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贾”姓
贾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五位姓氏,在豫鲁冀晋大地有一定的优势。当今贾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3%,总人口大约在439万。
贾的名义贾,指做买卖。又指商人,尤指储备货物坐地待卖的商人。因此,定义“行为商,坐为贾”。推测,贾人是最早知道物流概念和价值的一群人,他们非常聪明地从事收集、储存、管理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的工作,为君王服务,后来才发展到估价和物资交流的市场商业的行业。在春秋时期,鲁国设置了掌管调节物价的官,名称“贾正”,即掌货物使有常价的市吏。因此,贾人应是世代为贾官的氏族的后裔,以此为氏族命名和族徽,贾人定居过的地方称为贾地,建筑了城墙就成为贾邑,最终发展形成了贾国,出现了贾姓。
贾姓起源贾氏始祖:贾公明
贾氏始祖——贾公明
贾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
一、出自姬姓
贾姓源自姬姓。西周初,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伯爵贾国为周附庸国。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贾国古城先在今陕西蒲城西南,后迁移到今山西襄汾西南。公元前678年,晋武公灭贾国,子孙以国为氏。贾人一支南逃于贾河,贾河源出今河南方城县牛心山,东南向水流叫洪河,经汝河至新蔡注入南汝河。晋襄公(公元前627—621年在位)封同姓亲戚狐偃之子射姑于古贾国之地,称贾季,亦称贾佗,其后裔以邑为氏。两支贾姓均出自周文王之后。贾姓有2600多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外族进入中原,贾姓随其他的华北居民一起向四方迁移。贾姓与外族之间发生了基因交换,这种血液互相流动事件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北宋金国女真人中有贾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嘉佳氏族集体改姓贾。女真人和满洲人中的贾姓很可能原先来自汉民,被同化成为北方民族的成员,随着北方民族的不断南下与中原汉民混居,很快又被同化为汉族。
贾姓分布贾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贾姓人口由25万激增到439万,增长了17倍多,贾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大约占贾姓总人口的49.5%,其次分布于四川、陕西、内蒙古、辽宁、安徽,这五省区的贾姓又集中了22.7%。河南居住了贾姓总人口的15.8%,为贾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鲁冀晋高比率贾姓区域。在600年期间,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流动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部加速流动。
贾姓血型贾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0.7%,A型占27.5%,B型占31.9%,AB型占9.9%。
贾姓名人贾谊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歉疚抑郁而亡。贾谊著作主要是散文和辞赋,其政论文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贾思勰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被尊为“农圣”。他认为农业的发展对国家富强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走遍各地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约在533-544年间,通过分析、整理、总结,著成了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对后世的农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又称贾长江,字阆(láng)仙,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贾岛30岁前累举不中第,后为生计所迫出家为僧。他著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多首。其以五言律诗见长,诗精于雕琢,曾因诗句“僧敲(推)月下门”中推敲二字受教于韩愈。因僧侣经历,造成他喜写荒凉、枯寂之境的特点,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843年他卒于普州。
贾姓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贾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洛阳、长乐、临汾等。堂号中最著名的是“至言堂”,典出西汉贾山。贾山,颍川人,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作比喻,因奏本名曰“至言”,后人以此为堂号名。
贾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篇陈训诂;策上治安。
三虎拔萃;五鹿怀惭。
洛阳推隽;颍水腾华。
善射博美妻之笑;封发表贞妇之心。
家训格言:贾昌朝,北宋大臣,学者。河北获鹿人。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他以克己奉公的儒家伦理观修身养性并治家训子,《戒子孙》一文中特别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提出“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众”十五字作为为人处世、居家守业的准则。训诫子孙们重厚朴直,廉洁奉公,住不欺暗室,出不踏邪径,出言谨慎,行动敏捷,薄利重情,不辱门户。
【自然生态】翠云廊:三百长程十万树‖石水
翠云廊:三百长程十万树
石 水
阳光和煦,清风徐来。山路虽蜿蜒曲折,但路况还好。前方闪出一块路牌,上有“翠云廊”字样,顿时有些激动。寻高处视野开阔地,停靠远眺,但见层峦叠嶂,满目苍翠,铺天盖地的“绿云”直扑眼底,好一个翠云廊!
三百里路柏和廊,十万棵树翠与云。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旅程,更是一次让我感受氤氲在古老柏林的巴蜀文明之旅。
广元翠云廊( 吴传明 摄)
翠柏森森
我彻底被震惊了。见过柏树,没见过这么巨大苍劲的古柏。触目皆是,眼睛不够用,相机框不住,心情难平复。肃立的每棵古柏都像老态龙钟的长者,淡然平和、波澜不惊地注视着往来的众生。那暴跳的树根,扭曲的树干,虬髯的枝条,皴裂的树皮,浓翳的树冠,让我没来由地想起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老则老矣,但充满了老而弥坚的生命力。
在我生长的那片丘陵地带,小时候的最大印象之一,除了房前屋后的竹林,就是点缀在山间的柏树。柏树不大,树干如孩童纤细的手臂。因村民逢年过节惯常用柏枝熏腊肉,所以每棵柏树的枝丫都被砍下,只留下顶上一簇小小的冠盖,在风中摇摇摆摆,瘦弱得像我们的身体。
识字后,读到杜甫《蜀相》中的“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不解柏树为什么能长得森森然。在武侯祠,杜甫见到了当年诸葛亮亲手栽植的两棵柏树,当时已有500多岁,杜甫写下了长诗《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虽然这首诗让老实巴交的杜甫写出了李白的浪漫想象力,但也让我难以想象柏树还能长成这个样子。近年来,回到老家,漫山遍野的柏树长得有人的小腿粗,枝丫繁茂如塔形,漫山遍野已经初现森森然的景象。
如今,在翠云廊,在古柏的世界里,再次回味杜甫诗中所写的古柏,诚不我欺也。
柏树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北到内蒙古、吉林,南到广东、广西,都有其挺拔峻峭的身姿。在川北大巴山中,柏树为什么长得这么茂盛?这与当地的土壤有关。碱性土壤是柏树的生命之床,剑阁的微碱性土壤占77.25%。加之柏树耐干旱瘠薄、耐寒性较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所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剑阁成了柏树的生长乐园,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木林区。
因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史料记载的秦朝就开始植柏之前,贯穿剑阁境内的金牛古道,就是五丁在天然的柏树林中开辟出来的。由此,柏树自然而然地成为金牛道的行道树,成为金牛道的守护者。
“天哪,真不可想象!”有人在身边不住地感叹。是的,近400年前,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行走在这森森古柏丛林里,想必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作为一个擅长诗歌词赋又爱驰马舞剑的山西太原人,放眼古道,浓荫蔽日,古柏成行,信步游玩,犹入青云,如在琼廊,飘乎似仙,乔钵不诗兴大发才怪。
灵感闪现间,乔钵大笔一挥,题下“翠云廊”并赋诗一首:“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蝘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翠云廊遂取代皇柏路,名扬天下。
有意思的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剑州志》中,“崎岖凹凸石头路”的“路”写为“露”,但在更早的雍正五年(1727年)版《剑州志》中,却是“路”。是修撰者笔误,还是正讹?
同治版《剑州志》中收录的乔钵《翠云廊》一诗
云影匆匆
几千年来,金牛道上人来人往,如匆匆云影,消逝在远方,沉寂于时空。
在一段古道上,石板路虽然平整,但不少地方仍能看出浅窝小坑的印迹。我想,那应该是沧海桑田留给翠云廊的书写,是白驹过隙定格的瞬间刻凿。岁月静好中,已然不见金戈铁马的喧嚣,不见车辚辚马萧萧的征尘,不见硝烟战火的呐喊,不见斜风细雨的苍凉。
我的脚步很轻,轻得察觉不到在行走,恐怕惊醒了那些沉睡在石板中的往事。我顺着路边慢慢向前,不敢走在路中间,因为——
路中间,是留给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的。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文王犹豫不决,想出兵打蜀国,但道路险峻难行,还要担心韩国乘秦国兵力空虚来犯。司马错不仅是名将,更是具有创新开拓思想的战略家,坚决力主攻蜀,“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于是,在蜀国五丁开凿的金牛道上,出现了一队队秦军。灭蜀后,秦国版图增加一蜀郡,奠定一统六国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大一统”从此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路中间,是留给李冰的,他要匆匆赶赴蜀郡出任太守。这是公元前256年,秦灭蜀后60年。在担任蜀郡太守的6年里,李冰在岷江流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包括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随之而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李冰,功在千秋。
路中间,是留给杜甫一家人的。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安史之乱造成的别离与痛苦,让杜甫疲惫不堪,拖家带口地行走在金牛道上,盼望着早日抵达安宁祥和的成都,见到那里的好朋友。然后,在浣花溪畔,靠着亲朋好友的接济,修建草堂茅屋。或许是走得太急,没有心情注意道旁的古柏,杜甫在这段旅程的十二首蜀道纪行组诗中,无一写到古柏,实在是翠云廊的一大憾事。
路中间,是留给李商隐的。大中五年(851年),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失意的太学博士李商隐,应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取道金牛道入蜀出任幕府参军。“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在蜀地的日子,李商隐常常回忆起走过的金牛道,浓荫蔽日的翠柏,让古道成为一条长廊。乔钵取名“翠云廊”,是否受到过李商隐这首诗的启发?
路中间,是留给眉山苏氏父子三人的,他们要去汴京赶考。至和三年(1056年)三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别眉山,启程到成都,拜谒益州知州张方平后,沿金牛道北上。苏洵的老成,苏轼的豪迈,苏辙的沉稳,三双脚步踏着不同的声音,敲打在青石板上,铭刻在古柏身上。
路中间,也是留给陆游的。乾道七年(1171年)十月,朝廷否决陆游所作的北伐计划《平戎策》,同时将其上司王炎调回京,王炎幕府解散,陆游无比忧伤。次年,他被任命为吃闲饭的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陆游启程赴成都,“细雨骑驴入剑门”。金牛道上,那个骑着瘦驴的孤独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越行越远……
清风拂古树,苍烟护柏香。我每在古道上走一步,都会激起尘封已久的一个历史音符,清越,悠长,不绝。
广元翠云廊古树( 吴传明 摄)
廊长悠悠
“翠云廊”,站在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石碑前,我实在叹服400年前乔钵取的名字实在太绝妙、形象。
公开的数据表明,这条长300里的绿廊,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有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现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
这条长长的廊,是在悠悠岁月中,各方合力建设和保护下来的。剑阁人是喜爱柏树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这里的剑阁人,不仅包括当地人,也包括主政的官员。这种喜爱,落在行动上,就是植柏、补柏、护柏。正因为这种喜爱,造就了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也成就了翠云廊这个自然生态文明奇观。
从古至今,植柏、补柏都是剑阁的传统,深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据文献记载,从秦汉开始,剑阁大规模植柏、补柏就有6次。当地发现的一块石碑,记载了晋朝的植柏活动。
《唐会要》记载,唐代宗在大历八年(773年)七月发出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
到了宋代,宋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宋会要辑稿》记载,庆历三年(1043年),兴元府(今汉中市)褒城知县窦充上书请求: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宋仁宗批准了窦充的奏请,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司相度施行”。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敕令:“诸系官山林,辄采伐者,杖八十。”
在剑阁植柏史上,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影响最大的植柏、补柏行动,出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出任剑州知州的广西武缘(今武鸣区)人李璧之手。在乔钵的《翠云廊》“传是昔年李白夫”中的“李白夫”,就是李璧的字。
在剑州任上6年,李璧倡修学校书院,增设贸易市场,办了很多实事。尤其是整修剑州至保宁府(今阆中市)的300里官道(即古金牛道),在道路两旁补植柏树,颁布“官民相禁剪伐”禁令,功不可没,世代传颂。
对此,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剑阁人朱彩撰写的《重修文庙记》中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乔钵在《翠云廊》诗序中也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李璧植柏,奠定了翠云廊古柏群的规模。而且,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了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被民间称为“中国林长制的源头”。
对损毁古柏的行为,剑阁人不仅不答应,还引以为耻。《剑阁县林业志》记载:“光绪末年,白龙鼓楼铺贾姓大财主砍皇柏一株,被官府捉拿入狱罚银500两,羞愤而死。”
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不仅拆毁了剑门关古关楼,还砍伐了大量古柏,剑阁人怒而联名上告。1941年,四川省府电令剑阁“对古柏进行清理、登记、编号、悬挂木牌,列册备查,以备县长交接”。
植柏、补柏、护柏,如今已经深入人心。翠云廊,在前所未有的呵护中,笑看云淡风轻,喜迎四方游客。
来源:《四川日报》2023年8月1日第12版
作者:石 水
摄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传明
《红楼梦》| 从贾敏到贾宝玉,贾姓人都是假的,只是假得各有不同
神游太虚幻境的宝玉,听到警幻说金陵十二钗正册为“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发出疑问:“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
如果他知道这“十二冠首女子”都出自他家,他会发出和初读者一样的惊奇之问:为什么最优秀的女子恰好都在贾府?
曾经,我以为这是小说家的通病:自恋,总要把自己以及和自己相关的一切设置得最为完美,别人都只是陪衬。然而,《红楼梦》实在不能和普通小说相提并论,曹雪芹也不是普通小说家,他的这种设置,非但与自恋无关,反而是自嘲和自讽。因为,他所设置的完美,都有一个前提:贾,存在于贾府,贾就是假。也就是说,所有被冠以“贾”姓的,都是假的。只不过,这个假,并非简单的虚假,而是假得各有不同。
贾母之假:有为母之威,无为母之爱。母亲,是爱的代名词,天父地母,母爱有如大地,给予儿女们坚实的土壤,既有承载,又有安全与温暖,还有促进生长的力量。
作者在行文时,称呼贾府的媳妇,都保留了娘家的姓,比如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等,唯独贾母,都知道她是史家女儿,但她在书中却一直被称为贾母,而不是史太夫人。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精细之处,有意为之,因为,他要突出的是贾母之假,她是一个假母亲。
假母亲,不是说血缘,而是指职责。一个真爱孩子的母亲,会履行三大职责,其一是通过勤俭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温饱;其二是用爱和温暖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其三是帮助孩子学会安身立命,拥有广阔的未来。
从这三大职责来看贾母,她是严重失职的。
在物质生活上,整个贾府都在啃先祖攒下的基业,贾母更是开奢靡之风,把物质享受推进到极致,毫无勤俭之处。在她的影响下,儿孙们个个把享乐当成人生目标,以虚度人生为荣。
在培养孩子安全感方面,最为失职的地方体现在黛玉身上。她把年幼且丧母的黛玉接过来,给予最优厚的物质待遇,却从未用爱和温暖,填补黛玉内心的千疮百孔,使得她一直活在“寄人篱下”的情绪里,即使长居贾府,也找不到家的归属感。
至于帮助孩子学会安身立命,更是无从谈起。对于长子贾赦,贾母是完全放任的态度,只要不来影响她享乐,她就可以不闻不问。对于最有希望重振家业的孙子宝玉,她更是用她的特权,把宝玉养在温室里,使之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
贾母以“母”的身份存在于贾府,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权威把子孙们聚到一起,并干涉他们的人生。
因此,作为母亲,贾母只是一个假母亲。
贾敬之假:不诚敬,无敬畏。在儒家文化里,“敬”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字,代表修养的起点,有诚敬、恭敬、敬畏之意,主要表现在对先祖的虔诚,成为家族传承的接力人。因此,贾敬是宁国府的继承人,不但继承了爵位,而且继承了族长之位。相对于爵位,族长的位置更为重要,责任也更重大,因为要为全族着想,所言所行都是为了慎终追远,不负先祖之训,让家族在自己手里更加繁荣。
贾敬确实有当族长的才能,他是贾府唯一的进士。能考中进士,必定熟读四书五经,且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治国了。能治国,齐家自然不在话下。因此,贾府“文”字辈子,没有人比贾敬更有资格当族长了。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理论,事实上,贾敬既无心治国,也无意持家,更没把交到自己手上的责任当回事,丢下一族人,出家修道去了。
所以,贾府男儿中,曹雪芹对贾敬的批判是最重的:“箕裘颓堕皆从敬”,贾府男儿的不务正业,都是从贾敬这个族长开始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族长都放弃了对家族传承的坚持,族人们更是不把家族的荣辱当回事了。
这就是贾敬之假,对先祖不虔诚,对职责无敬畏,让家族从他开始走下坡路。
贾赦之假:无仁爱,不宽宥。按照正常的伦理,荣国府应该由长子贾赦当家。贾赦,字恩侯,赦是赦免、宽宥,恩侯是居侯爵之位,推朝廷之恩,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恩惠,以仁爱之心宽待家人,并延及府外,施恩百姓。
然而,贾赦的为人处世,正好与“仁爱”、“宽宥”相反,对待家人苛刻,对待百姓残忍。
对家人,他除了对母亲心存畏惧之外,他对妻子、儿女都是苛刻的。对妻子邢夫人,不但没有仁爱之心,而且为了一己私欲,把妻子推向风口浪尖,替他挡刀子;对儿子贾琏,只因儿子未能为他弄到他看中的古扇,就把儿子“混打了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对女儿迎春,他不顾女儿的死活,把她推向狼窝,使得迎春被中山狼孙绍祖折磨致死。
对百姓,石呆子的遭遇就是典型例证。官不与民争利,何况贾赦是恩侯,有推恩于百姓的责任。石呆子死都不肯出让古扇,生意不成仁义在,才是贾赦该持有的态度。然而,他却任凭贾雨村的巧取豪厅,“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把石呆子弄得“坑家败业”,“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这哪是推恩?明明是作恶!
这就是贾赦之假,既无仁爱之心,而且待人苛刻到不顾死活。
贾政之假:在其位,不谋其政。相比于哥哥贾赦,贾政在人品上并无让人诟病之处。贾政,字存周,是一个被寄予官场厚望的人。当年先帝赐他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是因为他“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先帝希望他能像祖父荣国公一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成为治国之能臣,以君子之风,替朝廷延揽人才。
然而,贾政的“大有祖父遗风”只是假象,他只是学到了祖父“礼贤下士,济弱扶危”的形式,却没学到祖父识别人才、辅政治国的能力。
因此,贾政不但在任十多年毫无政绩,把带着清客们风花雪月当日常,且把奸恶之人贾雨村扶上了重要位置,为祸国殃民充当助力。
这就是贾政之假,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只拿俸禄不干实事,如蛀虫般耗损着国家的财力。
贾敏之假:不通达,多忧郁。贾敏是黛玉之母,从未正式出场,我们只能从书中的信息,一点点去完成她的画像。
身为“文”字辈的女儿,贾敏被赋予了和哥哥们平等享有以辈分命名的权利,得到一个“敏”字。
什么是“敏”?敏捷而通达事理。作者曹雪芹把同样的敏字,还赋予了探春,“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在改革过程中,诠释了什么叫敏捷而通达事理:不被亲妈赵姨娘带来的情绪所困扰,敏捷于行,对改革之事,想到就做。在通过明事理方面,她听得进意见,及时纠错。
很明显,贾敏并没有达到探春之“敏”。第七十一回,王夫人对王熙凤说贾敏,“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 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王夫人对贾敏的抱怨。其实,这句话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对比贾府和林家的差距。当年贾敏的生活待遇,远比现在的三春高出很多倍。然而,现在贾府的生活,看在初进贾府的黛玉眼里,却是“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可见贾敏从贾府嫁到林家,生活上有多大的落差。
从贾敏所生的一儿一女都体弱多病、自己也早逝来看,贾敏没能走出这种落差带来的情绪,导致郁郁寡欢,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而且影响了孩子的先天健康。
一个敏捷且通达事理的人,必能迅速适应环境,接纳落差。比如探春远嫁,婚后的生活与贾府的待遇也会有巨大的落差,但以探春之“敏”,她不但能适应,而且能改变番邦的落后现状。
这就是贾敏之假,她有如黛玉这样,对环境“悒郁不忿”,不够敏捷通达,因此而早逝。
“玉”字辈之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玉”字辈的代表人物是贾珍、贾琏、贾宝玉,之所以不再把他们各个分析,是因为到了“玉”字辈,他们的共性大于个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玉,在传统文化里,代表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像玉一样谦卑、温厚,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都很高,这正是贵族精神。
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贾府的“玉”字辈,正是第四代,本应是出君子的一代。然而,“玉”字辈的这一干人,仅仅只是拥有了“玉”的俊美外形,其内在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
贾珍身为族长,带头胡作非为,把奉有宗祠的宁国府,搅得脏乱不堪,“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逼得妹妹惜春“杜绝宁国府”,老死不相往来,宁愿出家为尼。
贾琏较之贾珍,风流得有底线,尊重每一个女子,不以权势压人,达到了玉之谦卑温厚。但同时,他也是经常胡来的,只不过胡来的方式和贾珍不一样。他会在妻子生日当下,把下人的老婆叫到家里,以至于被捉奸在床。他不顾家规国法,偷娶堂嫂的妹妹,企图瞒天过海,给了王熙凤闹上公堂的把柄。不可否认,贾琏处理世务的能力非常强,但筑堤难、毁堤易,世务处理得再好,也抵不过胡来引发的对家族的破坏。
贾宝玉是最该成为君子的人,他的天赋最高,接受能力强,“杂学旁收”,只要他愿意学,学什么就能成什么。所以,他十三岁就能为大观园题对联额匾;自己得过一次伤寒,便了解了用药的规律,一眼就能看出胡庸医所开的药为虎狼药。这份天赋,何事不成?然而他只肯为“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以男儿之身,过女子的人生,逃避男儿该承担的责任,导致大观园如空中楼阁,没有厚实的土壤可支撑。最终大厦倾颓,把女儿们都埋葬于其中。
这就是贾氏“玉”字辈之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四春之假:不见春光,只有冬寒。贾府有四春,意即四季如春,姑娘们的人生将如春光般美丽而温暖,这也是和平盛世公侯女子该拥有的人生。
然而,她们从未享受过春天的美好,人生充满着痛苦与悲哀,有如寒冷彻骨的冬天。
生在大年初一的元春,是世人眼里的大福之人,享贵妃之尊荣。然而,这只是外人眼里的风光,对元春本人来说,从小入宫,在那“不得见人”的地方如履薄冰、度日如年,只因为要为家族争荣耀,没有一天可以为自己而活。这也正是她不肯为难龄官的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自己受困于宫禁之中,就让这个小戏子自由地做自己吧。
二小姐迎春,是个被遗忘的人,有奶奶、父母、哥哥嫂嫂在身边,却和他们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来没有人想起她,更别说关心她了。相比黛玉无父无母,迎春更像无亲无友的孤儿,被安排在一个只供衣食的孤儿院,毫无生机可言,哪有春的气息?
刺玫瑰探春比迎春幸运,得到了嫡母王夫人的关爱,成为了一个胆识和才能兼备的女强人。但是,她却步了大姐元春的后尘,成了家族的负重者。
四小姐惜春,最小的妹妹,最应该得到呵护和疼惜。然而,她是宁府人居荣府,看似有两府人的关爱,实则大家都忘了她这个人的存在,从而养成了“孤介”的个性。是怎样的心寒绝望,才会让一个小姑娘宁愿“独卧青灯古佛旁”?
人人都以为,贾府四春是活在春天里的四枝花,实际上,她们只是寒冬里的四棵草,没有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只有刺骨的北风。
这就是贾府四春之假,没有春光,只有冬寒。
正是这些姓贾的假人,共同构筑了一个虚假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有名无实,就像贾瑞手里的风月宝鉴,正看是美丽的神仙妃子,反看是骇人的头骨骷髅。
至此,我们便明了作者的嘲讽深意:贾府这些优秀美丽的人,其实都是假的,而且越优秀越假,越美丽越假。然而,世人往往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如黛玉、晴雯等人,沉迷其中,终被吞噬。
“假作真时真亦假”,越是看似美好的东西,越可能是虚幻的假象。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不执着于表象,才能去伪存真,看到真实、活得真实,由真实而踏实,由踏实而持久。
相关阅读:
《红楼梦》 | 跛足道人的风月宝鉴,为何不能看正面?
《红楼梦》| 宝钗的孤独和贾母的庸俗
《红楼梦》| 从对贾府三类人群的不同教育,看贾母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