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正月底什么时候天亮(正月底是什么时候)

正月底什么时候天亮(正月底是什么时候)

明日过除夕,老规矩“3宜3忌”,传统年俗别丢,日子才越过越兴旺

感觉进入腊月才没多久,马上又将迎来腊月的最后一天了,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农历年即将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今年没有大年三十,只有二十九,因此明天就将迎来除夕。相信到了这会儿,家家户户的过年事项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也将很快迎来春节小假期。

记得从儿时起,每逢过年过节,家里的长辈们就不厌其烦地叮嘱各项年俗规矩,那时候会觉得比较琐碎。直到长大后,方意识到这才是年味所在。这些条条框框的年俗里,可是有不少的讲究,也有着美好的寓意。

今天,懒喵就跟大家聊聊有关除夕年俗的话题,除夕到了,老规矩里要牢记““3宜3忌”,下面就逐一跟大家说说。传统年俗别丢,日子才越过越兴旺。

除夕“3宜”1宜:祭祖

咱们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的老传统,逢年过年,一定不会忘记祭祀先祖,春节更是如此。全国各地的习俗不同,祭祖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不过很多地方都有除夕祭祖的规矩。有些地方会在除夕年夜饭之前祭拜,也有些地方会在除夕子时前后祭拜。

除夕祭祖,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态度上要虔诚端正,不得随意应付,要感恩先祖们对一家人的庇护;其次,要准备好供品,一般以鱼肉碗菜居多,主祭还会献上酒;再次,要讲究长幼有序,按顺序进行上香跪拜。除夕祭祖,寓意缅怀祖先,祈求来年能得到祖先的保佑。

2宜:贴春联

传统过年,主色调一定是喜庆的红色,当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红色主题的过年装饰物,也叫“年红”。春联,就属于最经典的年红之一。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通过简洁对仗的文字,来抒发对新一年的祝福。

关于春联的贴法,也是有讲究的。有人认为春联一定要“上仄下平”收尾,其实这个说法是比较片面的。在区分上下联的时候,大家要结合语境、语序和联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如果实在拿捏不准,可以请教卖春联的人,或是周围懂的人,千万不要贴错了。

3宜:吃节庆美食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很多传统节日里,一定少不了特色节庆美食的助阵,除夕自然也不例外。除夕吃的食物里,除了味道外,更看重的,其实是其背后代表的含义和寓意,以吉祥为好。因为老传统认为,除夕吃的节庆美食,蕴含了对新一年的祝愿。

常见的除夕节庆美食有:象征新旧交替、招财进宝的饺子(交子);象征阖家团圆的汤圆;象征年年高的年糕;象征年年有余的鱼菜;象征吉祥如意的鸡肉菜肴;象征大吉大利的橘子等等。此外,有些地方还有当地特有的除夕特色美食。在除夕吃这些节庆美食,也是在为新年祈福。

除夕“3忌”1忌:不沐浴更衣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过年的理由之一,就是除夕有新衣服穿。每到除夕夜,都会好好洗个澡,再换上为过年准备的新衣服。老传统认为,除夕恰逢岁除之夜,有辞旧迎新之意。沐浴更衣,寓意新的一年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有些朋友在寒冷的大冬天,可能几天才洗次澡、换次衣服,或是草草洗完了事。但是在除夕这一天,关于沐浴更衣这事,一定不要敷衍。毕竟过了除夕12点,就将迎来新年钟声的敲响,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也可以讨个好彩头。

2忌:关灯过夜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最重要的一个仪式,莫过于守岁了。除夕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古人称其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古时守岁,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象征珍惜光阴;二是年轻人守岁,象征为父母祈福长寿。

在守岁的时候,灯火是不能灭的,古时候人们会点煤油灯或燃灯烛,如今人们会在除夕当晚将所有房间里的灯都打开,到正月初一天亮才关掉。除夕夜,切不可关灯过夜,因为老传统认为,开灯守岁,才能将“邪瘟病疫”都驱走,来年顺顺利利。

3忌:口不择言

除夕最忌讳做的事里,还有一件就是“口不择言”,即言语不当,说话过于随便没分寸。除夕的时候,家里老中少几代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虽说都是亲人,但是该有的礼节还是不能少。在称呼上,一定要叫对;在用词上,晚辈一定要尊重长辈。

此外,在说话用语上,有3类话是不宜在除夕说的:一是不吉利的话,如“坏了”、“没了”、“倒了”等;二是丧气的话,如“崩溃了”、“没用了”等;三是骂人的话。老传统认为,除夕说的话都很灵验,代表了对新年的期盼,因此一定不可口不择言。

【懒喵心得】

以上“3宜3忌”,都是我国很多地方在除夕这一天的习俗和规矩。除夕的隆重之处,就在于它刚好处在新旧年的时间交界点上。这些年俗都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也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情结。作为后辈和晚辈的我们,我更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传承下去。

在这里,也祝大家在虎年事事顺利,日子越过越红火,尊重老传统,给新年开个吉利的好头。

用大白话聊美食,我是懒喵,喜欢美食的朋友,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噢~

1月民俗日历 寒冬腊月至除夕团年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听到这首诗句开始频繁出现,不用多说,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不远了。盼望了一年,属于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近在眼前。

旧时成都有一句谚语,叫作“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其实,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过年”的时钟就已经敲响了。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老百姓们都在充满浓郁年味跟热闹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再到腊月二十四“打扬尘”……“当年的成都人,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把大年过完,春节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中,那喜悦热闹的年味,似乎穿越了时空回荡在眼前。

莫怪严凝切

春冬正月交

小寒 1月5日(农历腊月初三)

小寒,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据刘孝昌描述,就成都而言,大部分时候小寒时节的气温,其实要低于大寒时节。“故有‘小寒胜大寒’之说。但成都的小寒时节冷不冷,并不靠节气,重要的是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

在这一时节,行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忽而闻到一抹暗香,不要怀疑,这正是在寒冬中傲然开放、芳香馥郁的腊梅香。“小寒时节,成都可谓是香城。”每当此时,花农从东郊高店子,西郊花照壁、百花潭,北郊的凤凰山等地,提着花篮、推着花车,沿街叫卖腊梅花……

“千百年来,成都人都喜爱梅花。”刘孝昌说,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曾写下一首《梅花绝句》,诗中写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当时,成都人对梅花的喜爱。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腊八节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

说到腊八节,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那一碗温热美味的腊八粥。而在刘孝昌的描述中,旧时成都人的“过年”,正是从腊八节,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旧时在腊八节这天,成都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一家老小每人吃碗腊八粥,并馈赠亲朋好友,以这种形式举家欢庆。”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关于腊八粥的文字记载。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有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所以说,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千年了。

刘孝昌说,腊八粥用料讲究,煮腊八粥的食材多选用大米、糯米、薏米、小米等谷物类,以及红豆、黄豆、饭豆、绿豆、芸豆等豆类,或用红枣、花生、苡仁、莲子、板栗、核桃仁、桂圆、白果、杏仁等干果煮熬成一锅粥。“这锅粥用的食材非常丰富,具体怎么煮,主要看这家人的家境情况,根据收入的多少而定。”

旧雪未及消

新雪又拥户

大寒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可见在大寒时节,天气已经寒冷到了极点。因为大寒节气,一般来说正处于“三九”之内。

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人们发明出一种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作“数九”。根据民间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般来说,“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有“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说法。当数到九个“九天”,便是春暖之时。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便是立春,人们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因为年节恰在立春前后,所以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于是,大寒节气的习俗,也大多跟农历新年相关。人们“扫尘”“糊窗”,除旧布新,打扫好卫生等待新年的到来。同时,还要“赶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除夜春雷隐地起

小年岁雪纷未已

小年1月25\"26日(农历腊月廿三\"廿四)

小年一到,人们就开始忙着扫尘、祭灶了。一直以来,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在农历腊月廿三或者廿四。“腊月二十三祭灶,成都人喊的过小年,这一天晚上要把灶神老爷送上天。成都人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也就是祭祀灶神。”刘孝昌如是说。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民间传说,过去每家每户的灶神,是玉皇派到人间来保护和临察这家人所行善恶的神仙。看这一家人在这一年里做多少善事又做多少恶事,灶神爷都要一一记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灶神就要上天去,给玉皇禀奏,以降祸福。”刘孝昌说,因此在这天特别要谨言慎行,不要口出秽言,以免招不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

除夕一到,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但今年的除夕,并不是在大年三十。早在十余日前,话题#2022年春节没有年三十#就登上了热搜。据天文专家介绍,这主要与“朔望月”有关,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平均为29.5天。恰逢2022年腊月是小月,便没有了年三十。

除夕之夜,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团年饭了。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团年从腊月开始,成都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就连没有钱的人也要想方设法割几斤新鲜肉,做点腊肉在灶头上挂起。有个别人家很能干,自己做糕点、蒸年糕,还要做糖果。”刘孝昌描述到。

“一餐年饭送残年,辣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和团圆。”成都有一首竹枝词所描写的,正是旧时成都人团年的真实写照。当然,在团年饭之外,除夕之夜还有许多传统习俗: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守岁、发压岁钱……家人们围坐一桌,看着小孩子欢天喜地接过红包,桌上的年夜饭香气扑鼻,满目都是春联和窗花的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的辛勤劳动,应该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团圆和温暖吧。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来源: 华西都市报

详解春节相关的4个节日,以前正月初一是元旦,春节是立春?

你算过春节前后有多少天吗?从习俗上来说,哪一天是春节的开始?哪一天是春节的结束?

今天这篇文章来给你详细讲讲春节,这个中国人最注重的节日,我们一定要对它知根知底,才不枉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春节,99%的人应该都记得这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是春节的开始吗?不是!春节的开始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算,这天之后,我们进入“春节时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祭灶节”。

春节第一个重要节日:祭灶节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南方要等到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

从小年开始我们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被称为“忙年”,也就是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了,所以春节也就从这一天开始算起。

关于“祭灶节”的由来,流传的版本比较多,但最为广泛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古代有个乡绅叫张生,家境优越,娶了美丽的妻子郭丁香。结婚没多久,他发现妻子不能生育,便将妻子抛弃另娶。

妻子郁闷气愤,在自杀时正巧被一个樵夫救下,于是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张生不求上进,终日花天酒地,竟败尽家产沦为乞丐。有天张生乞讨到一家后,发现女主人竟是前妻郭丁香,她生活幸福美满,竟还生育了孩子。

张生想起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便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这个事情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心怀愧疚,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灶锅底下,就封他为灶王。

玉帝要求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上天汇报,都很敬重他,于是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都拿出丰盛的美食祭祀灶王爷。

由此便有了“祭灶节”。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

那除去传说,在历史上“祭灶”有什么记录呢?

在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神、门神、行神、户神、土神。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在晚上进行,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祭祀时,摆上果品甜点,先磕头烧香,然后揭掉旧灶神烧掉,这就是送灶神上天。

祭祀灶神时,应多摆设甜和黏的食品或把糖粘在灶神嘴上。

传说这样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使他嘴甜,只能说好话。有的还在灶神上抹酒,称“醉司命”。

现在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这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不同地区,灶君由不同角色担任。可是不管怎样变化,灶君身边总是有灶王奶奶。

据诸多古典记载,从宋朝到清朝前期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直到雍正皇帝时,北方小年才改为腊月二十三。

据说雍正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会在坤宁宫祀神,向天地间的神明汇报一年的工作总结,当时为了节省开支,雍正皇帝顺道也祭拜了灶神爷。

王族贝勒等也紧随其后,于是宫中的小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

这么一改,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北方的民间百姓自然也跟着在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神了。

而当时远离京城的南方,依然保持原来的传统,小年依然还是腊月二十四,便出现了如今南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的局面。

春节第二个重要节日: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这个重要的夜晚,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就是“月穷岁尽”的意思。

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咱们俗称大年夜,也叫“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即大年三十,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猛兽叫“年”,每到岁末就出来吃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每到岁末,人们都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把年吓跑。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后来人们逐渐把穿红色衣服演变成贴红色春联,饮酒摆宴的“年夜饭”延续下来,成了除夕夜的重头戏。

在古代,除夕还是国家祭祀的重要时刻。正如俗话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汉时期,除夕与腊八、小年三节,共同构成年终大祭,分为蜡祭与腊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

古人在大年夜通宵点灯,既是为了避免邪气暗中袭入,又是为了给祖先照亮回家的路。

我们摆好祭品,点燃灯火香烛,给祖先上香,恭请祖先回家团聚。一家老小,要在祖宗牌位前依次叩拜,提醒后人们敬贤尽孝,慎终追远。

春节第三个重要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了!它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商朝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现在正月初一的春节古代称之为元旦,也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是一年的岁首,将春节固定到正月初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从汉朝到清朝,先辈们说的春节是立春时节,也就是以“立春”为迎春之节。

中华民国采取了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为区别起见,这才将阴历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这样的命名,也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

据《史记》、《汉书》记载,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迎神祭祖,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各地活动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大致都有:除夕吃团圆饭、守岁、贴门神和春联。

汉代的习俗是在门户上画鸡、悬苇,或画神荼、郁垒二神像于桃板上,意在驱逐瘟疫恶鬼、后演变为门神和年画。

正月初一,人们走亲访友,俗称走喜神方,互致祝贺、称为拜年、另外、各地还要放爆竹,以驱祟迎祥。

春节第四个重要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早在西汉汉文帝时,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他因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下令民间也都挂灯。

后来这种佛教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的节日,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内容不断变化。

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3夜,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北宋延长到5夜,出现了猜灯谜活动。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又增加了戏剧表演。

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元宵(又称汤圆),有团团圆圆之意。过完元宵节,我们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也就正式结束了。

写在最后: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我们的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23天,但我们的法定节假日只有7天,你觉得够休息吗?

以前的人们,顺应季节更替,进入冬季就是休养生息,享受劳动成果。过了小年,就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春节各种美食、祭祀物品。

传统节日与时令节气,就像生活的分割线,让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传统习俗,劳作休闲交替倒也完美。

现在的我们,忙碌的工作、不够花的工资、还有压在肩上的负债,让我们除夕夜刚赶到家,过完初六就又踏上了奔波的旅途。

对于春节,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评论,互动交流。

正月十九“年封口”是什么意思?牢记几个年俗,守好自己的财和福

“元霄风物又阑残,闭阁何曾出一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赏过满城烟花、灯火后,热热闹闹的春节是真的正式落幕了。可在旧时候,年味还要再往后延续几天,老北京有句俗话叫“正月十九,年封口”,在正月十八民间的花灯全部落了之后,到十九这天新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口、结束。

如今大家在过了初六后都急忙回到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除了正月十五能再抽空庆祝一番外,基本都没太多时间去顾忌其他日子和节日了。

但在古人看来,正月十九这天还是很值得重视的,也衍生出了很多传统习俗以及一些忌讳,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总的来说就是要“做2事,忌3事,吃2样”,按照传统做,有守住财福、万事顺遂的好寓意,大家不妨来看看了解一下。

正月十九做2事

1、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我国甘肃地区所留下的一项极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所谓的婆婆指的并不是家中的婆婆,而是村寨中所供奉的“圣母娘娘”、“百子娘娘”、“送子观音”等十六位掌管生育大权的神仙娘娘。

而迎婆婆这项庆典仪式,则是大家要在正月十九这天到村寨各自供奉的“娘娘”那里,将她擦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给婆婆披上霞披、戴上凤冠、穿上绣花鞋打扮漂亮,再将婆婆轿精心装点一番,挂上各家制作的香包、彩花、彩灯和其他绣品,等夜幕降临后,把婆婆们都抬至街上巡游、赐福,各家要在街旁设香案摆放供品,焚香叩拜以示迎接。人们会通过钻轿子请求婆婆能送福消灾,而新婚的人还会摘取轿子上的小饰品,以求婆婆早赐贵子。

2、逛庙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都坚信一方水土就有一方神灵保佑,像土地公、城隍爷都是类属于这样能护佑一方水土安宁的神祗,而正月十九这日就要去家附近的土地庙、城隍庙祭拜土地公、城隍爷,以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这天有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相关的庙会活动,早晨会敲锣打鼓的进行巡游,代表着祈福、迎福,等到了中午,就开始正式的祭祀祭拜仪式,希望土地公和城隍爷继续好好护佑这片土地,保佑人们平安健康,财运、好运、福气都多一些。所以,大家在正月十九这天若是有时间,可以看看自己家这边是否有庙会举行,带着家人和孩子去逛一逛、转一转,为新的一年祈福求平安。

正月十九忌3事

1、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正月十九年封年口这日,想要图个吉利有个好的收尾,就一定要谨记不要说带有“病”、“穷”、“完了”、“灾祸”等不吉利字眼的话。像平时下意识说出的“饿死了”、“累死了”、“完蛋了”、“我不行了”等偏丧气的口头禅,也要记得不要再脱口而出了,都是很晦气、不吉利的。要保持一个乐观向上心态,多往好的方向去想,多说吉祥话,接下来的一年才能顺顺利利、平安健康。

2、忌宰杀畜禽

年封口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天,最好家里不要宰杀家禽或牲畜,杀生见血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按照老传统,整个过年期间都是不能杀生的,要多多行善不行恶,为新的一年积攒德行、聚集福气,在年前就要把春节期间的食物准备好。

但现在大家也都更讲究吃新鲜的食物,可能在过了年初五后,再招待客人或自己家人吃饭,就会现去宰鸡宰鸭或是杀猪杀鱼之类的,所以到了正月十九记得别杀生,尽量都把食材提前准备好,要干干净净不见血的把这年尾收好。

3、忌扫地泼水

大部分人都知道从大年初一到初五这期间是忌讳扫地扔垃圾和往外泼水、倒废水的,只有在正式“破五”送穷接来财神后,才可以扫地、泼水。其实,在正月十九这日作为“年封口”也是不能扫地、泼水的,若是在这天做了这两件事,也就相当于是把春节期间接来的所有福运都给扫出了门,把财运也随着水给泼了出去,所以这天最好是先不扫地,废水也多攒上一天再倒掉,把春节的福运、财运和喜气都延续至年后里的每一天。

正月十九吃2样

1、吃包子或饺子

正月十九这天,在北方多会包饺子和蒸包子吃,饺子的形状似元宝,寓意着新春正式结束,接下来的一年也会招财进宝、吉祥如意,而蒸包子则寓意着团团圆圆、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蒸蒸日上。恰好饺子和包子在制作时,最后都是捏紧收口,代表着春节已经封好口了,大家伙在吃了包子、饺子后也要收收心,好好工作或是开始耕种了。

给大家推荐两个包子和饺子的做法,分别是香菇鲜肉馅的包子和牛肉芹菜馅的饺子,不仅吃起来鲜香多汁,还有着好寓意,这一年勤奋能干事业有成,财源滚滚来。

推荐食谱:【香菇鲜肉包】

第一步:面盆中放适量面粉,酵母粉倒入温水化开,把酵母粉水倒进面粉里拌匀,再加适量清水搅成面絮揉成面团,封上保鲜膜,蒸锅里加水烧开后关火,把面团放进去发酵一个半小时左右。

第二步:香菇洗净,焯水煮半分钟捞出,挤出水分切碎,另准备葱段、葱碎、姜片、姜末和小葱碎,锅中倒油,放入花椒、八角、姜片、洋葱、香菜炸制焦黄,捞出香料剩料油备用,再取葱段、花椒和姜片,加温水泡10分钟成料水。

第三步:肉馅里放生抽、老抽各两勺,再加适量蚝油、姜末、十三香、盐和鸡精,搅匀后倒入料水,搅拌让肉馅充分吸收,再打入一颗蛋清搅匀,放料油锁住水分,把皮冻切碎放肉馅里,倒入香菇碎,葱碎加一勺香油拌匀也倒入馅料中。

第四步:面团醒发成蜂窝状,揉搓排气,切成大小合适的面剂子,擀成圆面皮,包上馅料捏褶,放至蒸篦上,盖上锅盖二次发酵15分钟,然后开大火蒸25-30分钟左右,蒸好后关火,继续焖10分钟后再取出以免回缩。

推荐食谱:【牛肉芹菜馅饺子】

第一步:面粉加适量清水,揉成面团,用湿纱布遮盖放一旁醒半小时左右,牛肉冲洗剁碎,大葱洗净分别切葱碎和葱段,生姜分别切姜片和姜末。

第二步:锅中倒油,放花椒、香叶、八角、桂皮、葱段炸成料油,煮锅里加清水,放姜片、葱段、香叶、花椒煮开晾凉成料水。

第三步:把料水倒入肉馅里,搅拌上劲让牛肉馅充分吸收料水,放入适量的生抽、老抽、盐搅拌均匀调味,倒入两勺料油,搅匀锁住水分。

第四步:小芹菜摘去叶子,洗净切碎后和大葱碎倒入牛肉馅里,搅匀后即可擀饺子皮,包饺子煮熟食用。

2、吃鱼肉

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基本家家户户都喜欢将鱼端上饭桌,尤其是除夕夜的年夜饭桌上,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鱼”和“余”同音,象征着年年有余。而在正月十九“年封口”的这天,也是要将鱼做成菜肴端上桌食用的,这天吃过鱼后,最好剩下一些放到第二天,这代表着春节虽彻底结束了,但接下来的日子里家中依然会富足有鱼“余”。

给大家推荐一道老式红烧鲤鱼的做法,鲜嫩美味,寓意好,象征着鲤鱼跃龙门,家中的孩子会在这新的一年中金榜题名、飞黄腾达。

推荐食谱:【老式红烧鲤鱼】

第一步:鲤鱼清洗处理干净,切成大段,放碗里加两勺料酒和小半勺的胡椒粉,放适量的盐,再切些葱段、姜片放进去,抓匀后腌15分钟。

第二步:腌好的鱼块,放两勺干淀粉,抓匀让鱼身都均匀的裹上淀粉,锅中倒油烧热,放入鱼块炸至金黄后捞出控干油分。

第三步:小碗里倒入陈醋、酱油各四勺,放两勺白糖和适量的盐、鸡精,搅匀后备用。炒锅里倒油,放姜蒜炒香,倒入两碗开水,大火煮沸放入鱼块。

第四步:盖锅盖煮开,继续用中小火焖煮20分钟,烧好后开盖用大火收汁,即可关火盛出装入鱼盘中。

——老井说——

正月十九这天所保存下来的传统习俗,可能大部分人都已不太知晓了,大家也基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真的照做这些习俗,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一下,尽可能去传承保留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另外,正月十九这日过完就代表着年真的过完了,大家都要用心地努力工作了,为新的一年不断奋斗,家里的日子才能过的红红火火。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遂,福至财到。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天南地北大拜年#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你知道吗?

1月20日,迎来“大寒”节气,而2月1日,将迎来2022年春节,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又一年。“感觉自己还什么都没干,怎么就过年了呢!”翻着日历牌,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海报制作:冯娟

2020年的春节是1月25日,2021年的春节是2月12日,2022年的春节是2月1日,春节的公历时间为啥总不一样?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解释说,春节是农历的节日。中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为阴阳合历,以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定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定年。太阳和月亮几乎同时升起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的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29天或30天,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或“节气”,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

海报制作:冯娟

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天数不一致,所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现行农历置闰的方法大约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假使两个农历十一月(冬月)之间间隔11个月,则不置闰;间隔12个月,则将前一个十一月之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之后的月份不再置闰。“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每个闰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比如2014年是闰九月,2017年是闰六月,2020年是闰四月。而这种置闰方法也导致春节来得有时早有时晚。

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就目前来看,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因此,2022年春节只能说是来得比较早。记者翻阅天文年历发现,最近这20年的春节里,最早的是2012年,落在公历的1月23日,只比最早春节的公历日期晚了2天。

海报制作:冯娟

修立鹏表示,早春节也好,晚春节也罢,其实对我们欢度春节没有丝毫影响,大家照样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开心过大年。

来源: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