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中国圣诞节放假多少天假期(中国圣诞节放假多少天)

中国圣诞节放假多少天假期(中国圣诞节放假多少天)

2023年调休除去周末共11天全年只有117天!你最羡慕哪个国家假期

每天调休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今天公布2023年的调休,一直在热搜榜上讨论,年年调休年年热议。

作为上班族,明年清明节只放一天,终于不调休了!!!

现在的调休,东拼西凑的调休三天五天,然而实际上就是占用周末假期,又连续上九天班?本来可以每周回家的,调休后导致时间混乱,这真的有意义的假期吗?

看看其他国家的假期真的不得不说让人羡慕呀

法国:一年能歇5个月

法国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双休日、带薪长假、法定节假日再加上其他假日,法国人每年大约有150天不用工作。

依照法国《劳动法》,只要在一家企业工作满一个月,所有员工都可以享受带薪假期,带薪假期的天数根据员工一年之内的实际工作时间而定,每工作一个月,可“存下”2天半的带薪假期,如果工作满一年,那么全年带薪假期天数为30个非假日。另外,法国人目前每周工作时间仅35小时,每周工作超过35小时的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假期。

加拿大:夏日最好别“多事”

度假,是加拿大国民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就和吃饭睡觉工作纳税一样。度假重要到什么程度?连大选都要考虑避开6-9月的黄金度假季节。加拿大的夏日短暂而宝贵,惹恼了忙于享受生活的选民,没有好果子吃。这个季节在加拿大办任何事,都要比别的季节慢上三拍。

美国:总统就职也放假

在节假日方面,美国没有统一的规定。总的说来,美国的休假时间比较充沛。美国联邦法定节假日有10天,即:新年、马丁·路德·金诞辰纪念日、华盛顿诞辰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独立日、美国劳动节、哥伦布日、退伍军人日、感恩节、圣诞节。除此以外,每隔4年一次的新选总统宣誓就职日(1月20日)也被纳入联邦法定节假日。

俄罗斯:一年80多个节日

在俄罗斯办事、约人一定要学会避开“节假日”,因为俄罗斯人“爱过节”是出了名的。

俄罗斯的节日实在是多,尤其是年头岁尾那段时间,好像过几天就有一个节日。有俄罗斯朋友开玩笑说:“俄罗斯的节日多得让政府部门的官员光顾着休息,都没有时间正常工作了。”

有人统计过,俄罗斯人在一年之内要过80多个“五花八门”的节日,几乎每个月有节过。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有许多行业性的节日,几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宇航节、印刷节、无线电节、边防战士节……俄罗斯人对待节日的态度是“一丝不苟”的。每逢节日之时,人们都要保质保量的享受自己的“休息权”,很少有在节日期间加班的时候。

日本:每月都有“红日子”

日本的工薪族虽然一天上班时间挺长,而且经常加班,但他们的假日也挺多,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每月基本上还有一两个其他假日,这些假日在日历上显示为红色,因此叫做“红日子”。

比如11月就有两个“红日子”:3日“文化日”和23日“勤劳感谢日”。据日本的《节日法》规定“勤劳感谢日”是以“尊贵勤劳、祝福生产、国民互相感谢”为宗旨,大概是说你太辛苦了,这天休息吧。

德国:错时放假,时间自主

德国《联邦休假法》规定,每人每年享有至少24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加上法定如新年、劳动节、统一日、圣诞节、复活节等节假日,每年假期超过150天。

德国人休假最大特点是灵活。除10月3日德国统一日是德国全国法定节日外,其他节日均由各州自行决定。德国法律规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分拆安排休假日期。德国16个州学校的放假时间都不一样,家长可根据学校放假时间提前同雇主协商何时休假。雇主会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员工分散休假。这样既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员工带薪休假也得到了落实。另外,德国政府鼓励人们带薪休假,对自动放弃带薪休假的员工不予经济补偿。如果员工在一年内没有休满假,其余假期最晚可在次年3月前休完。

荷兰:不同工种休假不同 不工作还多拿钱

荷兰法律对不同工种休假作出明确规定。例如,荷兰媒体从业人员每年享有25个带薪假,而且包括雇主向员工额外发放的度假津贴。而荷兰大学研究人员的带薪假可达到40天,外加年薪8%的度假津贴。荷兰税法规定,如果放弃休假加班,员工年收入将增加,但同时将缴纳更多所得税,得不偿失。因此,在荷兰,很少有人在假期加班。

韩国:不人为制造黄金周

韩国全年法定节假日共有16天,当中包括各为3天的春节和中秋假期。此外,韩国人的带薪年假为15至25天。加上双休日,韩国人全年假期可达到132至142天。

在韩国,如果法定节假日与周末(周六或周日)重叠,就不再顺延补休。但中秋节和春节两个节日除外,可以顺延补休。当法定节假日与周末不相连时,政府一般不会人为地将它们凑在一起。个人可灵活利用自己的带薪年休假来弥补这个缺憾,凑成较长的休假天数。

澳大利亚:假多期短大部分假日只有一天

澳大利亚的公共假日虽然不少,但不像我国实行“黄金周” 长假制度,大部分假日只有一天的时间,因此放假的前一天晚上一般是最热闹的时候。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带薪假期”制度,除了公共假日外,澳大利亚公民每年至少有20天的带薪休假,还可获得相当于平时工资17.5%的奖励工资。

印度:节假日分散不扎堆

根据印度政府规定,印度全年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共120天,政府雇员每年还有权带薪享受最多30天病假和30天的”特权假”。由于印度的传统节日大多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因此许多

印度人喜欢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度假。此外,印度还有众多的宗教节日。尽管如此,印度并没有举国上下扎堆过节的现象,这或许与印度人的节假日比较分散有关。

#头号有新人#

假期都说holiday?你知道holiday,vacation,leave的区别吗?

(〜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语知识普及

英语罐头

本文是我的第267篇英语知识文章

昨天罐头菌更新的文章《春节放的“年假”英语该怎么翻译?千万不要说成year holiday!》(好奇的可以看一下昨天的文章)中,里面有写关于“年假”的说法是annual leave,有小伙伴在后台问我,“为什么假期不是用holiday或者是vacation呢?”。

其实这里主要是关于“假期”的词汇,holiday,vacation,leave的辨析,相信有很多小伙伴也不太了解这几个词汇的区别吧。罐头菌今天就来讲一下他们的区别。

一.leave

先来说leave。leave主要是表示那些雇员因为某些原因而离开工作,既可以表示我们常说的“年假”,也能表示因事情而请假(例如说病了要请病假——sick leave)

We offer a good starting salary and 25 days' annual leave.

我们可以提供非常优厚的起薪和25天的年假。

He's been on sick leave since last Thursday.

上周四期,他就一直在请病假。

二.holiday

其实不管是holiday还是vacation,在英语里面都能表示“假期”的意思,在英国英语里面,对于假期,更喜欢用holiday来表示。

How many days' holiday do you get with your new job?

你的新工作有多少天假期?

三.vacation

vacation,同样也能表示“假期”的意思,而且经常用语表示出外旅游的度假,经常在美国英语中使用。

They went to Europe on vacation.

他们去欧中度假了。

四.重点

虽然holiday和vacation都能表示“假期”,且是不同国家的使用习惯,但有两点是要注意的。

1.holiday一般会用于表示一些节日,例如说“宗教节日”“国家假日”等

Like most countries, Australia recognises Christmas as a public holiday.

在澳大利亚很多城市,都会有假期庆祝圣诞节。

2.一般像大学中的假期,都会使用vacation

We'll start another summer vacation when July comes.

到了7月我们又该放暑假了。

这是英语罐头,每天我都会分享最实用的英语知识

日积月累,你也能成为英语大神

假如你想学习更多英语知识,欢迎关注我!

好看就点个赞吧~

不过圣诞就能振兴传统节日?中国曾有自己的圣诞,后来为何丢了?

又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了,商家们很忙叨,年轻人很喜欢,当然最近这些年也开始有些声音表示对过洋节的反对,尤其这个节还有鲜明的宗教背景,在一个以无神论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家,这就显得挺格格不入。今天我们先不谈这些争议,我们来谈几件圣诞节刚进入中国时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基督教的圣诞节这个洋节,是随着近代中西方的交流才进入中国的,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就圣诞这个词来说,其实在近代以前,在中国也是有的。那古代中国的圣诞节是指什么呢?为啥现在都没人知道了呢?咱们今天一起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一、圣诞节是“西方冬至”?

要说圣诞节具体是哪一年进入中国的,这可能真不好统计,毕竟在古代社会也有过一些天主教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有没有在中国过过圣诞节?这个真不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圣诞节比较正式地进入中国,并逐渐由西人群体扩展到国人群体,这是近代以后的事儿。这其中作为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肯定是首当其冲的。翻阅19世纪晚期的《申报》,就能看到挺多当时西方人在上海过圣诞的报道,不过这些报道都提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当时的中国人,把老外过的这个圣诞节,当做是“西方冬至”。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时间接近。以公历来说,中国传统节气中的冬至,一般都在12月21日或22日,虽然传统中国用农历,但冬至的日子是比较固定的。那么圣诞节就固定在冬至之后的3-4天。中国的老百姓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这可能是西方人在过冬至了,比咱们晚几天。

其次就是一些活动的内容。冬至在中国传统上不只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民谚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在历史上的较长时期里,因为冬至所在的十一月被定为岁首(周历),冬至也就真的承担了年的角色。虽然汉武帝定《太初历》之后,以一月为岁首了,但冬至的特殊地位还是保留了下来。在冬至这一天,官方有祭祀活动、有宴请和放假,民间也有家庭的祭祖、团聚宴饮之类的活动习俗,甚至在有些地方冬至的重要性不输春节。这些官民的习俗到清末的时候依然保留着。而圣诞节在进入中国之初,主要也是流行于在华的洋人群体。过节的时候这些洋人往往也会有一些集会、装扮住所、家庭团聚会餐之类的活动,中国老百姓不懂这里面的宗教内容,但看起来觉得和咱们中国人过冬至节差不多,于是就有了这种误解。

冬至大如年

后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接触到西方社会和文化,回国后又向更多中国人介绍,大约到了民国以后,圣诞节的本意才为越来越多中国普通人知道,人们开始称呼它为“耶稣圣诞节”或“耶稣诞辰”等,简称是“耶诞节”。所以近些年新儒家的一些学者主张把圣诞节改称“耶诞节”并恢复中国传统的圣诞节,也是有一定依据的。至于中国传统的圣诞节是什么?咱们接下来再谈。

二、中国古代的“圣诞节”

如果我们检索中国古代的各种传统文献的话,会发现“圣诞”这个词早在唐朝就有人用了,比如大诗人李白在一篇碑文中就写道:“采天长为名,将传之无穷,纪圣诞之节也。”当然可以想见,这个圣诞,和基督教的圣诞节不是一个意思。概括起来,中国古代用“圣诞”这个词,一般有三种所指。

第一种就是皇帝或太后的生日。中国古代管皇帝都叫圣上,那圣上的诞辰自然就是圣诞了。前面李白那个圣诞之节说的就是唐玄宗的生日。也有些时候皇帝的母亲太后的生日,也被称作圣诞,宋代秦观《代贺坤成节表》里就有:“窃以圣诞当期,严秋在序……”之类的说法,坤成节就是太后的生日。把皇帝、太后的生日称为圣诞或圣诞节,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过中国古代关于皇帝的生日,其实先后有过很多种叫法,比如天长节、万寿节、千秋节等等,圣诞节是其中的叫法之一,并非特别突出。

古装剧里的万寿节

第二种用法就是在佛教、道教等各种中国传统宗教里,有一些重要的神仙、祖师之类的重要角色,他们的生日也被信众称作圣诞。这里涉及到的角色形象就非常杂,因为中国古代史多神信仰么,各种宗教谱系繁乱人物众多,很多神仙大能的生日都可以叫圣诞,比如什么“十殿阎君圣诞”“遮天大王圣诞”之类。后来一些民间的地方神祇,当地人在给他们供奉香火的过程中也补全了各种“人设”,包括生辰、经历等等,于是这些地方神也有了自己的“圣诞”。

第三种就是孔子的诞辰了。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老祖,后世随着儒家学说的地位不断崇高,孔子的地位也不断拔高。历朝历代加给孔子的封号也是愈发的尊崇,宋仁宗之后孔子的后人更是被赐予了“衍圣公”的封号,孔子更是被历代的读书人和统治者们尊称为“圣人”。明清以后,官方对孔子的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更是将孔子的诞辰八月二十七日定为国家级的重大典礼仪式,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圣诞节”。

祭孔大典

三、中国的圣诞节为啥不见了?

中国传统上的这三种圣诞节,在进入民国以后都逐渐地衰落了,以致于今天的很多朋友都没有听过。这当然也是有一些原因的。

首先说皇帝生日这种圣诞,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正式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都没有了,那所谓的“圣诞”自然就不复存在。后来虽然溥仪在伪满洲国又苟延残喘了几年,恢复了所谓的皇帝制度,但我们都知道那就是侵略战争下的畸形产物,也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灰飞烟灭了。

传统宗教的圣诞节不必多说,随着传统宗教的式微一并衰落下去。至于孔子诞辰,则随着民国以后官方对孔子政治定位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海外的儒家知识分子中一直保持着一缕余绪。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提振,孔子的地位也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也开始有祭孔大典,成为了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但重新将孔子诞辰命名为“圣诞节”,将基督教圣诞节改回“耶诞节”,这一提法一直局限在部分新儒家学者的小圈子里,没有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对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而言,圣诞节就是每年的12月25日,是一个西方的节日。

文史君说

回到开头提到的争议: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必须二选一的问题。但在现今的舆论场上,把本来不必二选一的问题强行让读者二选一,这是制造舆论撕裂的常见手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过不过圣诞节以及怎么过圣诞节。而在众多反对过圣诞节的声音中,有一种声音很有迷惑性,他们认为:过圣诞节导致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遭到冷落,不利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其实通过上文我们回顾圣诞节进入中国的过程,以及中国传统“圣诞节”的衰退就能看出来,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是因为大家过洋节吗?

中国传统节日的衰退,归根到底是我们这些传统节日,其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日益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比如传统春节的一些代表性活动,走亲访友、祭祀先祖、宗族团聚、宴饮娱乐,这些活动为什么变得不再有吸引力,尤其是不再吸引年轻人呢?

这些问题解释起来或许复杂,但最直观的原因就是,每日被海量信息洗礼,在消费主义文化中长大,过着城市里的原子化个人化生活的年轻人,不习惯这些!而且,传统节日的一些节俗活动,是有着世俗化的功能的。不管是精神层面的祭祀祖先,还是现实的宗族活动,都有着现实的意义。但这种现实的意义在今天也在日渐消退。对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来说,祭祖干什么?宗族有何用呢?

所以说,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需要进行现代性的引渡。要发掘传统节日中符合现代社会环境的要素,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用更现代化的方式把节日组织起来。否则的话,即便一纸法律禁止了圣诞节,人们也不会对老旧的春节提起什么兴趣的。

所谓的文化自信,关键是我们自己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是让讲外国故事的人闭嘴。毕竟在如此开放的世界,你关得住谁呢?

参考文献:

1、张博锋:《“圣诞”在中国: 一个名称背后的社会文化迁移》,《文化遗产》2014.1。

2、邵志择:《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耶稣诞辰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学术月刊》2012.12。

(作者:浩然文史·一鸣老师)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