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正月初七,为什么叫“人日”?怎么过?记住这3点,兔年顺风顺水
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春节长假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很多朋友已经回到工作岗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在这里,祝大家事业顺风顺水,大展鸿图。
今天还要祝大家生日快乐,可能朋友们奇怪了,今天我不过生日啊。那为什么要祝大家生日快乐呢?因为今天是“人日”——人类共同的生日。“人日”来源于中国神话“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一次呢,女娲玩累了,随手用泥土捏出个鸡的样子,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四五六天分别造了猪、羊、牛、马,但是她都不满意,直到第七天创造了人类。所以,正月初七又被称为“人日”。
古代很重视人日。比如唐朝,每到人日,皇帝就会赐给大臣们彩缕 “人胜”,就是头上戴的人形的饰物,然后登高宴请群臣,非常热闹。在民间,这一天有哪些传统习俗呢?第一是剪彩纸,戴“人胜”。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镂刻成人形,把“人胜”挂在屏风,或戴在头发上。
第二是祭祀神灵保平安。比如山东的一些地方,会举办隆重的送火神活动,用农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
第三是登高赋诗。文人雅士在这一天结伴登高,赋诗雅游。写人日的诗句,最有名的当属唐朝边塞诗人高适赠给杜甫的那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还有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几句能看出来人日节有一种思念亲友的氛围。到今天,也有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要在家团聚的习俗。
总之,人日这一天要尊重每一个人,父母不能在今天教训孩子,古代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正月初七这一天,吃什么也很有讲究。有的地方会吃“拉魂面”。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所以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而且讲究面条越长越好。
有些地方会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在南方一些地区要捞鱼生吃,有“风声水起,越捞越旺”的寓意。生鱼切成条,搭配各种佐料,装在大盘子里,由一人发号施令,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迎个好彩头。还有一些地区的人要吃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可以祛除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蔬菜不同,不过都有好的寓意,比如芹菜表示勤奋,葱表示聪明,蒜代表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等。
你们当地在人日这一天有哪些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留言。
过年习俗禁忌: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正月真的不能剃头吗
正月初五的破五日一过完,差不多等于宣告春节即将过去了,在接下来的正月初六、正月初七等日子,在过年习俗当中是百无禁忌,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去做或者忌做的事情,不过有个习俗却是例外。
这个习俗就是老一辈的人所讲的:“正月剃头,死舅”。有人不明白正月剃头,啥就和舅舅联系在一起了,正月真的不能剃头吗?
事实上正月也是可以剃头的,所谓的正月不剃头,“死舅”的说法,原意是正月不剃头,思旧。具体是啥回事,下面我来给你们讲解一下。
正月不剃头,思旧的出处唐宋元明清,是中华封建时期的最后五大王朝,在清代之前,当代的人不管男女都不会剃自己的头发。
这有是因在【孝经·开宗明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也就是讲,自己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父母给的,不能毁掉,哪怕是毛发也是如此。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因此在当时那年代,就是男的也不会剪去那三千烦恼丝,选择了束发扎头。
不过自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推翻了明朝,坐在九五至尊位后,这情况就发生了改变,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人,在他们的习俗当中,可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
虽然清军最初也有要求投诚的明朝汉人官员,也像他们一样留小辫子,不过遵守的人并不多。
但一个山东省淄川县孙之獬的汉人官员,他第一个响应了剃头的号召
清早期时满汉朝臣,满汉分开而站,孙之獬剃了发留了满人的发型穿上满人服饰,站在满人朝臣中,人家嫌他是汉人,不愿和他为伍;他站到汉人朝臣,又是一副满人打扮,汉人觉得他有违祖训,不屑和他为伍。
孙之獬这背弃老祖宗的历史罪人,本想讨好新主子,哪知两面不讨好,羞愧之下就提议所有的汉人,都要像他一样剃发、易服表忠心,也正因为他这一提议,才有了后来的剃发令。
剃发令发出的时间又是在正月,很多汉人在短时间内,接受不了这有违传统祖训的做法,强烈反抗,不愿剃头的原因无他,就是思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过在血腥高压下,剃头易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正月不剃头,思旧,为何变成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说法清统治的前期下,当时很多汉人是不愿意剃头的,不过在清王朝的统治下的数百年,在康乾盛世下,满汉民俗文化从最开始的争议,到后来的同化。人们也逐渐摒弃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认可了头发长了,可以剪一剪、修一修。
而正月是新的一年,所谓新年要有新的面貌,如果以顶着一头邋遢、油腻的头发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这种面貌一看就是不精神,也不是好的兆头。如何说服家中孩子,在过年前去理头发。
有老人就想到把以前正月不剃头,思旧的说法,通过思旧与死舅的谐音,来说服孩子在过年前要先修剪一下头发,不要等到正月去剃头,要不然会“死舅”的。
除了思旧与死舅是谐音外,另一个原因在于,很多小孩和舅舅的感情是很深的,舅舅的地位也很高。比如,在传统的民俗文化当中,有舅舅不来,不开席,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等说法。
也就是说,所谓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其实只是以前的老一辈人,为了说服那些不愿在年前去理发的孩子,所编造出的一谎言。这是一个带有欺骗性的过年习俗,并不是说正月剃头,会和舅舅扯上关系。
结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其实只是个善意的谎言,正月不剃头最初是民族情结。后来的人为了哄自己孩子在年前把头发剪一下,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将死舅取代思旧的意思。
正月初七“人胜节”,按照传统要吃2样,开工大吉,图个顺利吉庆
农历的正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日”,这个节日现代人知之甚少,但在古代,这还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人日”也叫“人日节”或者“人胜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娘娘创造生灵万物,从正月初一开始,依次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到了第七日创造出了人,所以这天在中国的传统中,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类的生日。
汉代开始就有“人日”节俗的记载,魏晋之后开始被世人重视,当成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节日来过。唐代诗人高适曾经在《人日寄杜二拾遗》中提到: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用来表达对老友杜甫的思念之情。古人们在这天要戴“人胜”,这一种用金箔或彩色布片、纸张剪出来的人形装饰,戴在头发上或者贴在屏风上,另外这天也有登高赋诗、送“花胜”的习俗,人与人之间相互庆祝,相互祝福,相互思念。
PS:“花胜”是一种装饰品,古代妇女把彩色纸或绢剪成花朵形状,系于花枝上,类似于现代的假花,插在发髻上装饰。
正月初七也是新年开工的头一天,正逢“人胜节”,按照老传统,老习俗,这天要吃2样食物,都是很有讲究的,图个顺利吉庆,开工大吉。
七宝羹七宝羹是过人胜节的传统食物,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古籍《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有“人日,以七种菜为羮”,七菜羹又被称为“七宝羹”、“七菜粥”,需要七种不同种类的菜混合在一起,熬制出来的粥或者菜汤,喝了七宝羹有吉兆纳福之意。
七宝羹在日本也有传承,他们在正月初七会喝一碗“七草粥”,认为喝了“七草粥”新年能身体健康,这和我们的“七宝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宝羹用的蔬菜种类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所不同,像广东潮汕人喜欢用春菜、芥菜、大蒜、韭菜、芥兰、芹菜、厚瓣菜,浙江人喜欢用藠头、大蒜、芹菜、韭菜、甘笋、生菜、大葱。“七菜羹”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配方,但只要是煮了七宝羹的食材,都是有美好寓意的。
吃面条什么节日吃什么食物在中国是很有讲究的,端午节吃粽子,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正月十五吃元宵,每一样节食都是有历史传承和讲究的,而中国人在生日这天,民俗是要吃面条的,面条细细长长,寓意细水长流,长长久久,祈福人们长寿安康,在正月初七这天,是全人类的生日,自然面条也是这天的主食。
古时候的人吃面条更有讲究,要把面条擀的特别“瘦”,也就是特别的薄,切的特别长,“瘦”与“寿”同音,希望在人胜节这天能祝福人们长寿,再用细长的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让时光走的慢一些,长一些,让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老井说——正月初七“人日”,喝了七宝羹,吃了长寿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更增添了一抹向往,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流传千百年不曾消散,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大年初七人庆日,牢记“2吃2做2不碰”,新年万事顺,规矩别忘
欢迎大家观看二姐这篇大年初七人庆日,牢记“2吃2做2不碰”,新年万事顺,规矩别忘的文章。本图文为二姐美食原创作品,严禁转载与抄袭。如果有美食方面的想法,欢迎大家和我交流!二姐美食,教你做家常美味。
二姐心得之大年初七人庆日,牢记“2吃2做2不碰”大年初七是人庆日,在这一天也是家中老一辈人非常看重的一个节日。在过完了六畜之日后,我们最后一个“人日”过完,这个新年才算是圆圆满满了。而在大年初七人庆日这一天,老规矩也是不少的。最主要的应该是“2吃2做不碰”,老人说吃2种美食并且做2件事之外,还要少碰2个忌讳才可以。老人说每一样的规矩都有讲究,将这些传统都遵守好了,这样才能做到新年万事顺,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几个老传统。
牢记“2吃2做2不碰”,新年万事顺一、2吃
1、七宝羹
在人庆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准备用7种蔬菜,少量的米和鱼肉,一起熬一道七宝羹吃。各个地方的蔬菜不同,加进去的7种蔬菜也是不相同的。但一般相同的都会用韭菜,韭菜在过年的时候寓意着久财,而在吃七宝羹的时候,寓意长长久久,取着健康长寿的好寓意。而且一般会加上蒜、芹菜等等蔬菜,这些都是带着好寓意的。另外吃了7种蔬菜之后,也有着吃到多样的蔬菜,祈祷了来年能够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的说法。
2、摊煎饼
在这一天,我们都要做摊煎饼,做煎饼的时候一般都在院子里,让摊煎饼之后带着的烟火气缓慢地上升,寓意“熏天”,这也是对上天的崇敬之意。在老一辈的传统中,这是在正月初七必备的美食,而且要当天摊煎饼才可以。
二、2做
1、做人像剪纸
在人日这一天,我们一般都会做人像剪纸,将剪纸放到屏风或者插在门上,也顺应着今天的“人日”。因此做人像剪纸的大年初七的重要活动,而且还有做人胜别在衣服上或者头发上的说法。
2、登高
在人日节,古时候就有出门踏青登高的传统,古人一般在这一天会登高吟诗。而到了如今,登高的传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人日节这一天登高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三、2不碰
1、不碰剃头刀
大年初七这一天,是不能碰剃头刀的,当然剪头发更不行了。之前有剃头思旧的说法,而谐音就是和舅舅遇到不吉利的事有关了。所以近来就有了剃头伤舅舅的说法,因此在大年初七就有着不碰剃头刀的习俗。
2、不碰被子的棉絮
在大年初七这一天,不能碰杯子的棉絮,也不能换被套,这样会有着不吉利的寓意。
总结因此在大年初七人庆日这一天,要牢记“2吃2做2不碰”,2吃:七宝羹和煎饼;2做:人像剪纸和登高;2不碰:不碰剃头刀和不碰被子的棉絮。
以上就是二姐写的关于大年初七人庆日,牢记“2吃2做2不碰”,新年万事顺,规矩别忘的文章。欢迎大家多和二姐交流!
正月初七“人胜节”,按照传统要吃2样,开工大吉,图个顺利吉庆
农历的正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日”,这个节日现代人知之甚少,但在古代,这还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人日”也叫“人日节”或者“人胜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娘娘创造生灵万物,从正月初一开始,依次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到了第七日创造出了人,所以这天在中国的传统中,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类的生日。
汉代开始就有“人日”节俗的记载,魏晋之后开始被世人重视,当成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节日来过。唐代诗人高适曾经在《人日寄杜二拾遗》中提到: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用来表达对老友杜甫的思念之情。古人们在这天要戴“人胜”,这一种用金箔或彩色布片、纸张剪出来的人形装饰,戴在头发上或者贴在屏风上,另外这天也有登高赋诗、送“花胜”的习俗,人与人之间相互庆祝,相互祝福,相互思念。
PS:“花胜”是一种装饰品,古代妇女把彩色纸或绢剪成花朵形状,系于花枝上,类似于现代的假花,插在发髻上装饰。
正月初七也是新年开工的头一天,正逢“人胜节”,按照老传统,老习俗,这天要吃2样食物,都是很有讲究的,图个顺利吉庆,开工大吉。
七宝羹七宝羹是过人胜节的传统食物,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古籍《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有“人日,以七种菜为羮”,七菜羹又被称为“七宝羹”、“七菜粥”,需要七种不同种类的菜混合在一起,熬制出来的粥或者菜汤,喝了七宝羹有吉兆纳福之意。
七宝羹在日本也有传承,他们在正月初七会喝一碗“七草粥”,认为喝了“七草粥”新年能身体健康,这和我们的“七宝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宝羹用的蔬菜种类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所不同,像广东潮汕人喜欢用春菜、芥菜、大蒜、韭菜、芥兰、芹菜、厚瓣菜,浙江人喜欢用藠头、大蒜、芹菜、韭菜、甘笋、生菜、大葱。“七菜羹”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配方,但只要是煮了七宝羹的食材,都是有美好寓意的。
吃面条什么节日吃什么食物在中国是很有讲究的,端午节吃粽子,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正月十五吃元宵,每一样节食都是有历史传承和讲究的,而中国人在生日这天,民俗是要吃面条的,面条细细长长,寓意细水长流,长长久久,祈福人们长寿安康,在正月初七这天,是全人类的生日,自然面条也是这天的主食。
古时候的人吃面条更有讲究,要把面条擀的特别“瘦”,也就是特别的薄,切的特别长,“瘦”与“寿”同音,希望在人胜节这天能祝福人们长寿,再用细长的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让时光走的慢一些,长一些,让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老井说——正月初七“人日”,喝了七宝羹,吃了长寿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更增添了一抹向往,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流传千百年不曾消散,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正月初七“人胜节”,按照传统要吃2样,开工大吉,图个顺利吉庆
农历的正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日”,这个节日现代人知之甚少,但在古代,这还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人日”也叫“人日节”或者“人胜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娘娘创造生灵万物,从正月初一开始,依次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到了第七日创造出了人,所以这天在中国的传统中,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类的生日。
汉代开始就有“人日”节俗的记载,魏晋之后开始被世人重视,当成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节日来过。唐代诗人高适曾经在《人日寄杜二拾遗》中提到: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用来表达对老友杜甫的思念之情。古人们在这天要戴“人胜”,这一种用金箔或彩色布片、纸张剪出来的人形装饰,戴在头发上或者贴在屏风上,另外这天也有登高赋诗、送“花胜”的习俗,人与人之间相互庆祝,相互祝福,相互思念。
PS:“花胜”是一种装饰品,古代妇女把彩色纸或绢剪成花朵形状,系于花枝上,类似于现代的假花,插在发髻上装饰。
正月初七也是新年开工的头一天,正逢“人胜节”,按照老传统,老习俗,这天要吃2样食物,都是很有讲究的,图个顺利吉庆,开工大吉。
七宝羹七宝羹是过人胜节的传统食物,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古籍《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有“人日,以七种菜为羮”,七菜羹又被称为“七宝羹”、“七菜粥”,需要七种不同种类的菜混合在一起,熬制出来的粥或者菜汤,喝了七宝羹有吉兆纳福之意。
七宝羹在日本也有传承,他们在正月初七会喝一碗“七草粥”,认为喝了“七草粥”新年能身体健康,这和我们的“七宝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宝羹用的蔬菜种类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所不同,像广东潮汕人喜欢用春菜、芥菜、大蒜、韭菜、芥兰、芹菜、厚瓣菜,浙江人喜欢用藠头、大蒜、芹菜、韭菜、甘笋、生菜、大葱。“七菜羹”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配方,但只要是煮了七宝羹的食材,都是有美好寓意的。
吃面条什么节日吃什么食物在中国是很有讲究的,端午节吃粽子,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正月十五吃元宵,每一样节食都是有历史传承和讲究的,而中国人在生日这天,民俗是要吃面条的,面条细细长长,寓意细水长流,长长久久,祈福人们长寿安康,在正月初七这天,是全人类的生日,自然面条也是这天的主食。
古时候的人吃面条更有讲究,要把面条擀的特别“瘦”,也就是特别的薄,切的特别长,“瘦”与“寿”同音,希望在人胜节这天能祝福人们长寿,再用细长的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让时光走的慢一些,长一些,让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老井说——正月初七“人日”,喝了七宝羹,吃了长寿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更增添了一抹向往,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流传千百年不曾消散,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