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皇甫姓氏的来历读音(皇甫姓氏的来历)

皇甫姓氏的来历读音(皇甫姓氏的来历)

大谱师:浙江奉化《松溪卓氏宗谱》:一个家族,两种主义

浙江奉化《松溪卓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五年报本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松溪卓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报本堂木活字本,十七卷首一卷十六册。谱籍在今浙江省奉化市。奉化,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因出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而名扬天下。松溪又作松岙,即隶属于奉化。本谱卷十六有篇《松溪卓氏留余草堂记》,是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后官至少将的毛思诚所撰,它关于松溪的记载最妙:“松溪为奉化东区重镇也,滨海而不见溪,人烟稠密,土地丰腴,为四明山之余脉,实浙东之门户,群峰环绕,冈峦起伏,如怒骥奔马,翔凤盘龙,形势天然。”

  松溪卓氏,远祖质成,燕昭王太子,初本姬姓,食采于涿,质于赵,赵王以女妻之。子同,仕赵为中大夫,燕亡,以秦仇,改涿为卓,遂称卓氏。至二十五世琇,为本族一世祖。二世绍,宋建隆初,避闽乱,徙明州奉川忠义乡福庆里松溪,是为松溪始迁祖。

  松溪卓氏家族,既同在奉化,自有族人以蒋介石为榜样,就有了后来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参谋长卓恺济(1922-1999)、台湾“总统府”侍卫室内卫少将副主任卓子亚(1914- )等信仰三民主义者。但同时,也有信仰共产主义的卓兰芳、卓恺泽、卓崇德等烈士。且看现在对松岙的介绍: “ 松岙是革命老区之一, 1926年5月奉化第一个共产党浙东支部——松岙党支部建立。既有卓兰芳烈士故居、卓恺泽烈士墓,均属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有新建成的卓恺泽烈士公园和正在兴建中的峰景湾海港旅游度假区,是个人杰地灵、风景独特的生态经济型港湾产业重镇。”

  卓兰芳,在家族中为三十四世,谱名祥和,兰芳是他的字。出于松溪卓氏东宅支,家谱世系如此介绍:“中学毕业,襟怀旷达,学识思想堪为新青年领袖。生光绪廿六年(1900)庚子二月廿一日申时,以信仰共产主义,于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九月十四日辰时被杀于杭城,年仅三十一岁。”湖南图书馆邹华享先生在《解读(韶山毛氏族谱)》一文中说:“四修谱对毛泽东的评价‘闳中肆外,国尔忘家’,五修谱的评价是‘济世兴邦,旷古绝伦’,似乎是拔高了。其实,当时那样写极不易,现在再怎么写都不难。”卓氏家族的修谱者,在当时能对卓兰芳有“襟怀旷达,学识思想堪为新青年领袖”这样的评语,也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

卓兰芳世系

  卓兰芳是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 2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30年4月领导发动了诸暨农民暴动,7月又领导发动了建德农民暴动, 8月奉中央命令在杭嘉湖地区发动武装暴动,9月8日在杭州被捕,并于10月5日( 也有说11月24日,误)被杀害。

  除了卓兰芳这位中共省委书记外,还有一个共青团省委书记也出于这个家族,他就是后宅支的卓恺泽。卓恺泽,字说先,号荣富,别号丽卿,于1923年8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调团中央宣传部,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11月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8年3月被委任为共青团中央特派员兼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4月19日在武昌出席秘密会议时被捕,至26日被杀害,年仅23岁。

  《松溪卓氏宗谱》中,有《修谱年表》一章,首注:“按卓氏于宋建隆四年(963)始迁松溪,迄民国已九百余年,始作谱者未有确名,惟查第七世允膺公传内载,公字公勤,尝作谱以永其传,宗人尚之,特志之以明缘起。”《修谱年表》记载,第一届宋末族第七世允膺公创谱、第二届明弘治十六年(1503)沙堰仇训修、第三届明万历十九年(1591)戴泳修、第四届清康熙二十年(1681)黄鼎梅修、第五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句章徐世修、第六届清嘉庆十八年(1813)范紫渊修、第七届清道光二十年(1840)山隍马元度修、第八届清同治六年(1867)醒乡吴炽昌修、第九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林翰芳修、第十届民国七年(1918)孙振麒修、第十一届民国二十五年(1936)庄崧甫修。

  在这张份《修谱年表》里,我惊奇地发现,除第一届宋末时由家族第七世允膺公创修家谱外,自第二次修谱开始,至这次的第十一修,无一不是由外姓来主修。

  因为家谱私密的特殊性,家族修谱,一般都要本族人自己编纂,但若家族中无业儒之人,家谱由外姓来修,自也情有可原。而这个松溪卓氏家族。显然并非如此。远的不说,仅就后来在台湾“总统府”侍卫室任内卫少将副主任卓子亚,他的父亲卓慈沛,世系中如此记载:“慈沛,字乾润,号雨亭,别号银阳山人,又别倦还生,宁波师范毕业……著有《筑塘经验录》并《倦还庐诗稿》,事略序录《世翰》。”可见卓慈沛是很摇得笔杆子的,为什么家族的家谱,仍需外姓来修?

  我有意在《浙江家谱总目提要》中查了一下,发现《松溪卓氏宗谱》这一届主修庄崧甫还主修过民国十四年(1925)崇德堂木活字本《峨阳方氏家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世卿堂木活字本《叶公山叶氏家乘》、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狮山吕氏家谱》。也就是说,他至少修过四部奉化地区的家谱。但是,庄崧甫(1860-1940)这个人,却并不是以修谱为生的修谱匠。他原名莪存,号求我山人,奉化忠义乡曹村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加入同盟会。杭州光复后,任浙江省军政府财政司长,后改任盐政局长。不久辞职,致力林牧公司,1931年起任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潜心农牧林和水利事业,著有《农政新书》《水利实验谈》《养蚕必读》《螟虫防治法》《求我山人杂集》等。

  这样的发现,不由得让我精神抖擞,索性不厌其烦,把《浙江家谱总目提要》著录的奉化地区家谱全部统计了一下。《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收录谱籍奉化的家谱256部,除去修纂人不明的37部外,由外姓人参与编修的有140部之多,如石绪壁编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晦溪蒋氏宗谱》、徐泮编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写本《畸山皇甫宗谱》、石如金编纂民国六年(1917)新邑敬承堂石印本《奉川杨墅王氏宗譜》,等等,比率达到了64%。

  以我经眼过手的几千部家谱来看,由外姓人编纂的家谱,那是百中无一!而奉化地区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也由此让我明白,蒋介石家族的《武岭蒋氏宗谱》为什么也是由吴敬恒、陈布雷等来编纂。原来在奉化,家族修谱,请外姓参与,由来已久,并非蒋氏开风气之先。

  这部《松溪卓氏宗谱》,开本厚大,蓝布封面,品相极佳,是好友替我在宁波范宅购得。购谱之时,好友并没细看,只是听书商自己说缺了卷十五、十七两册。但谱到之后,对照目录细细查阅,却发现卷十五在卷十四之后,卷十七在卷十六之后,是一部完整无缺的全本,真是意外之喜。据好友言,原物主曾跟他讲起过,在他的家里,还有原谱箱一只,因为笨重,无法一并携带。看来,以后再花些银子,谱与箱还是仍有合璧的机会。(励双杰著)

国学日课 | 百家姓之——皇甫

国学日课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皇甫

京兆郡。

西周时期,诸侯宋戴公之孙充石,字皇父,其子孙以先祖字为姓。至西汉中期,皇父鸾改姓氏中的“父”为“甫”字,遂为皇甫氏。

东汉度辽将军皇甫规,冀州牧皇甫嵩,晋朝文学家皇甫谧,唐朝宰相皇甫镈,文学家皇甫松、皇甫湜(shí),明朝诗人皇甫汸(pāng)、皇甫涍(xiào)。

名人故事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皇甫松《采莲子》)南北何如汉二京,迢迢吴越两乡情。谢家楼上清秋月,分作关山几处明。(皇甫汸《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姓是怎么来的?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

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国学日课 | 百家姓之——皇甫

国学日课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皇甫

京兆郡。

西周时期,诸侯宋戴公之孙充石,字皇父,其子孙以先祖字为姓。至西汉中期,皇父鸾改姓氏中的“父”为“甫”字,遂为皇甫氏。

东汉度辽将军皇甫规,冀州牧皇甫嵩,晋朝文学家皇甫谧,唐朝宰相皇甫镈,文学家皇甫松、皇甫湜(shí),明朝诗人皇甫汸(pāng)、皇甫涍(xiào)。

名人故事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皇甫松《采莲子》)南北何如汉二京,迢迢吴越两乡情。谢家楼上清秋月,分作关山几处明。(皇甫汸《对月答子浚兄见怀诸弟之作》)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东汉皇甫规,熟谙兵法通达文韬武略,为国征战战功显赫

东汉皇甫规,字威明,甘肃平凉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武官之家。祖父皇甫棱,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为扶风都尉。由于家庭的影响,他熟谙兵法,被扶风郡将任命为功曹,曾率领甲士八百与羌军作战,打退了羌人。后羌众攻打陇西,皇甫规上疏朝廷,表示愿意率兵五千去安抚羌众,朝廷不答应,只好作罢。汉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其兄梁冀做了大将军,专横跋扈,倒行逆施。

恰好此时,朝廷举贤召良,皇甫规也应考了。但由于他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和梁冀的暴行,“梁冀忿其刺己,以规为下第”,只做了一个郎中的小官。皇甫规不得不托疾归里。当时,梁冀势大,黑网布满全国,皇甫规几次险遭毒手,只好开学馆,教授门徒三百余人,从事教育十四年。汉桓帝即位后不久,梁冀被诛。朝廷请皇甫规出来做了太山太守。他在任期间,颇有政绩。

汉桓帝延熹年间,羌人再次揭竿反抗朝廷的欺压,皇甫规冲破“主剿”派的阻力,用“招抚”办法降服羌人,因功而被任命为度辽将军。东汉末,兴起了“党铜之狱”,皇甫规为官自洁,不与宦官同流合污,深得时人赞赏。永康初年,皇甫规当了尚书,不久调任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最后又做了护羌校尉。后因病而死,终年七十岁。皇甫规一生的主要功绩是:招抚羌人,安定羌变。东汉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宦官与外戚交替掌权,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灾害为虐,贼盗纵横,民不聊生。朝官和地方官吏肆无忌惮地残酷剥削和压迫羌人。

东汉后期羌人三次揭竿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羌人起义,在开始时反朝廷压迫的目的比较明确,后来也就转变为掠夺了。面对声势浩大的羌人起义,东汉政府官员出现了两派:以段颖为首的“主剿”派和以皇甫规为首的“招抚”派。段颍是一个镇压羌人起义的剑子手,他曾先后两次率军镇压,共屠杀羌众几万人,掠夺马、牛、羊、骆驼近九百万头。皇甫规恰恰相反,他在延熹四年接替段颖的职务后,一到羌地就先后诛逐了压榨羌人的大小官吏百余人,对羌人采取“招抚”政策,受到了羌人的欢迎,解除了东汉政府与羌人之间的仇怨,前后归附的羌人达二十余万。

这样有助于羌汉之间的民族团结,有利于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诚然,皇甫规“招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但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是不能予以苛求的。皇甫规开学馆十四年,以诗授徒。他是一个很有见地思想进步的人。他著文称:君主是舟,人民是水,群臣乘舟,将士是操桨的。如若大家同心协力,就会平安兴盛;如果相反,就会被波涛所淹没。这种水可浮舟,亦可覆舟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此外,皇甫规一生十分爱才、惜才。他对王符的思想和人品仰慕已久。一次,王符去拜谒皇甫规。

当时皇甫规担任着度辽将军的高官,而王符是一个平民百姓。但皇甫规还是破格接见了王符,“规素闻符名,乃惊邀而起,衣不及带,展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情景十分动人。就在同一时间,有一个用钱买得雁门太守官的人要求谒见皇甫规,他却把此人拒之门外。皇甫规为国征战,尽管他战功显赫,“在事数岁,北边威服”,但当他年迈时,即推荐了中郎将张奂代替了自己的职务一度辽将军。张奂“才略兼优”,继皇甫规之后,又为安定羌变立下了战功。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