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蒯姓读什么(蒯姓)

蒯姓读什么(蒯姓)

老潍县有一支“蒯”姓人,系明末迁来,原籍苏州吴县

笔者很早就知道“蒯”(kuǎi)这个姓氏,但在生活中却很晚才真正接触到“蒯”姓人。

前一点的原因很简单:“蒯”是一个在《史记》和《三国演义》中比较有存在感的姓氏,相应历史人物有蒯通、蒯良、蒯越等,尤其是蒯通说韩信,堪称楚汉之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

后一点的缘由也不复杂:“蒯”姓在胶东半岛范围内相对少见,至少在胶莱河以东,笔者暂时还没有见到过蒯姓聚居的村落。

直到前段时间,在查阅清代莱州府的历史资料时,笔者才偶然发现当时莱州府辖下的潍县,出过一位姓“蒯”的贡生。

这位“蒯”姓贡生,就是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拔贡朝考中位列一等第四名的蒯遐龄。根据史料记载,他生于道光乙酉年(道光五年,1825年)。以此计算,拔贡朝考时他只有二十六虚岁,也称得上是年轻有为了。而通过朝考之后,他被钦点为“知县”,咸丰朝时期曾在直隶(河北)多地任职。

就常理而言,能在科举方面崭露头角,说明这个姓氏至少还是有一定规模和底蕴的。换句话说,潍县应当有一定数量的蒯姓人聚居。

了解到这个线索之后,笔者向潍坊当地的朋友打听,得知奎文区一带能看到不少带有“蒯某某”字样的店铺。以此推断,当地的确有蒯姓人分布。而具体查询,据说北苑街道的则尔庄社区就是一处分布地。

继续打听之后,潍县蒯姓家族的渊源也逐渐清晰。该家族曾在上世纪前半期修撰过一本族谱,根据族谱记载,“蒯氏原籍苏州吴县,某公明季仕于莱,致仕后寓潍县,遂家焉。”也就是说,这支蒯姓人的原籍在苏州吴县,明末因先祖到莱州做官,卸任后落户潍县。

而民国版《潍县志稿》的记载与之相仿,称:“蒯氏,始祖延焰,江苏吴县人,明末因先世仕莱州,寓居潍县,遂家焉。”

蒯姓先祖具体是哪一年到莱州担任什么职务?笔者暂时未在《莱州府志》中查到详细记录。不过,古代因做官而迁徙落户的情况并不鲜见。同样是潍县,十笏园东面的“曹家巷”的曹姓人,情况就与蒯姓相仿。根据族谱记载,这支曹姓人原籍高唐州,明代后期先祖曾在登州府担任“训导”的职务,辞官之后途径潍县,乐于当地风土,就在此定居。

原籍苏州吴县的这支蒯姓人落户潍县之后,不仅曾出过科举人才(暂时没有见到族谱的详细内容,不知蒯遐龄的具体世系),还以传统医术而在当地知名。据说蒯姓有祖传“烧伤药方”,现在其家族当中仍有不少人以此为业。

此外,在潍县史志资料中还能查到一条关于“蒯姓”的记载:“蒯氏,刘邦智妻。万历间,智以剿倭阵亡,氏抚孤全节,奉旨旌表。”倘若这位蒯氏也出自这一家族的话,那说明蒯姓先祖落户潍县的时间,至少是在明万历之前了。

马上开学点名了!这些最难认的新生姓氏,你能读对几个?

又是一年开学季

有一种尴尬

叫做我认识你

却念不出你的姓

你们身边有没有

这种特殊生僻姓氏的人

是时候了解一下这些难念的姓氏

来来来,敲黑板啦~

▽嗯,谢谢,我不姓侯

缑姓起源有二:一、起源于西周,以封邑命氏。西周时,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省偃师县)。二、由北魏鲜卑族渴侯氏复姓所改。

▽你姓feng,你全家都姓feng

炎帝裔孙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

▽“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姓仉

仉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古代党姓的党,读音(Zhǎng)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为姓,衍出成为另一支掌姓。后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为姓的仉姓,称仉氏。

▽汉代有“智囊”晁错,《水浒传》托塔天王晁盖

晁姓是我国重要的姓氏之一,人数众多,分布于世界各地。

(起源说法众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战国时期,卞和泣玉,遂有和氏璧

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郇字是很少见的两个音姓氏

相传春秋时期,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建立郇国(音Xún),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而到了唐代,有个名叫郇谟的人因有功于朝廷,又被赐姓读Huán。

▽成语研精覃思,覃字读“tán”

主要源流有五种。覃姓相对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境内。

▽邰姓是周族始祖弃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邰姓始于尧舜时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时期有大功于民族进化的贤人后稷,他是帝尧的农官,因治理农业有功,尧就封他为邰国的国君,从此便有了邰姓。

▽成语相敬如宾来源于郤缺与其妻子

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沁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郤氏。

▽郏(jiá ),姓氏,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地名为氏

据《姓苑》载,郑国有大夫郏张,因其祖上受封于郏地,故后代遂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

▽我不姓元,也不姓π

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

▽bēn,古音读féi、fèn,也可以读béi和bi(第四声)

贲姓有十起源:一是来自鲁国县贲父的后代;一是来自戎族氏族;一是来自晋国苗贲父的后代;一是来自秦国嬴姓的后代;一是来自两周时期特殊称谓等等。(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仝姓的来源主要有汉族,回族,女真族

仝姓,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姓氏,祖训上有乱亲不乱祖、乱辈的建议,仝姓之间不结婚、不联姻。

▽北魏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郦涓。郦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是黄帝的后裔,发祥地在中原地区。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夏禹封黄帝的后裔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名叫郦涓,他的族人以后就“以地为氏”,称为郦氏。后来,族人迁居于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县。

▽上部“其”是只鞋,下部是“丝”,指古人系鞋的带子

綦姓原本由姬姓演化而来,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帝喾姓姬名俊,是轩辕黄帝的曾孙。据全国人口数据统计,綦姓人现在国内共有五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发生过几次大的历史迁徙,綦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和黑龙江等省份。

▽唐·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

蒯得。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蒯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于襄阳郡,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故蒯氏后人奉蒯得为蒯姓的得姓始祖。

▽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多读音的姓氏

昝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商朝的宰相昝单,他的子孙在咎字上添了一划,做为他们的姓氏。

▽《唐伯虎点秋香》华太师

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汉末文学家繁钦,曾任丞相曹操主簿

繁是我国的姓氏,源自殷商七族之一有繁(Pó 音婆)氏, 后来很多都改为薄姓或者其他的姓氏,因此繁姓现在人口较少,多居于河南省许昌一带。

▽胥读音为“xū”,与虚同音

胥姓来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学者说、典籍说、家谱说。学者说主张胥姓是上古氏族华胥氏、赫胥氏后代,典籍说主张胥氏祖先为晋国大夫胥臣,而家谱则显示胥姓来源于姬姓。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

▽折赛花,即佘太君

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据《宋事实类苑》载,折氏虽源出党项族,但似乎经过和汉人通婚,而逐渐混血汉化了。后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所以后来有许多改为“佘” 姓。

▽金庸原名查良镛

出于姬姓,属于汉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因以地为氏。查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

▽相信很多人会念成neng吧

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熊姓。鲁僖公二十六年,楚国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理由,灭掉了夔国。这一国的人本来姓熊姓,为了避免被株连,于是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燕姓是一个多源流的中华姓氏

周朝姬姓召公奭封于北燕,后以国为氏;又南燕姞姓,黄帝之后,其国先亡,亦以为氏。此异姓而同氏者。望族出于上谷、范阳。燕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河南卫辉一带。汉朝时期,有燕姓人家大规模迁徙南方。

是不是想起单田芳老先生了呢?

虽然舍利子不是人名,但是舍也读这个音哦。

春晚导演哈文~

《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

明星:任贤齐,这个应该挺简单的。

原来“纪晓岚”我一直念错姓了呀!

我国汉代有两位清风惠政的南阳太守,百姓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其中“杜母”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南阳太守杜诗,“召父”即西汉汉元帝时的召信臣。这便是我国古代“父母官”的由来。

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的区寄。

▽皇甫,常常有人念成皇浦

皇甫(Huáng fǔ),复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

▽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令狐冲吧

魏颉,晋景公把令狐一带赏赐给他做封邑,后来晋悼公指定魏颗之子魏颉去令狐之地,魏颉以封地为氏,称令狐颉。晋成公十八年(前573年)二月,晋悼公任魏颉为卿,任新军将。魏颉就以封邑名作为氏称(在古代,姓下面的分支为氏,不断分化),称为令狐氏。

▽尉迟(读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

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灭亡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澹台一姓,是居者以地名为姓而来的

澹台(Tán tái)姓源流单纯,源出自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灭明的后代,以地名为氏。

怎么样?

是不是涨知识了?

这下不怕叫错同学姓名

引起哄堂大笑了吧

继续往下翻

干货持续放送中

秘,读bì,而非mì;如秦代仆射秘宣。

句,读gōu,而非jù;如宋代进士句克俭。复姓句龙,也读gōu。

乜,读niè,而非miē;如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乜子彬。

牟,读móu,而非mù;如南德集团前董事长牟其中。

缪,读miào,而非móu;如原新华社副社长缪海稜。

乐,一读yuè,一读lè;一般念yuè,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

种,一读chóng,一读zhǒng;一般念chóng,如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

盖,一读gě,一读gài;一般念gě,如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

柏,一读bǎi,旧读bó;一般念bǎi,如帝尧时期的蜀王柏常。

殳,读shū;如清初女诗人殳默。

宰父,读zǎi fǔ,而非zǎi fù;如孔子弟子宰父黑。

鲜于,读xiān yú,不读xiǎn yú;如元代书法家鲜于枢。鲜单独作姓也读xiān,另有复姓鲜卑(xiān bēi)。

毌丘,读guàn qiū,而非 wú qiū 或 mǔ qiū,也不要写作“毋丘”或“母丘”;如三国时期曹魏后期将领毌丘俭。

好了!

可以转发装学霸了!

在票证中徜徉黎里的那些街道

路名、地名总是随着时光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你知道黎里那些街道过去叫做什么名字吗?作者通过收藏的票证回顾黎里那些街道,从票证中回顾黎里历史,看看能不能唤起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黎里为吴江县一镇,今其土壤之富庶、民居之稠密,于西北可比大县,于东南则中下县或有不及焉。民居户籍既繁,则风气亦日开,文采亦日盛,人物轩冕亦遂擅于东南。推之而园亭、祠宇、艺文、金石,皆可各立一门,此而不及今条记之,则后此者将何所考焉?”这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为徐达源《黎里志》所作序文中的一段话,由此可见,当时黎里商业、文化的繁荣。

▲黎里老街和市河

黎里一名黎川、梨花里,又名禊湖。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槜李交战后,黎里御儿滉为吴越分界之一。唐时黎里属嘉兴范隅乡,为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吴江建县,黎里始属吴江县。北宋时,黎里已形成东、西两个村落。明成化、弘治年间,黎里居民千百家,为吴江大镇。民国18年(1929),黎里为第四区,市镇分为黎东、黎西两区属镇。

▲黎里地藏殿建筑群

清中期,黎里商业是最为鼎盛,丁字型市河两旁密布各种商店,十多座桥梁横跨在市河之上,以利商贾和百姓通行,商业全盛时店家达六百多家。从镇西向东分别有南栅、横街、北栅、西市、西中市、中市、东中市和东市(东大街)等街市称谓。

▲黎里镇街区规划图

清末至解放前,黎里各商家和住户是没有门牌的,当时与外界信件的往来,本埠地址只写:黎里某市(某桥、某浜)某某商号某某人。收件人的定位主要靠商店、桥梁、河浜和前面所说的街市来定的。如清末民初的“椿和慎”宝号的草票,印有“黎里镇楼下浜西首”的字样,“同盛”宝号的草票,印有一个站立的财神像,两手持一手卷,在手卷中印有“黎里中市新桥东首”字样。再有如“恒丰泰”宝号的一张广告纸和一张从苏州寄到“恒丰泰”的包装纸,虽是同一商号,地址却略有不同,广告纸上的地址印的是“东中市”,而从苏州寄到黎里的包装纸上,写的是“黎里中市”,这样也是不会寄失的,因为“恒丰泰”布店当时人人知晓。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划了街道,编排了门号,仍有许多人以商号代替门牌号的。如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军人王某写信给黎里的一位朋友,收信人地址还只是写了一个商店名称。

▲黎里楼下浜和中市两家商号的草票

▲民国时期地址未标门牌的照相馆和诊所

黎里水网纵横,信件和物资大多是靠轮船寄运的。清道光年间,黎里已设全顺信所,即相当于邮局。民国20年(1931)后,黎里境内客轮有“南华”“洽记”“合记”“和济”“孙鑫记”等班次,往来于黎里和苏州、青浦、南浔等地。至民国35年,吴江县政府核发航船行驶证,黎里领证航船达23家,后又增加到42家。大小客船停在黎里镇东桥后底、官塘上、唐桥、夏家桥,镇西则停泊于轮船码头、亭子桥或北栅头,这些航船上的邮件一般都会汇集到全顺信所,再分发到收件人手中。

▲民国时期黎里至苏州和上海的航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市政管理,开始划分街道并且命名。这个时期,街道的名称主要突出一个“新”字。比如当时出生的人很多取名为新民、新华、新荣或建华、建国等。而在为街道命名时,除了“新”以外,还结合黎里当地沿用己久的名称加入其中,使市民更觉得更亲切感。

▲建新街酱制品厂商标和蔬果商店信笺

1949年5月4日,黎里解放。1950年2月,黎里区辖1镇10乡。是年,废除保甲制,建113个行政村,黎里镇区划分为9个街道。街道名称如下:东亭街、平楼街、九南街、建新街、中心街、浒泾街、梨花街、南新街、西新街。其中东亭街、平楼街、中心街、浒泾街、梨花街位于市河上岸,九南街、建新街、南新街位于市河下岸。西新街则位于南栅和北栅市河以西。

东亭街

东起地藏殿,西至太平桥,以镇东原有著名的八角亭而取名。全长约480米,宽5~6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即弄堂口朝南向着老街、市河,弄堂向北延伸。主要弄堂有陆家弄,原名陆家墙门,弄内存有褒扬陆氏先祖陆绩的古建“怀橘清芬”砖刻门楼,还有宽阔的露天弄堂东蔡家弄以及倪氏建筑群,从这里走出了南社社员、篆刻家蔡冠雄,医学家倪迪民,教育家倪寿芝,农学家倪慰农和国际大法官倪徵(日奥)。

▲黎里东亭街腰鼓队和东亭街上的开关厂信封

平楼街

东起东风桥,西至楼下浜口,街名取自太平桥和楼下浜各一字。全长约270米,平均宽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三泰弄因弄侧因曾开设三泰纱庄而得名;汝家弄内的瑞文堂为清乾隆年间建造,颇具古意。

中心街

东起楼下浜,西至新蒯家弄,因居镇中心而取名。长约340米,宽5~6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楼下浜,原为一条窄水浜,两岸民居中人从楼上可俯视水面,故名之,1952年填平建菜场;黄祥泰弄口原是里中商家黄祥泰开设的东典当;周赐福弄内赐福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民国一代影星殷明珠购买了顾氏房子,建造的红色小洋楼为中丁家弄增色许多。

▲黎里中心街信笺和平楼街元丁厂发票

浒泾街

东起新蒯家弄,西至陈家湾堂,因街路中段原有小河浒泾而取名。全长约325米,宽4~7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其中,新蒯家弄,弄之东西分别为“退一步处”和蒯厅,两处清代建筑张扬着里中名人独处慎思的鲜明个性;老蒯家弄,原为蒯姓大房住宅,与曾经居住蒯姓小房的新蒯家弄两相对应,因而得名。

▲浒泾街

▲印有黎里浒泾街照相馆和中心街皮鞋厂的资料

梨花街

东起陈家湾堂,西经盐店汇,北折至亭子桥,连接镇西路,因黎里起源于梨花村落而取名。长约415米,宽3~5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其中,西徐家弄内的写韵楼和新咏楼,为清乾隆、嘉庆年间徐达源、吴琼仙夫妇琴瑟和鸣、诗文吟咏之书斋;闻诗堂弄,因殷氏弟兄读书声振屋瓦而得名;老街著名露天弄堂清风弄处梨花街北栅东岸路。

▲梨花街和梨花社区

九南街

东起九成湾,西至东南港,从九成湾至南港,故名九南街。全长约46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均为南北走向,弄堂口朝北,弄堂向南延伸。其中,主要弄堂花车大兴弄,弄两侧为汝氏老宅,因弄口曾开设大兴酱园、弄内有轧花饼作坊而取名。

建新街

东起西南港,西至施家浜,全长约36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为南北走向。其中,夏家桥边的“夏家桥小学”是倪寿芝创办的“黎里女校”的前身,从这里走出了张应春、吴丽英、邱继香等女界精英。张家弄和汪家弄分别走出民国著名绅士张青士和吴江早期国民党妇女部主任汪履振。

▲建新街小学毕业生留影和建新街粉麸号发票

南新街

东起施家浜,西经竹行汇,沿市河南折,至南栅东岸接桂桥。全长约540米,宽3~4米。起讫段内弄堂、巷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其中,南丁家弄内走出了著名画家丁序镛,庙桥弄之“庙桥弄小学”传承黎里百年文运;南徐家弄保存清代建筑和“俭以养廉”“五凤名裔”“孝穆遗风”砖刻门额,昭示修敬堂主人祈望后代节俭持家、秉承祖业的愿景;周宫傅祠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御碑和御碑亭,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吴江崇德教育基地;船长浜也曾是袁了凡的读书处,东西走向,与南栅东岸路在该街道南栅街区呈“丁”字形相接。

▲黎里南新街橹店和西新街轴承厂发票

西新街

以前称横街,街在南北向市河的西面,南起南栅西岸藻西浜,北至北栅西岸蔡家浜、亭子桥堍。街道南接镇南路,北连镇西路,径通伏虎洞、禊湖道院。全长约600米,宽3~4米。起讫段内主要街巷为南栅西岸路、横街路和北栅西岸路,这3条街路均为南北走向的沿市河老街,自南至北,首尾相连;主要弄堂之杨家桥北弄,东西走向的露天弄堂,弄内有黎里基督教活动场所。

▲黎里天主堂旧影

另外,西新街在西栅市河南、北岸,从子来桥至望平桥路段,尚有部分街区。主要街巷为:西栅南岸路,东西走向的市河南岸老街,黎里老企业双精轴承有限公司恰处街路南;西栅北岸路,东西走向的市河北岸老街,西端至望平桥北堍,直抵玛瑙庵桥,桥畔黎里自来水厂址曾为上世纪老街西栅著名的黎里老轮船码头。

▲黎里西栅竹行汇旧影

1953年1月,黎里镇升格为县属镇。1958年,黎里镇区9个街道分别成立街道委员会,后改称街道居委会。

▲镇委书记张振海与部分街长合影

从1958年开始,“大跃进”“学雷锋”“抗美援越”“文革”等接踵而至。出生于这个年代的人,在取名字方面,卫星、跃进、超英、学雷、学锋、抗美、援越、红英、文革等都是很常见的名字。而黎里镇区的街道,在这个时候大多被易名,取而代之以政治色彩浓厚的街道名称,如抗美街、反修街、援越街、反帝街等。这些更改后的地名体现了特殊时期的时代特征,还有带有“东”“红”字的名称,好像不这样改名就不足以说明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红色的时代。下面继续随着票证去“逛”一下这些被改名的黎里老街。

▲印有黎里反帝街和反修街信封和发票

▲黎里人民街联合医院资料

东亭街被改成东风街,因为东亭街居黎里东首,又切合一个“东”字,迎合了当时的政治风向,改得相当贴切;平楼街被改成红卫街,新中国来之不易,捍卫红色政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九南街因为有天主教堂被改成反帝街,毛泽东制定的抗美抗苏“反帝反修”的外交战略,全面主导并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中国对外关系,故改为此名;而中心街因为是镇政府所在地,依“向阳而生,逐光而行”的理念,此街被改为向阳街;浒泾街被改为人民街,浒泾河为南北走向,在1958年被填平成为街路,名为“东方红大街”,但这条街路不属于街道的范畴。南新街被改为援越街,黎里镇根据上级要求,先后选拨了三批解放军战士参加“抗美援朝”“珍宝岛保卫战”和“抗美援越”。援越街也由此产生。

▲印有黎里东方红大街和向阳街的发票和信封

▲印有黎里援越街的信封和工作证

之后,各街道居委会也被改为“街道革命领导小组”。以上这些被改名的街道,直至1978年6月,全部恢复原名。

其实地名、街道名、路名最好不要变化,一变化,会给市民的生活、通信带来很大麻烦。当然有些路名、地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必须的。历史已成过住烟云,曾经出现过的地名和街道名称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人作者:查文荣

责任编辑:朱梦亭、沈思思

技术编辑:沈思思

图片来源:查文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蒯、亓、乜……这些姓氏你认识吗?

姓 & 氏

姓名是姓氏加名字,名字里的建国、援朝、开放等,已经被刚、强、伟等取代,而梓涵、一诺、浩宇等又带着时代特色被人们叫起。

虽然人们的名字在变,姓氏却一直在不变地传承。

01

新“百家姓”

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二〇一八年全国姓名报告》。其中,姓氏最多的前100位成了2018年“百家姓”。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这跟之前的《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同,一些姓氏的排名靠前了。

据介绍,这2018年“百家姓”占了人口总量的85%,而全国在用的姓氏共有6150个。剩下的6000多个姓氏分担了人口总量的15%。其他6000多个姓氏,有些我们见到过,有些我们读不出来,还有一些,想都想不到。

02

稀少姓氏

在《芈月传》开播之前,我们跟芈字可能很难有实际的接触。除了芈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难见难读的姓。

禤姓,读作Xuān,也可读作Qiān。禚姓,读作Zhuó。芈姓,读作 Mǐ。《芈月传》的热播,普及了这个姓氏。

稀少姓氏更容易被人误读,更容易发生故事。

我从《百家姓》里找姓氏,得倒着看,从最后一行往前看……——罕见姓氏代表哈(Hǎ)政力

每年一开学,新同学叫我的名字,都不带姓,感觉很亲切……——罕见姓氏代表蒯(Kuǎi)子欣

03

简单少见的姓

卜Bǔ

卜在词牌名里,比在姓氏里更容易被人认识到,“卜算子”。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

亓&丌Qí

看清楚喽,不是π 3.14,也不是开,这是两个字,他俩作为姓,都念qí

乜Niè

看起来很像也。乜姓始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得天下后传位到周康王时,封吕衡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也作“乜北”)作为封地赐予吕衡。

吕衡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后有百姓以“聂”为姓,为区别血统,他的后代改以“乜”为姓。

笪Dá

笪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6位。目前全国笪姓人口在10万左右。

养Yǎng

养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八十九位。就是不知道这个姓该怎么起名字?

昝Zǎn

昝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多读音的姓氏。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如今,昝氏族村、庄、巷、坊、寨、家、镇、乡几乎遍布华北、西北、中南、西北、西南各个省区。

麴Qū

麴姓出自姬姓,由鞠姓演变而来。

由于从唐朝中期以后逐渐把麴姓简写成曲姓,当代麴姓十分稀少,但仍然存在,大部分麴氏家族的成员分布于河南与安徽。

04

复姓

诸葛、欧阳、东方、令狐……这些都是复姓。《百家姓》里也收录了许多复姓。

万俟(Mò Qí)、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濮阳……

令狐、宇文、慕容、闾丘、司徒、拓跋、东郭、南门、呼延、东门、西门、南宫……

05

更少见的姓

第五,见于《百家姓》第五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复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姓氏(齐田氏)。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欢迎大家回到洪洞大槐树老家了解姓氏渊源。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中国最难认的八个姓氏,每个都让人眼晕,最后一个让人直接崩溃

文/格瓦拉同志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仅见诸于文献的便有近6000个,若将元清两代移居中原的蒙、满两族译改的汉字姓,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译成汉字的姓包括在内,则中国姓氏的数量应该不下万余。在这众多的姓氏当中,不乏笔画繁多、生僻难认的姓,令人遇到后每每眼晕、崩溃。

1.蒯

“蒯”字发音通“快”(读三声),其姓起源主要有四:殷商时期的古国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后世子孙以国为姓;源出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得被封于蒯邑,子孙遂以邑名为氏;源出春秋时期卫庄公姬蒯聩,后世子孙有以其名为姓者;源出秦汉时期制作剑、刀柄的工匠“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姓。

蒯越是汉末三国著名的谋士

蒯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襄阳市一带,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等省均有分布。蒯姓历史名人很多,较著名者有秦汉之间的大谋士蒯通、汉末三国时期的大谋士蒯越、故宫的设计者蒯祥(明朝工部侍郎)等人。

2.禚

“禚”字发音通“拙”,其姓源出姜氏,属于姜氏齐国公族,因采邑而得姓(“禚,齐大夫采邑,因氏。”见《姓考》)。禚地故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内,当年因盛产肥羊而著名,故而称之为“禚”。

通威集团总裁禚玉娇

禚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又以郯城县新村最多,当地至今还留有禚氏家庙。此外,在江苏、吉林、贵州、辽宁、内蒙、台湾等地也有少量禚姓人口分布。

3.庹

“庹”字发音通“妥”,其形式来源比较复杂:一说源自熊姓,为五帝之一颛顼帝的后裔,跟楚国是同姓;一说先世为掌度量衡的官员,后世遂以职官名为姓;一说为巴蜀地区的度姓转变而来;一说由湖南土家族中的田姓转化而来。

著名演员庹宗华

庹姓人口在中国有数十万之多,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河南、陕西等省。庹姓名人为数不少,当代较有名者有台湾演员庹宗华。

4.亓

“亓”字发音通“齐”,其姓源出复姓“亓官”,为西周时期专掌笄礼之官,后世遂以职官名为姓(“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见《姓氏寻源》),孔子的夫人便姓亓官。早在唐朝时,亓官氏中便有很多人改姓亓,直到今天。

孔子的夫人正是亓官氏

亓姓人口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在内蒙、河北、辽宁、福建、台湾等省也均由分布。

5.郄

“郄”字发音通“窃”,在古代同“郤”(音同系),其姓源出有三:源出姬姓,为晋国公族,以封地郄(今河南省沁阳市贺村)为姓;源自苏姓,为西周司寇苏忿生的后代,子孙有被封于郄邑者,后世遂以封地为姓;源自满族锡克德氏、锡克特哩氏,清朝中叶以后多改姓郄。

蜀汉官员郄正

郄姓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西、山东两省,在河北、江苏、内蒙等地也有分布。郄(郤)姓名人以古代为多,较著名有晋国大夫郄缺、蜀汉大臣郄正。

6.禤

禤姓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且稀少的姓氏,由于来源不同,所以发音也不一样。其中一支来自黄帝的后代北宫禤,此时的读音通“宣”;另外一支属于东汉光武帝时期的赐姓,其始祖为将军禤纯旺,此时的读音通“千”。

广西防城港市中院副院长禤汉奇

禤姓人口在中国境内很少,多分布于两广、湖南、上海、北京、台湾、香港等地,在海外的禤姓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北美等地。

7.麴

“麴”字发音通“屈”,根据《资治通鉴》、《汉书》、《元和姓篡》的说法,麴姓本做“鞠”,至西汉哀帝时,尚书令鞠谭因避祸而改姓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弃鞠为麴”)。从东汉开始,麴姓在凉州一带世为豪族大姓,在北朝至唐朝时期曾统治西域高昌国近200年。

高昌国王麴文泰与玄奘法师

今日的麴姓大多已改姓为“曲”,但仍有部分麴姓人口分布于甘肃、青海、河南、安徽等省。麴姓名人以古代为多,较著名者有汉末猛将麴义、西晋宰相麴允、高昌王麴文泰等人。

8.爨

“爨”字发音通“篡”,古音通“串”,是中国最难辨识的姓氏,其姓来源有二:源于姬姓,先世为灶官,以职官名为姓(“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煑。”见《周礼·天官·亨人》);源于东汉章帝时期班固家族的封地名,故地在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后世子孙有以此为姓者。

北京有爨底下村,但此处居民并不姓爨

爨氏虽然人口很少,但在历史上却统治云南长达四百余年,成为当地最显赫的姓氏。今天的爨姓除云南外,还散布于陕西、甘肃、河北、山东等地。

资料来源:《姓考》、《姓氏寻源》、《元和姓篡》、《周礼》等

此姓氏排百家姓395位,但故宫、天安门都是这个姓氏的人设计的

2017年最新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十大姓氏在历史都出了不少帝王和名人,但中国有这么一个姓氏在百家姓排名才395位,鲜为人知,故宫却是这个姓氏的人才设计的!这个姓氏就是蒯姓!

蒯姓的来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就是:蒯姓出自于姬姓,晋国大夫蒯得被封在蒯地后,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氏,并世代居住在此,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蒯地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所以现在的蒯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此!

还有一种说法蒯姓是源于一种职业!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传》中记载,秦、汉朝时期有一种专职军工的工匠,他们擅长用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这道工序即称“缑”,全称“蒯缑”,所以这种工匠也称被人“蒯缑”。而蒯缑的后裔子孙们,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后改为单姓蒯氏,世代相传至今。

可能是蒯姓先人有强大工匠基因,所以在1000多年的明朝永乐年间此姓氏中出了一个工匠天才,他一手设计了北京故宫,此人就是蒯祥!据说他设计承天门(即今天的天安门)时才18岁,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承天门建好后,朱棣龙颜大悦,称呼他为”蒯鲁班“!

因为蒯祥为明代吴县香山人,他被尊为“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和明代帝陵都是出自于苏州香山帮匠人,所以明清时期有“江南木工 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蒯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是蒯姓出了蒯祥这么一位天才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故宫、苏州园林等,这些都足以让这个姓氏璀璨耀眼!朋友们,您这么评价蒯祥和蒯姓呢?欢迎大家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