什么时候绕地球转了一圈呢?

放眼天空,有一个超级大的参照物,那就是太阳。特别是,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转圈的轨道很接近。所以,每个月都有一个时刻,月亮差不多转到了地球和太阳中间(一般稍微有点角度差,不然要日食了),从地球上看,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黑黑的影子。这个时刻叫“朔”(shuò)。请注意,这里的“朔”说的是一个时刻,理论上只有一瞬间。“朔”所在的日子,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初一。

月亮接着转,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会一点点露出来。从地球上看,就是一个月牙越来越大。半个月之后,又有一个时刻,改成地球差不多待在太阳和月亮中间,月亮的亮面完美地展现在地球面前,这个时刻也有个名,叫“望”。

常言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望”之后的半个月,月亮又会一点点黑下去,直到最后重归于“朔”。这一天也就是下个月的农历初一了。

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这个周期叫一个“朔望月”。我们很希望月亮转圈圈的时候可以带块表,每三十天准时转一圈,可惜月亮不理咱这套。

其实,受到一种名为“摄动”(perturbation)的复杂物理效应的影响(有多复杂呢?听说过“三体运动”吗?“三体运动”就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摄动。不过三体星上的其实是“四体运动”,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月亮环绕地球的速度并不稳定,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跑得劳逸结合,气得几百年里无数天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哗啦哗啦掉头发。于是,“朔望月”的长短也不一定,最多能差半天多。

不过,差得再多,也可以算个平均数。就拿近年的数据来说吧,平均一下,一个“朔望月”大约是 29.530588 天,约合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3 秒。四舍五入一下,咱们日常可以记成是 29 天半。当然,每一天都得属于某个特定的月份,不能说某天既是大年三十,又是正月初一,那可就乱套了。

于是,大约有一半的农历月拥有 30 天,这叫“大月”。另一半则只有 29 天,你猜它叫啥?还能叫啥,“小月”呗。每个月是小月还是大月,主要是由“朔”这个时刻在初一这天的早晚决定的。

古人对朔望月的测算没有今天这么精细,不过也有一个逐渐精细化的过程。我们就拿《后汉书·律历志下》里那套著名的“四分历”举例子吧。在这套历法中,一个朔望月是 29+(499/940) 天,约等于 29.530851 天,和今天的测定相比,直到小数点后第四位才不一样,还是很厉害的。

汲古阁《十七史》本《后汉书》书影

一个“朔望月”是 29.530588 天。一年 12 个月,乘起来就是 29.530588×12=354.367056 天。问题是,这个数和一年的时间差了太远。

02

回归年:天上一圈,地上一年

理论上说,一个月是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一年呢,那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

问题又来了:月亮公转,我们拿太阳当参照物;地球公转,我们又能拿什么当参照物呢?其实,我们的参考物还是太阳,具体地说,是太阳留下的影子。影子为什么能当参照物呢?靠的是地轴是斜的。

地球公转有技巧,歪着围绕太阳跑

地轴就是南北极连成的直线,也就是地球自转的轴。相对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黄道平面”,地球是“斜着”转的。

伴随地球公转,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一般叫“直射点”)也会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就叫热带。太阳直射点最靠北的那个时刻就是“夏至”,最靠南的那个时刻叫“冬至”。

地球公转示意图

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夏天太阳高,影子短;冬天太阳歪,影子长,这就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动有关系。我们在地上竖起一根结实的棍子,测量一年中哪天中午影子最短,哪天影子最长,积累几年的数据算一算,就能基本了解何时是太阳直射点最靠北的“夏至时刻”,何时是太阳最靠南的“冬至时刻”了。

夏至、冬至,影长不同

每两个冬至之间的长度称为一个“回归年”。好消息是,相比于月球跑圈的“朔望月”,地球跑圈的“回归年”就要稳定多了。

回归年虽然稳定,可也不太好算,毕竟每天的影长只差一丁点,而且地球一直在转,具体到你测的这年,在夏至、冬至这些关键时刻点,太阳不一定在哪国照着呢。《今文尚书·尧典》中说,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按照这种说法,五帝之一的“帝尧”(“五帝”包括哪些人,古人有不同说法,此处暂取《史记·五帝本纪》的意见)派出羲、和四子跑遍天下,辛辛苦苦算了半天,最后算出来一“年”应该是 366 天,这是算多了。

嘉靖闽本《十三经》本《尚书》书影

每年多出大半天,日久天长,“年”就要乱套。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到了前面所说的《后汉书》“四分历”中,“回归年”的长度就被定为365+(1/4)天。现在的天文学家测算的回归年平均长度大约是 365.2422 天,约合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四分历”差得也不算太多。

你可能注意到了,咱们讨论这套“回归年”历法的时候,提到的时刻都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样的节气。没错,“二十四节气”就是二十四等分“回归年”划定的。咱们今天最常用的那种差不多四年一个“闰日”的“公历”也是基本参考回归年划定的,所以,节气的公历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每年前后差不了一两天。

03

闰月:“中气”决定的秘密

上面说的这套“回归年”历法特别好,对农业生产特别有用。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和“朔望月”搭不上。咱们还拿刚才那种四分历举例子好了。在那套历法中,古人觉得一个回归年有 365+(1/4) 天,一个朔望月有 29+(499/940) 天,明显除不开。具体算一下:

[365+(1/4)]/[29+(499/940)]

=235/19

=12+(7/19)

那一个回归年就有 12+(7/19) 个月。什么叫 (7/19) 个月呀?古人当时的处理办法就是:每十九年里,我们多塞上七个月,这些月就叫“闰月”。

闰月的历史也很悠久,起码从商代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十三月”这样的月份。不过到商代以后,我们都是把一到十二月里的某个月份多过一遍来“置闰”。那么,19 年里按说有 19×12=228 个平月,该挑哪七个月去加班置闰呢?最简单的一条原则是:选择每个农历年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中气就是排偶数位的节气。“人没中气就会虚,月没中气就得闰。”

比如说 2023 年 3 月 22 日开始的这个农历月。这是个小月。上月最后一天(3月21日)又正好是“春分”这个中气,所以整个月只有一个“节气”是清明,再等到下一个“中气”谷雨就已经是下一个农历月了。这个月没有“中气”,也就没能当上三月,只能当闰二月。这让明年的春节也跟着拖延了一个月,要到 2 月 10 日才过年。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大体了解置闰的来源和安排了,下次有人再好奇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回答他们了。

作者:范柏舟

癸卯兔年农历二月共59天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

2月20日,是癸卯兔年二月初一,而在这个二月之后还紧跟着一个闰二月。两个农历“二月”共计59天。因“闰二月”的缘故,全年共有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那么,闰月是什么意思?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呢?闰月是如何确定的?“双春年”多少年一次?一文为你解答。

闰月是什么意思?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不同历法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 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二至三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2~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十九年置七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

农历为什么要设置闰月?

“历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三种类型。公历属于阳历,它是靠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来制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因此一年是固定的365天。而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它是由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共同决定的历法规则。”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表示。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从地球上看起来月亮在太阳的方向,它的黑暗面朝向地球,这叫作“朔”;当地球绕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正好对着地球,这叫作“望”。

“一望一朔也就是一个朔望月,它的平均长度是29.5天,全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极少数为353天。”齐锐说,阳历年的长度是365天多一点,这样一来,农历年就比阳历年短了大约11天,因此每隔几年就要在农历年中多加一个月,这样可以使农历年与阳历年二者的长度尽量接近,这个多出来的一个农历月,就称作“闰月”。

而癸卯兔年的农历二月始于公历2月20日止于公历3月21日,为期30天,属大月。

闰月是如何确定的?

农历中闰月的制定规则是比较复杂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曾多次改变农历历法规则。

按照现行的农历规则,置闰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齐锐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历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阳历,它与月亮的运动毫无关系。在这24个节气中,从立春开始,单数位置的节气称为“节气”,双数位置的节气称为“中气”。例如,立春、惊蛰等是节气,而雨水、春分则是中气。

“假如某个农历月中不含有‘中气’,则这个农历月就要算作闰月。”齐锐进一步解释说,癸卯兔年中,恰好农历二月没有“中气”,因此就是“闰二月”。此外,不仅这个兔年是“加长版”,闰二月出生的孩子也将等待“加长版”的农历生日,因为下一次闰二月可就是19年后了。

癸卯兔年的闰二月就是上一个月即二月的闰月,闰二月中只有节气清明,而中气谷雨则在农历的三月初一。这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共计29天,是小月。

“双春年”多少年一次?

农历癸卯兔年天数较多,还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所谓“双春年”,指的是在一个农历年中包含有两个立春节气,分别为农历年初的正月十四和农历年末的腊月二十五。

“由于农历历法的规则和计算比较复杂,并需要观测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因此‘双春年’的出现周期并不固定。”齐锐说,但“双春年”并非罕见,在整个20世纪中,“双春年”有35年。

既然有双春年,当然也有“无春年”。由于2023癸卯兔年把次年的立春也包含进来了,因此一般来说,下一个农历年就没有立春这个节气,农历2024甲辰龙年就是这样,但农历2025年又是“双春年”了。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双春年’和‘无春年’都只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科技日报

编辑:杨雁琳

责编:张松涛

审核:冯飞

今年农历“二月”共有59天!原因是……

你知道吗?

今天是癸卯兔年二月初一

而在这个二月之后

还紧跟着一个闰二月

今年两个农历“二月”

共计有59天!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即朔望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天,而阳历(也称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兼顾回归年制定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农历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月,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癸卯兔年的农历二月始于公历2月20日止于公历3月21日,为期30天,属大月。

农历平年比回归年要少大约11天。为此,我国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称为闰年,增加的那个月称为闰月,闰年384天或385天。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几乎相等。

今年闰月

为何安置在二月?

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每个朔望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做上一月的闰月,为置闰。癸卯兔年的闰二月就是上一个月即二月的闰月,闰二月中只有节气清明,而中气谷雨则在农历的三月初一。这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共计29天,是小月。

闰二月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

转自:新华社

来源: 沈阳日报

为什么今年农历2个二月?

今年2023年癸卯年,今天农历二月初一,农历下个月是二月,不过是闰二月。下面尝试简单化解说下此内容。

闰年其实就是用来调度的,大概意思是增补调节的意思,无论是阳历还是农历,都有用到闰来调节。

先来说阳历,阳历也叫太阳历,因为他的发明是以太阳回归(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为基础的记历,一个周期是365.2422天。

所以,阳历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365天,2月是28天。

闰年366天,2月是29天,比平年多一天。

因为一年365天少了0.2422天才够一个周期,少个4次就是4*0.2422=0.9688天,就是说每4年就需要补一天上去就刚好差不多对数了,阳历补的这天就固定选择在闰年的2月补。

能被4整除的就是闰年,有余数的就是平年,比如2024年可以被4整除,那么2024年是阳历闰年,2月29日

说完了阳历来说到阴历(农历)

农历他的发明是以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周期为基础的记历,比如每年的八月十五就是月亮最圆的夜晚[呲牙]。

月亮的盈亏周期是29.53天,也不是整数。所以农历月小29天,月大30天。一年354天。

相比阳历平365少11天,比阳历闰少10天。

大家知道太阳的光线照射决定了四季的发生,如果任由这一年11天的落差位移下去,

势必会影响到季节与农历记历的统一关系,所以,有必要设置一个闰来调节增补。

每2年或3年,就设置一个闰月。有闰月的13个月一年,383天。

具体闰月设置在哪里,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经过观察计算,总结好

根据24节气表,

立春(节)、雨水(中气)、惊蛰(节)、春分(中气)、

清明(节)、谷雨(中气)、立夏(节)、小满(中气)、

芒种(节)、夏至(中气)、小暑(节)、大暑(中气)、

立秋(节)、处暑(中气)、白露(节)、秋分(中气)、

寒露(节)、霜降(中气)、立冬(节)、小雪(中气)、

大雪(节)、冬至(中气)、小寒(节)、大寒(中气)

农历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一个月的附属(副月)--闰月。

有了这样的规定,一旦计历与季节发生偏移了一定数值,就自动通过闰月来修复,使得农历与季节的统一误差不超过三分之一季节,我们的老祖宗是很有智慧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