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亓官怎么读(亓官)

亓官怎么读(亓官)

妖鬼(白话聊斋—第一卷—第十集)

#古籍守护人#

有一个老头,夏天午休的时候,朦朦胧胧的,看见一个女人掀开门帘进来。用白布将脑袋缠着,披麻戴孝,就往里屋走。老头以为她是来找自己媳妇的,也没在意。

过了一会儿,老人发现不对劲了,怎么可能有人穿着丧服跑到人家里来?正想着呢,那女人又出来了。老人仔细观察,只见那人莫约三十岁的年纪,脸色暗黄,眉头皱起,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神色异常的可怕。

在屋里徘徊,也不肯离开。渐渐的,离床铺也越来越近。于是老头就装睡,看那女子要做什么?

没多久,那女人提着裙子,爬上了床。压在老头的肚皮上,感觉就像百斤重的东西在肚皮上。心里面虽然明明白白的,但是手就像是被捆住了,举不起;脚也像是被压住了,抬不起来。急得老头想大声呼救,又发不出声音。

那女人用嘴巴一点一点的对着老人的脸吹气,然后是额骨,鼻子,眉毛都吹了个遍。

老头觉得那嘴比冰块还冷,吹出来的气寒冷透骨。老头正焦急无比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法子,等到她吹到下巴的时候,就狠狠的咬他一口。

不多时,果然吹到下巴的位置,老头趁势一口咬住那女人的颧骨,连牙齿都陷进肉里去了。那女人吃痛,忙将身体抬起来,一个劲的哀嚎挣扎。

老头咬的更加卖力,感觉有血从面颊处流出,将枕头都打湿了。两人正较力间,突然就听到门外媳妇的声音,老头急忙大喊:“有鬼啊。”松开了口,那女人急忙爬起来,飘在空中,一闪就不见了。

老头媳妇跑进来仔细翻找,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就笑话老头这么大人做噩梦还害怕。

老头将这件怪事慢慢的说了,还说枕头上还有血迹为证。两人仔细检查一番,果然有一摊像是屋檐水的东西,将枕头全部浸湿,最后流在了床单上。

趴下去闻了闻,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老头一阵恶心,来了个现场直播。又过了好几天,嘴巴里面都还有一股恶臭。

原文:

沈麟生云:其友某翁者,夏月昼寝,蒙眬间,见一女子搴帘入,以白布裹首,缞服麻裙,向内室去。疑邻妇访内人者;又转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正自皇惑,女子已出。细审之,年可三十余,颜色黄肿,眉目蹙蹙然,神情可畏。

又逡巡不去,渐逼卧榻。遂伪睡以观其变。无何,女子摄衣登床,压腹上,觉如百钧重。心虽了了,而举其手,手如缚;举其足,足如痿也。急欲号救,而苦不能声。女子以喙嗅翁面,颧鼻眉额殆遍。觉喙冷如冰,气寒透骨。翁窘急中,思得计,待嗅至颐颊,当即因而啮之。

未几,果及颐。翁乘势力龁其颧,齿没于肉。女负痛身离,且挣且啼。翁龁益力。但觉血液交颐,湿流枕畔。相持正苦,庭外忽闻夫人声,急呼有鬼,一缓颊而女子已飘忽遁去。

夫人奔入,无所见,笑其魇梦之诬。翁述其异,且言有血证焉。相与检视,如屋漏之水,流枕浃席。伏而嗅之,腥臭异常。翁乃大吐。过数日,口中尚有余臭云。

求求你,别再读错我的姓!

“尉迟(wèi chí)恭,你好!”

“你说什么?有胆你再说一遍!”

生活中,你肯定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念错了别人的名字,尚可求得原谅

可如果念错了别人的姓

那就尴尬咯

中国有几百个姓氏

有的是多音字

有的是生僻字

有的还很容易读错

今天,教你这些姓氏怎么读

多音字:读音相异

中国人的姓当中,有一些是多音字。这里总结了一些一字多音的姓氏给大家。

仇,读【qiú】,不读chóu。如明代著名画家仇英。

朴,读【piáo】,不读pǔ。此姓朝鲜族多见,如韩国前总统朴槿惠。

单,读【shàn】,不读dān。如《说唐》中的单雄信。

解,读【xiè】,不读jiě。如明代才子解缙。

区,读【ōu】,不读qū。如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的区寄。

查,读【zhā】,不读chá。如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

繁,读【pó】,不读fán。如写《定情诗》的汉末诗人繁钦。

瞿,读【qú】,不读jù。如革命家瞿秋白。

员,读【yùn】,不读yuán。如唐代诗人员半千。

能,读【nài】,不读néng。如宋代名医能自宣。

阚,读【kàn】,不读hǎn。如三国时吴国学者阚泽。

都,读【dū】,不读dōu。如明代进士都穆。

乜,读【niè】,不读miē。

缪,读【miào】,不读móu。

句,读【gōu】,不读jù。如宋代进士句克俭。复姓句龙,也读gōu。

阿,读【ē】,不读ā。

多音字:声调不同

还有一些多音字,声调不同,用于姓氏时也容易读错。

任,读【rén】,不读rèn。如《笑傲江湖》女主角任盈盈。

要,读【yāo】,不读yào。如春秋时著名刺客要离。

华,读【huà】,不读huá。如数学家华罗庚。

过,读【guō】,不读guò。

应,读【yīng】,不读yìng。如香港艺人应采儿。

曲,读【qū】,不读qǔ。如唐代司空曲环。

訾,读【zī】,不读zǐ。如元代有名孝子訾汝道。

哈,读【hǎ】,不读hā。如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

钻,读【zuān】,不读zuàn。

谌,读【chén】,不读shèn。如羽毛球运动员谌龙。

一字多音,姓氏读多音

同样,一字多音,姓也不同。

折,一读【shé】,一读【zhé】。

盖,一读【gě】,一读【gài】。一般念【gě】,如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

隗,一读【kuí】,一读【wěi】。

乐,一读【yuè】,一读【lè】。一般念【yuè】,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

种,一读【chóng】,一读【zhǒng】。一般念【chóng】,如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

覃,一读【tán】,一读【qín】;一般读【qín】。

召,一读【shào】,得姓始祖为周武王之弟召公姬奭(shì)。一读【zhào】,为傣族姓。

相,一读【xiāng】,一读【xiàng】。

容易错认的姓

这些容易认错的字你都读对了吗?

逄,读【páng】。

桓,读【huán】。如东晋大将桓温。

蒯,读【kuǎi】。如汉初谋士蒯通。

殳,读【shū】。

厍,读【shè】。如北周大臣厍狄峙。

靳,读【jìn】。如演员靳东。

郄,读【qiè】。

昝,读【zǎn】。如清代书画家昝茹颖。

逯,读【lù】。如汉代大臣逯普。

郦,读【lì】。如汉初名臣郦食其(lì yì jī)。

麹,读【qū】。如隋代高昌国国王麴伯稚。

璩,读【qú】。

郗,读【xī】。但古籍中也有读chī的。

妫,读【guī】,不读wěi。

郏,读【jiá】。如清代著名画家郏伦逵。

郜,读【gào】。如国足运动员郜林。

易读错的复姓

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复姓也很容易读错哦。

令狐,读【líng hú】,不读lìng hú。如令狐冲;令单独作姓时读lìng。

尉迟,读【yù chí】,不读wèi chí。如唐初大将尉迟恭;尉单独作姓时读wèi,如战国时著名军事理论家尉缭。

万俟,读【mò qí】,不读wàn sì。如南宋奸臣万俟卨(mò qí xiè)。

澹台,读【tán tái】,不读dàn tái。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皇甫,读【huáng fǔ】,不读huáng pǔ。如晚唐诗人皇甫松。

长孙,读【zhǎng sūn】,不读cháng sūn。如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宰父,读【zǎi fǔ】,不读zǎi fù。如孔子弟子宰父黑。

亓官,读【qí guān】。如孔子的妻子亓官氏。

毌丘,读【guàn qiū】,不要读作 wú qiū 或 mǔqiū,也不要写作“毋丘”或“母丘”。

怎么样,会读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难读的姓氏

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_^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亓氏源流概述

一、“亓”字渊源

“亓”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仅仅作为姓氏用字而存在的,由于亓姓人口极少,全国姓氏人口排名在三百名以后,因此“亓”字也成了生僻字。据山东师范大学亓宏昌教授考证,“亓”字源于商周时期之甲骨金文,产生演变源远流长。最早当由“丌”字衍生而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丌部》:“丌,下基也。荐物之,象形。凡丌之属皆从丌。读若箕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平而有足,可以荐物。”即指古代放置祭品的祭器。关于“丌”与“亓”的关系,学者普遍认为“亓”为“丌”上加缀一横笔的异体字。后多用作“渠之切之其”,即“其”的古字,读作(qí),多作为指称代词使用之。

《殷周金文集成》西周早期“丌戟”

“亓”字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金文中,就出土的简牍、帛书来看,战国文字中使用“亓”的情况已十分普遍,如《墨子•备梯》:“云梯者,重器也,亓动移甚难,守卫行城杂楼,相见以环亓中,以适广狭为度,环中藉幕,毋广亓处。”秦汉以降,作为“其”之古文的丌、亓二字的用法则渐少见,已为“其”字替代。亓作为姓氏用字则更多地出现于西汉及其后的典籍文献之中。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据现代学者分析考证,在未“书同文”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其”、“亓”字在最初的使用中都是作为一种地方方言而存在的,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多地吸收了民间的实际口语。因而《墨子》一书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些语言使用状况,保存了某些口语用法,《墨子》一书中“亓”字用法多于“其”字,而其他著作基本不用“亓”字,说明《墨子》体现了墨子生活的时代及墨子的故乡“宋”(今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方言系统中“亓”字较为发达也更为口语化,被当地人广泛使用,而“其”的使用则主要集中在其他方言区和书面语色彩浓厚的典籍中。据莱芜嘉靖《亓氏族谱》记载“上祖原系江淮人氏(淮安),姓亓,当元末明初兵乱,因流移至此。”。载明亓氏祖居地为古代宋国,族谱所记虽上溯不过元明之事,然亓姓之原籍于先秦两汉时使用“亓”字之地域恰好相合,说明亓姓起源确实是渊源有自。

金文“亓”字

二、亓姓起源说

关于亓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亓官(笄官)演变说

在流传至今为北宋人所编的《百家姓》一书中,有“亓官”复姓,而无单姓“亓”之记载。古今不少字书和姓氏典籍称,单姓亓源于复姓“亓官”,而且溯源至春秋时孔子夫人“亓官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古时候,少年十五岁时,举行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转为成年的象征,称为“笄礼”。古人十分看重笄礼仪式,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笄官”官职(也作丌官),专门司掌笄礼。丌官复姓就是丌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产生的,称丌官氏。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宋国丌官氏的后人。在以后改姓过程中,复姓“丌官”又被省文简化,改成了单姓“亓”。

但据查征史料,宋代之前我国复姓中尚未见“亓官”姓氏记载。关于孔子夫人的载录较早见于汉代金石碑刻,据今收藏于孔庙中的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鲁相韩敕造立《孔庙礼器碑》载:“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称孔子夫人为:“并官氏”,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载两汉金石皆称:“并官圣妃”。金代孔元撒旦《孔氏族庭广记》卷一《先圣》亦称“并官氏”, 后世元明时期加封诏书碑亦作“并官”。 另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本姓解》则载曰:“(孔子)至十九岁娶于宋之丌官氏。”清代张澍《姓氏寻源》以及今人编纂之《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华姓氏大全》、《中国姓氏词典》、《姓氏词典》等皆引《孔子家语》作“丌官氏”。

孔庙礼器碑

由此可见,汉代称孔子夫人为“并官氏”,三国时称“丌官氏”,宋代始称“亓官氏”,宋代以后三种称谓开始混同并存。如言“亓官”即“丌官”,因“亓”与“丌”形近音义同,尚可认同,而与“并官”相比,则形、音、义相去较远,便难苟同了。所谓亓姓来自孔子夫人“亓官氏”之说,则更难验证断言了。先人亓因培《姓氏考》曰:“谓吾族出于亓官氏,则可谓吾祖与圣妃亓官氏同族,则有可疑之点。”因此许多亓氏文化研究者不认可亓氏由亓官氏演变而来说。但也有很多学者认可亓姓由亓官复姓简化演变而来,因为孔夫人为宋国人氏,吾莱芜始迁祖士伯迁自江淮,亦当古之宋国地域,我亓氏先祖居于古之宋地,为古代“亓”字使用起源之地,与孔子夫人似有千丝万缕之瓜葛,故“吾族出于亓(丌)官氏”之说,亦不可断然否定,存疑可也。

(二)少数民族同化说

部分少数民族汉化后采用汉姓,据《百家发生姓氏溯源》考证,少数民族羌人有此姓(亓姓)。据《范文正集》载:今日肃怀县,宋时是环州,属羌,有如、亓二族。族人以族名“亓”(或为丌)为姓。又王大良《当代百家姓》称:满族有以亓(丌)为姓者。

(三)以发祥地名得姓说

亓因培在《姓氏考》中推断:“今山东单县有二山,曰亓山、曰丌山。单父实为鲁地,南连江淮,意者吾族之漆沮(发祥地)而山以姓得名欤!”

(四)改姓创姓说

据《通志》载:北魏改安乐王元鉴为丌氏(一说为兀氏,1936年版《陕州志》卷五《族姓》里有这样的记载: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

部分蒙古人元姓改为亓姓,相传在元末改朝换代之际,当地的元姓蒙古人自行改为(丌)亓姓,以示“元”已无头,今河南陕西县、灵宝亓姓基本上是其后裔;

另据《郓城亓氏族谱》记载,亓姓或由祁姓所改,所谓“先世或官名有不善,而欲隐讳其本来之祁姓,而以古书代之以亓为姓,遵孔子所云父子相隐之直道而行”云云。

2019年亓氏族谱第八次续修颁谱仪式

三、明代之前史籍所载亓(丌)姓名人

据专家考证,单姓亓(丌)作为希姓,早就存在于华夏民族中,起源不详,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绵延于历史长河中,但因为人口稀少,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识。时至今日,我到外地出差经常碰到不认识我“亓”姓的人,有人甚至认为是韩国人。我们的亓氏先人也曾遇到过此类尴尬问题,据《仪封县志》记载:亓英父亓成(即士伯祖长子亓勤),洪武元年从军,归附大将军徐达,升骁骑小旗。一日,太祖亲选军卒,至成(亓成)名,上(即朱元璋)曰:“此必海外异姓。”即举笔易亓为祁。至今,子孙家仪封者仍姓亓,在官承袭皆从祁。说明当年朱元璋也不认识亓姓,认为是“海外异姓”。

出土于内蒙古居延地区的汉简

从出土文献来看,亓姓已见于西汉中晚期的西北简牍中:

□贤陈长亓丰。(居延汉简 )

□□钌长亓禹,奉钱六百。(居延新简 )

居延州卅井尉史亓益寿。(肩水金关汉简 )

中营右骑士累山里亓裒(肩水金关汉简 )

亓安世。(肩水金关汉简 )

碑刻有亓姓者如:东汉延熹七年《汉泰山督尉孔宙碑(阴)》有:“弟子鲁国亓王政,字汉方”;《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碑阴载立碑捐款人之一为 “故都邮鲁开煇景高二百”,“开”与“亓”形近,后人以“亓”为“开”,恐笔误 。),唐代有魏博(唐末藩镇名)大将亓志绍、左军副使亓实、亓士能、亓志求,五代有亓欲,宋代有庄宅副使亓赟、亓室,元代有亓迩笃、亓文度。由此看来,单姓亓自汉代就已存在。至少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正如亓因培公所言“按之载籍,世系大概可考,书缺有间而无可考者亦复不少。”

莱芜苍龙峡

四、当代亓氏源流

当前,全国亓姓大约有近二十万人,百分之八十左右居住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亓姓于全国属于希姓,在莱芜则属于望族,约占当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素有“莱芜亓”之称,其他地方如安徽阜阳,河南兰考、山东潍坊,平阴等地绝大部分的亓姓后人,均都承认迁自莱芜,是莱芜始迁祖亓士伯的后人,故有“天下无二亓,根源在莱芜”之说。

关于士伯祖的身世,据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初修《亓氏族谱》记载“上祖原系江淮人氏,姓亓,当元末明初兵乱,因流移至此。初至本邑住东关裴氏家,后迁在汶水以南。时至治平,乃就定籍汶南保当差。洪武改元,又移居汶北钟徐村,占军匠两籍,家成子大,遂创立祖茔于羊庄。”这是最原始可靠的真实史料,但只能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亓氏祖居江淮;其二,元末明初迁徙至莱芜;其三,祖茔在莱芜羊庄。由于亓氏自江淮迁徙之前资料缺失,许多问题已无法向前追溯,留下许多历史谜团,如士伯祖是否本来姓亓,与亓官氏及亓志绍等人是否有渊源等,难以断定。七百年来,亓氏后人多次到江淮地区考察走访却均未发现亓姓后人踪迹,明朝末年,亓之伟曾至淮河地区寻根问祖,但未发现任何亓氏祖先信息,惆怅而作《过淮赋》一文,既然江淮地区为亓氏祖籍,为何没有了亓姓之人,让人费解,也许毁于元末明初的大战乱,也许毁于淮河无情的洪灾……

为此,亓诗教在《始祖墓表》中写道:“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而根基气派流贯,滋息于数百年之远,直将与国运相始终。若此未易,数数然也,乃于我亓氏!”。

亓氏始祖士伯公墓碑

近年来,有亓氏文化研究者推断,士伯祖可能为淮河流域元末起义军首领或将领之一,兵败后,改姓埋名迁徙到山东莱芜;也有的认为江淮亓家为元代官宦世家,并推断元顺帝时的镇殿王可能就是元末丞相脱脱。据济南历城亓家庄十七世祖福元公在其支谱序中载:“始祖之父,讳亓用,元顺帝时,官居镇殿王。生有三子,长子士祥、次子士伯、三子士玉。士祥、士玉皆未详;惟士伯祖,原系江南邳州,为左丞相毛守节之婿。”以上种种说法因为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佐证,暂不为大众认可。

2016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人,相聚莱芜,共叙亲情。

亓氏族人迁居山东莱芜,明代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莱芜位于鲁中地区,古代为东夷中的莱夷、牟夷以及鸟夷中的嬴姓人的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莱芜为齐鲁交汇之区和南北必经之地。齐鲁两国在此会盟与交战,齐鲁文化在此碰撞与融合,既崇尚齐国的“尊贤尚功”、“工商立国”的理念,又继承了鲁国的“尊尊而亲”、“以礼治国”的思想,形成了具有鲁风齐韵的地域文化。

“盛世修史,望族修谱”,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六修《亓氏族谱》

亓氏族人自元末从江淮迁山东莱芜七百年间,莱芜地区共八次修撰族谱(不含各支谱)。

第一次创修于明朝嘉靖十七(1538)年,由世能祖后一门六世亓鏊、亓銮、亓瑾创修。此次修谱将世能祖排为第一世祖。仅记载了二世世能祖一支,明晰了一、二、三、四门之世系。

第二次续修,是在明万历年间(1601-1620),由一门八世祖亓遇主修、九世祖亓诗教协修,亓遇、亓占桂、亓才,亓诗教作序。此谱在第一次创修族谱的基础上,将二世宾祖之后“南三门”纳入谱牒,并将士伯祖尊为一世祖,明晰二世四祖,即“勤、宾、全、世能”,为此亓诗教撰写了《正始解》一文。

第三次续修族谱在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由十世亓之伟编修。

第四次在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亓煦编修,清代理学家李绂作序,主要贡献,“六世有迁于莱州之潍县者,子孙亦繁,有督学御史公讳玮者,自为一谱,合而修之”,即将潍县亓氏宗亲亦纳入莱芜亓氏总谱。

第五次续谱在清朝嘉庆年间,亓式忠编修。

第六次续修族谱由亓因培主修(1923-1930),共计十八卷,编修质量上乘,利用摄影技术保存了许多珍贵图像资料,如亓之伟御葬林,亓氏祖茔等。

七修《亓氏族谱》

第七次续修族谱由亓承文、亓克德负责主修,与第六次修谱相隔八十年。一九九九年三月着手,二零零二年二月(零一年腊月十三)颁谱,历时三年完成。此谱不仅保持了历次修谱的完整性,重点把二世勤祖的安徽谱七卷,全祖郓城谱十二卷、平阴谱二卷、东平谱一卷、梁山谱一卷 、东梁郓谱两卷、历城唐王亓家庄的登记资料及宾祖后、世能祖后济南华山镇亓家庄谱一卷,潍坊谱一卷,商河、惠民折谱一部,商河常庄、宁津、河北霸州谱两卷,昌乐谱、微山谱、肥城泰邑谱、临沂谱、莱芜法山谱、台湾亓氏家乘与莱芜第六次修谱的十八卷合为一谱,共六千页,载谱十四万余人,称为《亓氏族谱》总谱。

八修《亓氏族谱》十二卷

第八次续修从2015年春天开始, 前七次修谱,皆由亓氏族人发起,各户出粮出资,属完全的民间自发行为。而这次续修,则是由政府批准成立的社团组织“亓氏文化研究会”发起主办的,在义商亓氏酱香源总经理亓飞等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2019年农历十月一日成功颁谱!八修族谱成功利用亓氏文化研究会这一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力求“不落一村,不漏一人”,更加真实、全面、客观地搜罗了亓氏家族的人口发展、人口结构、人口迁徙、人口分布等信息,记载了亓氏家族历史上的辉煌、现当代的杰出及一切重要资料,是中华亓氏宗亲空前大集结,真正实现了二世四支的大合谱,有助于亓氏族人了解家史、解疑释惑,是当代亓氏族人留给后人的一部寻根问祖的宝典,也是贡献社会的珍贵史料。

亓氏始祖四代世系图

据《亓氏族谱》记载,士伯祖有子四人,即长子亓勤(又名亓宇、亓成,亓三)、次子亓宾,三子亓全、四子亓世能(又名亓四),为亓氏二世四大支。

亓氏族谱二世勤祖后分系

长支亓勤祖,士伯祖长子,又名亓宇,莱芜族谱名亓勤,阜阳谱名亓三,河南谱名亓成。

据武进士亓涣祖墓志云:“其先东齐莱芜人也。有祖讳忠者,国初仗剑从军,以武功受颍川万户侯、于是亓氏世居颍川焉。厥后,螽斯繁衍,簪缨累世,为阀阅大族,远迩咸知,有亓氏巨家云”;乾隆年间《勤祖支谱》记载:“余远族指挥佥事公,以军功起家,自山东来颍已四百余年矣!其初世袭卫官,其后科甲代起,先泽之绵可不谓远欤!”

亓勤祖初随明朝大将徐达北征,后在指挥华云龙麾下为将,南征北战,著有勋劳。攻克大都(北平)后,因战功卓著,擢升为左军护卫,镇守北平府。

亓勤生一子,名亓英(又名亓忠、明史写做祁英),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代父役(亓勤因年老免役)。多次随燕王朱棣伴驾亲征,三十五年从戎,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功若丘山,钦升明威将军镇南卫指挥佥事,钦调河南都司颍川卫指挥佥事(正三品),旋升锦衣卫指挥使,嗣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诰封世袭明威将军,食邑(封地)颍州,后裔世袭几百年,府邸显赫。

重修河南兰考亓英墓碑

亓英生二子,长子亓升世袭明威将军,居颍州;次子名字失传,据调查考证,后裔住河南兰考县。

亓升生子亓恭,亓恭生子亓麟、亓獐,亓麟生子亓鲸、亓鲲,亓獐生子亓鲤,亓鲸生子亓洲、亓渭,亓鲲生子亓润、亓泽、亓涣、亓浚。亓鲤生子亓源、亓治、亓渊。亓恭,亓麟,亓鲸 ,亓洲依次世袭明威将军。亓英勤族后裔分大宗、小宗,一世至七世为大宗,至七世诸兄弟九人:亓洲、亓渭、亓润、亓泽、亓涣、亓浚、亓源、亓治、亓渊,号为大族。七世以下,分北院小宗四门,分别为亓润、亓泽、亓涣、亓浚;南院小宗三门,分别为亓源、亓治、亓渊。亓洲、亓渭旧谱失续,据八修族谱考证,河南遂平一支为亓洲后裔。至今勤祖后裔人口繁衍至二十六世,主要分布在河南禹城、开封及安徽阜阳等地,人口约一万六千余众。

直隶州州判亓濂公,“嗣清白之芳声,泽流再世衍弓裘之令绪”,所著《诗经提纲》,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可以教天下之初学”,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孙亓毓璋公,曾任“安徽宁国府教授加三级”,又曾在朝中教太子念书,屡受敕赠,太子即位后,为报答师恩,在恩师的老家阜阳修建花门楼一座,赐匾额悬于门庭,凡由此路过之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颍州亓氏宗支几百年间,或文或武金印紫绶者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其中亓涣祖中武进士,另有七人中举人,贡生秀才代不乏人。有文章赞道:“勤祖之子孙,世世永镇南方,声名远镇,巍巍乎显耀于颍矣!”

亓氏南三门支谱

次支亓宾祖,士伯祖次子,居莱芜,后裔多居住高庄、方下、颜庄三镇,为南三门之始祖。

“亓氏南三门”由来:宾祖生一子,名亓业,为三世祖;业祖生四子,依次名为亓还、亓继、亓二、亓幰,为四世祖。其中,还祖生二子,长名亓敬,次名亓茂;继祖生一子,名亓亮;二祖生一子,名亓襄;幰祖生一子,名亓青。有亓氏文化研究者称亓敬、亓茂、亓亮、亓襄、亓青为五世五祖。当初,宾祖一支并无门系划分,也没有与世能祖一支相对应的“南一门”、“南二门”、“南三门”、“南四门”,是一个大家庭。那为何此时又出现“南三门”之称谓呢?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合住说”,一种是“当差说”。

关于“合住说”,八世祖占桂公《亓氏门系说》如是说:“吾氏三门之有南北,何也?据六世祖瑾所载:元末明初,敬、茂、亮、襄、青五祖居方下保,(亓)弘祖在汶南保。至成化年间,敬五祖与弘祖同居汶南保。因敬祖三门是宾祖之后,弘祖三门是世能祖之后,(世能祖后裔此时已经分为四门,亓弘为第三门浩祖后人,见分门图),恐支派不明,故有南北三门云。”。

关于“当差说”,九世祖诗教公云:“三门之有南北也,自五世五祖敬、茂、亮、襄、青始。盖五祖之始祖曰宾,初占籍方下保。至成化年间,三门五世祖弘,因念同一宗支,乃告归汶南堡当差。为设南三门,又自号北三门以别之,遂有南北三门云。”此为“当差说”。即为了区别纳税人身份,分为南北两个“三门”,由此可见,当时南北三门在应对同一种差役。

敬五祖被称为“南三门”之后,宾祖一支也始终未在内部再另分门系,因此“南三门”成为宾祖后人的别称。

宾祖世能祖分门图

南三门忠厚传家,人丁兴旺,后代遍及齐鲁华夏。八世祖占桂公桃李遍嬴牟,被张道一尊为“邑名士”; 佐明祖、 熙堂祖、雅斋祖乐善好施,泽被乡里,为民称颂;十六世祖元掌公,富不忘国,出巨资支援朝廷军备,获“例贡骑尉”衔。长子允慎获封“卫千总”,获赠“绩著金汤”匾;三子允忱获赠“为国输诚”匾;玉璧、玉玺例授“军功五品”职,光宗耀祖三世恩荣;鲁西村荃仁公,亓侃公,亦因军功授五品衔;二十世宗海公,为清朝最后一科举人,曾任县谘议局议员,著有“乡试墨卷”存世。迄今为止,亓氏南三门已传至二十九世。

亓氏族谱全祖后分系

三支亓全祖,士伯祖三子,是河南濮州、山东平阴、阳谷、东平、梁山、郓城、济南等地亓氏族众之始祖。

当士伯祖去世后,葬于羊庄,全祖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举家迁徙河南濮州范县。据全祖支谱《亓氏谱序》记载:“二世讳全,复迁居濮,始当其自莱芜,分徙而西也。耕读传家,世有隐德。”还有一说是全祖在永乐二年由莱芜迁平阴东关,住翟家院后三间房,后迁城南凤凰山东驻马庄(今亓家集),《郓城谱-五修族谱》中有“复迁濮县东六十里亓楼庄”之语。

全祖生四子,依次为亓纲、亓君美、亓君耀、亓君箱。全祖后裔所编《族谱》和立碑,有的后人只承认全祖只有一子,即亓纲;有的只承认全祖有三子,分别为亓君美、亓君耀、亓君箱。如郓城亓纲祖碑文,“唯吾全祖自莱迁濮,卜居亓楼,生子唯纲,纲祖所生则有七焉。”;平阴亓氏《三支合谱序》,“全祖徙平阴,全祖生三子,长君美,次君耀,三君湘”,众说纷纭,大约是全祖后人迁徙分散而居,年久日远,互不相通,子孙逐渐生疏,加之初始资料缺乏,后人追溯先人事迹真相困难,囿于一隅,形成笔误,势所必然。

纲祖生七子,亓广,亓盘,亓钊,亓志,亓智,亓英,亓原,居郓城县大潭乡亓楼;君美祖生六子,亓盛,亓广,亓聪,亓茂,亓林,亓祥,居平阴孝直镇亓集村;君耀祖生二子,亓岐,亓凝,居阳谷县大布乡亓家庄;君箱祖生三子,亓电,亓云,亓霭,居东平县亓家官庄。以后各自后裔又散居他乡,占籍泗水、范阳、清丰、澶渊等地。在济南历城唐王镇至今还有全祖奶奶庙,据传是全祖奶奶携后人迁徙于此定居。

“亓、祁之辨”, 全祖西迁以后,因姓氏谐音曾发生过争辩,史称“亓、祁之辨”。《平阴新谱》记载:“我祖初来,不识字,本庄有祁姓,全祖口说姓亓,不知亓字如何写法,本地尔曹便以‘祁’报户籍。”又说:“万历二十八年七世顺祖卒,八世祖绍宾于当年择新茔,治贾氏地,安茔在祖茔东边,相合为一。卜葬立碑,其文曰:‘明故显考亓公,讳顺,妣李氏之墓。孝子绍宾立碑。’因有碑文,皆查看清楚。”为何绍宾祖此时立碑改“祁”为“亓”呢?原来绍宾祖在泰安与莱芜亓氏宗亲一同参加考试,才弄明白自己本是姓亓,不姓祁,故改为亓姓。不料改姓亓时,与族人商议不下,因族人姓祁业已七世,大家都不愿改姓。因此在绍宾祖立父碑时仅一人署名,众兄弟皆不署名,并说“你姓你的亓,我姓我的祁”。到后来三十年,七兄弟中绍甫、绍荣、绍嗣立父碑时,仍明故‘祁’公讳谓。所以同父同林一“亓”一“祁”。绍宾祖生七子,二支、三支析居付庄,丁口日繁;长支和四、五、六、七支都住在亓集庄。亓集庄那些不愿改姓仍姓祁的,大多贫穷,从清朝开始又渐渐兴起改姓亓。刚开始时,立始祖碑改“亓”作“祁”,后来见亓氏昌盛,又渐渐写成“亓”,现今立碑也作“亓”。这就是史传全祖“亓、祁之辨”的原委始末。

全祖后裔“生齿日繁,文武两庠,诗礼相传,衿绅辈出,后先接武,间登科第,数十世如此”。全祖后人名将辈出,如平阴县亓蓁和亓永宁,均晋赠武显将军;亓九叙,乾隆乙丑科武进士,恩赏蓝领侍卫,乾清门行走,先后任镇四川建昌总兵、福建建宁总兵等,诰授武将军;亓九功,乾隆庚辰年武进士,授命福建督左营守备,升台湾北路琰水营都司,授命直隶天津镇标左营游击提督,王关路参将;郓城亓万年,乾隆甲子科武举,钦考守卫所千总。

亓氏族谱世能祖后三门浩祖后分系

四支亓世能祖,士伯祖第四子,故又名亓四,居莱芜,其后裔以莱芜高庄、牛泉、方下较集中,部分迁往潍坊等地。

“四世分门”说,世能祖生二子,长子亓胤,字茂先;次子亓积,字敬先。胤祖生子三:亓浩、亓林、亓升;积祖生子七:亓辉、亓桢、亓端、亓正、亓雄、亓寿、亓俊,四世兄弟共十人,被分为一、二、三、四门,其中亓桢、亓端、亓正、亓寿、亓俊五人谓一门;亓辉、亓雄二人谓二门;亓浩谓三门;亓林、亓升二人谓四门,莱芜亓家开始有门系之说。至于为何如此排序,据九世祖诗教公云:“门以序分,其常也。乃胤祖长其子为三门、四门;积祖次其子为一门、二门;而二门又分以长祖辉既五祖雄,自次祖桢以下三祖端、四祖正、六祖寿、七祖俊,更俱在一门。相传谓是分族母之嫡庶焉。祖宗家法严正如此,其诒谋真大且远矣!厥子若孙念焉。”诗教祖谓之“母之嫡庶”之分,未能对分门解释全面详细。民间亦传说因之宅居位次,即东、南、西、北序分门。

结合族谱记载,参考明史资料,笔者对“四世分门”分析如下,明初二世亓世能祖,在官府登记户籍,“占军匠两籍”,年久日深,随着家族人口日渐增多,家庭内外事务日益繁冗,如族谱所言“累世所孳,枝叶繁盛,人丁众多。或各置产业,分派粮差,互相争端”,许多问题便暴露出来。中国古代传统观念非特殊原因不得分家,而且明初法律也规定军户不可分户,因此军户在不分户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内部分“门”的方式来应对差役和分配家族任务。亓氏先祖于是将四世兄弟十人,分成四门,相当于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负其责,避免了“苟有存心机巧者出,颠倒混乱,势必至于相争不已,有乖大体”的局面,至于每门人数多少不一,是由于承担的差役赋税和工作量等决定的,四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自此,世能祖后代多以门系相称,如笔者为“一门正祖后宗祖系二十一世”,即我是士伯祖第二十一世孙,我的第二世至第五世直系祖先依次为:亓世能-亓积-亓正-亓宗。陌生亓姓之人相遇,一报门世,如亮名片,亲疏辈分了了分明,让人顿生慎终追远之思!

世能祖后代在二世四大支中,人丁最旺,约占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科第接踵,声名远播,出过进士七人,举人、贡生数十人,如齐党领袖亓诗教,忠愍公亓之伟、御史公亓玮(潍坊籍)、亓煦、亓保(商河县)以及武进士亓键(潍坊籍)、亓士英(潍坊籍)等,著名举人如:乡贤亓才,孝子亓必迪,老同盟会员亓因培等均名载史志。

七百年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我亓氏肇始一人而四支,生齿繁衍,四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生生不息,几近二十万众立于中华民族姓氏之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幸甚至哉!

海峡两岸亓氏宗亲寻根祭祖莱芜行(2014年5月)

五、亓氏家风初探

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家族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她体现的是优秀文明的传承与高尚道德规范的延续。陈寅恪先生认为,家风便是等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百姓信条。闲邪存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家谱中所记载的家族榜样和家族中流传的先贤事迹,世代相传,无疑是对追求扬名显亲的孝子贤孙们的一种极大鼓励和鞭策。优秀的家族,都奉行传统文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条,亓氏家族几百年间逐步壮大,名士辈出,靠的就是乐善好施,孝悌传家的家风。

唐凝庵尝语其唐氏族人曰:“在他族,或取法于高贤,资戒于异姓,如马氏之训子,苏氏之纪亭,在余族不必也,由吾祖宗之所为,以观祖宗之所不为,斯可矣”,善哉斯言,于我亓氏亦然。《亓氏族谱》云:“人之为善,莫大于修身教子孙,能修身,则子孙视效之有资,能教子孙,则吾人之修身有终矣”。

《亓氏族谱》所载士伯祖简介云:“事亲以孝,勤俭治家。处世忠厚,恬静寡言。教尊孔孟,谆谆为言。务积隐德以裕后世焉。善端种种,难以尽言”。先祖灵光,模范后世,孝子贤孙,绳绳相继。

近代书法家陈名豫曾曰:“亓氏为莱望族,阅省县志,名臣循吏忠臣孝子世不绝书,其家乘所载好善乐施者又多隐君子。惟其积累者厚,故其流泽也长”。

作为亓氏子孙,有幸恭读《亓氏族谱》有年,今聊数家珍,抛砖引玉,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亓氏家风的具体表现,不当之处,请专家与宗亲们批评指正。

亓莲关,长城关口之一,又名亓连关或亓连关口,位于北京怀柔区雁栖镇莲花池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一)精忠报国 勇护家邦

先贤吕克仁曾曰:“亓氏为吾邑望族,自前明以讫国朝,或以德行著称,或以文章名世,或以忠孝节义彪炳史乘者,代有伟人”。亓之伟母亲教子箴言云:“丈夫一身勿宜小用,当为朝廷扶翼纲常,兴除利害,无事温饱也”。七百年来,亓氏族人,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与国运相始终”,精忠报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和勇护乡民的义士。清朝道光帝曾敕曰:“亓氏宗族,为国为民保天下,南征北战定太平”。

亓氏家族明清两朝共出过五个武进士,因军功晋赠将军及七品以上官职者四十余人。

元明鼎革之际,二世祖亓勤先后在徐达和华云龙麾下为将,南征北战,著有勋劳。三世祖亓英,多次随燕王朱棣伴驾亲征,三十五年从戎,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功若丘山,父子两代人为大明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北京怀柔长城有关口叫亓莲关,大约与他们父子二人有关系。

亓之伟,进士,为官不受私请,以强直闻名,士民服其铁石之操,称为“铁面”。朝廷敕命褒嘉为文林郎。后调户部广西清吏司任主事,治绩显著。被敕命褒嘉为承德郎。在为官期间他经常救助流离乡民,专设房屋七十多间,解救并收容被变民掠去的山东妇女一百多口,发给路费,送其还乡。崇祯十三年时莱芜荒欠大饥,斗米数金,他捐谷八百担,煮粥赈饥,救济乡里,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崇祯末年,李自成围攻朔州。亓之伟守朔州城,并在最关键的西门把守。此时,与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备已秘降农民起义军,并劝亓之伟开门投降。亓之伟不从,被已在城门后埋伏好的守备士兵刺伤,将其用毛毡裹身,打开城门投降。闯王亲自劝降,亓之伟不从,被杀,闯王感佩亓之伟气节,将其家属找到后适当安置,并令其家属制棺收尸。清乾隆五十四年,追谥“忠愍”,敕命按大清规制为亓之伟建造茔园,人称“御葬林”。

亓之伟墓碑

亓键,武进士,曾任凤阳右卫守备,敕赠武德将军。

亓九功,武进士,授台湾淡水都司。当时台湾土著居民尚未开化,不遵礼法,常常闹事,前任多次用镇压手段收效甚微,亓九功“抚之以仁而教诲之”,恩威并施,土著居民逐渐被感化归顺,齐呼亓九功为“善人”,欢溢四野,疆臣以闻,奉旨引见,嘉其英武。

亓九叙,武进士。“恩赏兰翎侍卫,乾清门行走”。先后任四川建昌总兵、福建建宁总兵、江南苏松总兵,身经百战,积劳成疾,卒于客馆。诰授“武显将军”。 皇封御前侍卫都督府。

亓彩,在明末土匪四起时,手持两把铜锤,匹马杀群贼,邻近依为保障,品德受乡人敬重,朝廷嘉奖,蒙恩荣冠带。

亓进德,清咸丰年间,南匪过境,亓进德带领乡民依团山为寨,坚强防备,使数十村得以免遭洗劫。

亓圣武,亓之伟后人,“居乡好成人之美,凡桥道祠庙之应修者,必捐资助成不留余力”。咸丰十一年,捻军数十万袭扰莱芜,乡民结寨练团以自保。乡人推举其为自卫团团长,他带领乡民查看当地山川形势,筑石墙十余里,坚壁清野,成功逼退了捻军,保护了一乡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张梅亭赞曰:“当时莱芜大局不至糜烂者,府君(亓圣武)之力居多”。

亓祈年,道光五年举人,据《清史稿》记载:“捻匪炽,治西乡团练,匪窜县境,亓祈年登圩(城墙)固守,圩破,率众巷战,力竭被俘,骂贼不屈死,侄文丰等同时阵亡,恤赠道衔,赏世职,建专祠。”

亓因培,“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日军占领莱城后,委派汉奸登门,请求为其效力,遭到严厉拒绝。汉奸追踪胁迫,八十高龄的他毅然出走,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跟随八路军部队行动,被称为“抗战老人”,新中国建立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动员亓氏家族伐倒祖茔大批老柏树,变卖后支持了胶济铁路修复工程及其它慈善事业。

亓聘如,为支持抗战,出卖田产,筹措钱粮,帮助八路军解决给养困难。在险恶的环境中,年过花甲的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化装成算命先生,巧妙地摆脱敌人的封锁,积极为党工作,坚持对敌斗争。

亓象岑,七七事变爆发后,参加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战中,由于敌伪的封锁和天灾,泰山区抗日军民几乎陷入绝境。他千方百计,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购进药品和其它急需物资,为泰山区渡过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做出了贡献。

亓谦斋,1939年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曾任志愿军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参谋长。率部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作战38个昼夜,为战役准备赢得了时间。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铁道兵副司令员。

亓庆标,1939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过莱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屡立战功,曾任六十八军副军长。

亓进孝《攀辕卧辙图》局部

(二)仁政爱民 德泽一方

“学而优则仕”,亓氏家族耕读继世,注重教育,明代中期以后,族兴人昌,“人人知学,书香奕世”,人才辈出,明清两代亓氏家族,出过进士十人,举人二十人,贡生五十六人,秀才二百余人。获二至七品职衔者一百二十七人,八品至九品者百人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亓氏子孙出仕为官都清廉,勤政,爱民,道德品行、仕宦经历和精神塑造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先祖亓进孝,曾为河南宜阳县知县,清白有声,数膺御史台奖檄,公以征疴请老,宜阳百姓恋恋不舍,扳辕涕泣,祖饯者相属于道,时人作《攀辕卧辙图》相赠。

亓诗教,初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专管刑狱,因能公平执法,无冤案和积压案件,受朝廷勅命褒奖。升礼科给事中。由于其在礼科给事中任上能忠于职守,积极纳谏,秉笔直言,稽查违误,再次受到勅命褒奖。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旱,一岁皆空,千里如扫,饥民流离失所,盗者蜂起。亓诗教上《饥民疏》,论述饥荒为盗发的根源,要求朝廷发放国库银十万两,并从上交税银中留十万两,再免去山东六郡包税二万三千两,约计二十三万两,得到朝廷批准,救活灾民无数,平息了荒乱,山东百姓感其恩,为其修建生祠。后任河南巡抚期间,体恤民情,带领百姓治理黄河水患,民众感其德,为其建“都宪祠”。

亓诗教画像

亓豫,勤祖十世孙,举人,“授严州府推官,严平奉法,不畏强御,民无怨案。所属遂安等县,贼党啸聚至数万人,豫兼布施恩,扼其要领,单骑赴会往喻之,随为解散”。亓豫一人深入虎穴,晓之以理,弹指间,平息了一场数万人参加的大暴动,避免了流血冲突。

亓兴,《濮州志》载:“鲁府王亲,常相往还,王敬其徳,恩赐钞官,日进斗金,全不贪恋,商民感德,刻碑流传”。

亓玮,潍坊人,进士,曾任泌阳知县和陈留知县。为政以抚循百姓为心,不事刑朴而境内大治。钦取江西道监察御史,在台厘弊摘奸,务以进贤,不肖为己。任邑令邢,治潍有功,特疏升主事,敕封文林郎,钦命提督江南苏松等处学政,崇祀名官乡贤。靖江人为其立生祠。

亓煦,进士,曾任河间府青县知县,长芦都盐运使司沧州分司,德才兼备,克己爱民,被朝廷敕封文林郎。

亓保,商河县人,进士,曾任安乐县教谕,期间,振兴文教,培养士气,后任保定县知县,秉公持正,兴学爱民。

亓式愿,曾任福建长乐县,宁化县,诏安县,长太县知县,四任知县,事皆廉洁有声。

亓伟,又名亓纯祖、亓维祖。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历任云南省煤炭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64年5月,中央作出开发攀枝花的战略决策。亓伟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1965年任中共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因积劳成疾,于1972年去世。

亓飞,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乐善好施。迄今为止,累计捐赠已超过800万元。

(三)乐善好施 义驾慈航

先祖尝曰:“为善者,昌吾家,自祖以来,乃积善家也”。亓氏族人遵先祖“积阴德裕后世”之遗风,乐善好施,轻财重义,誉满乡里。

清代理学家李绂在《重修亓氏族谱序》中写道:“余与分司公(亓煦)为同年进士,知其家世孝友,多隐德”;又“观分司公一家,而亓氏之族有盛德可知也。且亓氏由始迁至今仅十余世,而蕃衍至万人,非世德乌至此者乎?”

江都名宦刘之沂亦曰:“闻莱芜之有亓氏,几二百余年所矣,邑姓半亓族,多贤士大夫,其间历履不胜述……家温守素,尤豁达乐施与,恒有忠厚长者之名”。

亓闪,“少时家徒四壁,稍长,力田服穑,遂逐渐有所蓄赢,即乐施,贷者无问亲疏远近,悉以给之”,“公之积德厚矣”!

濮州五世祖亓旺,以乐善好施起家,以孝悌善行立世。《濮州志》文:“公讳旺,字美玉。先世有善行,旺尤能继;先德多同才,好施与乡里。贫乏能读者,资之读;能贾者,资之贾。余亦斟酌其所长,位置一业。婚嫁丧葬,力不及者,不待告而筹之,靡不周至,尤加意茕独薪米钱文,按岁月补助,以为常。族党赖以举火者无算也。其积而能散,好行其德类如此。及殁,州人勒碑以颂之。”

亓承继,好善不倦,“族之贫者,衣食之;其不能葬者,棺椁之;幼而孤,长而旷者,收养之,婚姻之。平生无二言,于义利曲直,必严其辨,乡邻有争者,不直于有司,直于处士(指亓承继)” ,被尊为“宾筵大老”,赞曰:“邑之富而好礼,处士无先矣!”。其子亓元吉,“恤孤吊死,济困周贫”,一如其父,“孝于亲,睦于族宾,重于乡里,言出而人服之,行出而人倚任之”。

亓熙堂,咸丰年间,带领乡民筑寨防卫捻军,使周围十几个村免遭涂炭。光绪三年“丁戊奇荒”期间, 莱芜县衙设义仓备灾。封丘村周围十余个村,积谷数百石储存在亓熙堂家里。熙堂开义仓济民。按户分发,数百石救灾粮竟然“纤毫无私”,受到官府褒扬。其子雅斋公,如其父,“秉承先德,气度大方,最好施与,不吝於财”。

亓良箴,孝友性成,善事父母,友爱昆弟。弓马熟娴,特精武艺。不唯子侄聆其教训名列虎榜,即异地科举殿元者,多出其门。精岐黄之术。有贫而无告者,无食资之食,无衣资之衣,既有患病者,乐饵无资又施乐以活之。

亓清言,性慷慨,尚节义。莱芜过去无考院,岁科试士于县署堂下,诸童皆自带桌凳,猝遇风雨苦难堪。清言与邑绅吕传诰等倡建试院。工繁费巨,讹言四起,董事者皆(畏难)逡巡去。独清言不为动,工用以成。名载县志。

亓灿锦,道光末年,发生灾荒,出仓粟赈济,存活无算;请名师立家塾,远近从学者亦日众,凡莱蔬薪米供给周至。平时见诸生,辄勖以先器识后文艺。其无力具修脯(学费)者,皆助之。被乡邻尊称:“亓善人”。

河南永城亓永振,“隐于市,而明农家业,渐裕,族有难于衣食者,济之;困于心难者,脱之;而未始有德色,里间有缓急,向公求急,若取诸囊中,未必皆偿,其长厚利物类如此,性犹好施,名刹奇观,待公毕工者,岂止数区,而隐公(指亓永城)浩大者,桥梁为最……”

亓辗,据《莱芜县志》记载:“捻匪之乱,举村皆逃,辗家所趋,邻人多随之,谓他家有阴德当无害,后果验。匪去独力任巨款,倡修土圩,仓谷柴薪任贫家取求,不数月而工竣,数年匪乱,邻里得保障焉。附近数十里内有纷难不质于官府,而质于先生,殁后,其子凌超一如其父”。

亓占峰,医术高超,凡有所请,无所不至。且不骑马,不坐轿,不吃请,不收礼。经他治愈者成千上万,人们感其德。在其故居塑立神像,修建庙宇供养。

亓长乐,勤祖后,化募组建旨在救助穷人的“善工会”,被推为会长。哪里荒灾,就向哪里施钱、施衣、施药。后将慈善会范围扩大至修路修桥。仅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修路十二条,建桥四十二座。但凡化募之资,专人严加管理,不许任何人动用。众尊称其“亓善人”,并为他建功德碑。

台湾《亓氏家乘》严家淦题字

(四)孝悌传家 风化乡梓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苏子云:“见吾谱者,则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千百年来,亓氏族人敦孝悌,睦乡邻,无论身处何方,春风化雨,均留下了许多孝悌篇章,载之志书族谱。

五世亓弘祖 ,“孤隆孝友,立爱惟亲,立敬惟长,时以孝弟称。早业耕而勤且俭,迨夫富为人庆,闾有好角者,公以礼化之,而角者自平服厥义也;里有贫乏者,公以财给焉,而惠者德施怀厥仁也,仁以济众,义以服人,礼以制心。”子孙显达。

亓才,十余岁时,其父邦宦祖因歹人构陷下狱。为解救父亲穷家荡产,以教书为业赡养父母。其弟过世,抚育孤侄于襁褓,对他的慈爱和辛劳超过自己亲生骨肉。学生谭性教称之曰:“刚正足以立身,干局足以立事,学问足以立名”,时人以三语为定评云。与子亓之伟父子皆奉入乡贤祠,亓才、亓之伟、亓必迪祖孙三代登科,朝廷敕建“三世科第”石坊。

亓之伟联捷牌坊

亓必迪,每岁春夏,疾病时行。必摒挡囊箧,买药味,依法修制丸散。凡遇贫穷之家,医药无力者,率为施济,远近赖以全活无算。母病,服药不效,时天旱,医曰:“若得雨水调药,尚有冀也。”必迪夜仰天号泣,次日果雨,母服药立愈。名载莱芜县志。

亓九功,为了孝养父母,毅然放弃朝廷晋升奖励(参将,正三品),辞官归乡。志载“其父亓永宁以念子故,往居数月,言归,请留,不可。九功送至境外,泣下沾衣,回署即请终养,而督臣以已提九功王关路参将,不许,九功意绝,遂告瘫疾归,杜门不出,朝夕侍父母侧。”

亓式慧,必迪公之孙。至性纯笃,髫年即以孺慕为父母所钟爱,父亓士元司铎泗水,抱病归里。式慧躬亲汤药,衣不解带者五年,乡里化之。清代进士赵浣赞曰:“先世自淮迁莱至公,凡十有三世,累代以忠孝著闻”。

亓斗南,四岁丧父,事母至孝。家赤贫而孝养,所需无不毕具。历六十年如一日。名载县志。

亓经纶,性至孝,父母殁,庐墓六年。以贡生授太平主簿,有惠政。名载县志。

亓文杨妻吴氏,《莱芜县志》文:“吴氏,汶南保亓文杨妻也,年二十二文杨卒,子佐明,方三龄,姑(婆母)年六十,病危笃,百药不效,氏(吴氏)请身代(愿意替婆婆去死),姑僵卧二日,竟厥然起,所谓孝感动鬼神,信。夫课子成立,补博士弟子,有声诸生间”。朝廷敕赠“淑徳遐龄”匾额悬于门庭。子亓佐明,“承母教,日以善自敦。凡济贫恤危,捐施募义,未易殚述。而里中大小不平之事,经公之口,无一不平者,素行足以服人也。”

亓琮,乡钦介宾,性孝友,善佑孀母,好施与,士民公举善行,誉为“一乡善士,懿行可嘉”。

亓应龙,贡生,勤祖后,性孝友,弟早亡,抚教其三子,皆有声庠序,授生亦先德后文艺,一时有经师、人师之目,举为乡饮大宾。名载《阜阳府志》。

范县亓仁甫,孝养祖母六十余年,自始至终无分毫差异。地方百姓“联名具秉,保举节孝”,朝廷钦赐“节孝可风”匾额。

亓任,“奉母夫人孺慕益笃以勤。束修所入,悉以奉母,无私蓄。训季弟谆恳,然怜爱特至。怡怡母膝下垂三十年。母素楼居,一日公心动,惊悸弗宁,谓楼居非老人所安,力请移榻。越夕而地震,楼墙内覆压母旧寝,瓦石积数尺,咸钦异公纯孝所感,灵速如此”。清代理学家李绂赞曰:“近世士行衰,事亲者至性无所闻,如公之孝岂不可以风乎!”。子亓煦,中进士。

平阴亓鸿琯,全祖后,贡生,以躬行孝悌入县孝悌嗣祠。

亓三奇,善事父母,有疾,汤药必亲尝。及葬,庐墓三年,筑土崇封,风雨不避。迨三年丧毕,旋反墓侧,崇筑如初,不敢违礼。至处事待人,取与不苟。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类如此。顺治十六年,州牧钟锡匾额其门曰:“孝廉可风”。

另有亓珽、亓汉亭、亓知三、亓汝瀛、亓若海、亓学智等多人,因孝行卓著,敕旌节孝。

台湾《亓氏家乘》陈立夫题字

七百年来,亓氏家族通过适时编纂《亓氏族谱》,使得精忠报国、仁政爱民、乐善好施,孝悌传家等的良好家风得以世代传扬,先贤魏锡祚曰:“其立己也必诚必信,其接物也无欺无伪。出一言而乡里倚以为重,行一事而后学奉以为法”,良好的家风既为亓氏家族得以持续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地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行文至此,慨当以慷,纪之诗曰:

祖泽流光百日红,善行不倦是家风。

自求多福得天相,闲看乾坤剥复中。

和煦家风多善人,齐家治国自修身。

满门孝悌无须颂,汶水汤汤濯凤麟。

孔子与亓官氏

“先生,冉求派人传来消息,说季康子请您回鲁国!”颜回面露笑意道,众弟子亦展笑颜。

“那就回吧!该叶落归根了!”孔子随口答道。

“先生,不高兴?”颜回道。

“那倒不是,只是我已年老,回鲁国还能起多大作用?”孔子道。

“先生,莫非心灰意冷!”颜回道。

“只是近乡心怯罢了!”孔子道。

孔子与众弟子回鲁国途中。

“先生,弟子有话要说。”颜回小心问道。

“何事让你如此犹豫?说吧!”孔子好奇道。

“先生,是否要接夫人回来?”颜回小心道。

“唉!这不是要不要接的事,而是能不能接的事!”孔子叹声道。

“弟子愚钝,为何不能接。”颜回不解。

“当年,你师母任性回了娘家,便再难回来了。宋国弱小,而诸国国君大多畏惧于我,既不肯重用于我,也怕他国重用我,以致这些年你们跟着我颠沛流离,经常忍饥挨饿!”孔子道。

“弟子愿意跟着先生传道,哪怕吃再多的苦!”颜回激动道。

“先生我知道你们的心意。只是天意如此,天命难违!”孔子道。

“天命!这跟夫人回娘家有什么关联?”颜回疑惑。

“天命,是上天在传达它意志的表现方法。而承受天命之人,不是君王就是圣人。如果承受天命之人达不到上天的要求,上天就会降下灾祸。虽然上天有好生之德,但是大道无情啊!圣人即是荣耀也是枷锁!”孔子解释道。

“那夫人就不接了!”颜回道。

“天意啊!”孔子叹气。

孔子回到鲁国,亓官氏听到后郁郁而终。

从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俑,雕塑开始独立,可以说中国雕塑的真正独立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开始从工艺美术中分化出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俑上,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用的偶人,用以象征、代替殉葬的人、动物等。

俑的出现是社会理性与文明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这在各种各样俑的雕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古朴深厚的造型、夸张而充满动势的神态、蕴含时代精神的风格,对当时的人物雕塑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悲痛不已,子贡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为师守墓三年。期间,他常常回忆老师生前的言行笑貌,于是砍来楷木,心思手摹,雕刻出了这对孔子和亓官夫人的像。

目前各种版本的孔子圣像大多为后人根据文字描述凭空想象出来,惟有此木刻造像是亲眼见过夫子的学生子贡所遗留,故而在雕像人物形象、服饰上具有极大的真实性,对于后人研究孔子,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风格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概述

楷木像一直以来作为孔庙圣物被特殊保管。直到公元1128年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临安,孔子的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受命率孔门二百余户族内精英扈跸南渡时一起带至南方。高宗赐孔氏一族寓家衢州,孔氏嫡系便在衢州建宗立庙,即孔氏南宗家庙,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便一直存放于家庙思鲁阁,受孔氏南宗后人敬仰。

1930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长的方志学家余绍宋应友人高锦甫先生之邀为其珍藏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照片题词。

余绍宋先生民国十九年五月二日日记上如是记载:“高锦甫以先圣楷木像嘱题,因书云:‘上为至圣先师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相传为端木子贡手雕,刘佳游家庙诗所谓传是卫国贤摹刻,志师谊者也。西安旧志仅云宋圣公孔端友随高宗南渡,抱负而来。今观两像木理坚结,几化石质,而雕刻又极古朴浑穆,虽不敢必其出于子贡,要为汉以前人之刻无可疑。木质而能留至今,世间更无其偶,况属圣容,尤堪珍重。旧奉家庙思鲁阁下,今移奉阁上,孔裔向不轻示人,非其时不许瞻仰。十五年前由绍宋商诸博士肖铿先生,始许摄影,渐传诸于世。人多未详其由来,用志数言,借传梗概。’”

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艺术风格分析

孔子像高37.2厘米,宽15.5厘米,双膝前曲,正面蹲坐于台上,身着长袍,双手合抱于胸前。面部为圆长形,双目横长突出,高鼻合口,卷唇不露齿,唇上两绺八字胡,下垂三绺长须,两长耳外突。

夫人亓官氏像高41.2厘米,宽16.5厘米。双膝前曲,正面端坐。身着长袍,腰束宽带,双手拱于袖内。长圆胖脸,双目正视稍闭,高鼻,小口合唇,左右两耳外张。头挽发髻,靠前部发髻右旁有一站穿孔,似插簪处。造型优美,表现了贵族社会中的妇女形象。

郁达夫先生这样描述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楷木像各高尺余,孔子是朝服执圭的一个坐像,亓官夫人也是一样,但手中无圭。两像颜色苍黑,刻划遒劲,决不是近代人的刀势。孔子像的面貌,同一般的画像并不相同,两眼及鼻子很大,颧骨不十分高,须分三挂,下垂及拱起的手际,耳朵也比平常人大一点儿。”人物温静的面容也显示了艺术表现的新水平。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

这样的人物造型与我们看到的同一时期出土的的木俑造型非常相似,如云梦大坟头1号墓出土木俑,轮廓鲜明,脸面保留着刻削的棱线,尚存战国木雕之古朴遗风。这一时期的人俑体态多不大,俑体略扁平,四肢小而头偏大,只雕刻出粗略的轮廓,画出口鼻眉目,眼部突出,力求克服人物表情呆滞的缺陷。手的刻画不作重点,近似浮雕。人物动态或坐或站,有的还在躯干上另外安装手臂,手上再握持小木剑、小木戈等兵器,或者持乐器演奏。长沙杨家湾6号墓出土的一组伎乐坐俑,高30-35厘米,姿态尚属生动。

但到了汉代,陶俑的造型,特别是表情已经非常生动,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分着衣和彩绘两大类,头像雕刻精致,较战国木俑更为写实传神。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出土的车仗奴婢木俑群,包括持戟谒者俑、伫立侍女俑、荷锄农奴俑、执斧工奴俑、驾车木马及木轺车等24件,生活气息很浓,人物身材颀长,躯体轮廓极富曲线变化,衣纹质感很强,彩绘服饰鲜丽。江苏盱眙东阳和扬州邗江胡场等地发掘的西汉晚期墓葬都出土过木雕的说唱俑,它们常为坐像,一手微举,一手抚膝,眯眼张口,是现存西汉木雕中的艺术佳作。

尊上对比我们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自身的整体风貌把握的是“拙”,从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造型艺术审美特征中,可以看出木刻人物毫无装饰的简洁与朴拙;突显春秋战国艺术的审美意识,折射出当时雕塑艺术整体造型之中的一种简洁与古朴笨拙相结合的自然感。

作者在被限定的动态范围内,力求使人物得到生动的表现。如洛阳金村所出的几件青铜人形器座,就突破了一般常见的呆板姿态,表现出了人物活动的瞬间表情。有的席地而坐,神情恭谨;有的屈一膝蹲坐,一手持套筒,一手上扬,动势豪放。其中一件侍女像,长辫,胡服,着靴,双手平持套筒,仰首,表现出在劳动过程中十分专注的表情。

与后期秦兵马俑雕塑不同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并不追求形体上的大和数量上的多,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而这条雕塑艺术之路代表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方向的主流,就是从图像符号的视野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线条美——粗实、拙朴,这种线条与造型折射出符号的意思,即为一种具有图像性、可模仿的符号呈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线条的符号性代表的是对当时时代面貌的写照,而进一步探讨的话,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是受当时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表达影响,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为当时时代的整体艺术审美风貌提供有力参考。

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价值体现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得以保存至今,不仅蕴含极高的历史价值,让后辈艺术家得以一窥孔子风采,更为他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的衣着打扮、雕塑艺术造型特点、审美价值以及对孔夫子形象的再创作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四、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审美特征中的朴拙、浪漫、刚健、恬静之美,体现中国民族美术写意大气魅力,丰富了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雕塑艺术根源是一种趋向崇高之美的体现。结合对春秋战国时期各方面的了解,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审美中正体现出这样一种自然崇高之美,即一种诉诸于心灵上的生命本质力量。

参考文献:

[1]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长沙国贵族生活特展[M].2014年12月.

[2]傅举有.湖南出土的楚汉木俑(上\下).收藏家,2009年第10期\11期.

[3]肖长生.论中国古代雕塑的线条[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4]邢开.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神[D].西安美术学院,2007.

[5](民国)徐镜泉纂辑.孔氏南宗家庙考略(孔氏南宗家庙宣纸线装藏书).

作者简介:张继新,1974年生,大学本科学历,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美术干部,衢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从事连环画、雕塑工作。多次在《连环画报》发表作品,出版过多部单行本连环画。小雕塑孔子被故宫博物馆收藏,雕塑《孔子七十二圣贤》之巫马施获第四届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雕塑《美院女学生》获第八届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临行密密缝》获第九届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