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取个有佛缘的名字女子(取个有佛缘的名字)

取个有佛缘的名字女子(取个有佛缘的名字)

徐志摩一岁时即得佛缘,僧人预言:必成大器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这首《再别康桥》,可谓家喻户晓。

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其实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01

徐志摩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出生于一个虔诚奉佛的家庭,祖母深信佛教,他自幼经常跟随祖母一起到浙江的许多佛寺烧香礼佛。

徐志摩一周岁的时候,曾有一个法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这个孩子将来“必定能成大器”,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徐志摩1918年留学美国前夕,父亲徐申如为他更名为“徐志摩”。

从此,这个名字就成了他终身使用的名字。

02

成年之后,徐志摩经常会到深山古寺中去住上一两天,感受—下古寺的静谧和僧人的生活。

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文作品里都有反应。在《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和《天目山中笔记》他写了两篇描写佛寺的生活。

当时,徐志摩和妻子陆小曼来到常州,听闻天宁寺僧人礼忏做法会的梵呗唱诵,他被吸引了,写下《常州天宁寺闻礼阡声》。他在文中写到:“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03

徐志摩还写到:“这鼓一声,钟一声,罄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漫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一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罄,谐音盘礴在宇宙间一一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一一星海里的光彩,大干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佛寺中每当举行经忏法会时,钟鼓、木鱼、大罄、铛铪等法器交错敲击,与僧人的诵经赞佛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悦耳的梵呗之音。

徐志摩远离尘世的喧嚣,静下身心,来到天宁寺参与僧人的经忏活动,近距离听闻僧众做法会的美妙梵音之声时,诗人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此起彼伏的佛乐之声对自己身心的召唤和洗礼,使诗人分明感受到一种天地人神交相感应的和谐。

04

徐志摩虽然游览佛寺,但并不是公认的佛教信徒,然而他从僧众礼忏诵经的梵乐声中,体会到了世间难有的享受。

自己似乎也从尘世烦杂的俗事中,得到了一种久违的解脱,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回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遨游天地。

《天目山中笔记》徐志摩到杭州天目山游玩,在深山古寺中,诗人感受到了俗世中从没有过的静谧与安宁,看到了爱岗敬业的敲钟僧人和为洗刷罪业住茅棚修苦行的隐居僧。

该文开篇就以《妙法莲华经》中几句偈语作为引言:“佛于大众中,说我尝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如果佛缘定三生,你想和谁在一起?前任……

在一次缉毒中,德江为了掩护队友,被毒犯的子弹击中头部,当场死亡。清明,德江的妻子黄菊去北国陵园扫墓。黄菊手捧一束白荷,静静坐在德江的墓碑前,唠叨着一些心事给天国的德江听。不多会儿,天上飘起丝丝小雨,黄菊对着墓碑上德江的照片,酸楚地说她该走了,明年的清明再来看他。

走了几步远,黄菊又发现了那个古怪的青年。他是个瘦高个,戴一顶鸭舌帽,手上捧一个骨灰盒,正指使两个民工在陵墓区劳作。看来他又要立一块墓碑了。

去年的清明,黄菊就见证过他亲手埋葬了一个亲人的骨灰。守墓人陈老汉说,青年姓李,叫李孤,他买下了几块墓地。

两个民工卖力地挖坑,立碑。李孤显得神情凝重,新立的墓碑上,镶有一个笑容很甜的女子相片:妻子乐华之墓。黄菊惊呆了,李孤的妻子也死了!

太恐怖了,李孤的亲人死得那么集中,死期全在清明。黄菊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逃离了北国陵园。

黄菊是北国医院的护士,女儿恩施是德江的前任妻子所生,黄菊嫁给德江时,恩施才3岁。虽然黄菊为了恩施,选择了节育手术,她不想生下一个孩子,怕恩施得不到母爱。然而她错了,3岁的小人儿怪得很,竟然知道黄菊不是她的亲生母亲,骨子里一直跟她有代沟。恩施选择了逃到德江的老家,选择了没有爸妈的照顾,而情愿跟一对老人在乡下过着清苦的日子。长大后,恩施考上了北国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了北国城市,虽然她每个月都会往德江的家打一次电话,但她始终只叫黄菊阿姨,从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黄菊一直默默承受着恩施对她的偏见。

德江牺牲后,恩施的态度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她在德江的葬礼上,面对着哭得嘶哑的黄菊,叫了她一声妈。她搬回了黄菊的家,住了进去。黄菊所有的委屈终于释放了,她和恩施生活在一起,变得完全是母亲与女儿的版本。

一天,黄菊正在交接班。她记得是恩施的生日,她要早早回家,为恩施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她还未脱下护士衣,就接到一个电话,恩施正在医院的急救室,是一起严重的追尾车祸,恩施乘坐的的士被一辆失控的货车撞下了护栏,跌下了3米深的阴沟。原来恩施下班回到家后,又跑出去买蛋糕,这是她和黄菊在一起过的第一个生日,她很看重。她的生日蛋糕就放在的士车位上,被颠得稀巴烂。

黄菊急忙赶到急救室,抢救已经结束,恩施躺在病床上,只剩呼吸。医生告诉黄菊,恩施因脑部受到激烈震荡,现处于昏迷期,能不能醒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黄菊听后,泪流满面。回到家中简单收拾,准备住到医院,全心全意照顾恩施。

恩施房间的门微掩着,黄菊推门进去,看到书桌上恩施的笔记本电脑开着,电脑桌面上,有个QQ的头像在闪烁,原来恩施开着QQ。黄菊本想关了电脑,可无意中她点到了那个跳跃的QQ头像,一个名为 “清明雨”的网友给恩施发了消息,是祝她生日快乐,最后一条,问她到底在哪儿,为什么没有回话,是不是出了什么事?黄菊看到那个 “清明雨”还在线上,就替恩施打字过去:恩施出车祸了,在医院。谢谢你的生日祝福。然后黄菊关了电脑。

等她赶到病房,却意外地看到一个青年男子,正在病房静静地守着恩施。桌子上放着一大束鲜花,来人正是恩施的网友 “清明雨”。黄菊与他面对面的时候,一下吓住了,怎么会是他? “清明雨”竟然是她在北国陵园遇见的李孤。

黄菊一下子接受不了,怔怔地失了魂似的。

李孤悲伤地说:“阿姨,你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黄菊摇摇头,问他和女儿认识多久了,李孤说才3个月。3个月前,不正是清明吗?李孤在埋葬了妻子乐华之后,就认识了恩施,太不可思议了。

黄菊再也忍不住了,她扯着李孤的衣袖,把他拉到了病房外。她要他最好离开恩施,她只有这一个女儿,她不想她再发生什么事。恩施的病房不欢迎他,要他立即走,以后再也不要找她的女儿了。

李孤不知所措,他说他和恩施刚刚确立恋爱关系,怎么可以拆散他们呢。恩施是唯一使他心动的女人,他不能轻易放弃,再说,现在恩施的生命不测,他更不可以在这紧要关头弃她而去,他做不到,请黄菊不要阻止他。

二人的争吵,使得医生不得不干预,医生劝走了李孤。

恩施的病情不容乐观。几天过去,仍旧昏迷不醒。照这样下去,凶多吉少。医生建议黄菊要对恩施施以手段,刺激恩施醒转过来,医生说可以用亲情倾诉的方式。

对于恩施,她们之间有代沟,恩施搬回家住才不久,黄菊对恩施的过去并不了解,她能跟恩施讲述回忆的,也只能是短暂1年里的琐碎,要不,就是她和德江的过去。黄菊向医院请了长假,整日就在恩施的耳边讲那些芝麻事。恩施对父母的记忆,压根儿就是很少的,完全刺激不了她的脑神经。

医生看到黄菊累得嘴皮子起泡,却毫无效果,问她可不可让那个每日送一束鲜花来的李孤试试。提起李孤,黄菊咬牙切齿,那个刽子手送的鲜花,都被黄菊扔在病房外的垃圾篓里。黄菊看了一眼昏睡中的女儿,终于同意了医生的建议。

李孤得以接近恩施,他拉着恩施的手,说她瘦了,他们虽然才认识3个月,却仿佛缘定三生。

本来,恩施的生日,李孤是执意要和她一起庆祝的,恩施却说,有一个人与他同等重要,是她的后妈黄菊,她从没有与后妈过过一次生日。这次,她要在后妈的怀里体验一次拥抱,发自内心地叫她一声妈。

恩施是善良的,她每个月都会选择在领完工资后去孤儿院,带着采购的大包小包的礼物,去看望那些被遗弃的孤儿。恩施给孤儿们唱歌,教他们画画,陪他们哭,陪他们笑,成了孤儿们的好姐姐。

李孤也是每个月都会选择在某一天去孤儿院,从他的私人轿车上,拿下一大堆的物品。李孤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孤儿们分享他带给他们的物质快乐。李孤也是孤独的,他是一个孤儿,就是在这间孤儿院长大的,是好心的院长收留了他,并且资助他上学。内心孤独、外表冷漠的李孤,凭着不屈的精神,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他永远不会忘记孤儿院这块小小的天地。

李孤与恩施去孤儿院的日子没有一天是重合的,直到3个月前,他们选择了同一天,在孤儿院碰到了一起,一下子就擦出了爱的火花。

他们都是没有家的孩子。

恩施说她每次到孤儿院都感到很幸福,好像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虽然她有父亲和一个后妈,但她从小就 “埋葬”了他们。她是一个古怪的孩子,自小就认定自己是一个孤儿。直到这次父亲逝世后,她才醒悟过来,才想到要去寻找家,去弥补对后妈的愧疚。

李孤说到这儿,黄菊的眼睛潮湿了。李孤也是,不过李孤勉强笑了一下,他接下去说,他要讲给恩施听,她想听他却还没来得及说的他的故事。

李孤到底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没人能给他答案。李孤是在清明被上坟的孤儿院院长捡回孤儿院的,李孤也是院长后来给他取的名字,李是院长的姓。从小到大,李孤的心中一直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跟别的孩子一模一样的家,现实却不能实现他的这一愿望。

直到有一次,他清明到北国陵园散心时,偶遇了一个没人打扫的墓碑,墓碑上是一个女子,死于清明。李孤的心为之一震,他固执地认定,这个没人打扫的墓碑,正是他母亲的。他在这块墓地旁又买下了几处空地,带来了一个空骨灰盒,立了块墓碑,是他的父亲。他凭感觉给父亲画了一张画像,就贴在墓碑上。每年的清明,他去扫墓的时候,就会再立下一块亲人的墓碑。

李孤原本打算就这样子过完一生。他已经拥有了陵园中最密集的家人墓群。清明扫墓,他感到很欣慰,他为自己假想出来的所谓 “家的团圆”感到莫名的幸福。

认识恩施后,李孤才知道,恩施可以给他另一个活着的家,明年的清明,他不需要再增加一个虚无的墓碑了。

所以,恩施,你一定要醒过来。李孤泣不成声。

奇迹发生了,恩施的手动了,并且伸到了自己的额头上,摸了一下。她在喊痛,是头痛。

隔年的清明,在德江的墓碑前,黄菊带着恩施和李孤前去扫墓。拜祭完后,路过李孤的 “家族墓群”,3人默默站立。这时候,淅淅沥沥的细雨又飘洒了下来,迷蒙了扫墓人的眼……

— END —

出自《故事林》杂志

2016年7月上半月刊

栏目:情感魔方

原文标题:《家的团圆》

作者:许建立

徐志摩一岁时即得佛缘,僧人预言:必成大器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这首《再别康桥》,可谓家喻户晓。

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其实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01

徐志摩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出生于一个虔诚奉佛的家庭,祖母深信佛教,他自幼经常跟随祖母一起到浙江的许多佛寺烧香礼佛。

徐志摩一周岁的时候,曾有一个法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这个孩子将来“必定能成大器”,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徐志摩1918年留学美国前夕,父亲徐申如为他更名为“徐志摩”。

从此,这个名字就成了他终身使用的名字。

02

成年之后,徐志摩经常会到深山古寺中去住上一两天,感受—下古寺的静谧和僧人的生活。

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文作品里都有反应。在《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和《天目山中笔记》他写了两篇描写佛寺的生活。

当时,徐志摩和妻子陆小曼来到常州,听闻天宁寺僧人礼忏做法会的梵呗唱诵,他被吸引了,写下《常州天宁寺闻礼阡声》。他在文中写到:“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03

徐志摩还写到:“这鼓一声,钟一声,罄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漫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一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罄,谐音盘礴在宇宙间一一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一一星海里的光彩,大干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佛寺中每当举行经忏法会时,钟鼓、木鱼、大罄、铛铪等法器交错敲击,与僧人的诵经赞佛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悦耳的梵呗之音。

徐志摩远离尘世的喧嚣,静下身心,来到天宁寺参与僧人的经忏活动,近距离听闻僧众做法会的美妙梵音之声时,诗人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此起彼伏的佛乐之声对自己身心的召唤和洗礼,使诗人分明感受到一种天地人神交相感应的和谐。

04

徐志摩虽然游览佛寺,但并不是公认的佛教信徒,然而他从僧众礼忏诵经的梵乐声中,体会到了世间难有的享受。

自己似乎也从尘世烦杂的俗事中,得到了一种久违的解脱,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回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遨游天地。

《天目山中笔记》徐志摩到杭州天目山游玩,在深山古寺中,诗人感受到了俗世中从没有过的静谧与安宁,看到了爱岗敬业的敲钟僧人和为洗刷罪业住茅棚修苦行的隐居僧。

该文开篇就以《妙法莲华经》中几句偈语作为引言:“佛于大众中,说我尝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四大名著里那些唯美的名字,意味深远

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就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红楼梦》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水浒传》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西游记》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三国演义》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同样的,四大名著中的人名,由于社会环境、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小说中的人名也赋予了丰富内涵,意味深远。

《红楼梦》:雅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讲求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珠宝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多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名如其人,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作风的绝妙讽刺等等。

邢岫烟:

邢岫烟文彩不如非烟,但意境好,越剧唱“一朵轻云刚出岫”,只是烟总是轻薄之物。

宋·陆游《万卷楼记》:“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暮万态。”

秦可卿:

超凡脱俗!亲可情,滥情,可和任何亲近的人发生奸情。但是仔细考察,事情可能并不这样简单,似乎里边还有其他隐情。

林黛玉:

“林”字取林黛玉乃绛珠草所化,自然之木,花草之芳;“黛”是一种画眉用的黑石,曹雪芹的北京西郊故居旁有条小溪,水中便有这种黑色的石头,在小溪的上游头还发现了一块巨大光滑的岩石,也许曹雪芹写《石头记》的灵感就是从这里获得的;“玉”乃石之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代表纯粹,代表菁华,代表美好。

花袭人:

这个名字实在取的相当销魂,袭人,袭人姓花,名字里有个“花气袭人知昼暖”的典故,贾政听了都摇头,骂宝玉专会这些“精致的淘气”。而晴雯、麝月、秋纹、碧痕等等,更是透着富贵小闲人的文青气质,一听就知道,背后有个专爱吟风弄月的主子。花的姿色俱佳且香气迷人,却在背后给你温柔的一刀。也喻示了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晴雯:

书中有解,日边霞云,可恨是“彩云易散”,亦即“情文”,可见晴雯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

麝月:

麝为鹿宝,月乃夜华,虽然麝月的性格很平淡普通,但曹雪芹还是很喜欢她,许多红学家认为麝月的原型在曹家败落后依然跟随曹雪芹很长时间。

茜雪:

小说刚开始,她就因为一杯茶的事故被贾宝玉赶出了贾府,果然有点“歉意”,等待“昭雪”,脂砚斋说“歉雪”在后四十回出来了,探望监狱里的贾宝玉,果真如此方如其名。

薛宝琴:

大气明媚,如果叫素琴,就太清淡,宝琴就贵重了。琴又是雅致之物,与钗这女子首饰比起来就显得超脱,这是个比较稳妥有福气的名字。

茗烟:

指的是茶上的雾气。古人有诗云“白云堆里茗烟青”,宝玉亦曾写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可见无论是作者,还是宝玉,都恋恋于茶雾之美,只是这种极静态的雅致,实在安不到活蹦乱跳的茗烟身上。

紫鹃:

“紫”是红的极至,杜鹃被认为是最善解人意的鸟,有“杜鹃啼血”一说,紫鹃是黛玉闺中益友。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寓“琴棋书画”四艺,同时也暗喻她们主人的特点、爱好和艺术修养。不愧是曹雪芹起的,相当有造诣。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

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春天本来就很短暂,更何况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就更短了。也有人认为是“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灭亡的原因。

《三国演义》:雄

刘备:

老子曰: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简而译之:道虽化生万物,德虽蓄养万物,虽长育、安定、覆养万物,却是化生而不为己有,兴任而不恃己能,长养而不自以为主宰,像这样微妙深远的力量,就是玄德了。

玄德者,盛大之德,无所不包,微妙深远,与“备”相呼应。

刘备的一生一直在兑现着他的承诺。二弟被东吴所伏杀,他义无反顾的因小失大,不顾国政大事,一心要报仇,兑现结义之情,试问历史上有几人?不久三弟遇害,更是悲痛欲绝要报仇,最终魂归白帝城,含笑去追等在黄泉路上的两兄弟。

帝王霸业几十载,终究朽骨土中埋。也许刘备早已看透了这一切,倒不如追随手足而去,留得个义字在人间,反成为千古佳话,万世英豪。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惟恐明白,但总是明白,从来没不明白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不得不说,名与字的呼应是一种多么巧妙的不经意的雕琢:亮似一烛,其光明自孔洞透出,遂照亮了西蜀半边天。恰如我们今天的小孔成像,孔后面到底有多大能量,令人无法捉摸,深邃而不见底。亮之治世,一孔之光足矣。名如其人。

《黄帝内经》云: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孔明正是这样一位应运而生的大至之人,他只是来完成他的使命而已。所以他给自己取字号卧龙。其龙不必飞行御天,半卧中云行雨施而已。其并无成龙之心,却有辅龙之功。应运而来,应运而去。龙形始终为得伸展。

关羽:

关公关二爷,《三国演义》中义薄云天的人物,如果不理解“义薄云天”的含义,通读关羽的一生就可知晓了,这个词好像就是为关羽而造的。

关羽,字云长。《庄子·逍遥游》中说: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可以说是对“云长”最贴切的解读了。

羽者,鸟翼也,引申为飞翔之意。云天即大鹏展翅翱翔于天上,心胸广大,其志鸿远,与燕雀迥然不同。所以关羽一生傲骨铮铮,一双丹凤目,世人难入其法眼,真正看得起的人没有几个。

吕布:

吕布,字奉先,布向下而奉向上,另布向大众而奉向少数。

周瑜:

字公瑾,公者,大公无私也;瑜瑾皆美玉也。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墙)虏(橹)灰飞烟灭。与其处“如饮醇酒,不觉自醉”,并非小说所说的“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可悲,三十六岁命赴黄泉!

马超:

字孟起,见其名可其性,马本来就是生性善跑之物,再加上一个“超”字,岂有不快之理,更加上“孟起”二字,“孟”通“猛”,孟起即猛起,速度之瞬猛就更无法想象了。

马超正是一个盛勇有余,机智不足,马超过强,不能自控,最终导致他猛起猛落的覆没命运。惜哉!

颜良、文丑:

一良一丑,真可谓天造之作,亦算是一对最佳组合,颜为表,文为里,与良、丑匹配,表里如一,正好是一对同义词,颜良,外表秀美优良之意,文丑,内里污秽丑陋之意,颜良文丑合起来就是表面优良内里丑陋,生来就是陪衬的材料。

他两最大的功劳就是为关羽制造了美名,真可谓一良一丑造美名,鲜花需要绿叶衬。颜良文丑在《三国演义》里算是最糟糕最冤的名和命了。

张飞:

张翼德,比翼高飞。

张飞字翼德,雄声犹如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飞者,飞黄腾达也,处事雷厉风行也,翼德者,以德为羽翼也。可叹翼德性急如火,德中有缺,嗜酒如命,醉后常鞭打健儿而又令其伺候左右,55岁被左右所害!

赵云:

赵子龙,子龙腾云。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常胜将军,常山真定人,姓赵名云,字子龙。

易经中说:“云从龙,风从虎”,龙得云而施雨,虎得风而显威。赵云赵子龙,即名与字相配相应。

赵云字子龙,希望成为一位有翻江倒海之能的飞龙,也暗示着他将是一位攻城拔寨的将才,而非运筹帷幄的舵手。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赵云坐稳第二把交椅绝非浪得虚名。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足以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在以后的无数次战役中,“常山赵子龙”犹如一道闪电霹雳,令人闻声丧胆。这才是当世不二的高富帅!

陆逊:

字伯言。出妙计,吕子明白衣渡江,关云长败走麦城: 拜大将,火烧连营七白里,刘备托孤白帝城。一介书生,温文尔雅,却谈笑间除掉了吕布也招架不住的刘关张三人,谁还敢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逊,谦虚也。

《西游记》:悟

孙悟空:

孙悟空算得上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了,孙悟空这名字也体现了作者吴承恩所奉行的修养准则,孙当然是猢狲的狲的谐音。

按《西游记》里的说法,须菩提祖师替新徒弟取的法名是基于如下理由的:“我门中有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

至于“空”呢?本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作“舜若”,指事物之虚幻不实,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悟“空”即悟此,就是要求绝去万物,无所拘执,达到“无我”境界,即所谓“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猪八戒: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重点人物,他贪吃、贪喝、贪财、贪睡、贪女色,没有他不贪的,他的名字蕴喻着让你守戒律,偏偏世间的人都不守戒律。佛曾经在即将入灭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以戒为师”,而猪八戒却肆意破坏戒律。猪八戒又叫悟能,是让他赶紧去做吧。

沙僧:

沙僧,给人的感觉是憨态可掬,不多言,不多语,师父安排啥是啥,给人以老实人的样子。他象征着愚痴无明,而且他在流沙河里是以杀生吃肉为业的,专吃过往行人,所以叫他悟净,要身心清净。

《水浒传》:侠

林冲:

豹子头林冲,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雄星,曾任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代表。

冲,是一种勇气,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

冲,是一种精神,一种“虽九死其犹不悔”的精神。

公孙胜:

入云龙,公孙胜

公孙胜,《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之一,复姓公孙,单名胜,道号“一清先生”,生得一双杏眼,落腮胡须,身长八尺,相貌堂堂,乃蓟州人氏,自幼在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大家都呼他为公孙胜大郎。后来师从罗真人,学得一身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他做“入云龙”。

鲁智深:

花和尚,鲁达出家为僧,身上又有花样刺青,故名花和尚,不是真的和尚,破戒,好酒嗜杀。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战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有时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吴用:

智取生辰纲,在整个水浒传中穿针引线,名字也是相当好听。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其实呢?看过《水浒》的人都晓得吴用是“额头上放扁担——头挑”人物,运筹帷幄,旗开得胜,缺他不可,少他不行。不是“无用”,而是大大有用。

施耐庵当私塾老师的时候,跟一个叫娄常有的私塾老师算是至交。娄常有不单是个饱学私塾老师,而且是看“地理”的行家。他手摇纸扇,自比诸葛。谈起话来,山高水远,头头是道。老百姓听了,却常摇头笑着说:“无用啊,先生。”后来娄常有反被风水一事斩头。

在写《水浒传》时,施耐庵心想:以娄常有的学问,要是不想到邪道上去,是能干一番事业的。于是,他便反其道而行之,写了梁山泊的军师,也是个私塾老师,起名吴用。但这吴用帮助梁山泊干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

阮小七:

小七排上前十有点牵强,但是书中刻画的性格突出,活灵活现,倒是痛快之人。

花荣:

帅字当头,箭法入神,正版的高富帅,可惜没人家西门大官人的戏出彩。

卢俊义:

“卢”者通炉,性急如火,相貌英俊,人际关系广,讲义气,仗义疏财,人称”玉麒麟”,义为金克宋木,所以最后朝廷还是怕他反叛,故最后在御膳的饭菜下了水银之毒,被毒死了。水银即汞也是重金属,金主义,义如同两把刀,故而此人最后应了那句“舍身取义”的成语。

李师师:

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

李师师原本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之女,三岁时寄于佛寺,老僧为其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认为她有佛缘,因佛门弟子称“师”,故名李师师。

师字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战争之意,女子取师字为名颇有“被竞争”之意,与其一生传奇相吻合,但师字同时存在孤独、难安稳、战乱等隐忧,所以其结局是在宋徽宗被掳,北宋亡后下落不明。

来源:中华诗文学习(微信ID:shiwen_xue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