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马革裹尸的意思(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意思(马革裹尸)

这个悲壮的成语震撼人心,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

有个成语叫做“马革裹尸”,它的来历是这样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持续了大约二百一十年,然后在一个篡国权臣王莽手中覆灭。这个王莽没当几天皇帝,又在天下群雄的讨伐中覆灭,随后的战乱持续了十多年,终结于一个名叫刘秀的人物手中,他建立起一个史称东汉的王朝。

太平降临,那么就应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刘秀麾下的一大群功臣就是这样,他们急于瓜分胜利果实。这些人本来就是大地主、大豪强,是为了个人目的才加入刘秀一方,现在似乎已经到了他们“享受投资红利”的时候了。

却有那么一个异类,还在以老迈身躯,伏于马鞍之上,率领大军飞驰于战场,保卫着来之不易的太平与新兴的东汉王朝。

他叫马援。

马援雕像

马援有着十分传奇的家世以及同样传奇的家风。

有史料称,他的先祖乃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因其封爵为马服君,故而后世以马为姓。还有史料称,其先祖是归顺于西汉王朝的匈奴名将。总之,这个家族起初是一个军人世家,家风之中充满了为国而战的勇猛气质。

后来,随着西汉王朝重视文化建设,提倡儒学,马家又开始弃武从文,武将渐渐少了,文人渐渐多了,比如马援的三个哥哥就是靠研究《四书》《五经》在朝堂上为官的。

马援却是一个例外,他的兴趣不在于读书,而在于要做一番大事业。这个大事业具体是指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两个字“定乱”。

根据马援的观察和估计,腐朽的西汉王朝没有几年寿命了,在其垮台之后,各路野心家必然会为了争夺天下的控制权大打出手。再按照他对自己的评估,学几个哥哥安坐书斋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是继承了家风中军人气质一面的人物,必然要站出来,以其军事才能扫平各方势力,让天下再度统一。

问题是统一到谁之手?

他马援并无做皇帝的念头,为此必须寻找一个有资格做皇帝的人,为其效力,为其“定乱天下”。

他找到了刘秀。

刘秀像

之所以选择刘秀,并非因为刘秀与刘邦一样都姓刘,而在于这位以喜好儒学著称的帝王,是当时最有希望在短时间内一统天下的人物,也是最有希望带来太平的人物。即便刘秀对他疑心重重,他也愿意为之效力。

在刘秀扫平四方群雄后,马援并未脱下盔甲,去和那一帮地主豪强争权夺利,而是继续冒着风霜雨雪,奋战于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可叹像刘秀这般英明有为的帝王,也逃不出阴暗的帝王心思,老是觉得马援功高震主。偏偏马援又是一个豪爽耿直的军人,热心于国家事务,除了自己的军事工作外,还时常提出一些涉及经济、政治领域的建议。在刘秀看来,这就是很不好的“越权”行为,他可不会因为你为国家考虑就大加赞赏。结果就是马援为国家所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在刘秀心中的印象反而越来越差!

差到一定程度,小人就有机会了。

这些事情马援不知道吗?以他的头脑,不可能不知道,他还知道,按照当时的标准,他早就有回家享福的资格了。问题是他要是回家享福去了,谁来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在他看来,这样的接班人,还并未出现。

因此,在他六十二岁时,在他遭受刘秀猜忌、小人诋毁最为严重时,一听到南方发生了叛乱,又一次站了出来。

当时朝廷派去平乱的第一批部队已经因为将军的无能而全军覆没,更没有人愿意出来接这个烂摊子,刘秀正在考虑要不要用自己的几个心腹去“试一试”,没想到一脸白胡子的马援又来请战,他倒是很有些惊讶。

而马援在出征之前,也抱定了“马革裹尸”的决心,他告诉前来送行的好友:“我蒙受国家恩惠多时,经常因为不能为国家更多地出力而惭愧,现在为国而战,死也瞑目了。”

谁知就在战事激烈之时,竟然有小人向刘秀进谗言,谋害马援。

刘秀这次信了。

当时年事已高的马援,已经因为当地环境恶劣,身患重病,正以垂死之躯与无比顽强之意志,统领着大军在战斗,将士们都为之潸然泪下。

在来自皇帝的责问命令到达前,马援已经病死了。

死无对证,于是小人们更加疯狂地诋毁这位死于护国战场上的英雄,刘秀也就有了“正当打击”的理由,结果是马援竟然落了个罪臣下场,失去了一切荣誉,死后只能草草安葬于荒郊野外。

这是一个悲剧的爱国故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公道不在皇帝与小人手中,而在历史之中。

马援的家族依旧活跃在东汉王朝的舞台上,他的女儿后来成为皇后,并以贤德闻名,为国为民做了许多事情。马援的其他后代子孙,也多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立下了功勋。

而马援,强压在他身上的冤屈也并未持续多久,在刘秀麾下那些享福的人逐渐被世人遗忘时,马援的名字却越来越闪耀,“马革裹尸”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

东汉王朝有一个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其中所列都是皇帝所认可的开国功臣,其中却无“马革裹尸”的马援。但到了后来,没有几个人知道“二十八将”,却有很多人知道马援,知道他那“马革裹尸”的爱国精神。如晚清革命志士徐锡麟,就曾在马援故事的感召之下,挥笔写下了“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后在起义之中壮烈牺牲。一个近两千年前的古人,成为后人心目中的英雄,并用生命去“模仿”,这不就是已经融入了民族精神的家风之力量吗?

(内容授权节选自《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中国方正出版社2022年出版)

「诸葛学堂」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这是啥意思呢

马革就是马皮的意思,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这个怎么用呢

将军总是向往马革裹尸的生活,他们认为那才称得上英雄。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成语故事叫做马革裹尸,马革就是马皮的意思,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我们也通常用成语来说一些英雄,他们不怕在战场上牺牲,如果我死了,就用马皮把我的尸体裹起来就好了。

马援是东汉的名将,他年轻的时候当官犯过错误。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这可是大罪,于是他自己逃到了甘肃的一个偏远的乡村。汉朝光武帝的时候,马援奔赴沙场,抵御外族的侵略,他抗匈奴伐交指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伏波将军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号,它的意思是这位英雄能够降服惊涛骇浪。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了。

消息传来,光武帝非常担忧贵州的战局,马援这个时候已经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光武帝问他,你年龄已经这么大了,不怕战死在沙场上吗?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马革裹尸很光荣,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军,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上。后来他说的这句话为人们所传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这是一种为国捐躯的豪情。

所以后来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牺牲。

感谢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诸葛学堂官方微博和诸葛学堂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此文为“诸葛学堂”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图文详解及同步练习

电子教材

知识点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这篇课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人物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毛岸英(1922一1950) 湖南湘漳人,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我会写:

彭:彭泽 彭郎 彭薄 彭涓 彭月

拟:模拟 拟定 摹拟 虚拟 拟人 比拟

谋:参谋 筹谋 合谋 计谋 密谋 谋划

瑞:祥瑞 瑞雪 瑞雪兆丰年 瑞士

损:损坏 破损 损失 缺损 损人利己

锻:锻炼 锻件 锻工 锻打 锤锻

炼:锻炼 炼钢 磨炼 炼字 真金不怕火炼

眷:眷恋 眷念 眷顾 亲眷 家眷 女眷

赴:奔赴 赴宴 赴任 赴死 赴汤蹈火

搞:搞鬼 搞定 搞清楚 搞工作 搞不懂

殊:特殊 殊荣 悬殊 殊途同归 殊死搏斗

尊:尊重 令尊 尊敬 自尊 尊师

签:签字 签名 书签 标签 竹签 牙签

革:改革 皮革 变革 革新 革职 革除

形近字:

泽(润泽)择(选择) 拟(比拟)似(相似)

瑞(祥瑞)面(端正) 炼(锻炼)练(练习)

搞(搞定)稿(草稿) 殊(特殊)珠(珍珠)

多音字:

鲜:xiǎn鲜有 xiān新鲜

禁:jīn禁不住 jìn禁止

近义词:

心爱——疼爱 悲痛——悲伤

眷恋——留恋 特殊——特别

黯然——沮丧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反义词:

心爱——痛恨 分离——团聚

紧锁——舒展 悲痛——欢快

繁忙——轻松 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理解词语:

【拟定】起草制定。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本课指毛泽东的爱倾注在毛岸英身上。

【锻炼】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沉思不语的样子。

课内词语: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

春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 签字 下意识

句子解析: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毛泽东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后极度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5~10):写了毛泽东强忍悲痛,做出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消息的电报,以及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的悲痛之状。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儿子遗体的安葬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这个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地留恋。

这是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他很快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放在上面。

这是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黯然”是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内心无比悲痛;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6、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是毛主席的心理描写。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三、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课外拓展: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一、比一比,组词语。

黯( ) 原( ) 殊( ) 以( )

暗( ) 愿( ) 株( ) 拟( )

赴( ) 练( ) 西( ) 著( )

扑( ) 炼( ) 牺( ) 躇(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电报  一( )香烟  一( )枕巾

一( )战斗  一( )卧室  一( )飞机

一( )分离  一( )父亲 一( )烈士

三、课文整体梳理来。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四、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自古以来有无数像毛岸英一样的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请写一两句自己积累的描写或赞美革命烈士的名言或诗句。

参考答案:

一、黯然 原来 特殊 以后 奔赴 练习 东西 著名

黑暗 志愿 一株 拟定 扑灭 锻炼 牺牲 踌躇

二、封 支 条 次 间 架 次 位 位

三、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1)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2)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3.爱子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他艰难地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更体现了他超人的胸怀(意思对即可)

4.C D

5.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安葬,就无须考虑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四、示例: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同步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