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007无暇赴死片尾彩蛋有没有(007无暇赴死片尾彩蛋)

007无暇赴死片尾彩蛋有没有(007无暇赴死片尾彩蛋)

007无暇赴死:手雷扔过来,真的能捡起来扔回去吗?可别被骗了

在《007:无暇赴死》的后半段里面,我们的主角詹姆斯邦德,哦不,是詹姆斯外挂,凭借自己过人的外挂和主角光环,人家抄起一把步枪便朝着人家反派的大本营奔去,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躲开密布防空导弹的地方,毕竟这是主角,有光环在身,靠着光环的加持,他凭借一己之力,在基地里面大杀四方。

在激战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桥段,着实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桥段是这样的,我们的主角拿着武器和反派的士兵对枪,反派的士兵眼瞅着打不赢对面的人,朝着楼梯就扔手雷,我们的詹姆斯邦德眼疾手快,直接把扔过来的手雷又再一次扔了回去,但这就有问题了,扔过来的手雷,真的能捡起来扔回去吗?

这一段,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如果这件事情放在一战时期,还是有点可能的,因为当时的手雷大多数都是延迟非常长的,甚至有的手雷爆炸时间长达数十秒,以至于扔出去的手雷,对方捡起来扔回来,你还可以捡起来再扔回去,可是,后来,各国也意识到了手雷引信太长的问题。

因此,到了二战之后,各国的手雷引信都刻意剪短了,在设计时,手雷的爆炸事件大多数都集中了拉响引信的几秒钟内,而电影里面出现的手雷应该是俄罗斯RGD-5手榴弹,延迟时间很多,如果詹姆斯邦德就算反应再快,也架不住手雷的爆炸时间短,搞不好的事情,他捡起来就直接爆炸了。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电影《红海行动》,当时的蛟龙小队营救出来了人质之后,遭到了匪徒的袭击,他们被包围在了一个小房子里面,匪徒向他们扔了一个手雷,小队成员赶忙捡起来扔回去,结果,自己的手被手雷炸断了,这一段是比较写实的,因为手雷基本上是不可能设计到你能捡起来扔回去的。

尤其是一些老兵,他们在扔手雷时,都会刻意在拉响手雷时,延迟几秒扔出去,这样炸出来的效果更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007无暇赴死》的这一段很不写实的原因,真的不是因为编剧乱写,其实,我们看看007的系列电影,会发现他们这些电影里面的军事细节,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007:无暇赴死》为什么要写死邦德?看完电影我懂了

十月最受期待的好莱坞大片,毫无疑问,是克雷格的007告别之作——

《007:无暇赴死》。

说是无暇赴死,谁能想到,就在这部电影里,被无数人算计过、被下毒、中弹、被甩下大桥、被沉入海底、被抛上太空,依然一次次回到谍战工作中来,数十年如一日,为女王和国家赴汤蹈火的邦德,不仅真的死了,还是为老婆孩子死的。

或者影片真正的片名,应该改为《007:慷慨赴死》。

这部克雷格版邦德的谢幕大片长达163分钟,打破了007系列电影的最长纪录。

影片在海外影评网站的媒体口碑已经解禁:烂番茄目前新鲜度87%,MTC专业综合评分73,IMDB达到8分。在克雷格主演的五部邦德电影中,优于《007:大破量子危机》,低于第一部《007:大战皇家赌场》和口碑巅峰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和上一部《007:幽灵党》差不多。

影片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上映。欧洲票房表现非常好。尤其是《007》的大本营英国,目前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到上周日为止,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共收获5.257亿美元票房成绩,而影片最后一个票房重镇,就是中国市场。

影片在北美市场表现一般的重要原因,被总结为影片观众主要构成——中老年观众不会像年轻观众一样多次观影。换句话说,看007的观众,都逐渐老去了。

邦德老矣,克雷格的身手不比往昔,年轻一代人,似乎对邦德“拳打脚踢”的戏码不再那么感兴趣。

时代的洪流里,邦德终于也被逐渐冲向海滩。而在他背后,是整个传统好莱坞动作电影江湖的衰落。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邦德归来,也不再会是当年的邦德。看完这部电影,就真的该跟邦德说再见了。

离别本身就让人感伤,影片还成为007系列里最感伤的一部,如果你打算去看这部电影,我的建议是:带够纸巾。

说《无暇赴死》之前,我们先聊聊克雷格演过的前四部邦德电影

我们都知道,克雷格作为007第一次登场是在15年前,2006年的《007:大战皇家赌场》中。从顶着外界的质疑出场开始,他就注定是史上最特别的一位邦德。

不同于第一任邦德肖恩·康纳利的纯正英伦风、罗杰·摩尔版的幽默诙谐,以及皮尔斯·布鲁斯南版的绅士儒雅,

克雷格版的特色却是——刚硬。

为了拍摄《007》,丹尼尔·克雷格戒了烟,接受了专门的体能训练,增加了20磅的肌肉。最终,他以强健的肌肉、凌厉的眼神和强悍的身手,取代了布鲁斯南身上轻松的绅士气质,影片基调也更加黑暗了。

另一个重大改变是,曾经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到了克雷格这里,越来越为情所困。

在他主演的第一部邦德电影中,就遇到了伊娃·格林饰演的一生所爱,她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宣布她就是钱。从那一刻起邦德迅速沦陷,他给女王写了辞职信,打算退休和女人从此浪迹天涯,白头到老。

然而这个女人最后背叛了他,在故事的最后,让他经历了心碎,被迫再次拿起枪执行使命。

到了《大破天幕杀机》,执导过《美国丽人》《1917》的导演萨姆·门德斯为他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在这部电影里,他不仅爱人被枪杀,还经历了M夫人的死去,犹如失去了一位母亲。

克雷格版的邦德演得越久,观众越是透过这个外表像钢一样的男人的软肋,发现邦德正在从一个性格的“杀人执照拥有者”变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在克雷格的真挚演绎下,我们从007身上不只看到性感的外表,非凡的身手,更看到了这位上天遁地的银幕硬汉内心柔情和疲惫。

这一切不断堆叠,到《无暇赴死》,他终于显露出最令人心酸的一面:一个男人的脆弱,渴望,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这一切,都让邦德这个角色变得更加完整而动人。

除此之外,克雷格版的007系列还顶住了时代的风浪。

在他之前,肖恩康纳利开创了这个系列,罗杰·摩尔带领这个系列与《夺宝奇兵》等80年代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四部007则成功抵挡住了来自《勇闯夺命岛》、《变脸》等90年代好莱坞动作大片时代的冲击。

但克雷格带着这个系列的票房再创巅峰,《007:大破天幕杀机》全球票房达到了11亿美元《007:幽灵党》也有8.81亿美元,在经典动作片系列中,只有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和《速激》系列能与这个系列相提并论,曾经红极一时的《伯恩》和极限特工系列则都在岁月中渐渐褪色了。

但在观众等待了六年后,克雷格也终于迎来自己邦德系列的终章。

《无暇赴死》为什么成为最伤感的邦德电影

虽然更换了系列导演,但《007:无暇赴死》依然仿佛《007:幽灵党》的下集。

上一部影片最后,邦德和玛德琳·斯旺驾驶着阿斯顿·马丁DB5远走高飞,仿佛从此可以退出江湖。

然而《无暇赴死》一开始,失去了邦德五年的全球特工组织发现根本抵挡不了新一届大反派,最后想到了已经隐退在牙买加过着退休生活的邦德。

被迫重出江湖的邦德,一开始的行动只是解救一名被绑架的科学家,但邦德很快发现,不再年轻的自己,终于迎来了史上最大危机。

目前而言,影片国内口碑一般。在豆瓣上评分7.0,不算突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脚踏实地的詹姆斯·邦德式动作惊悚片,是那种传统邦德电影,制作精良,燃爆到底。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除了邦德,几位主要新角色都缺乏力度。

备受关注的007——黑人女演员拉什纳·林奇,特色不突出,且有几分暴躁,令人想起《24小时》中的鲍小强。

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饰演的反派,虽然戴上了恐怖面具,但并没能形成自己独特气质和魅力。最大问题是他显得太年轻、太不吓人,

很难让人相信,邦德没有栽在上一集的大反派那里,却栽在他手里。

安娜·德·阿玛施扮演的美丽中情局特工倒是既迷人又超级能干,可惜并没有多少发挥。

不过,本片的优点也很明显。

首先,这是007系列第一次采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 结果意大利马泰拉的乡村风景被拍得美到了极致。

在打斗设计和动作场面上,影片值得观众一饱眼福。

在顶级跑车的追逐枪战中,不仅惊险刺激还有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看得让人赏心悦目。

精心设计的打斗戏如同一场视觉盛宴,虽然打了两个多小时略显疲惫,但整体节奏依然张弛有度。故事也說得高潮迭起。

当然最特别的是,影片不仅有紧凑的打斗、眼花缭乱的全球取景、甚至越发新颖的犯罪手段,还有着深沉感伤的内核。

影片最后的最后,在圆柱形的通道里,特意让邦德复刻了片头经典的拔枪动作,枪响,敌人应声而倒,仿佛一场巨大的怀旧。

这绝对是史上最长情的邦德。

影片中两位新的邦女郎,与其说是邦女郎,倒不如说是邦伙伴,因为她们跟邦德没有产生任何的亲密关系,联手打完坏人就走了,

从头到尾,邦德只跟一个女人有情感纠葛,就是从上一部开始谈恋爱的莱雅·赛杜饰演的玛德琳。

曾经的他,是无坚不摧的性感武器。仿佛没有女人能逃出他的硬汉温柔,如今的邦德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多情变成长情,坚硬掩盖脆弱,他亲手在自己的终章敲碎了邦德最后的外壳,露出了一个有人性弱点,有牵绊、有恐惧、有弱点的男人。

从这一刻起,他的敌人,也不再是能力逆天的大boss,而是衰老的躯体、犹豫的内心和清晰的软肋。

显而易见,这只是一个希望妻儿安全的“普通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这个被反派要挟,疲态尽显的007,一定是电影主创们最想要的谢幕方式。

我为什么喜欢“慷慨赴死”这个结局?

某种意义上,《无暇赴死》颠覆了所有过去的邦德电影,曾经所有人都以为邦德是永远都不会死的。

不管他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片中受多么重的伤吗,都只是为他王者归来做铺垫而已。

因为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永恒孤独,他一无所有。只是周而复始地拯救世界,周而复始地喝酒飙车,周而复始地到处遇到不同的美人,他没有软肋,因为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而这一次,有了软肋的邦德,决定做一个普通人。

甚至,像普通人一样去死。

也因此,我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场戏的时候,终于忍不住破防,因为这次真的是邦德的最后任务了。

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在最后的最后,观众和反派一起,察觉到了这个硬汉身上的软肋,并目睹电影通过这种郑重而悲情的方式,送了007最后一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位许多男人幻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花花公子,曾经所向披靡、被所有女人爱着的独行侠来说,这场悲伤的谢幕是圆满的。

作为落幕之作,无论对于演员还是角色,这样的结局既让人心碎,又让人有些安慰。

而所谓的“邦德再见”,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再次见到;二是再也不见。

最后的结局里,一个行动略显迟缓的男人站在死亡边缘,从容地看着导弹飞过,脸上的皱纹布满了沟壑与沧桑,身上的伤疤是他的勋章,眼睛里满是温柔的悲伤,邦德无暇赴死,但死亡终会来临,迟暮的英雄终会谢幕,天下并无永恒的007。

从神坛上走下来的邦德,那些缺陷和软肋,最后成为他最真实动人的部分。

在《成为詹姆斯邦德》纪录片中,记录了这位演了15年007,最后一部片酬高达2500万美元的演员在拍摄《无暇赴死》最后杀青戏的片段后,在全体工作人员掌声中离开拍摄现场的场景。

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人带着一丝羞涩的笑意,走出最后的场景,消失在长长的街道转角。

有影评人说,“我从没想过我会在詹姆斯·邦德电影的结尾掉一滴眼泪,但《无暇赴死》实现了这个一点。”这也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从《无暇赴死》以后,再也见不到克雷格版邦德电影。未来这个系列会如何呢?会有女版007吗?

唯一肯定的是,时间不会给任何人特权,邦德老了,属于他的那个时代,老了。

而属于好莱坞传统动作电影的时代,也正在落下帷幕。未来属于新的动作英雄。

克雷格告诉媒体,“我现在对自己的007谢幕之作感到非常满意和高兴,但也有一丝伤感。”

那么,最后说一句:再见了,邦德,再见了。

再见,也许再也无法相见,但说出再见,又总像是给未来,留了个念想。

《007:无暇赴死》:这不是最好的“007”,却是最刻骨铭心的告别

相较于近些年来由阿汤哥主演的《碟中谍》系列,马特·达蒙主演的《谍影重重》系列,塔伦·埃哲顿主演的《王牌特工》系列,007的年纪要大的多,可谓是众多系列谍战电影的老大哥。

从1962年10月5日上映的首部007电影开始算起,加上刚刚上映的《007:无暇赴死》,007电影已经有25部之多,历经了六任男主演,而美艳动人的邦女郎更是换了无数。

就外形来说,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可能是最不像詹姆斯·邦德的詹姆斯·邦德。他一头金发,个子也不算高,相较于前任皮尔斯·布鲁斯南,在外貌上几乎没有一点优势。也正因如此,在选角结果公布以后,媒体和影迷几乎清一色表示了怀疑和担忧,当时甚至有媒体在文章报道中说这是007系列有史以来最失败的选角。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由丹尼尔·格雷格主演的前四部007系列电影的总票房收入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2亿美元,是历任007中票房成绩最好的一位。在米高梅电影公司身陷发展困境的这些年里,007可以说曾经多次力挽狂澜。

丹尼尔·格雷格版的詹姆斯·邦德何以在先天劣势下,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打破了无数影迷和评论家对007的刻板印象?

首先是形象塑造上的变化。

没有肖恩·康纳利的英伦绅士风范,没有《太空城》中花里胡哨的未来科技,也没有《黑日危机》中布鲁斯南英俊潇洒的外表,丹尼尔·格雷格扮演的詹姆斯·邦德少去几分神秘,却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詹姆斯·邦德的“种马”形象在数十年前可能是其非凡魅力的一部分,但是时至今日却被不少女性观众所诟病。越来越多的女性声音开始表示,谍战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并不仅仅只是个花瓶,詹姆斯·邦德的“非凡魅力”也绝非只能通过周旋在不同女性之间来体现。

所以《皇家赌场》中的邦德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深陷爱情的漩涡,甚至不惜为此退出从事多年的特工职业。而在痛失至爱后,也会和普通人一样表现出无助与痛苦。可以说情感戏份的深入,让丹尼尔版的邦德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观众眼中的邦德不再是情场“种马”,更像是一个不断经历着失去与痛苦的普通人。

如果说维斯帕的死亡让害怕失去与背叛的詹姆斯·邦德不再相信爱情,那么玛德琳·斯旺的出现则让邦德沉寂已久的内心再度涌起爱情的波澜。但充满鲜血与悲痛的往日时光又该如何抛之脑后,要知道,爱情是无法改变过去的。

经历了《幽灵党》的冒险,邦德与玛德琳的感情看似极度升温,但在表面的温情之下,过去的往事依旧在萦绕·····如何走出过去的阴影,如何去深爱一个人,如果只有死亡才能拯救自己的挚爱和世界,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抉择?在《007:无暇赴死》的故事中,面临艰难抉择的不再是詹姆斯·邦德一个人,同时还有玛德琳。

从《皇家赌场》失去挚爱维斯帕,到《天幕危机》中失去亦师亦友的顶头上司M夫人,再到《007:无暇赴死》中先是失去挚友,最后走向自我牺牲的伟大结局,丹尼尔·克雷格用整整十五年时光,五部系列电影为观众留下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动容不已的银幕硬汉角色。

其次是现实背景下的谍战演绎。

除去《皇家赌场》取材于伊恩·弗莱明的同名原著小说,其余四部电影全部是另起炉灶、全新演绎的作品。编剧在进行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为了使电影不至于与现实完全脱轨,并让观众迅速进入到故事氛围中,新时代下的007谍战故事被设计的与现实世界更加贴近。

黑帮火并、经济危机、石油危机、网络入侵、病毒泄露·····这些故事情节不仅仅只是存在于电影之中,同样也曾经发生在现实世界中,某种意义上来讲,007的许多电影情节是对现实的二次创作。

最后则是创新与致敬。

虽然作为商业电影的007自然不可能如文艺电影一般缓慢推进,但是步入新时代之后,怎样让007系列电影的“惩奸除恶、拯救世界”的故事变得更具新意,同样也是主创团队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

除了全新升级的动作场面、史无前例的爆炸镜头,情节设计与人物反转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当然,无论怎么创新,诸如谍战、美女、阴谋等系列影片的核心元素始终不曾改变。在新时代背景下演绎的詹姆斯·邦德故事也经常可以见到对系列前作的回顾和致敬场面。

同样,在《007:无暇赴死》这部具有极其特别意义的系列最新作品中,也少不了回顾与致敬。故事的多个线索和人物角色都来源于丹尼尔主演的前几部007,而台词和道具也充满了浓浓的致敬意味。

幽灵党

这个反派组织在《幽灵党》以及此前的多部系列前作中出场过。影片开场的巅峰对决与令人印象深刻的神秘宴会都与这个反派组织息息相关,但就在观众以为幕后反派依旧是幽灵党的时候,神秘力量的突然介入,极大的吸引着观众眼球。是谁能够将詹姆斯·邦德征战多年依旧未能扫除的幽灵党势力一举摧毁?而玛德琳童年时代的秘密与这股神秘力量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幕后团队

在007系列电影中,詹姆斯·邦德永远是故事的绝对主角,但是邦德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功拯救世界,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协作和战友的合作。M作为邦德的顶头上司,Q是武器专家,对邦德有好感的军情六处女秘书曼妮佩妮(旧译钱班霓),再加上与詹姆斯·邦德有着患难之交的CIA特工费利克斯·雷特。这几个在系列电影中多次出现,且起着关键作用的角色,可以说是邦德得以成功完成任务的功臣,在《007:无暇赴死》中也不例外。

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

邦德和M在对话中说幕后反派“为什么总是“统治世界”、“自由”这一套”,戏谑地调侃了007系列电影中的众多反派角色。

而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帕洛玛在准备帮邦德换上西服的时候,一度让后者误会为即将春宵一刻的尴尬场面也成功让在此前二十四部影片俘获无数美女芳心的詹姆斯·邦德终于失败了一次!

影片开场时,詹姆斯·邦德面对真爱玛德琳说出了那句“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这句情真意切的告白其实大有来历,源自于1969年的《女王密使》。

在这部系列前作中,詹姆斯·邦德同样陷入爱河,甚至举行了婚礼,可在度蜜月的时候,女主角最终死于反派的袭击。邦德最终痛苦地抱着女主角说出了上面这句台词。这句台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只不过这次生死离别将会创造007系列电影前所未有的突破。

绅士战车

在007系列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主角座驾无疑是阿斯顿·马丁,在《007:无暇赴死》的开场大战中,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詹姆斯·邦德正是凭借这辆自带防弹功能、重机枪、烟雾、导弹、弹射等众多功能集一身的绅士战车最终得以突出重围。

反派基地与《海底城》

影片中的反派基地位于一处荒无人烟的孤岛,这座孤岛的场景设计极具冷战氛围。特别是邦德驾驶滑翔机(或者潜艇?)潜入基地船坞内部的画面,让人不难联想到多年前的那部《007海底城》。在那部系列前作中,反派头子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利用特殊改造过的巨型油轮将美苏两国的核潜艇俘获。

要说经历了维斯帕的背叛与逝去,詹姆斯·邦德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不要轻易去信任一个人。所以即便与玛德琳有着真挚的恋情,但在维斯帕墓地遭遇突如其来的爆炸后,邦德仍旧毫不犹豫地去怀疑玛德琳。他敏感脆弱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扇紧闭的大门,这扇大门该如何开启?邦德与玛德琳的感情又将何去何从?对人物感情线的深度探索可以说是《007:无暇赴死》的一大亮点。

相较于众多致敬元素和感情线的丰富细腻,影片其实也是有缺憾的,那就是反派角色的设计过于脸谱化,主线剧情过于平淡。由奥斯卡新晋影帝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路西弗·萨芬在影片的首次出场令人印象深刻,冷酷的杀手形象和嘎然而止的回忆片段让观众很快便沉浸紧张恐惧的氛围之中。

但在后续剧情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个角色在《007:无暇赴死》故事中的整体定位,主创团队是有所疑虑的,并且没能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使这个反派角色区别于以往系列电影中的幕后反派。从盗取病毒、实验病毒再到生产病毒与最后死亡。与其说,萨芬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富有野心的阴谋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按部就班,等着被杀的反派人物。

最明显的莫过于萨芬与邦德在电影中的那段对话戏,两个角色在清水混泥土风格的室内展开一场言语和心理的博弈。萨芬原本可以在这场对话中表现的极为出彩,但是由于前期人物铺垫和动机表现的过于薄弱,观众在这段戏份中难以和反派形成共情。

同样的,为了服务于詹姆斯·邦德的悲壮结局,电影的许多设定和情节设计也显得过于刻意,观众在看到影片后半段时,甚至可以通过许多细节设计自然联想到电影结局。这些都是电影的不足之处。

但总的来说,《007:无暇赴死》虽然难以评为最好的007电影,但是却是一场最好的告别。

经历了十五年的演绎,丹尼尔·克雷格对于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的理解显然变得更加深刻,他的演绎让这个角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失去双亲,到失去挚爱,再到战友的离去,身边重要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铸就一个铁血硬汉究竟需要多少悲剧?可即便如此,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失去之后,邦德在向新任007介绍玛德琳和小孩时依旧充满幸福的说道:“这是我的家人。”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能够与家人平静的度过余生始终是他永远不肯放下的美好愿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邦德与007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007:无暇赴死》却开创性地让007单独作为一个可以不断传承的名号。

在顶头上司M变成女性,邦德也可以是金发之后,诞生于旧时代的詹姆斯·邦德在女性主义日渐高涨的今天终于可以卸下重担,将007的名号传给作为女性的后起之秀。那么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经历了25部邦女郎之后,下一部007电影或许会有邦男郎的出现!

《007:无暇赴死》里17个致敬经典的彩蛋

《007:无暇赴死》(No Time to Die)不只是第25部007电影,同时也是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更是集结先前24部007电影元素于大成的一部电影。你发现了这些小彩蛋吗?它们有的与剧情息息相关、有的充满历史风情,接下来,影评君带你来看看这些你也许遗漏的彩蛋、背景小常识和007历史典故。

【请注意,以下内容将有剧透】

1、坠入冰湖

《007:无暇赴死》电影开场,我们看到年幼的玛德琳坠入了结冻的冰湖之中,上头的萨芬对她扫射——这是个还算熟悉的画面,在之前的《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里,邦德也同样坠入了冰湖中。克雷格的邦德可能是最常溺水的邦德,他在最早的007首部曲《大战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里,就被困在威尼斯的水下建筑里。

2、配乐

如果你看过1969年的《007之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那《007:无暇赴死》应该会成为你最喜爱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大量致敬并玩转《007之女王密使》。而《007:无暇赴死》首先致敬之处,在于配乐。汉斯·季默(Hans Zimmer)负责本次电影配乐,他将《007之女王密使》的主题曲(无人声)、以及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演唱的剧中曲《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巧妙地融入了这次新制作的配乐之中。

3、邦德终身的痛

《007之女王密使》是邦德历史上长久不被看好的电影之一,因为这部电影非常破格,跳脱过去邦德对抗跨国阴谋的格局,为邦德加入了许多人性的软弱和恐惧层面,而它也是少数不是happy ending的邦德电影。在结局,邦德与相恋的女主角翠西结为连理,在电影里恋情不断被不识相的幽灵党(Spectre)打扰的邦德,告诉翠西「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在一起。但他们却在成婚渡蜜月的路途上,遭到幽灵党首领布罗菲尔德(Blofeld)突击,翠西当场中弹身亡。

震惊过度的邦德没有立刻追击布罗菲尔德,他抱着已逝的翠西喃喃自语:

没事的……她只是睡着了……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

《007:无暇赴死》里,邦德与上集《007:幽灵党》(Spectre)女主角玛德琳双宿双飞,来到意大利宛若在渡蜜月的邦德,也对玛德琳说了“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对《007之女王密使》的忠诚影迷来说,这句台词会令他们当场跳起来——这隐喻了玛德琳的性命勘忧。

4、关系映射

从《007:幽灵党》到《007:无暇赴死》,邦德与玛德琳的关系,也映射了《007之女王密使》里邦德与翠西的关系:翠西身为欧洲最大黑帮组织老大的女儿,而在《007:无暇赴死》里,布罗菲尔德也称玛德琳是“幽灵党之女”。邦德理应摧毁邪恶的一方,但他在这两部电影里,却与反派组织的千金共结连理。

玛德琳没有比翠西有胆有勇,但在《007:无暇赴死》里,着墨了更多玛德琳的阴暗面:她年纪轻轻便有开枪杀人的经验,而《007之女王密使》里,曾经与伯爵成婚的翠西,在发现伯爵有小三之后……伯爵与小三便因不明原因死亡。玛德琳与翠西都不是邦德的累赘,她们都曾经救了邦德一命,这使两位邦德都对她们着迷不已。

但是,别忘了,这对恋人彼此之间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007之女王密使》里,坚强的翠西,其实知道邦德内心只有任务,并不是真的爱她——邦德接近翠西只是想从她父亲身上得到布罗菲尔德的线索;玛德琳坚持否认马蒂尔德的身份,即便马蒂尔德的金发与蓝眼说明了一些重要的关联(这并非来自玛德琳的遗传),这代表玛德琳对邦德仍有防备。

5、CIA探员菲利克斯·莱特

《007:无暇赴死》尽可能让克雷格时期的所有角色回归,片中出现了一句台词「来自兰里的好兄弟」(A brother from Langley)。CIA的总部就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兰里,所谓的“兰里弟兄”,指的是60年邦德历史里的真心伙伴、CIA探员菲利克斯·莱特(Felix Leiter)。

在克雷格的第一部邦德电影007首部曲:《大战皇家赌场》里,冲动的邦德输掉了所有资金,他愤怒地想刺杀反派拉契夫(Le Chiffre)时,陌生的莱特拉住了他。

“抱歉我要自我介绍……因为看来我们有亲戚关系,我是菲利克斯·莱特,你在兰里的兄弟。”

当时在赌局上已无胜机的莱特,决定孤注一掷,将剩下的资金投资还有希望的邦德,这让绝望的邦德决定放弃玉石俱焚,继续回到赌桌拼搏。莱特在克雷格时期的地位更加重要,多次挽救孤立无援的邦德。因此当这次莱特再次要求邦德协助,最终邦德决定抛弃自己的立场,帮助这位无血缘的兰里弟兄。

《007:无暇赴死》里邦德与莱特在酒吧台前谈话,这两位弟兄在《大战皇家赌场》与《007:大破量子危机》(Quantum of Solace)里也曾这样做,可能暴露了这两个人对杯中物的爱好——不过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这部电影里少数会想起《007:大破量子危机》的时刻。

6、来自玛莎拉蒂的撞击

当邦德在意大利遇袭,被炸得云里雾里的他还搞不清楚状况时,在桥上就遇到一台玛莎拉蒂试图撞死他——玛莎拉蒂并不常在邦德电影里出现,因此敏锐的观众应该会马上想起来:在1989年电影《007:杀戮证书》(License to Kill)里,害邦德兄弟菲利克斯·莱特家破人亡的反派毒枭桑切斯(Franz Sanchez),也开着玛莎拉蒂。

7、忠诚的坐骑

《007之金手指》中的阿斯顿马丁DB5.

阿斯顿马丁DB5,是系列电影里邦德最热爱的座驾之一。自《007之金手指》(Gold finger)开始,许多邦德电影里都能见到不同型号的DB5出现。克雷格的邦德电影,也一样开始大量使用DB5,在《大战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里,邦德从反派亚历克斯·迪米特里奥斯(Alex Dimitrios)手上,赢来了一台巴哈马车牌的左驾DB5(DB5通常为右驾)。不过这台车露脸时间不长,只充当了邦德诱拐人妻的炮车而已。

《大战皇家赌场》中的DB5.

在《007:大破天幕杀机》里,邦德珍藏的DB5大显身手,这台经过改装、具有防弹与机枪设备的DB5,最终为主人壮烈牺牲……但是技艺高超的Q回收了这团废铁,并在《007:幽灵党》中修复完成,而它被再次诱拐辣妹的邦德悄悄开走。我们在《007:无暇赴死》里又会看到这台DB5,同时它被Q再度加装了更多武器设备,包括滚雷、烟雾、更强韧的防弹玻璃与外壳、以及相同的灯罩和mini-gun机枪……不知道Q有没有加装弹射座椅呢?

《007:无暇赴死》中的DB5.

我们没有看到DB5又变成一团废铁,但它之后也没有再出场,这可能是邦德罕见的良心:让老朋友早自己一步退休。

8、另一匹老爱驹

《007:无暇赴死》阿斯顿马丁v8 vantage。

最终还是回归MI6的邦德,开的不是那台经典银色DB5,是一台外型有点狂野的阿斯顿马丁——不过,这台阿斯顿马丁也曾在过去邦德电影里出现过。1987年的电影《007之黎明生机》(The Living Day lights)里,准备出击的邦德,向Q说:

“我要开我的阿斯顿马丁!”

克雷格模仿站姿。

而他的爱驹,是阿斯顿马丁V8 Vantage。这台造型更流畅的V8 Vantage,搭载了基本的防弹与扫描警方无线电功能之外,轮轴安装了激光,可以切割邻车;前保险杠还安装了两枚导弹;侧翼安装了雪橇;后方单出排气管有火箭喷射功能……不过我们在《007:无暇赴死》里看到这台V8 Vantage,没有那么厉害。

9、黄金眼庄园

007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Ian Flemming),在牙买加北部的奥拉卡贝萨(Oracabessa)海湾有一座庄园,占地15英亩,被他命名为「黄金眼」(Golden Eye),他在这座庄园里写出了许多邦德小说,如今这里已经是一座热门的渡假别墅。当邦德退隐江湖,《007:无暇赴死》让他住进了这座黄金眼庄园养老。当然,你最熟悉的黄金眼,应该是1995年由皮尔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主演的《007之黄金眼》。

说到牙买加,第一部邦德电影《007之诺博士》(Dr.No)的故事,就是从MI6驻牙买加的情报站开始,邦德来到牙买加,调查情报站探员在此被暗杀的原因。

10、孤岛与反派

《007:无暇赴死》大反派萨芬的孤岛基地,事实上融合了几位邦德,其中最明显的典故引用,来自《007之诺博士》。这部电影里的反派诺博士,也霸占了一座无人岛作为基地,他在岛上设置了大型电波发射装置,准备破坏美国的航天飞机,为此他需要极大的能量,因而打造了一座大型核反应炉。你可以在《007:无暇赴死》里看到许多穿着核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诺博士》里也能看到类似的反派制服。

《诺博士》结尾,被俘又逃脱的邦德陆续打倒了许多反派,有些人被推进了反应炉的冷却槽而死——包括了诺博士。《007:无暇赴死》里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杀人设计,有些坏蛋被推进了水池中……这次不是反应炉冷水池,但他们同样被池中的纳米机器杀死。

11、海上要塞

说到海,当然要提到《007之海底》(The Spy who Loves Me),片中反派拥有一座巨大海上要塞,可以停进三艘潜水艇也还有空间,《007:无暇赴死》里反派萨芬的基地内部设计,也参考了《007之海底城》的设计,具有大型的内部挑高空间、与相似的大型控制室——其实这里也很像设置在火山口里的《007之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的反派基地。邦德与前两次一样,在这座基地里掀起一场战争规模的突击。

12、纳米机器人

一经碰触就可能致死的纳米机器人,是萨芬的杀招,在《007之女王密使》里有同样的设计:布罗菲尔德设计了一种病毒,能使所有生物绝育,而他收集了世界各地的12名女子,催眠她们,要她们回到家乡后散布病毒。纳米机器人、绝育病毒、以及新冠病毒,其实有很高的相似性。当然,纳米机器人更加精准一点,可以锁定某种特定的DNA组合发作。

13、陶瓷狗

你可以在《007:无暇赴死》里再次见到那只狗:在《007:大破天幕杀机》里,M桌上的那只陶瓷狗,后来作为遗物送给了邦德。而我们可以在邦德的黄金眼老家里,看到他还保留着这只狗。

14、MI6的二把手

谭纳(Bill Tanner)一直是007宇宙里最常被忽略的角色,他是M的资深幕僚长,可以说是MI6的二把手,不过很少电影会把剧情放在他身上,你只会持续看到有个人陪着M在总部转来转去。这一次,谭纳依旧由罗里金尼尔(Rory Kinnear)饰演,而他在克雷格的邦德五部电影里的四部中都有出现(仅少了《大战皇家赌场》)。可以说,克雷格时期是谭纳最出风头的时期,同时在这次《007:无暇赴死》里,可以说是谭纳戏份最多的一次。

14、来一杯

执行完,邦德最爱来一杯。邦德最爱的饮料,除了我们都熟悉的要摇不要搅的马天尼之外,就是海尼根啤酒与堡林爵香槟(Bollinger)香槟。这次在《007:无暇赴死》里,你也能看到这两种酒品出现:

海尼根啤酒。

当邦德与莱特聊天时,他拿着一瓶海尼根啤酒。而邦德其实在所有电影里都没喝过堡林爵,但是在《007之黎明生机》里,当007充当跑腿小弟,帮叛逃的KGB长官买饮料时,他选择了「更好的酒」,也就是一瓶堡林爵。这次你可能在《007:无暇赴死》的酒吧一景,看到酒保背后架上有堡林爵。

但是这部电影里有更深的酒品典故:当邦德没有礼貌地闯入了Q温馨的小窝,他很不客气地拿起了Q准备招待男朋友的红酒,还给自己倒了一大杯。这瓶红酒来自金钟庄园(Château Angelus),而这不是克雷格邦德第一次品尝这间酒庄的佳酿——在《大战皇家赌场》通往蒙特卡洛的列车上,他与薇斯朋一起享用了金钟庄园的82年红酒。你可以发现,这又是另一个刻意的设计。

16、萨芬与诺博士

我们第一次看到萨芬登场,他戴着一个诡异的面具……为什么?这可能是想让萨芬与诺博士建立联系:萨芬出身自奥地利,而诺博士同样有一位德裔父亲,博士的母亲是北京人,因此德中混血的诺博士带着一丝东方气质。

诺博士。

而在《007:无暇赴死》里,电影让萨芬戴上了同样来自东方日本的能剧面具,萨芬的穿着也象是改良过的现代版和服,而他也与诺博士一样双手戴上手套(诺博士的双手是机械义肢)。萨芬说话的方式与诺博士也很类似,同样沉默寡言、有着阴沉平稳的音调、看起来都像一具无生命的僵尸。

另外一个小彩蛋,你可以发现年幼的玛德琳明明射中了萨芬的心脏,但他却没有死——诺博士也有类似的能力,因为他心脏位于身体右边。《007:无暇赴死》并没有交代太多萨芬拥有如此多的日本元素的原因,但也许能视为是诺博士的重译版本。

17、宝贝女儿

我们不是第一次见过邦德的女儿,在1967年电影《大战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里,这部刻意被拍成的喜剧电影,出现了邦德的女儿玛塔邦德(Mata Bond)。而在《007:无暇赴死》里,邦德理解到玛德琳的女儿马蒂尔德(Mathilde),其实是自己的女儿。玛塔与马蒂尔德这两个名字的相似程度,已经解释了这两部电影的引用关系……但是,玛塔邦德在《大战皇家赌场》里与许多「007」一起死于爆炸之中,马蒂尔德则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长大,她的未来没有那么黑暗。

玛塔。

《007:无暇赴死》导演凯瑞福永(Cary JojiFukunaga)说过:

“这部电影里大量引经据典过去的邦德电影,从场景设计到世界观都是。”

导演其实也可以演邦德。

丹尼尔·克雷格的邦德这个英雄人物,在《007:无暇赴死》结局中死去。他不只是第一位在银幕上死去的詹姆士邦德,他同时为旧时代的邦德历史划上句点。《007:无暇赴死》原本要由杰出的导演丹尼鲍伊执导,但这位英国电影大师拒绝杀死邦德,因此离开。而凯瑞做了这个离经叛道的决定,但他同时放入了大量历史的典故,作为告别过去的致意。很多观众也许会因此生气,但也有很多观众会认同这种决定的魄力与决心。

老邦德。

随着时代演进,见到男人就饱揍、见到女人就上床的邦德,需要再一次进化成新的模样,丹尼尔·克雷格时期已经大幅修改了邦德的个性、行为与人物特质,但007还需要更多改变。以上这些精彩的植入典故没有列出全部的彩蛋,但是这些应该已经能让你对《007:无暇赴死》,会有更深刻的感动:再见了,老邦德。

#007无暇赴死彩蛋#

《007:无暇赴死》—这是丹尼尔·克雷格时代的完美结局

文 | 瑞颖

007系列电影来源于伊恩·菲莱明的小说,007为小说主人公英国情报局MI6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从1962年开始,在一代代导演的努力之下,无所不能、风流倜傥的007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万千粉丝的追捧。而从《007之诺博士》到《007:无暇赴死》,迈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可谓是演绎了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一个神话。

同一叙事、同一人物模式的故事反复上演却并未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相反,其模式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成为谍战片之典范。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惊险刺激的谍战情节和完美的商业运作,还得益于核心人物詹姆斯·邦德的形象定位和包装。

邦德完美特工、完美男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是邦德形象所表征的男性气质和文化意识观念在电影媒介中传播,在观众的消费接受中得以复制和再产生。007系列电影的故事大多都会融入个人情感经历。这次的《无暇赴死》也不例外,它的震撼处并不在于错综复杂的情节,而是它涉及到复杂的情感联结,家庭与爱情贯穿了整部电影。

在电影界,007系列电影的开场一直被奉为经典。一行白色圆点在屏幕上平行移动。随后,圆点被放大成为枪膛线并瞄准画面中的邦德。邦德掏出枪朝着镜头方向射击。画面震颤,血色随即漫布屏幕。开场画面从《大破量子危机》开始就用了CGI真人转场穿插整部影片的关键元素和议题,这样的开场设计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视觉艺术的试验田。

在影片《无暇赴死》中的DNA和武器融合的创意,既契合本片的重要元素同时又充满着巧思。每一个转场和元素的设计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耳畔响起当红音乐家演唱的主题曲。这次比利·艾利什成为演唱007系列主题曲最年轻的歌手,不过坦白讲这首歌并没有前面几部主题曲来得这么壮阔和大气,但却也符合邦德在这部电影中的心境。

丹尼尔·克雷格

丹尼尔·克雷格可谓是影视巨星,他一向专注于自己的演艺事业,坦荡而坚毅的个性让他成为饰演现代邦德的不二人选。他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詹姆斯·邦德与皮尔斯·布鲁斯南谢幕之作中的形象一脉相承,但也不尽相同。在《皇家赌场》首次亮相时便在洗手间勒死一个人,这一幕以黑白色调拍摄来展示这一情节在该特工内心所留下的阴影。这种复杂的内心正式丹尼尔·克雷格所饰演的邦德的独特个性。《007:无暇赴死》也将作为他的告别之礼,在时隔两年的延期后,它能够为丹尼尔版的007系列划上圆满的句号吗?

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007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他带着严重的脚伤艰难地拍完《幽灵党》之后,丹尼尔和其他很多演员一样,对重复饰演一位角色固化自己的演绎生涯产生了排斥,而幽灵党也是邦德最大的劲敌,在幽灵党被灭掉之后,他一度以为《幽灵党》是他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因为他不确定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支撑自己继续胜任这个角色。

虽然丹尼尔在饰演邦德期间也经历过疲倦和质疑,但十五年作为饰演邦德生涯的经历真正来道别之时不免让人充满不舍。或许这部电影放在影坛史上做评价的话并未能成为惊艳之作,但作为丹尼尔饰演邦德的告别之作,已经让人看到丹尼尔对007系列真挚的情感和爱,丹尼尔并不沉醉于该角色给他带来的名和利,而选择用一部作品去让他和邦德这个角色,让他和观众好好做一次银幕上的卸任,所以在《无暇赴死》中他需要给故事画上句号,给每一条线索一个交代。

那么邦德要如何与观众告别成为这部电影诞生的最终原因,也是这部电影存在最重要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丹尼尔对饰演邦德这个角色以及丹尼尔面对观众最为温情和私人的告别,也是这个系列作出最周到和诚意的诠释。

从邦德自己的心路历程出发去看待,从开始邦德在《皇家赌场》的自负和动真情,到《大破量子危机》带着私人复仇信念去执行任务,《大破天幕杀机》中对组织和体制的质疑,再到《幽灵党》义兄反派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的过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无暇赴死》这部电影,那么它将会让你饱含感动。

阿斯顿·马丁D85的荣耀回归

托导演凯瑞·福永的福,《无暇赴死》看下来的体验比实际片长要短。影片节奏明快,,特别是在充满悬念的开场片段,每个重要转折处都会引入新的概念。这样看起来本片是非常不错的,片中有着棕褐色调的意大利广角镜头;还有着寒冷透过屏幕扑面而来的挪威、以及一段浓雾中的刺激森林追逐戏,观影体验类似惊悚电影。本片中有一些技巧高超、饱含冲击力的动作戏,特别是系列经典的飞车追逐戏。那么这就离不开与邦德有着密切关系的阿斯顿·马丁D85跑车。

丹尼尔·克雷格首次以邦德的身份亮相于《皇家赌场》,而阿斯顿·马丁D85跑车与他一同华丽现身。通过这部影片观众将了解到最初007特工是如何与这辆跑车结下不解之缘的。在《天幕杀机》中观众再次目睹了阿斯顿马丁D85跑车的风采,在天幕庄园决战中的镜头尤为引人瞩目。如今,它在影片《无暇赴死》中荣耀回归,影片一开始就紧接着《幽灵党》结局的剧情,以邦德和玛德琳驾驶这辆著名跑车行驶在意大利的海滨公路上作为开场。开启他幸福的退休生活,但好景怎么会长,幸福的日光越强烈,照出两人的阴影就越明显。邦德好不容易憧憬的未来被幽灵党所击破。

紧接着就上演一场令人难忘的追逐战镜头。这场追逐战由幽灵党特工发起,他们分别行驶一辆1996年的玛萨拉蒂总裁Evoluzione、一辆20007年蓝旗亚THesis、两辆捷豹XFs和三辆凯旋摩托车,反派普利莫驾驶其中一辆摩托车。

邦德开着D85跑车穿梭于马泰拉蜿蜒的公路,利用汽车后备箱下方暗舱布下一长串小型地雷,散布在后方的公路上。在邦德陷入绝境的时候,他拨动中央控制台的开关,跑车的前大灯随即升出一对迷你炮机枪。他操控跑车进行360旋转并疯狂扫射,趁着敌方四下躲避,他利用排气筒放出烟幕才得以逃离。

为了拍摄这组镜头,电影的创作人员使用两辆外观相同的经典D85跑车。而为了拍摄邦德和玛德琳进出跑车时的大量特写,创作人员使用的是EON制片公司的自有车辆,这辆车曾在此前多部007系列影片中亮相,包括《大破天幕杀机》和《幽灵党》。而所有的特效镜头均有阿斯顿马丁团队为此次拍摄特别打造的8辆D85复制品来共同完成。

作为邦德的座驾,阿斯顿马丁D85在《无暇赴死》中的精彩表现让观众目不暇接,它展现出的风采对于我们观众来说绝对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风靡全球的特工再次与著名的跑车并肩作战。导演凯瑞·福永对这部经典跑车的调度,也使得詹姆斯·邦德和他的座驾的默契成为电影界中几乎是无出其右了。

拉米·马雷克

时至今日的商业片中,反派的角色已经层出不穷了。影片中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这一反派角色想方设法给邦德制造困难。最终,萨芬会明白他儿时的遭遇酿成了日后他残酷的个性,而这种行为在他年轻时已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他从小就失去了孩童般的天真无邪,扭曲的人格也让他很难去判断是非对错。

虽然每部邦德电影反派都有着自己的气场,但相对于《大破天幕杀机》中就反派动机和复杂构成而言,《无暇赴死》的反派并没有太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他试图让这个角色更有人性以此来让观众产生共鸣,显然有些时候观众并不想与某个反派人物产生共鸣。

拉米·马雷克在尽量地去塑造该反派对世界已经生无可恋的反社会的反派形象,但过于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套路动因,依然没能让这看似比幽灵党还要深藏不露的反派有多么的可怕和深刻。《无暇赴死》中对于邦德这种性格复杂的英雄就需要复杂的反派来演对手戏,但表面正反上升螺旋式对比,忽略了对反派内心戏份的深化,以至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很坏很强的反派,但也是仅此而已。

这一不足就暴露在萨芬和邦德的对话博弈上。这场戏的场景布置设计融入了日式元素,两人隔着矮桌面对面跪坐着促膝长谈,实际的对话内容也正是因为反派所塑造的动机较为薄弱以至于本可以沉下来的正反两派精神博弈变得稍显沉闷。这场戏也是导演凯瑞·福永最为擅长的长台词调度。

新晋007特工

这次007系列《无暇赴死》中还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那就是拉什纳·林奇饰演的诺米。这个角色再次佐证了007系列电影对坚强而有能力女性的喜好,作为MI6和00号特工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林奇很清楚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影响力。观众也能够通过该片的女性角色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到当代女性的形象和力量。

片中邦德辞去MI6处的职务返回牙买加享受隐退的生活,与此同时,新晋007特工诺米则进入MI6担任要职和前同事邦德的交集就这样奇妙的展开了。

当诺米和邦德在牙买加首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就因为意见相左而僵持不下。诺米喜欢调侃邦德的年龄来让他不悦,因为她拥有邦德没有的东西:她年纪轻轻的就能够接受正统的全新训练、配有新奇的武器、和M的关系密切。作为邦德的升级版,她要达到邦德的水准,对资历尚浅的她来说还充满着挑战。

诺米这个角色坚强、睿智、机智而勇敢,尽管诺米和邦德偶有分歧,但他们双刃合璧组成了强大的团队。因为他们清楚如何快速地进入到战斗状态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完成任务。但当他们相互协作的时候,又是非常有趣的一对搭档,看起来似乎是一对有点违和的情侣。片中诺米操控着最新装备而邦德则坐在她身后,这个场景虽然精彩纷呈,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诺米时代即将来临。

当代艺术奇观

影片的最后,导弹炸开像流星一样的落下象征着丹尼尔饰演的新世纪邦德系列,在此翻到了他所在的最后一页。邦德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重担和疲惫,让代号007因为詹姆斯·邦德显得更有意义。

007系列电影在数十年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每一部都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电影建构的方式不乏以叙事学、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基础的表达。集中体现了以观众接受为目的的叙事方式,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传播。

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分别为建立起“文明”与“野蛮”性对立的身体叙事模式,屡屡“遇敌”但又总是以“战胜”告终的英雄主义叙事模式以及“美女”和“英雄”搭配的角色性别叙事。这些模式在运用中又不断加以细微的调整,并未使观众感到厌烦,相反,这些重复又能新意迭出的套路让观众因熟稔而感到兴奋。这正是007系列电影在具有不断对自我进行模仿,同时还负载一定的意识形态缺点的情况下依然能在惊险、动作、家庭、间谍类影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

这届007谢幕!看《无暇赴死》关心3件事:彩蛋,邦女郎,下任邦德

头号电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创,严禁转载)

之前遇到各种障碍的第25部邦德电影,《007:无暇赴死》终于在中国内地上映了。

如果不出意外,这也是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最后一部007电影,他早就多次表示对这个角色感到了厌倦,但如果再演,只会因为一个原因:钱。

作为目前全球片酬最高的男明星,丹尼尔·克雷格的确有这个资本来说这种话:

今年好莱坞明星片酬排行榜的第一名,他凭借《利刃出鞘》两部续集1亿美元的天价片酬称王。

作为个人007收官之作,以及电影的制片人之一,丹尼尔之前还是操碎了心:从导演的换人,到剧本的重新编写,再到受疫情影响,以及他个人在电影拍摄中受伤而中断拍摄等等,他想作为个人007表演结束的邦德电影,一波多折,才终于和观众见面。

幸运的是,《007:无暇赴死》上映后海内外口碑都还不错,豆‬瓣稳在‬7‬分‬以上。

这部最终片长为163分钟(2小时43分钟)的邦德电影,超过之前《007:幽灵党》148分钟的片长,创下007系列最长片长的新纪录,为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邦德,画上了一个扎实而又令人触动的结局。

凭借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为影帝的拉米·马雷克,出演该片大反派,和丹尼尔有比较出彩的对手戏,以及令人心碎的时刻。

尽管已经52岁,丹尼尔·克雷格依然在大银幕上展示了他在电影里作为007的帅气:冷峻刚毅的面容,健硕的身材,利落的身手。

无论是穿西装,还是休闲装,甚至是出海的短裤造型,都是帅得让人挪不开眼睛。

在这部电影里,更有007难得一见的,为美人不顾一切付出的爱,这也是丹尼尔·克雷格所赋予詹姆斯·邦德的铁汉柔情,和最终命运的走向。

---------------(友情提示:文章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透,没看电影和介意的朋友,请注意避让)

看完这部电影,有3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关心——

第一,关于彩蛋。

《007:无暇赴死》,是否有彩蛋?

严格说来是没有的,当影片结束之后,便是这个丹尼尔·克雷格和“007”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的告别,看上去是“死了”(但电影什么可能性都有),没有任何拖泥带水。

只是,这部电影藏着一个巨大的“彩蛋”:这个大彩蛋,并不在片尾,而是在影片里面。

谁能想到,007这么一个总是游走在死亡边缘,了无牵挂的硬汉,在这部电影里,因为一个女人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女人在离开他几年之后,身边多了一个小女孩,也就是她的女儿。

这个小姑娘,也是一头金发,更重要的是,她还有着和邦德一样深邃迷人的蓝色眼睛。

要问这个小姑娘和邦德是什么关系,电影里有答案。

第二,美丽性感的女配角是谁?

提到邦德电影,“邦女郎”是永远少不了的存在。

在这部最新的电影里,第一“邦女郎”当然是美丽可人的法国女星蕾雅·赛杜扮演的玛德琳,也是邦德深爱的女人。

电影里,她依然是那么可甜可盐,这次还当上了妈妈,成为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人物。

不过,相信很多观众都忘不了另外一位“邦女郎”,也是该片的女配角帕洛玛——穿着性感清凉的她,以一身惊艳的打扮亮相,成为片中邦德在古巴短暂合作的最佳人选。

短发,红唇,低胸长礼服裙,大长腿,连开枪的姿势都分外妖娆迷人,那种异域风情的美丽,令人印象太深刻,相信无论男女观众,都久久不能忘怀。

扮演帕洛玛的女演员,正是来自古巴、今年33岁的女星安娜·德·阿玛斯,她近年一直在美国好莱坞发展,星运亨通:

2017年,她出演大受好评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饰演人工智能立体投影Joi,一身旗袍,将她的娇俏可人都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银翼杀手2049》的导演,正是《沙丘》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而和丹尼尔·克雷格,她已经是第二次合作,之前两人在《利刃出鞘》中合作,她扮演女主角护士玛塔·卡布雷拉。

此外,她还是“蝙蝠侠”本·阿弗莱克的前女友,两人前阵子热恋的时候,常常被拍到各种亲密无间:一起遛狗,大本还在海边给她拍照。

最新的消息是,安娜·德·阿玛斯有望出演大热的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疾速追杀》的衍生片:《芭蕾舞女》,该片以女杀手为主角,她正在洽谈该片。

这么好的资源,安娜·德·阿玛斯的星途不可限量啊。

第三,谁是下任007?是男是女?

之前大家担心的女007的问题,在电影上映之后,烟消云散。

《007:无暇赴死》中新出现的黑人女演员拉什纳·林奇(也是《惊奇队长》中女飞行员扮演者),的确以007代号出现了,但是她只是暂时用了这个代号,在片中,她后来将这个代号又还给了詹姆斯·邦德。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担心,007未来会不会变成女性。

对此,该系列电影的制片人芭芭拉·布罗科利和迈克尔 G·威尔逊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明确表示,007只会是男性。她的解释是:“詹姆斯·邦德可以是任何肤色的人来演,但这是一个男性角色。”她表示,可以为女性创造新角色,但不是把007这个男性角色变成女性角色。

(《无暇赴死》中的黑人女007和邦德)

此外,因为丹尼尔·克雷格宣传这是他的最后一部007电影,媒体和大众都在猜测:谁将是下一个007?此前,从黑人男星伊德里斯·艾尔巴到《权力的游戏》“少狼主”理查德·麦登,都曾一度被认为是下任007。

(伊德里斯·艾尔巴)

(理查德·麦登)

对此,芭芭拉和威尔逊坚称,他们还没有开始考虑克雷格之后的007世界。现在,他们完全专注于耗资2.5亿美元的007新作《无暇赴死》。

不过,他们似乎愿意扩大选角范围,威尔逊表示:“大家认为出演007的演员应该来自英国或英联邦,但英国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

当初选丹尼尔·克雷格作为第六任007,充满了阻力。

克雷格有着金色的头发,拳击手一般的肌肉身材,布满皱纹的脸,说起来,他并不像以前的007演员那样英俊。

(《择日而亡》中的布鲁斯南)

(2005年,被选中出演007的克雷格亮相)

因此,2005年,37岁的克雷格被选中出演007,一度被认为是对007传统选角标准的挑战,以至于当时有了类似“CraigNotBond”(克雷格不是邦德)的网站纷纷涌现,以谴责和抵制他的出演。

(被选中出演007的克雷格,和两位制片人合影)

尽管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最后一部007电影《择日而亡》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制片人威尔逊如今评价认为,“太梦幻了,我们必须接地气。”

(布鲁斯南饰演的007)

他们认为大家所关注的全球形势与《择日而亡》片中想象的全球形势截然不同。“世界显然已经改变了,我们认为大家需要更现实的邦德。”

据《大战皇家赌场》的导演马丁·坎贝尔透露,当时选角的最终名单上有8个候选人。当时克雷格刚从《致命拜访》的选角中脱颖而出,就接受了007电影的一系列试镜。

坎贝尔事后承认,克雷格的表演很棒,尽管他不是一个英俊的美男子。

(《致命拜访》中的克雷格)

(克雷格和两位制片人,导演在床上)

坎贝尔不愿透露当时还考虑了谁,但据一位内部人士说,克雷格最终击败了萨姆·沃辛顿(《阿凡达》男主角)和杰拉德·巴特勒(《斯巴达300勇士》男主角)等人,成为了第六任007。

(萨姆·沃辛顿和他的《阿凡达》)

(杰拉德·巴特勒)

另据媒体报道,当时20岁出头的“大超”亨利·卡维尔(下图,后来DC电影中超人扮演者)太过于年轻,不符合制片方将邦德塑造为成熟绅士的要求,也被淘汰。

尽管受到了各方压力,但芭芭拉认为他们当初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她说:“丹尼尔为007带来了新鲜感。”

她评价说,丹尼尔给了007这个角色更多的内在和深度,“我们一直在寻找21世纪的英雄,而这正是他所提供的:他流血了,他哭了,他非常具有时代感。”

现在,《007:无暇赴死》中,丹尼尔·克雷格便是如此。

无论这部电影是否是他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都是他为007带来的一次变革。

第一时间推荐解读好电影、好剧、好演员,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欢迎点击关注“头号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