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1996年日历农历阳历表(1996年日历)

1996年日历农历阳历表(1996年日历)

舌尖上的江西年:红肉、粉笼床、鱼丝、长命菜,数不尽的春节记忆

地点: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年味,是成人给孩子的仪式感

差点因为疫情,没写这篇关于春节的记忆,但也因为疫情,促使我想要写下这篇文章,来纪念这特别的春节。

舌尖上的春节记忆

味觉带来的记忆,是很难忘记的。

比如春节,回忆起来,是满满一桌的饭菜。妈妈的手艺,装点了儿时的味觉记忆。

在我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是一个客家人聚集的县城。我的母亲,是一个客家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从小到大,她热衷于过黄历上有的各种节,每种节都有它的讲究,而春节,又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得益于母亲,以及整个客家人居住的氛围,在家乡过春节总是很有年味。

昨晚,年过三十的我,看着旁边熟睡的孩子,突然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年味,就是成人给孩子的仪式感。当一个家里有人愿意去操持,去张罗,孩子就能得到更多关于春节的记忆,这些记忆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养分。

我们家的春节,是从准备食物开始的。除夕当天上午,或者早一两天,煮一大锅汤,里面放了猪肉、鸡、鸭。从早晨开始煮,汤的香味充斥着厨房,溢到客厅,吸引孩子去厨房“偷”一口肉吃。

年夜饭

煮好的猪肉有两种用途,一种用来做扣肉,一种用来做红肉。扣肉是客家人的传统美食,先煮后炸再蒸,配上梅菜,美味至极。每年过年去亲朋好友家吃饭,扣肉是必上的一道菜。而我们也往往可以透过这道菜,窥一窥这家人主妇的厨艺水平。

做得好的扣肉,就像我母亲做的那样。猪皮起褶子,颜色黄灿灿,猪肉入口即化,有猪肉本有的鲜香,又有梅菜味解腻。母亲做扣肉有个绝活,那就是猪肉煮好后,给猪皮涂上啤酒,下锅炸时,猪皮特别能起褶子,这样做出来的扣肉最美。

另外一种则是红肉,在兴国县,逢年过节办喜事,一定有一碗放了可食用红色素的猪肉,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家人鸿运当头。猪肉煮熟后切成块状,放上红色素,下锅再煮一煮,汤底都是红色的。小时候,我最爱用这个红色的汤拌米饭。

红肉

还有我们客家菜的重头戏——肉丸。这个肉丸不是真的肉丸,因为里面没有一点儿肉,由白萝卜和红薯粉做成。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的白萝卜特别甜,去皮剁碎与红薯粉交融,搓成丸子之后下锅炸,就成了一个个圆乎乎的小丸子。

至于为什么萝卜丸要叫成肉丸,大概是过去物质不充裕,用萝卜代替肉来做丸子的缘故。

母亲做这个丸子时,会加一块客家嫩豆腐在里面,这样炸出来的丸子更加松软。煮一碗端上桌,意味着团团圆圆。

每年春节,无论是扣肉还是肉丸,都会提前炸好,一是除夕夜要吃,另外正月宴客,这两道菜是一定要上的。

肉丸(萝卜丸)

鸡鸭鱼,这些都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在兴国过春节,却有两道素菜一定要吃,一道菜是芹菜,老乡种好的芹菜,还带有泥土,芹菜特有的香味浓郁。煮熟切段后,拧干水分,再放上辣椒粉,用香油一激,搅拌之后,就是一道非常可口的凉菜。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吃芹菜,告诉我们吃了芹菜,就会“勤劳”。

另一道素菜是大青菜杆子,切成段,叫做“长命菜”。这道菜也是除夕和大年初一的必吃菜。每个孩子都必须吃,吃得时候,父母一定会说一句,“吃了长命百岁”。

长命菜

赣南客家人爱吃辣,也爱吃酸。在兴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菜缸,酸菜缸里有荞头、红萝卜、白萝卜、生姜、豆角等。兴国人叫酸菜叫“浸菜”,被荞头和生姜发酵后的酸水“浸”透的蔬菜,用来炒鸡杂、大肠、牛肉等,味道一绝。母亲说,“浸菜”也有“进财”之意,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家家户户都吃。

在我的家乡,还有有种特别的食物——鱼丝。用草鱼肉加红薯粉制作而成,晒干后可以保存很久,吃时下锅煮熟,会变成一根根的面条状。这道菜,既有鱼肉的鲜味,又有粉的滑溜,是兴国人最爱吃的一道菜之一,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鱼丝

最后便是兴国人春节餐桌上的重头戏——粉笼床。毛泽东当年来兴国县的时候,给它取名“四星望月”。“四星望月”是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1年进入江西十大赣菜,同年成为中国赣菜名菜。2016年获得赣州客家名宴称号,2018年获得中国名宴称号、江西名宴称号。2007年“四星望月”进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2010年进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2017年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每个兴国人家里,招待客人,最隆重的菜就是做一道粉笼床。

但粉笼床其实不止一道菜,根据时令,可以有很多组合方式。一个大大的圆蒸笼,里面铺上菜叶,再放上拌好辣椒的芋头萝卜等,最后则铺上一层肉,这个肉可以是五花肉也可以是鸭肉、排骨等。蒸时需要一层层铺上大米磨成的粉,所以意为“粉”——笼床。

粉笼床还有一种吃法,下面铺好米粉或是鱼丝,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草鱼片,只要端上桌,很快被扫荡一空。

粉笼床

年味意味着期待,这些关于吃的记忆,都是对春节最深刻的怀念。到现在,只要回家乡过年,父母一定会做这些菜给儿女们吃。食物传递的情感,连接着儿时的春节记忆。每吃一口菜都是把父母的祝福吃进了肚子里。这样一年又一年,带着美好而成长。

给下一代的春节记忆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关系,没有走亲访友。第一次在先生的家乡过年,我却在千里之外,想起了自己家乡的“年味”。家乡的“年味”,是对春节美食的想念,也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父母给了我们春节的记忆,那么回到深圳,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在我们的手中,又能给孩子缔造一个什么样的春节记忆呢?在夜里思念起父母的那刻,我就想到了这些春节吃得传统佳肴。妈妈的记忆,就是美食的记忆。我们贴春联,挂灯笼,派红包,但坐到餐桌上,吃上一口年夜饭时,这年才真的到了。

当作为一个成年人来回望过去的春节,我想,作为父母,有责任给孩子年味,这是成年人给孩子的仪式感,让他成长过程中对春节有期待,有回忆。也许人生有许多风雨,但沉浮之中,家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这也是为什么在春节,我们不管千里都要相聚。

过年了

【兴国春节风俗】

唱山歌

除了美食,以往在兴国县过春节,其实有舞狮、唱山歌等表演,其中兴国山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兴国县人民政府网站对兴国山歌的介绍是这样的:“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到至今。”关于其起源,在兴国县志中,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宋时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有关山歌的“山中木客解吟诗”之佳句。

相传,兴国山歌为唐末落第秀才罗隐所创,民间至今还有一首流传久远的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由此可见,兴国山歌至少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兴国山歌本来是山民们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然而,宋朝中叶,闽西一带的一种叫“跳觋”的客家民间民俗活动流传到兴国。跳觋,本意是祈吉攘凶、保佑平安吉庆,它有一整套独特的画符作法的程式,然而,聪明的法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将民众喜闻乐见的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之中,使之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法事活动,一部分为娱乐,也就是唱山歌。

于是,兴国山歌就进入了室内演唱。山歌,也就随之出现了人物、情节、故事、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而后,又逐渐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中。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山歌。

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2006年,兴国山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

统筹 南都记者 颜鹏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