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古玺25:司寇之鉨
战国楚系铜质官玺。司寇是掌刑狱的官职。
此印印文顺序有异常规,而是从右向左横向两次排列。
在刻一方印时,印文排布要有一个主体基调,或取横势、纵势或斜势,其余各种矛盾对比都不能影响主基调。
此印则是典型的取斜势,首先“司”字两横笔下斜角度出人意外,开局奇险,整字右倾,口部下沉紧贴右下,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整个字重心降低。“之”字两平行斜笔向左倾,刚好抵消“司”字欹侧之势,并与“司”字头两斜笔呼应,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寇”字宝盖头呈三角斜坡形,与“鉨”字的两个三角斜坡相呼应,并与整体斜势基调相统一。
“鉨”字最宽,“金”旁紧接左边栏,“尔”旁略上提,自然扩展,“之”字为避让,向右挪位,亦与边栏相接。
另外,此印边栏不与外缘平行,而是整体偏斜,既调整印面结构,又增强了作品的写意性。
先秦古玺
先秦古玺25:司寇之鉨
战国楚系铜质官玺。司寇是掌刑狱的官职。
此印印文顺序有异常规,而是从右向左横向两次排列。
在刻一方印时,印文排布要有一个主体基调,或取横势、纵势或斜势,其余各种矛盾对比都不能影响主基调。
此印则是典型的取斜势,首先“司”字两横笔下斜角度出人意外,开局奇险,整字右倾,口部下沉紧贴右下,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整个字重心降低。“之”字两平行斜笔向左倾,刚好抵消“司”字欹侧之势,并与“司”字头两斜笔呼应,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寇”字宝盖头呈三角斜坡形,与“鉨”字的两个三角斜坡相呼应,并与整体斜势基调相统一。
“鉨”字最宽,“金”旁紧接左边栏,“尔”旁略上提,自然扩展,“之”字为避让,向右挪位,亦与边栏相接。
另外,此印边栏不与外缘平行,而是整体偏斜,既调整印面结构,又增强了作品的写意性。
先秦古玺
为什么有礼制?(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1827读大约7分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上”是指公卿大夫,“下”是指士。公卿大夫列位于上,士列位于下。对于国家而言,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比上下之间的伦理关系更重要;对于家庭而言,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比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更重要。
各种伦理关系有情分、有道义、有恩情,但其中的厚薄不同,所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其名分和本分。
中国古人以礼治国,君主对于臣子也是以礼相待。在《体论》中就记载了古代的圣王对于臣子关心爱护的情形:当臣子生病时,君主要多次探望;当臣子过世时,他会亲临大敛、小敛这样的丧礼,并且在丧葬期间,君主会减衣缩食,不奏琴瑟。这种礼就表现出君主对于大臣过世的哀思之情,也是对大臣的尊重和感念。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宦”是学习仕宦之学,学习怎样做官,提高领导能力。“学”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无论是学习从政,还是学习其他的东西,不根据礼,师生之间就不能产生亲近之情。
礼可以使教者认真负责、竭尽全力,使学者恭敬专心、一丝不苟。譬如古代的拜师礼,孩子跟着父亲拜见老师的时候,父亲带着孩子先向至圣先师孔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请老师上座,当老师坐定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三跪九叩首的礼就是古时的最重礼,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三鞠躬礼。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班”是次,次序。“朝”是朝廷。“班朝”,就是在朝廷中按照职位品级,以定位次的仪式。“治军”,就是治理军队。古代人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国家根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即征兵)。军队的治理也都必须依靠礼,譬如军队要出征,首先要有祭礼,还有誓师之礼,打仗凯旋之后还有凯旋礼等等。整个军队的治理如果没有礼的话,就不能彰显威严。
“莅官行法”,“莅”是临,“莅官”是就职、到任。“行法”,指司寇、士师明刑法也。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士师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就是颁布还有执行法令,如果没有礼,也会没有威严。所以朝廷班次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布执行,没有礼就会上慢下怠,不能彰显威严。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祷”,《周礼注》云:“求福曰祷”。“祀”,是为了求得一个事情进行的仪式。祠,“得求曰祠”,是得到了所求之后的酬谢之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还愿。
吴澄曰:“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简单来说,祷就是有所祈求的祭祀,祠就是酬谢神恩的祭祀,而祭祀是指一般意义上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的泛称。总之,祈祷求福、酬谢神灵,祭祀天地神明、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出诚敬庄严。
在唐朝时期,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这是因为邻邦的使者到中国来拜访,看到中国以礼治国,人与人之间相处和睦、彬彬有礼。他们非常向往,回去便向自己的国君禀告。国君听后也很羡慕,就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希望能够效法学习唐朝的礼义文化,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所以在以礼治国的情形下,例如周朝的成康盛世,刑措不用,囹圄空虚,刑罚虽然很完备,但是都搁置不用,就是因为有礼义道德的教化,使人人都知耻,没有人去犯罪,所以监狱空虚。
在明朝时,王阳明有一次和一群盗贼对话。盗贼知道他是王阳明,就问道:“你说‘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那你看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有。”这群盗贼说:“你光说有也不行,得证明给我们看,我们才相信。”
王阳明说:“好啊,你按着我说的去做,我就可以证明给你们看。”于是他就让这些盗贼一层一层把自己的衣服脱掉,直到脱得只剩最后一条内裤时,王阳明说:“继续脱。”这群盗贼却说:“不行,这个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知耻就是你的良心,这就是你的良知、良能。”
看到这样的故事令人感慨。在中国古代,即使是死刑犯、盗贼都知耻,都有羞耻心,都不愿意当众把自己的衣服脱光。可是现在人,因为缺少了礼义道德的教化,结果即使是普通人,甚至知识分子都缺少羞耻心。还有新闻报导很多人参加裸体游行,这在古代是连盗贼都不愿意做,都知道羞耻的事。
可是现在,不穿衣服在大街上裸体游行却沾沾自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由此可知,没有礼的教育,这个社会,确实如孟子所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与禽兽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