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数量不足200只,罕见亚洲麒麟现身安南山脉!它和麒麟有关系吗?
在安南山脉的阔叶林里,出现了一头罕见的动物。它像牛也像羊,浑身遍布茶褐色的短绒毛,紧紧贴合在肌肤上,像缎子一样顺滑。最显眼的还是头上那一对长长的、笔直的尖角,这让它们看上去很有攻击性和危险性。
这个罕见的动物,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称号——亚洲麒麟。
亚洲麒麟是麒麟吗?古书记载:“麒麟身似麋鹿,狮头虎眼,龙尾马足,头有一角,角端生肉,性情温和如牛。”就是说,麒麟的身体像麋鹿,头像狮子,眼睛像老虎,有一条龙尾,和四条马腿,头上只有一个角,而且上面还长了肉,性情跟牛一样温顺。
而后期的“麒麟”形象,便更多地掺入了古代人民对于“神圣”的想象。后期的“麒麟”,身着鱼鳞,头生鹿角,蛇项,鹰爪牛耳,更像是陆生的“龙”。清代的麒麟,更是坐稳了它身着“铠甲”,头有犄角,下巴还有大胡子的形象。
根据这些特征,麒麟被称为“四不像”都不足以说明它的奇特,简直可以被叫作“千不像”“万不像”。要是拿生活中已知的动物去跟它进行对比,肯定没有一个完全符合要求的。因此,大家普遍认为麒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把当时已经存在的某种奇特生物作为原型,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
驼鹿,四不像之一
所以亚洲麒麟并不是麒麟,那么它有可能是麒麟的原型吗?首先,亚洲麒麟和麒麟一样非常罕见,它们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很少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直到1992年,这种精灵的身影,首次出现在生物学家的视野下。
因为它的长相既像牛又像羊,很快被学术界所重视。又因为其种群数量极其稀少,专家估计现存的亚洲麒麟不超过200只,因此科学界无法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所以许多资料也只能通过探访当地的民众得来。
据曾经见过亚洲麒麟的村民说,这种动物头上长了两只几乎一模一样的角,从侧面看,就好像是独角一般,这一点和古书记载的麒麟相似。而且很多画像里的麒麟其实都是有两只角的。
从身形来看,亚洲麒麟也确实和麋鹿相似,毕竟它们都属于偶蹄类动物。凭借和麒麟在某些地方的“撞脸”,亚洲麒麟才被冠以这样一个称呼,那么它到底是什么物种呢?
亚洲麒麟到底是什么物种?这种别名被称为亚洲麒麟的动物,学名叫中南大羚,由于它们是在越南武广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新型哺乳动物,所以也被叫做武广牛。从这两个名字我们就能看出来,它其实和牛羊的关系更近一些。
中南大羚平常生活在半山腰上,大概海拔500米左右的雨林当中。凭借着类似于山羊的蹄子,它们能够轻松地在丛林的绿叶伞盖之下穿行。时而蹦蹦跳跳,时而板着那张布满白色腺体的山羊脸,警惕地看看四周,随后又像精灵一般蹿入山林深处不见了。
中南大羚的栖息地会随着季节更替而有规律地变化。一般夏季时,气候炎热,它们就会去到气候相对凉爽,湿润的高海拔地区。而到了冬季,它们又会转移到相对更温暖的山谷中居住。
而它们身上的毛发也会随着季节不断变化。在夏季时,它们的皮毛只有薄薄的一层,冬季时颜色逐渐加深,绒毛逐渐变长变多,为即将降温的冬季做好准备,不过由于当地冬天也不是特别冷,所以它们的毛发并不会像狮子的鬃毛那样夸张。
茶褐色的整体外观,能够帮助它们更好地和雨林地表的腐殖质融为一体。但臀部和头部周围的白色条纹,又成了辨认它们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些白色条纹并非是皮肤病,而是和它们的食物有关。中南大羚的主要食物是龙脑香科,桑科和天南星科的植物,这类植物和麝香类似,能够促进动物体内的腺体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糊状液体,这和猫科动物用尿液标记领地的方式类似,只不过中南大羚会用这些分泌物来防止迷路或者与同伴进行信息交换,主要作用大概是为了躲避天敌。
除了想办法躲避猛兽,中南大羚身上还有一副盔甲和武器,用来自保。它们颈部皮肤相当粗厚,最厚的地方能达到5cm,就算是稍大型的猎食者也不能轻易咬穿它的的气管。皮肤内部包裹的颈部肌肉也相当发达,可以看到它的脖子非常粗壮,这是为了抵御外敌,保护颈椎在撞击中少受伤而长期进化的结果。
又是面对避无可避的战斗,它们也许必须主动出击,求得一线生机。这时它们头上那一对长长的尖角,就会像长矛一样狠狠地刺向猛兽脆弱的肚皮。
武广牛为什么被叫作麒麟?麒麟的形象,与中南大羚相比,还是有一定相似度的。譬如说它的头部,麒麟头似羊,中南大羚不仅头像羊,叫声也像羊一样,都是咩咩的声音。牛尾,鹿身就更不用说,中南大羚的身体与鹿相似,皮毛颜色虽然深一些,但大抵体型相同。
而麒麟的“仁义”,也在中南大羚身上得到了体现。中南大羚性格温和,从不进入农田啃食作物,并且不对人类表现出敌意,只对部分猫科,犬科动物表现出一定敌意。这一部分敌意,也仅仅是对于天敌的敌意。
唯一不符合麒麟特征的是尾巴,亚洲麒麟尾巴很短,几乎看不到,而麒麟据说有一条和龙一样的长尾。看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亚洲麒麟虽然和麒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却并不符合我们对于麒麟的认知。
麒麟最有可能是什么动物?对于麒麟的原型,不是学者都有自己的猜测,不少人认为神话传说中的“麒麟”,更像是“四不像”,也就是麋鹿。麋鹿作为中国这一块大陆的老街坊,一直和人作伴。在距今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而其在中国数量的迅速减少,就是从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开始的。
当时的人口大量增长,人们对自然界的索取也越来越多。豺狼虎豹打也打不过,吃也不好吃,禽类会飞,两栖类又会水,麋鹿,这种即便是在发情期也不主动与人为敌,性情温和但又跑得慢的生物便成了人类猎杀的主要对象之一。到汉代时,麋鹿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因此才成了一种比较罕见的生物。
就外形来说,麋鹿更是与早期麒麟相似。麒麟,着鹿角,羊头牛尾,身披鳞片。麋鹿喜欢潮湿的沼泽水域,而身上的毛发被水浸泡,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鳞片一样一层一层闪闪发光也不是没有可能。年老的麋鹿如果生了胡须,更是与传说中的瑞兽相似。
另外还有一种猜测认为长颈鹿才是麒麟的原型。我们首先来看外形是否相似。长颈鹿全身遍布褐色和黄色斑纹,乍一看还真像鳞片一样附着在身上。
然后是角和尾巴这两个部位,在描述麒麟的时候,这两个地方是听上去最奇特的,“角上长肉、尾巴像龙尾”,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动物符合这两个特征了,但是长颈鹿恰好能够对上。
长颈鹿的角并非一般牛羊那样黑色的尖角,而是圆润的肉色软角,最符合“角上长肉”的特点。而长颈鹿的尾巴细长,末端有一撮蓬松的长毛,也与麒麟的形象相似。唯一值得怀疑的是,长颈鹿生长在非洲,古代的中国有长颈鹿吗?
结语回到亚洲麒麟这个称呼上来说,人们之所以给它冠上这个称号,或许只是为了把“祥瑞”寄托在这种动物身上,而并非真的是因为它和麒麟有多大关系。
麒麟啊,你到底是个啥东西?
“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九龙骨是啥?老祖宗辨人术准吗?
自古以来人们便习惯以貌取人,大多数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能抛去种种影响真正看人内在品德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我国千百来的文化传承中,和人外貌相关的更是数不胜数,文化表现形式不一而足,最具代表性的影响就是相术了。
据悉在相术中有一门技术,是通过一个人的长相推断这人未来的祸福吉凶等,这种技术虽然没有科学的依据作为支撑,但却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影响极大的一门技术。
也正是因为相术的存在,古人们便总结了很多和人长相相关的识人术,比如在古代广为流传的骨相辨人,人们认为“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
但这句话作为老祖宗辨人术的精华之一真的准确吗?所谓的“九龙骨”指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长了“九龙骨”的人必定会成为天之骄子呢?
首先我们先对“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进行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古人认为如果有人头上长有“九龙骨”,那么这人早晚都能成为人上人,直接过上让不同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
古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封建王朝时期,常常战火连天,即使不打仗的时候,百姓也要面对地主和达官贵人的剥削,生活比较艰苦,再加上民智未开,上位者常常会利用所谓的“天生异象”掌控百姓。
比如刘备是“双耳垂肩”,孔子也有“七孔朝天”的说法,就连努尔哈赤都是“脚踩七星”,而这“九龙骨”其实也算是类似的一种说法。
所谓的“九龙骨”也被人们称为“九贵骨”,分别指的是“颧骨、驿马骨、将军骨、日角骨、月角骨、龙宫骨、伏犀骨、巨鳌骨、龙角骨”这九块骨头。
在相术中认为“九龙骨”分别长在人们头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每一块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如果“九龙骨”长得好,那么人的运势也会比别人更好,人生中就不会存在平凡这两个字,注定会成为别人仰望羡慕的对象。
“九龙骨”中颧骨地位非常高,古人认为颧骨饱满,长得恰到好处的人,一般都都富贵命,可要是颧骨过于突出或是太平,那么这人运气可能就会差些,甚至会经常倒霉。
除此之外在相术中,人们还认为颧骨和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颧骨高的人有着强大的野心和抱负,看起来大多都比较令人畏惧。
驿马骨指的是颧骨和耳朵之间的骨头,在太阳穴下方,也被称为“玉堂骨”,驿马骨最好也是要圆润丰满,这处骨头长得好的人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情商高,能抓住机会,是商场中人缘绝佳的“交际花”。
将军骨和日月角和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月角是额头两侧,正好在眉毛上方。这地方也被称为“父母宫”,左父右母,父母地位高孩子地位自然也不会低。
将军骨是在日月角后延的位置,如果将军骨长得不好,意味着人很无能,即便父母再有能力也没什么用。
伏羲骨是从鼻梁起至天庭的骨头,伏羲骨长得好便是人们常说的山根挺拔,印堂饱满,长得不好便是算命中常说的印堂发黑。
龙宫骨就是眼周的骨头,代表着人的专注心和毅力。巨鳌骨则是耳后凸起的骨头,巨鳌骨凸起意味着这人文武双全,十分聪明。
龙角骨指的是眉毛上方向两边延伸的骨头,龙角骨饱满的人在相术中性格果断,能更好地成功。
由此可见“九龙骨”在头部位置都非常的重要,这些位置要是长得圆润饱满,便是人们认为的有福之人。
古人认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人必定有福,而“九龙骨”长得好的人自然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有了“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说法。
但面相学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中虽然有许多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值得传承,但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明神宗想取出埋藏在光山的“神秘”骨骸,可是大臣却说:万万不可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著名的庸主之一,他在位期间曾干过不少荒唐事,有的大臣为了保住官位,见此情景也是敢怒不敢言。他曾在朝堂上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却意外地受到了朝堂众臣的坚决反对,究竟是什么事,会让大臣们异口同声地反对呢?如果您想知道事情的经过,那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明代神宗皇帝,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万历皇帝,他在位期间,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败落,虽然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也一度出现了“万历中兴”的景象,但这也只不过是明王朝回光返照而已。
万历皇帝的荒唐难以名状,曾创下了28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深居宫中的他,每日只沉迷于酒色,将手中的大权全部交给大臣与太监。
多年以来,大臣们对此都颇有微词,但是碍于尊卑观念,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朝廷内部也在奸人的乱政下,变得乌烟瘴气。
万历皇帝曾经想干一件事,却被大臣们硬生生“怼回去”的。怎么回事呢?原来万历皇帝想去一趟河南光山,要将埋藏于光山内的一种神奇的“骨头”取出。大臣们听罢皇帝的提议后,纷纷站出来进谏,甚至还有人大骂皇帝“败德”。
这种神奇的“骨头”是什么?小编悄悄告诉您,那是——麒麟的骨头。很多读者看到这里,都会认为小编喝酒喝多了,因为麒麟不是假的么,根本就没有真麒麟,麒麟骨头肯定就是一个伪命题。
“麒麟”是我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也是古人心目中的瑞兽,正因如此,古语有云:“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麒麟的形象很特殊,类似于“四不像”,其身体融合了龙首,麋身,牛尾,以及马蹄,被称为是“万兽之长”,可与龙、凤凰的等级相提并论。
在中国的传统民俗礼仪中,麒麟被制成了各种装饰物,用于摆设与佩戴,有祈福与平安之意。万历皇帝此次要挖出的“麒麟骨”,正是麒麟死后的骨骼。
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麒麟经常出现,可神话终究只是神话,古人也并不认为麒麟真实存在。可是明朝史书中的一段记载,却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因为明朝还真的出现了麒麟。
明代有一个人叫马欢,他曾以通事翻译的身份,随着郑和三次下西洋。马欢将自己下西洋的见闻,写在了《瀛涯胜览》中,书中记载:“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郑和在将麒麟带回国内后,便将其献给了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对其感到十分好奇,并认为是“天降祥瑞,保大明万里江山”,故此下令,将麒麟妥善安置起来,每日由专人伺候供养。在此之后,永乐皇帝经常来观看麒麟,直至多年之后,麒麟才老迈而死。为了让麒麟永佑大明,永乐皇帝差人找来诸多方士,经过严密的堪舆测算,才最终决定将其埋在了河南光山。
万历皇帝一生最崇拜之人,就是自己的祖先永乐皇帝朱棣,而面对着积弊已久的朝廷,他需要一个突破口。在他的内心中,祖先之所以会成为一代明君,除了其本身的英明神武之外,还与麒麟护佑有着很大的关系。
万历皇帝自认比不上祖先的英武,可他又不承认自己是昏君,他想去河南光山挖出麒麟骨,是要继承祖先的衣钵,更是要蹭蹭“瑞兽”的福气。
可是万历皇帝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如此一个小小的愿望,居然会被满朝大臣批判为崇尚奢靡之风的败德行为。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但是也无法与拧成一股绳的大臣们较劲,毕竟自己的做法确实有些“荒唐”,皇帝被“怼”,想想也是够窝囊的。
对于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带回麒麟之事,宫廷画师还特意将其绘制成了图画。图画中的麒麟,由一个奇装异服的胡人牵着,它的长相也很奇怪,并非古书中所谓的“龙首,麋身,牛尾,马蹄”,而是在全身长满斑点,挺着一根长长的大脖子,现代人看后都认为它是一只长颈鹿。
可是小编觉得,画中的动物究竟是麒麟还是长颈鹿,我们不能仅凭着第一印象断定,而是需要考古发掘,找到麒麟真正的埋骨所在地,经过科学化验,才能做出最终的结论。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茂陵中曾经埋下一具麒麟骨,因为这件事,宝贝不复存在了
在古代神话传说,经常会出现一些神灵异兽,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凤和麒麟,它们真的存在吗?龙凤姑且不论,就单说麒麟,在史料上就曾记载有人抓过,而且汉朝时期还留下过一具麒麟骨,可是因为一件事儿,让这件稀世珍宝不复存在了,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捕获麒麟的记载,而且还和孔老夫子有关系。《左传》中有写,“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仲尼观之曰:‘麟也’意思是,鲁哀公带领大臣狩猎时,鉏商抓了个怪兽,后来孔子看到了,他就说这是麒麟,并且还将其记录在了《春秋》中,即“西狩获麟”。
除此之外,在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刘彻率军至郊雍狩猎,期间也曾捕获了一只头长独角的“怪兽”,众人皆不认识他是个什么东西,于是就将其带回宫中,最后还是几位年长的老臣确认了它的身份。
这件事被又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有司曰,盖麟云”。由此可见,汉武帝捕获的这只像麃(狍子)一样的东西,也许是传说中的麒麟。于是,汉武帝大喜,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将年号改成了“元狩”,用以纪念此事。
孔子和司马迁都是治学严谨之人,因此他们的记载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问题来了,汉武帝捕获的麒麟最后去哪了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学界的专家们始终存在争议,但最站得住脚的推断,就是麒麟骨被汉武帝给随葬了。
汉武帝死后,史料中也就没有再提到这只捕获的麒麟,基本可以推测麒麟也死了,而麒麟的尸骨或者遗骸,自然也就给汉武随葬了,毕竟麒麟是他生前的最爱。以汉武帝的脾气,他喜欢的东西,哪能便宜给别人。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葬于五陵塬上,即现在陕西咸阳的茂陵。据史料记载,汉武帝随葬的奇珍异宝是汉代帝王陵中最多的,“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因此,如此的厚葬,自然也让后世的盗墓贼“手痒痒”。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茂陵在历史上被盗过无数次,其中大规模的盗墓者有三批,即西汉末年的赤眉军,东汉末年的董卓,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军。
公元前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后,不仅将城内洗劫一空,还把茂陵掘开取其珍宝。东汉末年,董卓派军队在北方盗挖帝王陵墓。比如茂陵,就是他派吕布去挖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些灵丹妙药,结果翻遍茂陵都没有找到。再后来,唐末黄巢起义缺少粮饷,于是就对茂陵下手,将无数奇珍异宝悉数盗出。
通过以上三次大规模的盗墓,我们可以推测,汉武帝随葬在茂陵的麒麟骨,或许早就被不知情的士兵给毁坏了。因为麒麟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即便是放在士兵的眼前估计也都不认识,况且士兵们进入墓室,满脑子想的都是金银珠宝,哪里会去想一具骨骸是什么,所以在昏暗杂乱的墓室中,麒麟骨也就被士兵们你来我往的踩成了粉末。
在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否真的有生物变异成了麒麟呢?从生物学基因变异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希望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能出土越来越的文物,并为我们揭开麒麟的最后秘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