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震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时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

探究地震的成因与机制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从地震的定义、成因、机制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震现象。

1. 地震的定义

地震指的是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由于地壳中岩石的断裂和移动引起。这种震动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造成地面摇晃和破坏。

2.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在地幔上移动,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即地震。

3. 地震的机制

地震的发生与三种主要的板块边界类型密切相关:

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碰撞:当两个海洋板块相撞时,其中一个板块被迫向下下沉,形成俯冲带。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能量积聚并释放,引发地震。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当两个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时,两者之间产生巨大的挤压力。这种应力会使岩石断裂,并释放出能量,引发地震。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当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海洋板块通常比较密度较大,会在碰撞后向下沉入地幔。这一过程中,海洋板块下沉的角度越陡峭,地震的规模和强度就可能越大。

4. 地震的应对措施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抗震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建设更多的地震观测站和使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可以及时预警地震,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建筑抗震设计: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采取合理的抗震技术和材料,确保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应急避险意识和行为能力。

结语: 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密切相关。只有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和灾害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地震预测和抗震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Earthquake Glossary. Link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arthquakes 101. Link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Link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Earthquake Safety at Home. Link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为什么会有地震?

为什么会有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当地壳内部的应力超过地壳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地壳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当地壳的不同部分相互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这种滑动可能是由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下水位变化等地质活动引起的。

此外外力作用如地表气压、洋流台风等也可能导致地震。水文活动如河流、洪水、海岸、洪水、山洪等也可能对地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火山爆发时生成的各种火山出物,此外火山活动也是地震的一个重要原因。火山岩活动气爆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种类型的地震仅占全球地震的7%,塌陷地震则是由火山岩活动气爆等引起的地震。这种类型的地震也较为常见,诱发地震则是由库区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类型的地震仅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水库、油田地区。

此外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地震,比如矿山开采、地下水开采等也会引起地震。总之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壳运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地震离你是近是远?地震是可以被制造的?这些地震科普知识请收好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地震离你是近是远?地震是可以被制造的?什么是地震预警?2023年5月12日,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记者走访江苏省地震局,深入了解人工震源、地震预警以及如何判定地震的远近等信息。

地震离你是近是远?

视频加载中...

地震啦!如何“掐指一算”地震离你是近是远?

地震时,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为近震,1000公里以上为远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公里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震源在地下岩石中会产生两种地震波:纵波和横波。最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又称P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约6公里/秒,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紧接着是横波,又称S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约3.5公里/秒,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来记录。将地震仪到震源的距离表示为L,那么接收P波的时间就可以表示为L除以P波的速度每秒6公里,而接收S波的时间即为L除以S波波速每秒3.5公里。将两种波的传播时间相减得到的差值越接近,表示地震越近;反之则越远。

对于公众而言,更简便的方法是通过震感来判断。

地震时,我们可以从第一次感到晃动开始计数,到第二次感到晃动停止,按秒数数进行计算。假设你在这期间数数20秒,根据纵波和横波时间差的公式,那么地震离你的距离大约为160公里!

此外,当纵波和横波在传播到百公里以后会逐渐衰减、相互叠加、干涉、继而发育出另一种波--面波。它沿着地球表面传播,能量衰减很慢、传播周期长,有时甚至可以环绕地球好几圈。由于面波周期与高层楼房固有周期相似,所以住在高层的人们会感觉晃动比较明显。

地震来了不要怕,纵波横波有时差,掐指一算有方法,是近是远知晓啦!

地震,是可以制造的

提到地震,很多人都会闻之色变。不过,除了灾难的一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地震探索地球内部:因为地震波是唯一能穿透地球深部的波动。

然而,由于天然地震数量有限,其位置精度不高,利用天然震源进行地下介质变化测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利用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就成为了进行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的主要手段。

1968年,气枪震源横空出世。它的原理是在水体中释放高压空气,引起有限水体的震荡,巨大的水体敲击地面激发向外传播的地震波。

不过,气枪震源广泛应用于海洋,从未在陆地使用过。

1995年开始,科学家们对能在陆地上产生地震波的几乎所有人工震源进行了试验,包括炸药、可控震源、落锤、列车和地铁震动等,发现都不是理想的人工震源。

进入21世纪,我国科学家开始尝试将气枪震源引入陆上探测,并研发出“微激发”的数据处理技术,即通过叠加使陆地水泡震源的传播距离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探测范围。

从2006年开始,我国已建成了新疆乌鲁木齐、云南大理、福建厦门、甘肃祁连山、陕西宝鸡等水中气枪发射台。如果在全国建立十几个激发地震波的气枪发射台,可以对中国大陆进行长期持续的大尺度覆盖探查,进行区域大尺度结构探测和构造活动区的地震危险性监测。

但是,没有合适水体时,人工震源也可以用压缩天然气(甲烷)做成的人工气枪震源。它的原理是甲烷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混合点火可发生爆轰反应,爆轰产生的高压气体瞬间释放产生的地震波。它的好处是安全、环保、高效,可作为高精度浅层地下空间勘探开发中的“小明灯”,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场地评估、地震活动带调查、深部找矿等。

“明灯”已然升起,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中国科学家们将继续不断探索,把“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灯”的研究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慢慢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地震预警面面观

地震预警是如何做到的?

地震时产生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纵波跑得快,破坏力有限。横波跑得慢,破坏力强。

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纵波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快速测定发震时刻、发震位置、震源类型和震级大小,预估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再利用电磁波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的原理,抢在破坏力强的横波到达之前,向不同地区发出预警信息。

预警争取到的几秒至几十秒应急时间,可用于逃生避险、紧急处置,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但地震预警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因为信息产出依赖震中附近观测台站的有限记录信号,所以地震预警存在预警盲区、偏差和误报等局限。

预警盲区是指,台站接收到地震波和处理信息均需要一定时间,等发出预警信息时,破坏性的地震波已经传播了20至30公里。这就使得在此半径范围内基本无法预警,而恰恰该区域地面运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

以汶川地震为例,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映秀镇就处于预警盲区。

如果震中地震台站少,记录到的信号不完整,发出的预警结果可能会有偏差。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续报对结果进行修正。

地震台站在受到非地震信号的干扰时,也可能触发预警系统,发布错误信息。2016年,日本因个别地震台站受到雷电干扰,对外误报了强震,导致部分轨道交通短时停运。

地震预警是当前最具减灾实效的技术手段。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实施,我国部分地区已初步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编辑: 谢诗涵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512是什么

2020年5月12日,512的日期代码表达了太多的含义,每一个经历过512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感受。悲于亲人的离殇,痛于家园的震荡,喜于生命的新生,截取无数个512,展现出不同的含义。

第12年5.12汶川大地震

十二年,生肖地支的一个轮回。天地震荡中,多少家园损毁,多少亲人离世,不经历,不会感受到那种情感。12年前的周一,正常上班日,远离震中千余公里,什么时候得到的信息已经记不清楚,有没有感受到大地的震荡也模糊不清楚,时间像是流水,冲淡了很多记忆的痕迹,那时候的移动互联网不是很发达,应该是在短信里收到了这样信息。之后的很多天,关于抗争救灾,千里驰援,万米伞降,以及后来的全国哀悼日,还有就是奥运开幕式上的小男孩。地震,这种大自然里破坏力极强的灾害,其预警和预报很难把控,但是可喜的是,经过很多年的建设,地震波抵达预期在多年后发挥了作用。

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灾害面前,伤害人人均等,从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灾害很多,应对灾害的方法也很多,应急方法、预案、设施、装备都要演练和演习,消防演练、逃生演练、急救演练,装备操作,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可以掌握防灾减灾的技能,在灾害危机前,才可以有机会减少损害。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应急预案的建立演练,从方方面面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

第109个国际护士节

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又一次把白衣护士推到了第一线,白衣战士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火线驰援逆流勇进,白衣执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万多国家医疗队成员,赶赴湖北武汉及各市县,与疫情战斗,与病魔抢时间。成建制的投入战疫情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与决心,只有参与人可以体会,再多的荣誉与褒奖都不为过。

阳光总在风雨后,512铭记、缅怀与褒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