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向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向姓的来源和历史)

向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向姓的来源和历史)

百家姓之阚、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姓氏的来源

百家姓之阚、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姓氏的来源。中国的百家姓,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着其独特的故事和历史。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传统。

一、阚姓

阚姓源于古代的阚国。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阚姓。历史上著名的阚姓名人有东汉末年名将阚泽,他在三国演义中智斗黄盖,让人大呼过瘾。

二、都姓

都姓源于古代的都国。都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都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都姓。历史上著名的都姓名人有东汉时期文学家都攸,他的诗文优美动人,被誉为“文如锦绣”。

三、耿姓

耿姓源于古代的耿国。耿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耿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耿姓。历史上著名的耿姓名人有东汉时期的大将耿弇,他以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著称,被誉为“无敌将军”。

四、满姓

满姓源于古代的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满族的先民在东北地区活动,后来逐渐向南扩张。满族的后代以族名为姓,形成了满姓。历史上著名的满姓名人有清代文学家满斗,他的诗词歌赋被誉为“风华绝代”。

五、弘姓

弘姓源于古代的弘农郡。弘农郡是汉代的一个郡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弘农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其居民以地为姓,形成了弘姓。历史上著名的弘姓名人有东汉时期文学家弘恭,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流畅,被誉为“文如江河”。

六、匡姓

匡姓源于古代的匡国。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匡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匡姓。历史上著名的匡姓名人有汉代学者匡衡,他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被誉为“一代大儒”。

七、国姓

国姓源于古代的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国姓。历史上著名的国姓名人有战国时期的名将国夏,他以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著称,被誉为“无敌将军”。

八、文姓

文姓源于古代的文国。文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文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文姓。历史上著名的文姓名人有东汉末年名将文丑和唐代文学家文天祥。其中文天祥更是名扬四海,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如其人”,充满了爱国激情和民族气节。

九、寇姓

寇姓源于古代的寇国。寇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寇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其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寇姓。历史上著名的寇姓名人有东汉末年名将寇恂和宋代文学家寇准。其中寇准更是名垂青史,他以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著称,被誉为“忠臣楷模”。

十、广姓

广姓源于古代的广陵郡。广陵郡是汉代的一个郡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广陵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其居民以地为姓,形成了广姓。历史上著名的广姓名人有东汉时期文学家广成和唐代宰相广宣。其中广宣更是名震朝野,他以博学多才、文笔流畅著称,被誉为“文坛巨匠”。

往期姓氏来源:

百家姓前十位的来历,甚是有趣,你知道多少?百家姓之蒋、沈、韩、杨、朱、尤、许、何、吕姓氏的来源百家姓之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姓氏的来源百家姓之姬、姜、姚、嬴、姒、妘、妊、邵、焦、耿姓氏的来源

#百家姓#

湘黔边境苗族自称“果熊”释义

作者:石正武

湘西和黔东北边境地区,集中连片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苗族。尧舜商周时期的史书,最早称苗族为“髳”、“有苗氏”、“三苗”、“苗民”等。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史书,则将苗族与西南多个少数民族统称“西南蛮夷”。明、清期间,复单称为苗族,这是历代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汉语族称。

苗族聚居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海南等西南数省,民族语言为藏汉语系苗瑶语支,各地域语言差异较大,分东、中、西部三大方言区。中、西部方言苗族,自称本民族苗语名称为mu、mao。湘西及黔东北松桃县等地苗族通同苗语东部方言,自称本民族苗语名称为“果雄”。称本族人为“代雄代绎”。当代诸多民族学者对东部方言苗族自称“果雄”的含义尚未作出恰当解释。吴晓东《苗族西迁记》一文推断腊尔山自称“果雄”的苗人为竹王后裔,并无历史依据,也未解释“果雄”的含义。

笔者通过对本民族语言、苗语姓氏和苗族古老话《查爸查妈》进行研究,并以历史文献来佐证,得出的结论是:东部方言苗族自称“果雄(熊)”、称本族人为“代雄(熊)代绎”,是以周代楚国先君芈鬻熊和芈熊绎之名字为族称,表明本民族是楚国先君的遗裔和子民。由于苗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对“果雄(熊)”只认语音,并无确切所用的汉字,现代苗族文人在“熊”“雄”同音字中,多取用“雄”字,以利与“熊”姓有别,同时显示苗族是强悍的民族。现将湘西和黔东北苗族与周代楚国王族的族源关系作出论述如下:

一、湘西及黔东北苗族芈姓与楚国王室的芈姓的族源关系

(一)东部方言苗族以先祖芈鬻熊和芈熊绎的名字称为“果熊(雄)、代熊代绎”,苗族“芈”姓与楚国王室的芈姓一脉相承。

东部方言苗族自称为“果熊(雄)”的含义为:“果”字为助词,不代表任何意义;“熊”字并非姓氏,而是苗语族称。自称本族人为“代熊代绎”,“代”字译汉意为“子”,“代熊代绎”即熊之子、绎之子。再从东部苗族八大支系的姓氏来说,虽然已改用汉姓,但是,至今仍保留苗姓苗语名称。其中龙姓曰“代芈”之祖公“阿剖刚郎芈”生十二子,分为十二宗支。苗族龙姓苗姓“芈”与楚之先君芈鬻熊、芈熊绎同一姓氏,“芈”(发音:羊叫声)字既是象声字,又是象形字,形似一把双刃双叉长柄武器。楚之先君芈熊绎率苗民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手持这种长柄武器,商周时期文人始以此武器形状造字,作为熊绎部落姓氏的“芈”字。

姓氏是氏族血缘相承的依据。《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芈姓,……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事文王,早死,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湘西苗族姓“芈”与楚国王室的芈姓一脉相承,是楚国芈氏王室中的遗裔;其他七大支系的平民百姓为芈鬻熊和芈熊绎的子民,才自称为“代熊代绎”。

(二)楚国先君芈鬻熊虽助周伐纣民有功,因属异族而未能分封为侯。

商朝末期,纣王暴虐天下,周伯侯(文王)姬昌及其子(武王)姬发,善于团结“庸、蜀、羌、髳、微、卢”等少数民族部落共同讨伐纣王,“髳”就是指苗族。苗族先祖芈鬻熊为周文王之太师,虽然早终,但其玄孙芈熊绎率领苗族部落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姬姓王族及炎帝姜姓之后嗣(姜尚)分别封给侯、公、伯三等爵位,周武王在位三年后去世,周成王继立,“因念旧恩”, 仅封异族(芈)鬻熊之玄孙芈熊绎以子男爵位,定楚都于丹阳(今湖北枝江境内)。直到周桓王三十五年(前753年),周王室衰落,楚子(芈)熊通才自封为王。楚国芈姓王室自熊绎立国起,至楚王负刍灭国止,享国800余年,更替41位君主,有20多位君主的名字都带熊字。可见湘西苗族自称为“代熊代绎”,与楚国王室是有历史渊源的。

(三)楚国芈姓王室自称是蛮夷,诸多史书称其为与华夏族有别的异族。《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琐高阳……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桓王三十五年(前753),楚子(芈)熊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以敝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王号。’随人为此周,请尊楚,王不听,还报。

周桓王三十七年,楚(芈)熊通怒曰:‘吾先君鬻熊乃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公乃以子男之田,令居楚,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楚武王死后,楚文王芈熊渠继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国语·郑语》云:“蛮芈,蛮夷,惟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必其兴矣。”《战国策·魏策》道:“昔者,三苗之居,左有洞庭之水,右有澎蠡之波,汶山在其北,衡山在其南。”《左传》曰:“楚虽大,非吾族也。”楚王芈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中国指汉族所在的中原)。这些出自官方历史文献说明,不仅楚国的主体民族是苗族,而且楚国王室也公认自己是“蛮夷”之苗族。

苗族为楚国主体民族,十分拥戴本族王室的威信,才出现“楚蛮夷皆率服”的局面。因此,《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并出现楚庄王芈熊侣“问鼎中原”之势,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战国成为时期,楚国先后兼并21个小国,成为战国七雄。

(四)楚国主体民族的苗族,是楚国芈姓、蚩尤后裔、驩兜后裔、共工后裔相融合的社会群体。《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人有翼,名曰苗民。颛琐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史记·五帝本记》载:“驩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驩兜则是湘西苗族石姓(苗姓代驩)的先祖。舜放驩兜于崇山,崇山在哪里呢?石启贵先生《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说:“舜放驩兜于崇山,崇山即张家界天门山,山顶有驩兜墓。”《辞源》收集诸多史书,认定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与天门山相连,山顶有驩兜庙、驩兜墓。可是如今张家界市的崇山周围已不是驩兜后裔苗族石姓(苗姓代驩)居住地,驩兜后裔不是直接迁往湘西南部,崇山位于常德之西,相隔很近,驩兜部落有能力向常德桃源一带拓展。

共工被流放于幽陵,以变北狄,但有部分人群随驩兜部落南迁,如今湘西苗族(苗姓代肖)中的洪姓,是取共工之“共”字加氵旁为姓氏,他们是先祖共工的后裔。

蚩尤率九黎部落与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被杀,九黎部落的苗族群体南迁至长江中游,与芈姓家族部落、灌兜部落和共工部落的部分人群,聚居于洞庭湖畔,融合成为楚国的主体民族,并向四周拓展,成为“昔者,三苗之居,左有洞庭之水,右有澎蠡之波,汶山在其北,衡山在其南”雄居长江中游之大国。

寻根溯源周代楚国的主体民族苗族的渊源,《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琐高阳氏。传至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琐生驩头,驩头生苗民。”为笔者提出楚国的主体民族苗族,以及避秦时战乱而迁徒湘西和黔东北的苗族,石姓(苗姓代驩)为灌兜部落后裔,龙姓宗支之(代芈)为楚国王室后裔,其祖先为颛琐帝的新论点。

这一新论点,也许会遭到民族学者质疑笔者否定了蚩尤是苗族先祖。当然,统称蚩尤是苗族的先祖,受到整个苗族社会群体的公认。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对历史久远的五帝,也仅简要记述,正史或野史并未述及蚩尤九黎部落是哪九个部落,现代民族学者又怎能难说清蚩尤后裔是当代苗族的哪一支系或姓氏呢?《史记·楚世家》载明“帝颛琐高阳氏的芈姓,楚其后,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许多学者的文献也公认湘西苗族石姓(苗姓代驩)为驩兜部落后裔,现笔者新提出湘西苗族龙姓“代芈”(含十二宗支)为周代楚国芈姓王室后裔,其祖先为五帝时期的颛琐皇帝,是有《史记·楚世家》历史文献来佐证的。

十多年前,有一名汉族学者来湘西考察,出书论定湘西苗族的祖先为颛琐帝,并说湘西苗族请不要自卑,你们祖先颛琐帝载入了中华五千年史册。笔者对这一定论表示赞同,同时,湘西苗族古老话《查爸查妈》也印证了苗汉同源论。湘西苗族神话《奶夔玛媾》传说五帝时期高辛氏之少女辛女与盘瓠徒奔湘西,其后裔成为苗族。追根溯源,苗族与汉族共同始祖为远古时期太昊伏羲氏、女娲氏。湘西苗族最大的祭祖活动还傩愿(苗语叫巧傩) ,所祭的傩公傩母,侧是始祖伏羲女娲之化身。以上论据说明,湘西及黔东北苗族,是楚国芈姓、蚩尤后裔、驩兜后裔、共工部分后裔相融合的群体。

二、楚国苗族为避秦时战乱迁徒湘黔边境

在社会历史长河中,苗族是何朝代迁徒到湘西和黔东北边境呢?目前,许多苗族学者作了各种不同的论述。有的文章写道:苗族先祖蚩尤部落原来定居在湘西,后来向北发展到了黄河中下游,与炎黄部落发生涿鹿之战。笔者认为“蚩尤部落原定居湘西向北发展到黄河中下游”之说,不符历史实情。在远古时代交通落后的情况下,蚩尤部落群体无能力从西南进行数千里迁徒扩展到黄河流域河南河北一带。《苗族简史》论述苗族先民迁徒史,是从黄河中下游—江淮—长江洞庭湖—湘西,先后进行三次大迁徒。

被舜帝流放于崇山的驩兜部落,毕竞有能力发展到洞庭湖常德一带,成为楚国主体民族。在战国末期,为避秦时战乱而迁徒湘黔边境。湘西苗族《查爸查妈》古歌口头传述,苗族(果雄)是从洞庭湖畔的常德一带迁徒到湘西。苗族原居住在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有着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因遇到大规模战争,洞庭湖畔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为避战乱才群体背井离乡迁徒。迁徒年代应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78—223年之间,为避秦时战乱而迁徒湘黔边境。

《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278年,(楚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于秦。二十年,秦将白起遂拔楚之郢都,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以北保于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楚国灭亡。苗族先民所居洞庭湖畔至常德桃源一带,为楚国黔中郡,是兵家必争之地,国破家亡,为避秦时之乱,只有沿着沅江上游迁徒到湘西绝境。

凌纯声、芮逸夫和石启贵先生《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述道:“苗族先民在溯沅江迁徒中,澧水、酉水流域则有汉族和蛮人(土家族)先民定居,欲向沅江上游迁徒到湘西南进入两广,又被侗瑶等族所阻,只有溯武水入洞河迁徒。”经吉首至矮寨止,各支系始分散到今吉首、凤凰、花垣、古丈南部、保靖东南部这片荒无人烟之地定居。有祖公刚郎芈的“补安几依、代召租欧”四个宗支和支系“代来” 侧迁徒到黔东北松桃县(蓼皋)等边境定居。

三、迁徒到湘黔边境的苗族八大支系简介

迁徒到湘西和黔东北边境的苗族,究竞有几大支系多少宗支呢?如今多数文章以清代文史所载“吴、龙、麻、石、廖”五姓来概述湘西苗族为五宗七支。石与廖姓同为一个支系,苗姓曰“代驩”,“吴、龙、麻、石、廖”则是苗族八大支系中的四个支系。有的以“吴、龙、麻、石、廖”五姓来论定湘西苗族为五宗七支,无疑地压缩了苗族支系范围。有的文章粗象地将湘西苗族不同姓氏混为十二宗支,十二宗支是单指祖公刚郎芈的十二儿子繁衍为十二宗支,都改为汉姓龙姓,不应将不同姓氏混为十二宗支。

在古代,湘黔边境苗族是以苗姓来区分宗族支系,不同姓氏的宗族叫支系,同一姓氏(同祖同宗)的分支叫宗支。如今在凤凰县禾库、两林、柳薄,花垣县雅酉镇等花脚苗族聚居区,婚嫁喜事仍流行的开亲古老话《查爸查妈》习俗,皆要口头传述苗族八大支系和龙姓“代芈”十二宗支的先祖名字及祖居地,才敍述婚嫁的两支系(两姓氏)开亲历史渊源。各支系和宗支的先祖,多数皆取古老苗语的名字, 不贴汉字语音。

元代以前,朝廷官方文史将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明朝初期,地方官府对湘黔边境苗族头人族长及人口进行登记,而一部分苗姓不贴汉字,因受汉族姓氏文化的影响,经苗族八大支系头人族长协商,将各苗姓改为汉姓。湘西苗族八大支系苗姓名称改为族汉姓的最早史料记载为,清道光《凤凰厅志》(苗防二)载:“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辰州卫指挥龚能等招谕竿子坪三十五寨生苗,廖彪等各遣子入贡,七月设竿子坪长官司,以彪任其职。”廖姓的苗姓曰“代灌”。由此说明,在元末或明朝初期,湘黔边境苗族已用汉姓,至今有700多年。而苗姓名称代代相传至今仍很清晰。湘黔边境苗族八大支系苗姓与汉姓对照简述如下:

1、“代肖”为吴(含伍、洪)姓,分为“代干、代忙,老杜、老肉”四宗支,祖居地:代干住在阁巧(今凤凰县禾库镇龙角村)、阁若(寨落已不存在),代忙住在高简、板坡(板坡即禾库镇中寨大寨);老杜、老肉住在明引、拔古(明引即禾库镇吉云村,拔古寨落已不存在),塘寨、瓦溶(瓦溶即今凤凰县吉信镇万溶江村)。“代干”有一支从阁巧(龙角)迁往今凤凰县山江镇毛都塘,发展后分居于马鞍山、咱轮等地。因而,凤凰县苗族,将山江地域的吴姓统称为“补干”。“补”译汉语为背,“干”译汉语为鸡,“补干”的含义为,迁往毛都塘时,背了父母兄弟送他们一笼鸡去饲养。

2、“代芈”为龙姓,苗族古老话《查爸查妈》未说明其祖居地址,应为定居于追增课架(现凤凰县禾库镇追增村、科甲村)。

3、“代卡”为麻姓(含田、欧、施、时、张等宗支),祖居地为:麻(田)姓一支住在柳禾麻冲、大坪科叭(今凤凰县麻冲乡),一支定居花垣县板腊奴(麻栗场),腊乙、吉卫;施(时)姓住在板肉简扎、阁贤阁叭(今吉首市矮寨镇及大兴小兴);欧姓最后从常德迁来,定居于官上坪(今凤凰县千工坪镇官上坪), 一支迁往山乞高卡(今凤凰县吉信镇高山村)。

4、“代灌”为石姓与廖姓,即尧舜时期驩兜部落后裔。“代灌”贤家、巴飘两兄弟,祖居地在板拔板栗(凤凰县原米良乡夯都),因缺水,兄发现水井不告知弟,弟贤家生气奔走山下,迁居于吉灌(今凤凰县竿子坪镇廖家冲村),因接近汉族聚居区,叫做“灌扎”,后改为廖姓。兄巴飘移居叭仁(今禾库镇叭仁村),后来有一宗支迁居阁灌叭青(今花垣境内)。

5、“代边”为隆姓与唐姓,祖居地:先祖“养丙”定居首云、洞脚,“养管”住在阳管、大田(今竿子坪镇阳光村、大田村,“老苟老贵”住在拉务举桶(今竿子坪镇拉务村、盘瓠村)。

6、“代刊”为杨姓与秧姓,祖居地:姜阳姜节、中禾刊别(今吉首市寨阳乡寨阳村等)。

7、“代来”为李姓与彭姓,祖居地:道水(今贵州省松桃县世昌乡道水村),一支迁居标山(松桃县盘石镇盘石村),一支迁往板东(松桃县盘石镇黄连村);彭姓定居于凤凰县千工坪镇马屎屯。

8、“代陇”,(乾嘉苗民起义史料多处写为陇姓)今统写龙姓,祖居地:科茸叭苟(今凤凰县腊尔山镇科茸村、叭苟村)。

八大支系中,最大的支系是龙姓“代芈”,湘西苗族《查爸查妈》述道:“阿剖刚郎芈(即祖公姓芈,名刚郎),五十五岁才‘欧说欧行’(学声学音),六十六岁才‘欧天欧当’(学岩工铁工),七十七岁才‘就穿宗代挑偶’(娶妻生子)”生了十二个儿子,为龙姓的十二个宗支,即:代芈、让侬;代流、代僚;代免、代拜;吾斗、大倍;代召、租欧;补安、几依。

其祖居地分别为:“代芈”定居追增科甲,“让侬”定居斗怪、所德,乌巢、大马(今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村、乌巢河及山江镇大马村);“代流代僚”定居两林、禾当(今凤凰县两林乡两林村、禾当村);“代免代拜”定居帮农夯拜(今吉首市寨阳乡排乃村);“吾斗大本”定居今花垣县雅酉镇五斗村、补抽乡大本村;“补安几依”定居蓼皋、马全(蓼皋即贵州省松桃县城苗语名称),“代召租欧”定居当造、康金(今松桃县盘石镇当造村、长坪乡康金村)。以祖公刚郎芈所繁衍的十二个宗支,是苗族八大支系中,人口最多,祖居地分布最广的支系,改汉姓全部为龙姓。如今八大支系中, “代芈”(及十二宗支)全为龙姓,而隆姓“代边”存在写为龙姓的状况,按苗姓名称区分,“代芈及十二宗支”与“代边”是分为两大支系的。

综上所述,苗族迁到湘西以支系及宗支择地开村立寨,当时人口不是太多,但也不是很少,否则祖居地就不会分布较广。以此推论,苗族避秦时之乱迁居湘黔边境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八大支系人口繁衍增多之后,一部分人群又从祖居迁出,另行择地开村立寨。湘西苗族《查爸查妈》没有述及定居于保靖县吕洞山周边、古丈县龙鼻河沿线苗族定居地,应为从祖居迁出,另行择地开村立寨之类。

四、湘西苗区是发掘楚文化的宝库

值得今人对古代华夏族姓氏探讨的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皆称楚国先君为芈姓,这个称雄南方的楚王室大家族被秦灭国后,也应有一部分成员或宗支沦为庶民之后仍保留芈姓。宋代儒者编写的《百家姓》,收录了411个姓氏中竟无芈姓,楚国芈姓王室的后裔到哪里去了呢?一是《百家姓》编写的是汉族姓氏,楚王室芈姓为苗族姓氏,不收录进汉族姓氏《百家姓》之内。

二是战国末期,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之后,楚国芈姓王室迁都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境内),在被秦国所灭之后,其后裔隐姓埋名,一部分人以先君名字为姓氏,改为“熊”姓;一部分人以“三苗”族称改姓氏为“苗”姓。三是以楚之先君芈鬻熊、熊绎为先祖,已沦为平民百姓及定居于楚国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则为避秦时之乱迁徒到湘黔边境,在元末或明初,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将姓氏改用汉姓,只有如今仍保留的苗姓“代芈”称呼,作为湘黔边境苗族与楚国王室寻根溯源的历史文化见证。

五、湘黔边境苗族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民族

东晋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并非虚构,而是记述避秦时之乱迁徒到湘黔边境的苗族原形。后人按《桃花源记》所述,在常德市桃源县塑造了桃花源,常德、桃源一带自古是官方必争之地,何能存在世外桃源民族呢?十多年前,吉首大学教授覃武陵等所著《湘西就是桃花源》,则重点论述酉水流域土家族是世外桃源民族,而现代,酉水中游里耶出现了秦简,其先民并非《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秦,无论魏晋”之实情,酉水流域土家族并在晋代建立了世袭制土司政权,土司王有生杀予夺之大权,民众要向土司王服徭役纳赋税,何能论述为世外桃源民族呢?

避秦时之乱迁徒到湘黔边境苗族,长期处于有族属无君长,采取合鼓、合款组织形式进行自我管理,才是《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民族。清代所谓康乾盛世,仍然将湘西苗区腹地的苗族称为生苗,喻为王化之外的民族。说明了清代中叶以前的历史长河中,湘西苗族未受王化,内部也不设过土司或苗王,而是采取合鼓、合款组织形式进行自我管理,无兵卒、无徭役、无赋税,在人类各民族历史社会中,绝无仅有地独创了自己的文明。小户人家还发明创立邀会合作组织,则是当今社会经济合作组织的雏形。历史所称的湘西生苗,才真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民族群体的原形。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观音菩萨左大玢和毛主席的渊源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1959年,湖南湘剧新花的左大玢,突然受到上级通知要去湖南省委交际处演出。就是在这里,左大玢与毛主席之间发生了一件趣事。

毛主席笑着问左大玢:“小姑娘,你为什么姓左呢?”

左大玢一本正经地回答。

“因为我爸爸姓左,所以我就姓左!”

“那你爸爸又为什么给你起名叫左大玢啊?”

左大玢犹豫了一下。

“主席您叫错啦!我是玢,不是玢!”

毛主席哈哈大笑。

“小姑娘,你还是回去问问你爸爸吧!看看到底是我错啦还是你错啦?”

那么问题来了,聪明博学的毛主席真的念错字了吗?左大玢又是谁呢?

湘剧伊始说起左大玢,大家可能对她并不了解,但如果说起86版《西游记》的观音菩萨,那大家可就再熟悉不过了。是的,左大玢就是观音菩萨的扮演者,而她也正是因为扮演了这个角色,才变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左大玢于1943年出生在河南荥阳,但在她出生后不久全家就搬家到了湖南长沙,也就是毛主席的家乡。

她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程潜得少将高参,母亲则是20世纪初的湘剧四大名旦之一,因此,左大玢的家世可谓是十分的显赫。

这个家庭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优渥的物质条件,使得她从小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左大玢十一岁这年,她发现自己的爱好就是唱戏,而且还特别喜欢唱湘戏,于是,她就报名参加了湖南湘剧团。经过严格的筛选,她成功地留在了团内,开始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

左大玢进团不久就被谭君实推荐到了木楠园学习,由于她在家中都是随意练习,根本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因此,她到了木楠园后有些适应不了。

因为在木楠园里,每天都是高强度地喊嗓拉嗓和体操训练,加上戏员还要保持身材不能多吃,所以,左大玢每次都是饿着肚子筋疲力尽的回到宿舍。由于通信不便,左大玢没有办法跟父母诉说自己的委屈,只得每天都躲在被窝里哭。

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放弃,硬生生地撑到了木楠园三个月一次的考核期,也许是情绪对她的影响太大,在左大玢考核结束时,谭君实对她非常的失望。

“大玢,这三个月你的练习都练到哪里去了?早知你是这样的学生,我当时就不应该招你进来,你根本没有唱湘戏的天赋。”

这直白而又犀利的话语刺伤了左大玢的心,但她抹抹眼泪,请求谭君实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会调整好状态,重新让谭君实刮目相看。

看着左大玢倔强的样子,谭君实于心不忍,毕竟她曾经是自己招进来的学生。

于是,谭君实和其他老师商量了一下,答应再给左大玢一次机会,三个月后重新考核,如果还是不能通过,那左大玢就只能离开。这次左大玢没有再让沮丧的心情影响自己,也不再死气沉沉的埋头练习,而是积极的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不仅如此,她还会自己主动“加餐”,别人每天练两个小时她就练四个小时,有时甚至会练得更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考核到来之时,左大玢自信地站上了舞台,当她发出那悦耳饱满的声音时,瞬间就吸引了一众老师的耳朵。待考核结束后,谭君实才激动地握住左大玢的双手。

“大玢,我为我之前的话道歉,现在我要说,你不仅适合唱湘戏,我们团有你可真是捡到宝了!”

而左大玢也并没有骄傲,还向谭君实深深地鞠了一躬。

“都是老师的功劳,谢谢老师给我这么好的成长机会。”

从此,左大玢不仅在湖南湘剧团练戏、唱戏,还成了团里的“活招牌”。

1956年,著名戏剧大师田汉先生来到长沙考察,在考察期间,他特地来参观了湖南湘剧团,在看到以左大玢的表演后,田汉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随后,田汉跟团长提议,他想将这群孩子带到北京给毛主席演出,这样不仅能让毛主席看看她们的新戏剧,也能让毛主席知道,湘剧后继有人了。

那么,左大玢到北京之后,她与毛主席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因剧结缘1956年,田汉真的将他们带到了北京。此时左大玢才13岁,当她知道自己是要为毛主席表演时,激动的几天的睡不着觉,就一心一意地盼着能见到毛主席。但真到了北京怀仁堂的时候,左大玢才知道自己没有被安排表演节目,但她并没有失望,而是偷偷地躲在帷幕后面,探出一颗小脑袋偷偷看着台下的毛主席。

其实并不只有她在看,连正在台上表演的小伙伴,都在一边唱戏一边偷偷用余光瞄着毛主席,因为分心,有一位小伙伴还将一句台词翻来覆去都唱了好几遍。毛主席和田汉都被逗笑了,毛主席笑着对田汉说:“这小朋友是怎么回事?一句词唱来唱去的,我都会唱了。”

田汉哈哈一笑。“估计是忘词了吧,看您看得太入迷了连词都忘了!”

待表演结束后,毛主席和田汉便离开了,而左大玢与其他的小伙伴就争着抢着去坐毛主席刚刚坐过的位置,最后谁都坐了一遍,他们才心满意足的乘车回团。

这是左大玢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但毛主席却没有看见她,而左大玢也只敢小心翼翼地偷看毛主席.

当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时已经是1959年了,而这次,他们便成了忘年交。

1959年,已经是台柱子的左大玢接到通知,上级让她们去湖南省委交际处演出。这可是个专门接待重要人士的地方,许多戏剧大师都曾在这个地方表演过,但年仅16岁的左大玢,如今也要去这个地方表演了。这次,左大玢扮演的是《生死牌》中的王玉环,而观看嘉宾正是毛主席。

由于左大玢年纪太小,并且又是第一次给毛主席表演,所以她在表演中罕见的忘词了,最后虽然圆了回来,但她还是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小小的失误,令毛主席记住了她,在散场时,毛主席还向其他人夸赞了左大玢。

“刚刚扮演王玉环的小姑娘是个可塑之才啊,小小年纪就唱功了得,你们可要要好好培养她。”

因此,当左大玢在休息室卸妆时,一名女子便走了进来。

“小姑娘,你是刚刚扮演王玉环的左大玢同志吧?”

左大玢虽然感到很迷茫,但还是点了点头。随后,这名女子高兴地跟她握了握手。

“毛主席可喜欢你刚刚唱的戏了,正夸赞你呢,一会你陪主席跳支舞吧。”

听闻此言,左大玢的脸颊顿时浮起了两朵红云,随后便摇了摇头。

“谢谢主席的夸赞,可是我不懂跳舞,恐怕不能和主席跳舞了。”

“没关系,舞蹈很好学的,现在我就找一个人教你。”

说完,她就拉着左大玢走到毛主席的警卫员身边。

“同志,你教这位小姑娘跳跳舞。”

在左大玢学跳舞的时候,她努努嘴问道:“刚刚那个女同志是谁呀?她好像和毛主席特别熟悉。”

警务员笑着回答:“她啊,她可是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呢,可厉害了。”

当左大玢掌握了基本舞步后,就有人将她带到了毛主席身旁,毛主席和蔼地笑了笑,随后便握住了她的手。

左大玢的关节僵硬极了,一直到跳舞时都还是僵硬的,而毛主席看在眼里,便笑着舒缓她的情绪。

“小姑娘,跳舞要动起来呀,直得跟个木桩子一样怎么行呀?跳舞跟你学体操一样,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呀。”

左大玢被毛主席逗笑了,这使得她放松了下来,开始跟着毛主席翩翩起舞。

一支舞毕,左大玢便告别了毛主席,但她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息。

后来,在建国十周年的国庆期间,左大玢又随着团队来到北京为毛主席表演《绣楼》,在离开之前,毛主席还特意邀请他们到中南海做客。在看到左大玢的时候,他和蔼地笑了笑。

“小姑娘,这次我们可是一回生二回熟了,你可别再紧张了,我们已经是老熟人了。”左大玢受宠若惊,没想到公务繁忙的毛主席还记得自己,她心里高兴极了。从此,毛主席和左大玢就成了老熟人,自那之后,每当毛主席回到湖南长沙,左大玢都会主动申请让自己接待毛主席。

后来,当左大玢再一次接待毛主席时,惭愧的对毛主席说:“主席对不起,我这个字两个读音都可以念,您是对的。”

毛主席和蔼地摸了摸她的脑袋。

“知道了就好,下次可不要再犯这种简单的错误啊。”

而第二件便是“喝茶”趣事。

年仅十六七岁的左大玢,看到毛主席的茶杯里有立着的茶叶,惊奇地问:“主席,您的茶叶为什么会立起来呀?我都没有见过这种茶叶呢!”

毛主席则笑了笑。

“这可是岳阳的毛尖,是现在上等的好茶呢。”

“那我可以喝一口吗?我也想试试上等好茶的滋味!”

听罢,毛主席便笑着将茶杯推到了左大玢面前。

“喝吧喝吧,小姑娘馋嘴!”

左大玢在回忆这段趣事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主席的茶是我这辈子喝过最好的茶,即使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喝过不少茶,但永远都比不上主席给我喝的岳阳毛尖。”

而这第三件趣事,则是夺烟的故事。

有一次,毛主席让左大玢为他清唱一段越剧,在听完过后,毛主席点了一支烟。

“小姑娘,你是不是晚上没有休息好,嗓子有点哑了。”

左大玢此时已经和毛主席很熟了,

两人的关系就像爷爷和孙女一样亲近

,她见毛主席抽着烟,便将烟接了过来。

“主席您要少抽点烟,不然嗓子会变得跟我一样哑了。”

因为政治原因,左大玢没有办法和毛主席拍照,所以她便将这支烟保留了下来,甚至还想当做传家宝。

但好景不长,随着毛主席病重,二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二人都未能再见上最后一面。

那么,在毛主席过世之后,左大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生怀念

左大玢知晓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在家痛哭了几日才能出门,而她的精神状态直到一年后也才恢复过来。

令左大玢感动的是,毛主席在离世前还给了她一个出名的机会。由于毛主席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他走到长沙了,但他又很想看湘剧,于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女导演杨洁一拍板,决定亲自到湖南长沙录制湘剧给毛主席观看。在录制的过程,杨洁发现左大玢扮演的观音菩萨非常传神,所以杨洁便承诺她,如果下次要拍关于观音菩萨的戏肯定会找她。

左大玢听闻此言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没过多久,杨洁居然真的邀请她出演了观音菩萨。

正是这次机会,使得左大玢版的观音菩萨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而她也因此彻底出名了。

后来,左大玢一直在为湘剧的发展而努力,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湘剧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而当代的戏曲家,也应该去继承这种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国粹才能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百家姓之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姓氏的来源

百家姓之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姓氏的来源

一、施姓

施姓起源于夏朝时期的施国,其后代以国为姓。施国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恩施县一带。施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是夏启建立的夏朝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商朝时期,施国成为商朝的属国,后来逐渐衰落,但其后代仍然以施为姓,传承至今。

二、张姓

张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张侯,其后代以张为姓。张侯是晋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后代在晋国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国时期,张姓族人开始向全国各地迁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张姓人口分布格局。

三、孔姓

孔姓起源于商朝灭亡后的遗民,其中有人以孔为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商朝灭亡后,其遗民中有人以孔为姓,以纪念故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姓逐渐发展成为鲁国的一个著名家族,孔子就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

四、曹姓

曹姓起源于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后代以国为姓。曹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叔振铎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朝建立后被封为曹国国君。曹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其后代以曹为姓,传承至今。

五、严姓

严姓起源于古代的严国,国人以国为姓。严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一带。严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其国人以严为姓,传承至今。

六、华姓

华姓起源于春秋时宋国公子华孙,后代以祖名为姓。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公子华孙是宋国的一位公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了华姓。在战国时期,华姓族人开始向全国各地迁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华姓人口分布格局。

七、金姓

金姓起源于春秋时楚国大夫金父,后代以祖名为姓。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金父是楚国的一位大夫,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了金姓。在战国时期,金姓族人开始向全国各地迁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金姓人口分布格局。

八、魏姓

魏姓起源于战国时魏国公族后代以国为姓。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和河南省一带。魏国的开国君主是魏文侯,他是周朝的一名诸侯,后来被封为魏国国君。魏文侯和他的后代们在治理魏国期间,推行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使得魏国成为当时的一个强盛之国。魏国公族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魏姓。

九、陶姓

陶姓起源于周文王第十子康叔受封于陶,后代以地为姓。陶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他在周朝建立后被封为陶国国君。康叔和他的后代们在治理陶国期间,推行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使得陶国成为当时的一个繁荣之国。陶国公族后代以地为姓,形成了陶姓。

十、姜姓

姜姓起源于春秋时齐国公族后代以国为姓。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齐国的开国君主是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一名重要谋臣,后来被封为齐国国君。姜子牙和他的后代们在治理齐国期间,推行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使得齐国成为当时的一个强盛之国。齐国公族后代以国为姓,形成了姜姓。

往期姓氏来源:

百家姓前十位的来历,甚是有趣,你知道多少? 百家姓之蒋、沈、韩、杨、朱、尤、许、何、吕姓氏的来源

#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