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梦到电梯故障但有惊无险自己出来了(梦到电梯)

梦到电梯故障但有惊无险自己出来了(梦到电梯)

梦见坐电梯有什么寓意 周公解梦是吉是凶

做梦的时候梦见坐电梯,很多人不知道有何寓意。文章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一起来阅读文章了解一下这个梦境是吉是凶吧!

梦见坐电梯有什么寓意:

在很多时候,电梯而已象征事业和奋斗的环境。上升和下降可以对应社会地位的升降,关于事业和奋斗的梦中,常常会出现交通工具,这是心理能量释放的象征,但是电梯不同于汽车或者飞机,电梯是不为自己控制的,因此暗示自身的无奈,表达希望获得强大的心理能量的愿望。

此外就是来自环境的不安全感,可以由电梯来象征。也许处于繁忙、负担沉重而缺乏目标感和力量感的情况下,容易做电梯的梦。

1、梦见搭电梯,如果电梯是往上升,表示你能得到升职、或是很高的职位,并拥有财富。而如果电梯是往下降,表示坏运气会冲击着你,让你感到沮丧。

2、梦见站在电梯里,这是危险将要威胁到你的征兆,最近要特别留意。而如果是梦到自己站在卖场或百货公司的电梯里,表示你就要获得你羡慕已久的东西了。

3、梦见从电梯走出来,表示你在做某件事时,你很侥幸的过关了,幸好没什么困难。而如果你出来后,进去的人是往上升,表示你近期升迁的机会已经没有指望了。

周公解梦是吉是凶:

吉,梦见坐电梯,电梯的升降是反映你生状态的起伏,预示着你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很快的爬到自己期望的位置上。

梦见电梯坠落是什么预兆? 大师帮你来解梦

  电梯坠落一般是极少出现的事故,大多都只出现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概率很小,可是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了梦中呢?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梦一般是白天所思所想的反映,做这种梦的话多少会有些不安,想知道是凶是吉,小编来帮你解梦吧!   一、梦见坐电梯坠落的寓意  梦见坐电梯坠落意味着:喜欢热闹的你,有趣的聚会当然不能错过啦!比平常多花一点点心思打扮是值得的。金钱上较有浪费倾向,刷卡付账前还是先考虑一下吧!老想着下班要去哪里狂欢,小心被老板盯上!  梦见坐电梯坠落的吉凶:基础安泰,长辈惠助,排除万难,而顺利成功及发展,繁荣隆昌,人缘殊胜,利荫六亲。【大吉昌】  梦见坐电梯坠落的宜忌:〖宜〗:宜会见国际友人,宜欣赏高雅艺术,宜崇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宜返乡,宜紫色围巾,宜清理马桶;  〖忌〗:忌怒斥小三,忌追跑打闹,忌接人下班,忌假深沉,忌杀害小昆虫,忌奚落专家。  二、关于“梦见电梯坠落”的相关梦境解析:  梦见电梯坠落,好的沟通可以带来好的工作运,重事业的野心逐渐展现,也有很好的学习机运,只要以全付心力,接受挑战的精神去做规划,在未来好长一阵子你都能发光发热  职员梦见电梯坠落说明您的财运:财运一般,想得太多反而让赚钱机会溜走,应酬开支依然较大,容易和朋友发生财务方面的纠纷。投资项目起落较大,总体增值机会较小。  青年人梦见电梯坠落下来主近期运势:如意,喜气洋洋,但是不能因此而散漫,流连于欢乐场所,招致坏运与劳苦。小心小偷闯空门。  青年人梦见电梯坠落下来说明这段时间您的运气:稳步上升,不久之后财运和事业运都会转好。  求职者梦见自己从高处掉下来预示找工作:求职运气走低,有情绪化的表现,一时不稳定的想法往往影响你的表现或最终决定。  梦到坐电梯从上面掉下来,只要是举手之劳可以帮助人的事,就别吝于伸出缓手,如果别人跟不上你速度的,也别去嫌人家的能力,是很有机会去结识许多身份背景不错的朋友来提升自己形象的。  三、梦见电梯的其它解梦  梦见电梯坏了  梦见电梯坏了,发生故障,表明你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将会遇到障碍,这时候要多加小心才行。  此外,对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时也会做这种梦,但是电梯停了,就表明自己恐惧性或有性障碍。  梦见电梯失控  梦见电梯失控,有两种可能性,其一表示环境出现变动动荡,其二则反映你心情的变化。  梦见电梯坠落  梦到电梯坠落或坠落的人,大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引起了失落感,或者是失去了对某段关系、某个问题的控制。  我不认为这种梦预示着危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个信号,提醒人们不要再假装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如果你饮食开始不规律、工作也开始拖拉,这些白天的信号跟梦中下坠的电梯一样,它们反映着同样的事情。有什么东西在离你远去,而你应该对此关注,至少诚实面对。清醒地认识危机,产生紧迫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样你就可以开始有不同的选择,就能找到最轻松、最有效的方式来纠正已经偏离轨道的一切。  梦见电梯停了  梦见电梯停了,说明你没有达到预期所期望的,或者你在不明智地追求不适合你的东西。  其实晚上梦见电梯坠落家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白天我们经常会坐电梯,但大家要把梦境和现实分开看,两者是白天大不同的。 梦见电梯坠落的相关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做梦见到的东西毕竟不是现实,但也存在一些相关的预兆之说,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土巴兔学装修!梦见电梯坠落

掉链子!注册资本30亿,沪一小区加梯工程却“烂尾”了

随着老房加梯工作不断提速

代建单位大批涌入

注册资本30亿的代建单位

你是不是觉得实力雄厚?

然而...事实却是...

近日,浦东新区

张杨北路512弄小区

居民张先生

在新闻坊同心服务平台上反映

他们小区26号、32号

两栋居民楼正在加装电梯

代建方中息(上海)

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亿

看上去资金实力雄厚

可没想到2022年11月项目开工后

不仅施工质量堪忧

出现多次返工

到现在也仅搭了一个框架

之后已经停工近半年

更加让人没想到的是

在施工期内

代建方法人代表竟然成了

失信被执行人

还被限制了高消费

如此情况下

这电梯还能保质保量的造起来吗?

注册资本30亿

这家电梯代建方却

一直掉链子...

在张杨北路512弄32号居民楼,记者看到,加装的电梯框架紧挨着居民楼,电梯井中有积水和垃圾,没有轿厢。一楼楼道地面被凿得高低不平,墙面破洞,电线从头顶穿过,路边堆满了沙砾。

尽管施工铭牌显示,此处加装电梯的项目竣工时间是今年2月,但事实上,现场俨然一副工地的状态。居民告诉记者,此处的加装电梯工程,已经停工近180天,而已完成的电梯框架还质量堪忧。

居民 杨先生:

我们这个合同2021年8月份就签了,然后他们一直断断续续,断断续续,然后催一次做一次,上一次到现在已经半年多,170天到180天没有动过了。

门洞的尺寸和实际的钢结构尺寸发生了偏移,整个钢结构来来回回就切割了三次,使用的材料和合同上约定的也不符合,是劣质的。

项目停工至今

电梯框架周围是高低不平的

路面和坑洞

楼道内有各种缠绕的电线……

看上去都是安全隐患

居民 杨先生:

整个电梯井一直存在这漏水的情况,夏天全是蚊子,一直没有人处理,我们这个整个是处于毛坯的状态,包括这里还有很多洞以及楼里面很多裸露的电线,一旦发生火灾隐情对居民来说非常不安全。

老小区加装电梯,需要申报、征询、筹资等,光一步步走完前期的流程,往往就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好不容易居民们达成一致意见,资金到位了,才能正式签订合同。

记者注意到,加梯楼栋与代建公司是在2021年8月份签订合同的,而等到正式开工,已经是2022年的11月,这中间又因为各种原因耽搁了一年多。

本来预估施工时间是四个月左右,2023年2月竣工的,可是眼见的现实是,不仅离竣工遥遥无期,而且每天进出楼道,看到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估计居民们盼了很久的电梯梦,几近破碎了。

那么,施工方到底是

一家怎样的公司?

居民:代建方是街道帮忙协调的

街道却否认了

记者了解到,与居民签订加装电梯代建合同的是中息(上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居民称,这家代建方是浦兴路街道帮忙协调的。

而街道方面却称,他们从不主动推荐电梯代建方,但默许对方进小区进行宣传推广。对这家电梯公司的背景调查,也仅停留在查看了对方的营业执照。

不过,记者注意到,中息的微信公众号上多次提到在2022年的1月和街道方展示了规划的电梯图片,也有街道工作人员在现场观摩图片。2021年的12月也提到了在相关街道办的指导和支持下进驻到小区,在居委会的门口进行了摆摊设摊。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不是我们引进过来的,是中息公司自己找过来的,街道本身也有加梯的任务,居民也有这样一个诉求,总要有代建公司去做这件事情。

记者:谁允许他进来摆摊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公司都能进小区摆摊的。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他是可以进来的,我们总是需要代建公司来做这个事情。

记者:他是个什么样的公司,你们了解吗?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搜过他的营业执照,相关资料搜过的,当时他提供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还是非常高的,看不出异常。

记者:他在上海还承接过其他什么项目吗?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一开始时候口头聊过。

记者:没有去实地看过?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没有。

记者:有没有落在文件上?比如进行过招投标,对方有没有给过材料?

浦兴路街道 社区管理办公室 工作人员 王芹:代建公司是和居民签合同的,不可能由街道出面去招投标,我们不指定代建公司。

记者从相关网站上查询到,这家注册资本30亿的公司法人目前是失信被执行人,已被限制高消费,涉案金额超百万。

据了解,该公司承包了浦兴路街道内21部电梯的加装工程,目前所有项目几乎都已停滞。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

目前一共是21部电梯,11部是在开工状态,其他的有的是属于还在办手续,有的是属于还没有开工,有一点点动作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

想要换个代建方公司

能实现吗?

时间成本很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迫切希望,要么可以换个代建方公司,让电梯保质保量地造起来,要么就把现有钢结构拆除复原。对此,社区办工作人员表示,此事或许还得从长计议。

记者:有没有可能街道介入以后,帮助居民换家公司 ?当中的难度在哪里?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从流程上来说,我觉得是可行的,可能时间成本会比较高,也需要中息公司配合。

记者:大概多久,有没有时间线?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很难说,因为中间还涉及到官司。

那么现在

还有没有可能换一家公司

把电梯造起来呢?

听听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建议

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陈欣皓:

首先这个合同是所有居民,包括业委会和中息公司签署的。如果通过民事诉讼方式去解决纠纷的话,那就意味着所有签署合同的这些居民都要作为共同的原告去起诉。

目前居民诉求,在法律上来说就是解除合同,要求中息公司恢复原状。在解除合同过程中,中息公司前期收取的款项,需要做如何返还,违约责任如何认定,都是法院需要去调查审理的范围,确实时间会比较长。

律师建议

在与加装电梯代建方签订合同前

应在相关网站上查询

企业资质以及涉诉信息

做好详细的背景调查

浦兴路街道方面表示

他们正在就相关问题

约谈这家代建公司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我们和中息公司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约谈也约谈过多次,他们基本上每次都表示我们会做的,每次都会给一个时间表 。

记者:确实是如何时间表进度在干活吗?

浦兴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王芹:并没有...

小坊有话说

如果说,这家代建公司真的是居民们自己找来的,那么街道方面在了解到有20多个加装项目都是这一家公司来承担,是不是也更应当主动介入,为居民守住安全的底线呢?

而对于小区的居民来说,作为合同的签约方,也理应对建设单位多一些了解,不能光听宣传,看到注册资金30亿,就认定是大公司能放心,还是需要请到专业人士审看合同,把把关,维护好自己的权益。

记者:康令侃

摄像:刘其伟

来源: 新闻坊

电磁弹射把“太空”搬到地面 “太空电梯”不是梦 大众或可体验

央视网消息:通过一段画面,回顾了前两天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带来的“天宫课堂”第四课。网友说,“博士乘组”的课堂生动有趣,真是长知识了。

地面上的火苗到了太空,变成了小绒球;太空“乒乓球赛”专用水球,竟被一口吞掉,航天员真是一滴水也不浪费;大小钢球对对碰,动量守恒的定律复习到了;还有网友说,我女儿说了,她长大也想当航天员。

其实,“天宫课堂”所展示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空间站所处的微重力环境,为大家展示了地面上无法实现的实验效果。我们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正是要利用微重力、辐射等独特的太空环境,开展科学实验、揭示科学规律,推动空间科学水平的提高。

追寻微重力 电磁弹射把“太空”搬到地面

微重力环境是很独特、很珍贵的实验条件,长期的微重力环境目前只能在太空才能找到。为了更经济、更简便地获得这种微重力实验条件,科学家们其实一直在努力。

前不久,我国一座可以用电磁弹射实现微重力的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近日已经开始了首批微重力实验。这个装置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这也是亚洲首个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

整个实验装置的内部是一个钢架结构,就像是一个大电梯。工程师介绍,整个实验装置没有一处使用焊接,所有的连接是靠4万多颗螺栓,精准地铆钉在一起。

电磁弹射实验舱 获得4秒微重力环境

在这个“大电梯”中间,电梯“轿厢”的位置,这个圆筒形,能够上下移动的装置,是整个实验装置的核心——实验舱。它直径1.2米、高2米、重500公斤。这个实验舱里面装一些实验样品,然后把实验舱以每秒20米的速度向上弹射出去,然后实验舱再回落下来、在这过程中,就可以给这里面的实验样品提供4秒钟的微重力环境。而弹射的过程,利用的是电磁弹射技术。

正规划建设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

目前,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已经开始了首批实验。而更大规模的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也正在规划中,其能力水平将进一步拓展提高。

相对于4秒微重力装置,未来新一代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的各项指标将进一步提升。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技术验证条件。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电磁技术研究室主任 张建泉:一旦我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到一定程度,我们安全性问题都验证没有问题了,我们人也是可以进去里面进行,包括像航天员的失重训练,或者说普通大众的失重体验,或者我们叫太空体验,也是可以在基础设施里面去做的。

“太空电梯”不是梦 未来大众或可体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现在还只是实验样品能坐在这个电磁弹射实验装置里体验太空微重力。将来,等更大规模的实验装置建成并运行成功后,也许我们普通人不用到空间站,在地面就能坐着“太空电梯”去体验航天员的奇妙感受,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之下,人们的许多梦想已经实现,还有更多的梦想将变为现实。

来源: 央视网

接诉即办,创新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方案”

“房子住进来快20年了,一直拿不到房本,生活里各种麻烦事!”

“这两天大风降温,感觉暖气不够热!”

“年岁大了,腿脚越来越不方便,这老楼啥时候能装上电梯!”

……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新时代首都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幸福”。北京市委市政府牢记“国之大者”,用一根热线“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落细落小、多办实事、办好实事,将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把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撬动了一场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从“吹哨报到”,建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到12345热线牵引接诉即办,“闻风而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再到“每月一题”集中攻坚,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迎来4周年。12月18日,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举行,发布《坚持人民至上 共创美好生活——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为探索更有效的城市治理模式贡献“北京经验”、拿出“北京方案”。

“不怕群众嗓门大,就怕群众不说话。”4年来,北京接诉即办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构建起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主动治理的为民服务机制。到目前,已受理群众反映1亿多件,诉求解决率、满意率从53%、65%分别提升至94%、95%。越来越多市民首都城市治理变革带来的红利。

赋权明责,资源下沉,打通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堵点”

“住了18年,捧上心心念念‘大红本’的那一刻,心里沉甸甸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海淀区清河街道清河文苑小区1号楼首批居民,一说起去年底拿到“迟到”近20年的房产证,仍然百感交集。

清河文苑小区1号楼2003年交付使用,1至4层规划为商用房,因种种原因一直无法竣工验收。5层以上的256户居民跟着“吃了瓜落”,房产证一卡就是近20年。

“这几年楼里三部电梯坏了一部,两部‘带病’运行,窗户护栏生锈老化,有脱落危险。可没有房产证,无法启用公共维修资金,问题只能一拖再拖。”毛纺南小区社区原党委书记祖砚铭说,拿不到房产证,成了256户居民多年的心病。“2019年市民投诉热线都打‘爆’了,有一个月接了500多件投诉。”

2019年,北京市12345热线改革。街乡镇管辖权属清晰的群众诉求被直派街乡镇,提升响应速度和解决力度。然而,群众吹了“哨”,街道却犯难。“看得见管不了,干着急。”清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思君说,街道长期权责体系失衡,统筹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街道的“尴尬”很快在改革中改变。北京先后出台文件,向街道赋予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等“六权”,并把城市管理监督员、治安巡防队员等16类协管员队伍、13万余人从市、区职能部门下沉至基层一线。同时,优化街乡机构设置,将街道原来“向上对口”的20多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直接服务居民的“6室1队3中心”。

通过改革,打破行政组织“条块分割”,实现权力下放、力量下沉,大大增强了部门联动,有效凝聚起治理合力。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蔡明月表示,如今12345派单到街乡镇后,基层政府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快速响应诉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哨声”再次响起,市、区两级政府,街道、社区和开发商积极“报到”。2021年9月,依据“尊重历史、无错优先”原则,居民房产证脱离商用房单独办理有了依据。清河街道与海淀区人大代表商讨方案,向区里申请专项资金,先行垫付解决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小区电梯换一部修两部,锈蚀的窗户护栏全部更新。接着,清河街道将项目规划、建设、测绘、交易、缴税、办证等各环节纳入议事平台,疑难问题在专班联席会上解决。到2021年12月中旬,256户居民除11户因户主去世、出国等个别原因暂无法办理,其余都如愿拿到“大红本”。

为解决好群众身边事,北京始终抓住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城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目前,全市16个区和经开区、343个街乡镇、3440个社区、有条件的村均建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整合区域内中央单位、国有企业、高校等单位资源,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带动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通过党建引领,“小街道”也能携手“大部委”。西城区月坛街道辖区内有20多家国家部委机关。街道、社区两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动员驻区中央和国家机关、市属单位、“两新”组织参与共建共治。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中心为22个社区的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中国职工之家建立月坛小哥驿站,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午餐。

走进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2345市民热线话务大厅,电话声此起彼伏。1700多名工作人员轮流不间断提供服务,全年7×24小时快速受理诉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主任张波说,343个街乡镇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全部纳入接诉即办。首接单位负责到底,根据轻重缓急分级办理,向来电人、12345热线“双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一声哨响”“一通电话”串起不同部门资源,相关单位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到群众家门口现场办公、集体会诊,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4年来,12345热线响应率保持在100%,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有困难打12345”“12345真管用”,成为北京市民普遍的心声。

考核驱动,压实责任,干部“眼睛向下”守好百姓日子

街道党工委书记当起市民热线话务员,管用吗?

“楼上住了好多人,夜里折腾,挪椅子、唱歌,闹得没法睡。”不久前,市民张先生反映,大兴区首座御园小区有人“群租”,希望政府“抓紧管管”。

观音寺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德刚放下电话,立即安排查证。多部门联合执法,入户拆除隔断。从“接”到“办”,只用了10多个小时。

为激励干部为民办事,北京将接诉即办工作情况纳入年度党建述职评议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日常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对每月排名靠后的街乡、部门党组织书记,由市委组织部进行约谈。同时,建立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这“三率”为核心的考评指标体系,每月考核通报,形成“赛马效应”。

北京市委定期召开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区委书记就“三率”成绩现场“应考”,汇报亮点、剖析不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现场点评——直接点名,有弹有赞,见人见物,直截了当。

“书记抓、抓书记”。全市各级党组织、政府被调动起来,各区党政“一把手”承担接诉即办主体责任,各街乡“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对12345热线直派的群众诉求亲自督办。

今年8月,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钟声胡同一、二号楼改造成了社区的头等大事。根据12345热线诉求分析,街道、社区决心给困扰群众的老楼“治病”,先改群众最急迫的上下水问题。

小区产权关系复杂,面临立项、资金等多重难题,而最难的,是统一思想。社区党委书记刘丽欣带着社工挨家挨户解释政策,开展动员。截至8月底,仍有32户未签订改造同意书。8月30日下午,街道党工委把居民代表请到一起。

“想听听大伙意见,咱自己的事自个儿说了算!”时任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婕简单开场,把话筒交给居民。

家住一楼的李女士快人快语:“老母亲行动不便,孩子马上开学。改造期间用不了卫生间,洗澡也是大麻烦。”

“老楼改造一般‘带户作业’。确有不方便的,街道联系共建单位,按优惠价提供两周酒店住宿。咱们克服短期麻烦,换来的是长久方便。”街道副主任张玉成耐心说服。

当面锣、对面鼓,有疑问、有解答,思想疙瘩解开了,事儿也就好办了。目前,改造工程正持续推进。

“接诉即办,就是促使党员干部身子下沉、劲往下使,办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西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任谭高强说。

接诉即办,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民生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五性”,即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都是紧扣民生二字。北京围绕百姓需求调配资源,通过80项分类和350个细项对各区进行综合评价并考核排名,构建起“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有了“三率”的驱动,“七有”“五性”的指挥,各级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围着群众转、沉到一线干,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东城区,社区专员把办公桌搬到社区,每天走访入户,做居民的“首席接诉员”。在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华贸社区居委会撤掉办公桌,10名社工没有固定工位,全部包片入户。

党员干部的工作理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办实事,事办了,群众并不买账。接诉即办4年来,干部“按群众需求上菜”,从“想给群众干点啥”转变为“群众想让干点啥”,把百姓意愿摆在中心位置。2022年10月,延庆区香水园街道石河营东社区工作人员在安全巡查中发现,1栋居民楼下的自来水井出现漏水。从发现水管破裂、购买维修材料到修复完成、恢复正常用水,仅用1个半小时。

“预付费卡退费难相关诉求有上升趋势,请大家提前关注辖区商户动态。”在丰台区市场监管局“接诉即办大数据指挥平台”屏幕前,投诉举报指挥调度中心主任王聪每天根据数据预期情况,第一时间发布风险预警。“我们要跑在问题出现前面,确保消费者‘不踩雷’。”

精准“画像”,数据筛查,“每月一题”推动“未诉先办”

大城之治,机杼万端。作为一座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每天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老百姓获得感、满意度?

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是汇集民生大数据的“智慧中枢”。北京接诉即办4年来,12345热线发挥“探针”作用——

群众反映排前十的问题是什么、变化趋势怎样、相关单位承办事项进展如何……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目了然。而12345热线“小时报、日通报、周汇总、月分析”,则是对城市的系统“体检”,全面感知市情民意,为首都城市治理精准“画像”。

用好“数据富矿”,精准“辅助决策”。2021年以来,北京把接诉即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根据上一年度群众诉求总体情况,综合考虑诉求数量、频次和分布区域,经过大数据“筛查”,“算出”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治理堵点,建立“每月一题”机制。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标本兼治,推动接诉即办从“有一办一、举一反三”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

“随着一大批群众身边事的解决,也留下不少共性的、难啃的‘硬骨头’。”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孙舫介绍,“每月一题”许多是历史遗留的痼疾顽症,群众期盼高、涉及利益广、解决难度大,需要提升治理理念,扭住一类问题寻根究底、源头发力,推动城市治理“向前一步”。

2021年,北京“筛查”形成房产证办证难、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等12方面、27个问题,分别由一个市级部门牵头主责,开展专项治理。“房产证办证难”作为“每月一题”开年第一题,市规自委牵头负责,出台相关政策,把开发建设单位与购房人的责任分开,优先为无过错的合法购房人办理房产证。截至目前,共有444个项目、34.2万套房屋打通了登记路径。由此,“无错优先”成为创新思路,正推广到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领域。年终盘点,“每月一题”涉及的27个问题治理效果显著,共完成600余项任务,出台110余项政策。

一锤接着一锤敲。2022年,北京精准锁定老楼加装电梯、物业服务不规范等17个痛点难点,集中攻坚,截至目前已出台近100项政策,完成400余项重点任务,第三方公众满意度91.93%。作为“开年第一题”,老楼加装电梯由市住建委牵头抓总,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今年新开工加装电梯1322部,很多老旧小区的居民圆了多年的“电梯梦”。

高频事项盯得紧,重点区域不放过。

北京将市民诉求量排前十位,以及常住人口20万以上、需补短板的街乡镇,作为治理类街乡镇,硬件、软件一起提升,治理、服务同时推进,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引发诉求的重点难点问题。各承办主体也探索“冬病夏治”“周期防治”,将诉求工单转变为主动治理任务。

号称“亚洲最大居住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曾经就医困难、学位短缺、交通不畅,被戏称为只能“睡”。针对“回天”顽疾,市、区政府联合发力,依托群众投诉最集中的事项,部门会诊、联合施策,累计实施100余个项目,开通回龙观自行车专用道、建成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吸引人大附中、清华附小等优质教育项目落户招生……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实施102个重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加快推进。今年4月龙泽园街道退出市级督导,回天地区治理类街乡镇清零摘帽。经过3年多督导治理,已有近30个治理类街乡镇达标退出。

从“闻风而动、有一办一”,到“抓住共性、打包解决”,再到重大民生问题系统梳理,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大大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靶向性。4年来,一批居民投诉率高的“老大难”,如违章建筑、环境脏乱差、停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一批菜市场、便利店、口袋公园、健身广场等便民利民设施相继建成。群众纷纷反映,诉求响应更快了,问题解决更及时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高了,接诉即办是“近在眼前的获得感”,彰显了首都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责任担当。

汇聚民智,铸就良法,“法治力量”固化“改革成果”

“总有个别人希望实现不合理诉求,匿名或编造虚假名字,短时间内反复拨打热线,占用公共资源。”2021年6月,6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在东城区征求意见时,一位社区工作者建议实名制限制滥用热线。

也有市民不同意:“实名制后,打12345热线,会不会遭到相关责任人报复?”

吸收双方意见,并反复论证后,《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最终明确“诉求人应当如实表达诉求,并对诉求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涉及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商业秘密等依法受到保护”。

民主,始于人民意愿的充分表达。为增强市民热线的法治力量,北京市启动制订《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第一步便是收集民意,要求直抵基层、直通一线。

2021年4月的一天,家住丰台区安定东里的魏佳文起了个大早,仔细检查发言材料。

“这份材料,集中了身边人的智慧!”魏佳文接到邀请,作为拨打过12345热线的市民代表,参与由北京市人大有关工作机构组织的座谈会,为接诉即办立法建言献策。“前后半个多月,征询意见建议。一条条好建议、一个个妙点子,从讨论中‘蹦’了出来。”

从市民代表到市领导,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纷纷走进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走到群众身边,倾听百姓心声,广泛征求意见。

“白天去,怕家里没人。晚上去,又怕打扰居民休息。”在房山区拱辰街道伊林郡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季丹通过在楼门设置“微心愿”收集箱的方式,把“移动办公桌”摆到单元门口。来来往往的居民,只用几分钟,就可以把建议留下。

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伊然把条例草案做成幻灯片,逐条向居民讲解,听取意见;延庆区百泉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主任沈石立用“诉求问题+姓名”的方式,将200多个诉求人的电话号码存到手机,挨个询问;海淀区人大代表们将征求到的建议汇集成“书”,送至市级人大代表案头……

此外,北京组织各界别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开展座谈调研,形成立法参考意见。“只有全民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王金山说。

围绕群众“小事”做好立法“大事”,让来自群众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接诉即办立法过程中,面向社会三轮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征集1.1万名人大代表和6.7万名基层工作人员、市民群众意见,汇集各方意见建议9000余条,并认真研究吸纳到法规草案中。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市民广泛参与,把基层共治的成果写进了这部法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说。

汇聚民智,铸就良法。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从明确“全面接诉”,到强调“首接负责”,再到要求“限时必答”,接诉即办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针对市民反映的高频难点问题,北京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制定颁布了《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等进行了修订,用“法治力量”固化“改革成果”。

民主,落实于人民意愿的有效实现。实现的效果如何,还要群众评判。在北京,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纳入12345考核体系。诉求反映人可基于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指标,对诉求响应情况、解决情况、办理效果及工作人员态度作出评价,考评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真正做到“城市工作好不好,市民说了算”。

“老百姓有地方说话,说了有人听,听了有落实、有反馈,还可以进行评判,‘接诉即办’让人民民主达到了新高度。”北京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鄯爱红说,接诉即办改革以市民关切问题为导向,以为民纾困解难为动力,以市民满意为目标,坚持民主与民生相通、民主与民心相通、民主与民力相通,书写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篇章。

科技赋能,服务提升,用更多实绩回应人民美好期待

接诉即办改革经过4个年头,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科技赋能是一个突破口。12345热线转型升级,从接诉服务平台转向民生大数据平台、城市治理平台。”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张强说。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北京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将建设智能受理系统和智能知识随行系统,实现接单、派单、分析、预警、评价各流程智能化,推动数据治理场景化应用,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同时,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其他城市管理系统协同发力,形成解决市民诉求的合力。连接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和城市管理网格平台,实现“热线+网格”深度融合。推进群众诉求、民生大数据与“城市大脑”融合,实现“全域感知、深度思考、快速行动、确保安全”。

“风这么大,公交车一直不来,脚都冻木了”“昨天在雪地里等了一个小时车才来,回去就感冒了”……每年冬季,都有密云区居民拨打12345热线或通过网络渠道反映“等车难”问题。平台根据问题分类和点位自动“派单”到密云区交通局。通过深入调研和群众走访,密云区交通局与知名科技公司合作,在手机地图App实现密云公交实时查询,让乘客在公交车临近时再出门乘车,减少户外等待时间。

科技赋能,支撑急事急办。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接诉即办进入应急模式。12345热线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疫情防控”专区,实行涉疫情诉求全天候“小时报”,定期总结涉疫情诉求规律,为研判防控形势提供决策参考。开辟涉疫紧急类诉求响应“生命通道”,对物资供应、核酸检测等问题提级响应、加快处置、重点督办;对就医等紧急类问题,热线与公安、经信等部门建立专项工作群,一事一交、随接随交、加快处置。针对人工服务高峰时段难以接通等问题,上线“机器人系统”,实现涉疫诉求智能派单、语音自助服务,加快对涉疫诉求的响应和反馈速度。

在制度层面,接诉即办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将面临哪些新课题?

9月22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在现场,委员们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

部门报到“人到权未到”“人来事未了”;

对主动治理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激励不足;

基层面临重复上报、多头对接……

面对提问,各区县、单位负责人不搪塞,不回避,谈当前难点,谈改革创新——

大兴区探索合理诉求上门办、不合理诉求上门劝、咨询建议上门谈的“三上门”群众工作法。石景山区启动“热线+网格”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协同治理、主动治理、智慧治理、长效治理。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探索“党建引领、协商民主、契约治村、不诉自办”模式,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基层干部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诉即办中“诉”的数量或将慢慢下降,但“办”的难度反而与日俱增,未来的治理课题将普遍带有综合性特点,往往不能“一办就成”,基层压力也会凸显,求解的过程就是啃“硬骨头”的过程。“接诉即办改革要行稳致远,需要不断凝聚各方共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明确政府和市场、社会责任边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李放说。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

如今,接诉即办改革走出北京,走向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我们继续推进这一改革制度化规范、专业化提升、数字化转型、系统化集成,用更多实绩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张强表示。(记者王明浩、涂铭、乌梦达、王君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