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关姓
关姓,中国姓氏之一,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153位。
姓氏来源源于董姓关氏始祖关龙逄
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 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因此史称其地为“关邑”。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才改置关邑为“栾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栾城市。
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军事重镇函谷关任关令(今河南灵宝),世人称其为“关尹喜、关尹令”。也有的学者认为,“尹”就是周王朝时期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名,“喜”为人名,实名应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职为尹,负责守函谷关,因此史称“关尹喜”。相传,当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此文誊写为《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弃官追随老子学道去了。后来,关尹喜还道成为仙,羽化飞升而去。在关尹喜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尹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东关嬖五,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东关,晋东关嬖五之后。汉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嬖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他是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宠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东关,因此史称其为“东关嬖五”。这个东关嬖五,就是流传千古的“二五”这类嘲讽人之口头禅的源头。在东关嬖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关氏,世代相传,直到汉朝时期,还有大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就是东关嬖五的后裔。在东关氏族人中,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使用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 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弓氏,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读作wān(ㄨㄢ)。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津,是春秋时期专职掌管市场货物的进出关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在关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津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津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关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人,是商王朝时期就有的官吏称谓,就是专职管理贵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关”就是指墓门。西周时期,关人之职由春官府司管辖,兼责巡视历代君王墓地,以防盗掘。 [9] 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孔,实际上是一种军制工匠的称谓,原来是在斧、钺一类兵器的锛部钻孔,以便绑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不断进步,关孔逐渐改为专职负责在斧、钺类兵器的刃部锻镶青铜、康铜、钢口,使该类兵器更加锋利和经久耐用。关孔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在关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孔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孔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少数民族改姓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瓜尔佳氏,满语为Korgia Mongu,清朝中叶以后,瓜尔佳氏多冠汉姓为关氏。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蒙古族瓜勒给亚氏,源出蒙古乃蛮部。⑵.蒙古族那牙勤氏,亦称那牙吉歹氏,祖先就是在《蒙古秘史》中所记载的那位忘恩负义却得势的蒙古族远祖孛端察儿。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满族卦勒察氏、⑵.满族关佳氏、⑶.满族赫齐拉氏、⑷.满族洪鄂氏、⑸.满族洪佳氏、⑹.满族洪鄂春氏、⑺.满族索尔济氏、⑻.满族乌苏氏、⑼.满族寇拉氏、⑽.满族乌扎喇氏,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关氏。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满语为Gulalr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关氏。该支鄂伦春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关姓得姓始祖关龙逄、关尹喜、乌扎喇·关保。
关姓迁徙分布关氏是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约一百四十五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夏朝时期,国都在安邑,因此关氏族人将发源地传为山西。
春秋时期,郑过有大夫名关其思,说明关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落籍。
西汉时期,有长水校尉、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关并,东汉初戊己校尉关宠,汉末有太原人关靖(公孙瓒部下)入载史册。表明在两汉以前,关氏族人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三国时期,大将关羽横空出世,忠义千秋,永垂青史,使关氏成为天下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姓氏。后关羽拥刘备入蜀,故有关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三国归晋后,亦有关氏族人回归故里。两晋南北朝时期,关氏族人为避兵火,有入迁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时期,关氏族人在今甘肃陇西、山东郯城一带发展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故后世关氏族人有以陇西、东海为其郡望堂号的。
两宋时期,特别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后,关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渐多,宋朝末期,随着蒙古铁骑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动乱之中,据族谱记载,开平始祖关景器于五代后晋开宝七年(974年)因官场失意从福建来到广东,后定居于新会县石牌都谈雅里(今称司前镇)。其第六世祖关兴义迁入赤坎镇,年代不详,估计为北宋的中后期。
明朝初期,山西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有关姓将士入台驻守,后定居于当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又有不少关姓人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迁居台湾。关姓子孙已分布全国各地,并流播海外。
清朝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鲁豫之地的关氏族人入迁东三省,而山西关氏族人则随走西口的风潮,经杀虎口,赴蒙古谋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帝国主义在华掠夺廉价劳动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贩卖“猪仔”成风,许多受蒙蔽的华人被卖到美旧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关氏族人。
如今,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关氏人口的40%左右。
关姓人口分布历史上关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关姓活动主要在河南一带。进入秦、汉以后,关姓已经出现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魏、晋时期,关姓已发展到四川、湖北、河北。进入唐朝,关姓已成为陇西、渤海、赵郡、东海地区望族,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姓氏。宋朝时,关姓已经越过长江向南和向东南繁衍,很快进入湘、赣、浙地区,到明清时南方各地都有关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关姓约有4万余人,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当时浙江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占关姓人口的29%。关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陕西、甘肃、安徽、四川,五省大约占了关姓人口的9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皖、西部陕甘川为中心的两大块关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关姓仍为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后。甘肃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关姓人口的48%。全国关姓主要集中于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大约占关姓人口的77%。关姓人口主要倾向朝西北地区迁移。基本形成由西北为聚集中心的关姓分布区。
当代关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关姓的人口已有117万余,为全国第一百三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关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关姓人口的27%。全国关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广东二省,集中了关姓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北、北京,这七省市又集中了关姓人口的22%。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南、南部广东为中心的两块关姓分布带。
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琼、广西西部、福建南端、河南、山东西部、冀晋南部、陕西大部、宁甘东部、辽宁大部、吉黑、内蒙古东北部、皖鄂大部、江苏东北,关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2%,居住了大约66%的关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湘赣南部和北段、广西北部、江苏中部、湖北南段、川渝北段、宁夏西北、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陕晋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中部、辽宁西部和南端,关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7%,居住了大约19%的关姓人群。
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山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潜江市、钟祥市、仙桃市、十堰市,广东省的开平市,佛山市、南海区、阳江市、罗定县、三水区、顺德区,惠州市博罗县,江苏省的连云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县、张家界市慈利县,河南省的洛阳市嵩县、滑县、淇县、泌阳市、信阳市息县,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藁城市,陕西省的宝鸡市,山西省的晋中市、阳泉市、运城市解州县,山东省的邹城市,滕州市,江苏省的扬州市,辽宁省的盖州市,丹东市凤城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嵩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及梧州市蒙山县,福建省的莆田市、宁德市七都县,贵州省的湄潭县,甘肃省的皋兰县(白银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海南省海口市,美国,印度,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桫椤门,埃及,伊朗,意大利,古巴,荷兰,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地,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关姓其中一支有一特点,其姓名为三个字,完整轮回为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别在第三、第二个字,如关天培(土字派,在第三个字)、关汉卿(水字派,在第二个字),均为该支成员,河南淇县保存有关姓家谱,该分支明朝初期由山西迁至河南。
姓氏名人关汉卿
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关仝(约907-960)
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杰出画家。一作关同、关穜。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北宋米芾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中华姓氏——关姓
关姓,中国姓氏之一,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153位。
姓氏来源源于董姓关氏始祖关龙逄
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 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因此史称其地为“关邑”。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才改置关邑为“栾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栾城市。
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军事重镇函谷关任关令(今河南灵宝),世人称其为“关尹喜、关尹令”。也有的学者认为,“尹”就是周王朝时期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名,“喜”为人名,实名应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职为尹,负责守函谷关,因此史称“关尹喜”。相传,当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此文誊写为《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弃官追随老子学道去了。后来,关尹喜还道成为仙,羽化飞升而去。在关尹喜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尹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东关嬖五,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东关,晋东关嬖五之后。汉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嬖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他是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宠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东关,因此史称其为“东关嬖五”。这个东关嬖五,就是流传千古的“二五”这类嘲讽人之口头禅的源头。在东关嬖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关氏,世代相传,直到汉朝时期,还有大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就是东关嬖五的后裔。在东关氏族人中,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使用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 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弓氏,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读作wān(ㄨㄢ)。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津,是春秋时期专职掌管市场货物的进出关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在关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津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津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关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人,是商王朝时期就有的官吏称谓,就是专职管理贵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关”就是指墓门。西周时期,关人之职由春官府司管辖,兼责巡视历代君王墓地,以防盗掘。 [9] 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孔,实际上是一种军制工匠的称谓,原来是在斧、钺一类兵器的锛部钻孔,以便绑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不断进步,关孔逐渐改为专职负责在斧、钺类兵器的刃部锻镶青铜、康铜、钢口,使该类兵器更加锋利和经久耐用。关孔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在关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孔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孔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少数民族改姓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瓜尔佳氏,满语为Korgia Mongu,清朝中叶以后,瓜尔佳氏多冠汉姓为关氏。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蒙古族瓜勒给亚氏,源出蒙古乃蛮部。⑵.蒙古族那牙勤氏,亦称那牙吉歹氏,祖先就是在《蒙古秘史》中所记载的那位忘恩负义却得势的蒙古族远祖孛端察儿。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满族卦勒察氏、⑵.满族关佳氏、⑶.满族赫齐拉氏、⑷.满族洪鄂氏、⑸.满族洪佳氏、⑹.满族洪鄂春氏、⑺.满族索尔济氏、⑻.满族乌苏氏、⑼.满族寇拉氏、⑽.满族乌扎喇氏,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关氏。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满语为Gulalr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关氏。该支鄂伦春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关姓得姓始祖关龙逄、关尹喜、乌扎喇·关保。
关姓迁徙分布关氏是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约一百四十五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夏朝时期,国都在安邑,因此关氏族人将发源地传为山西。
春秋时期,郑过有大夫名关其思,说明关氏族人已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落籍。
西汉时期,有长水校尉、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关并,东汉初戊己校尉关宠,汉末有太原人关靖(公孙瓒部下)入载史册。表明在两汉以前,关氏族人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三国时期,大将关羽横空出世,忠义千秋,永垂青史,使关氏成为天下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姓氏。后关羽拥刘备入蜀,故有关氏族人留居今四川。
三国归晋后,亦有关氏族人回归故里。两晋南北朝时期,关氏族人为避兵火,有入迁今江浙之地者。
至隋、唐时期,关氏族人在今甘肃陇西、山东郯城一带发展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故后世关氏族人有以陇西、东海为其郡望堂号的。
两宋时期,特别是宋高宗偏安江南以后,关氏族人移居江浙之地渐多,宋朝末期,随着蒙古铁骑南下,江南又陷入一片动乱之中,据族谱记载,开平始祖关景器于五代后晋开宝七年(974年)因官场失意从福建来到广东,后定居于新会县石牌都谈雅里(今称司前镇)。其第六世祖关兴义迁入赤坎镇,年代不详,估计为北宋的中后期。
明朝初期,山西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有关姓将士入台驻守,后定居于当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又有不少关姓人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迁居台湾。关姓子孙已分布全国各地,并流播海外。
清朝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鲁豫之地的关氏族人入迁东三省,而山西关氏族人则随走西口的风潮,经杀虎口,赴蒙古谋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帝国主义在华掠夺廉价劳动力,一度使上海、江浙之地贩卖“猪仔”成风,许多受蒙蔽的华人被卖到美旧金山,夏威夷等地做苦工,其中也有关氏族人。
如今,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省为多,约占全国关氏人口的40%左右。
关姓人口分布历史上关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关姓活动主要在河南一带。进入秦、汉以后,关姓已经出现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魏、晋时期,关姓已发展到四川、湖北、河北。进入唐朝,关姓已成为陇西、渤海、赵郡、东海地区望族,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姓氏。宋朝时,关姓已经越过长江向南和向东南繁衍,很快进入湘、赣、浙地区,到明清时南方各地都有关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关姓约有4万余人,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当时浙江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占关姓人口的29%。关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陕西、甘肃、安徽、四川,五省大约占了关姓人口的9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皖、西部陕甘川为中心的两大块关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关姓仍为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后。甘肃为关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关姓人口的48%。全国关姓主要集中于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大约占关姓人口的77%。关姓人口主要倾向朝西北地区迁移。基本形成由西北为聚集中心的关姓分布区。
当代关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关姓的人口已有117万余,为全国第一百三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关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关姓人口的27%。全国关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广东二省,集中了关姓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北、北京,这七省市又集中了关姓人口的22%。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南、南部广东为中心的两块关姓分布带。
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琼、广西西部、福建南端、河南、山东西部、冀晋南部、陕西大部、宁甘东部、辽宁大部、吉黑、内蒙古东北部、皖鄂大部、江苏东北,关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2%,居住了大约66%的关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湘赣南部和北段、广西北部、江苏中部、湖北南段、川渝北段、宁夏西北、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陕晋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中部、辽宁西部和南端,关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7%,居住了大约19%的关姓人群。
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山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潜江市、钟祥市、仙桃市、十堰市,广东省的开平市,佛山市、南海区、阳江市、罗定县、三水区、顺德区,惠州市博罗县,江苏省的连云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澧县、张家界市慈利县,河南省的洛阳市嵩县、滑县、淇县、泌阳市、信阳市息县,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藁城市,陕西省的宝鸡市,山西省的晋中市、阳泉市、运城市解州县,山东省的邹城市,滕州市,江苏省的扬州市,辽宁省的盖州市,丹东市凤城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嵩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及梧州市蒙山县,福建省的莆田市、宁德市七都县,贵州省的湄潭县,甘肃省的皋兰县(白银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海南省海口市,美国,印度,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桫椤门,埃及,伊朗,意大利,古巴,荷兰,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地,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关姓其中一支有一特点,其姓名为三个字,完整轮回为10代,其中所含金水木火土分别在第三、第二个字,如关天培(土字派,在第三个字)、关汉卿(水字派,在第二个字),均为该支成员,河南淇县保存有关姓家谱,该分支明朝初期由山西迁至河南。
姓氏名人关汉卿
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关仝(约907-960)
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杰出画家。一作关同、关穜。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北宋米芾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关向应:满清贵胄后裔,最终走向革命道路,去世时毛主席亲写挽联
“整整15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还是在茅亭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战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这是开国元帅贺龙在1946年为亲密战友写下的一副挽联,究竟是谁人的离世,能够让这位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元帅陷入如此悲痛?
他便是关向应。
投身革命1902年农历八月初九,辽宁省旅大市金县的关家村传来了一声啼哭。此时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经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自庚子之后,列强对中国的贪婪索取更加露骨,内外困局之下,关家村也不能幸免,饥寒交迫之下的这声啼哭,更拨动了困境中的人们的心弦。
关向应出生于一个满清家庭,关姓来自于满洲第一大姓瓜尔佳氏,这个姓氏在清朝历史上出过很多后妃,也出过鳌拜、荣禄等辅国大臣,按理来说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阶层,从小关向应出生那天起,就应该伴随着众多特权。
别的不提,满清政府规定凡是满族有男子出生,每月就可从国家领取2两白银,一年就是24两,按照清朝官制来算,关向应出生就相当于七品官的待遇,而24两的购买力足可以养活一家老小。满清贵胄也都将这笔银子亲切地成为“铁杆庄稼”,有了它的加持,生活便是旱涝保收,吃喝不愁。
但此时的满清政府早就是苟延残喘,对外只能割地赔款,对内只能加重税收,这份铁饭碗早就无力发放,即使是满族子弟也不能避免没有饭吃的窘境。关向应之父关成贵只能在白天充当织布匠,夜晚做工回来,还要下地照顾十几亩薄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关向应是关家五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从六七岁就开始分担家庭工作,春天种地,夏天拔草,秋天打柴,农忙时与父亲一起披星戴月。
虽然父辈祖辈都没有出过读书人,但让孩子上学却是关成贵一贯的坚持,身处乱世与变革之中,他节衣缩食也要供关向应读书,期待他有个更好的前程。
关向应也深知父母苦心,白天在学校认真听课,放学回家除了帮助父母干活就是看书、练字,经常能够见到他在山上一边放猪一边看书。如此惊人的毅力和精神,即使是放在现在也不算多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4月,关向应考入普兰店公学堂,所涉猎的知识也渐渐广泛。两年后,十八岁的关向应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商业科,一个农村娃,终于进入到了大城市。
1922年毕业后,关向应进入泰东日报社印刷厂工作。
在城市的生活,逐渐打开了他的眼界,利用工作之便,关向应时常翻阅《泰东日报》,在其中读到了不少宣传革命思想的文章,尤其是在一篇题为《六个月间的李(列)宁》的文章中,他第一次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并且在后来有幸结识了前来大连开展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李震瀛。
1924年,经过审慎考虑,关向应向家人辞别后,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事业之中。
共担大任1932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关向应从上海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展开工作,并担任湘鄂西军委分会主席和红三军政委,就是在此时,他结识了至交好友贺龙。
此时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接连进攻,使得发展势头良好的根据地持续受挫,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地内部受到“左”倾路线的干扰,无法展开正常的政治军事活动。
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极力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的贺龙也受到他的排斥,夏曦甚至还取消了红三军的军师两级编制,将整个红三军团编为五个团,名义上由军委分会直接领导,实际上将指挥权据为己有,还想以前往苏联学习的名义将贺龙挤走。
关向应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抵达了湘鄂西根据地。在充分了解根据地情况后,关向应立即召开了被夏曦解散的军事会议,以军委分会主席的身份,明确指出贺龙作为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同志,其军事能力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在会上,他代表中央宣布恢复红三军的领导机构,贺龙得以重新指挥红三军,在两个月内连续歼敌两个旅、两个团和三个营,还生擒敌旅长两名,使得湘鄂西根据地扩大了超过一倍,红军武装发展到3万人。
之后,蒋介石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关向应与贺龙认为应当跳到外线伺机歼敌,但夏曦坚持正面抵抗,拒绝了关、贺二人的主张,这直接导致了反围剿的失败,并让苏区党政机关以及群众3000余人陷入包围。
关、贺二人挑起重担,派贺炳炎等杀回封锁区将其救出,保存了根据地的火种。
此时的红三军已经减员至9000人,饥寒交迫,加上肃反运动的扩大化错误导致部队损失惨重,至1933年,红三军仅剩3000余人。就在此时,关向应果断批评了夏曦的错误路线,并在贺龙的支持下,提出以红三军剩余力量建立黔东根据地,挽救了革命前程。
防止分裂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后,关向应担任红二军团副政委。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时红二军团接到毛泽东电报,要求与红六军团共同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但随后又接到张国焘电报,要求其与六军团共同北上。
这两份电报,到底应该执行哪一个呢?
关向应认为中央红军既然已经开始长征又遭到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是一个整体,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即使付出一定的牺牲,也在所不惜;至于张国焘的电报,可以暂不执行。
红二军团长贺龙和政委任弼时也都同意这一观点。于是,红二、六军团共同发动湘西攻势,转战湘鄂川黔,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分兵20万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
1936年,在红二、六军团抵达云贵地区时,再次接到张国焘电报,要求其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抗日。
此时的两军团并不清楚张国焘挟持朱德、刘伯承,但是北上抗日确实是必要的,于是两军团巧渡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后,于7月成功会师红四方面军。
会师后,关向应等人才从朱德、刘伯承处得知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面对张国焘以迎接慰问为名派出的工作队,关向应只准他们讲西北地区的情况和过草地的经验,其他尤其是有关一、四方面军以及攻击中央的内容,则一律不许讲。
此外,关向应还在红二军团内部召开会议,以消除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影响。张国焘得知后便想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将关向应调离,意图控制红二方面军。关向应坚决不执行张国焘命令,“即使调动工作,也必须有党中央的命令”。
张国焘不死心,提出召开两军联席会议,企图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压制红二方面军指战员,此时关向应等提出:即使召开两军联席会议,这会也不能由张国焘主持。同时,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以及红六方面军的王震等站在同一立场,加上红四方面军也要求北上抗日,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节俭一生幼年清贫,再加上长期征战,关向应的身体每况愈下,在长征时期就经常咳嗽,之后病情又再度加重。在组织安排下,他前往延安治疗,被确诊为空洞性肺结核。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关向应担任政委,搭档还是老朋友贺龙。二人从湘鄂西开始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签名常常代之以“贺关”二字。贺龙在延安工作期间,常派自己的秘书前去照看关向应的生活和病情,甚至饮食都要亲自交代。
在延安养病期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多次亲来看望,王震、邓发每次来还亲自给他下厨,中央也尽量给他在延安提供较高的生活条件,以便他养病。
但关向应却总感觉如此安排,花销太大,心中颇有不安,多次询问组织给他的具体待遇,并督促自己的警卫员不要搞特殊,哪怕是正常情况下,他也会感到浪费并提出批评。
1945年,关向应病情稍有好转,就亲自过问生活账目,再三交代警卫员减少饭菜中要减少油,以节省开支。总怕浪费的他哪怕是极小的开支也要过问,衣服破了再补,连棉被都是长征时留下的。
在整风运动期间,关向应还积极总结红军过往的革命经验,恢复了当时因反对“左”倾路线而被王明打为右派的何孟雄、林育南、李秋实等人的名誉。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关向应虽因病未能出席会议,但仍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1月,关向应的病情开始恶化,连续呕吐四天无法进食,在尚清醒之时,关向应不忘询问医生自己的生命还能有多长时间,以便交代工作。
1946年7月21日,年仅44岁的关向应将军因病去世,一周后,他的追悼会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毛主席亲自书写的挽联,可谓是对他的革命事业最准确的评价: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在诸多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中,我们总是不难见到大气磅礴的场面,但有一首很现代意味的小诗,每每萦绕在心头: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 马蹄下迸裂着火星。月河溪水, 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 电火送着马蹄, 消失在细微的灯光中。
诗的题目叫做《征途》,作者正是关向应。
烈士不死,只是身影在征尘中暗淡,他的情怀永生,哪怕是在细微的灯光中。
汉字探源:关及关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关,会意字,繁体字写作關,读作guān。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持顶门杠的样子,会意用顶门杠把门关闭。异体字有関,闗,閞。简体字写作关。
关字的演变(国学大师网)
顶门杠(网络图片)
顶门杠(网络图片)
给顶门杠增加阻力的石臼(网络图片)
一、字形演变
1.甲骨文。關字是双手持一根顶门杠的样子,并无門字。此字形被后人写作灷[zhuàn],这是错误的。上部并不是火,是顶门杠发生了变形。灷,甲骨文有两种字形:(1)一个人双手持火把;(2)双手持火把。
2.金文。(1)商周时期,“戉[yuè]关鸟爵”金文字形上中下结构,上为一撇一捺(或为顶门杠所顶的部位),中为十字顶门杠主体,下为双手;西周中期“臣谏簋”字形及西周晚期“毛公鼎”字形与甲骨文相同。(2)春秋时期,卫国“利之元子缶[fǒu]”金文是两根顶门杠的样子,省略了双手。(3)战国时期,金文字形有三:一是承接“戉关鸟爵”字形;二是增加門字,如楚国“鄂君启节”字形是門里加“串”字,“串”字的两个口是托住顶门杠的石臼(方石,中有斜槽,埋于门内与地面齐平);三是齐国“陈纯釜”、“子禾子釜”字形,都是两扇门各有一个顶门杠。
3.竹简。战国时期,竹简字形出现分化。(1)楚简有三种字形,A.延续甲骨文字形;B.似两根弯的顶门杠(见“上博逸诗”);C.包山楚简字形与“鄂君启节”金文字形相同。(2)秦国竹简字形,門字里面的两个顶门杠复杂化,变成了絲。
4.小篆字形承接秦简。隶变后,楷书写作闗,關,异体字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布《汉字简化方案》时,取關字的异体字関去掉門所剩下的部分作为规范字。
关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特別说明,顶门杠后来演变为门闩,民间又称门插关,但关的字形并没有随着改变,而闩是后起字,既表示关门,又表示关门的横木。《说文解字》认为,“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说的就是门闩。
二、引申义
1.门闩,也称门拴,或称门插关。1.《史记·魏公子列传》:(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我侯嬴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门虽设而常关(虽然有门,但经常是关闭的)。
2.关系,牵连。门闩插上后,两扇门就连成一体。如,相关,不关你事。
3.企业倒闭或政府机关暂停运转。(1)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多家企业都关门了。(2)由于美国国会参议院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联邦政府于1月20日零时被迫“关门”。
4.断开电源,使机器停止工作。如,开关,关电灯,关电视,关电脑。
5.放在里不使出来。把犯人或鸟兽关进小的空间。关进鸟笼子,关押犯人,把逃兵关禁闭。
6.古代设在险要地方或国界的守卫处所。(1)《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推行暴政的)。(2)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函谷关,嘉峪关,山海关,娄山关,玉门关。
7.事物、事件或社会组织起转折关联的部分。如,机关,关键,关卡,关键,攻关。
8.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年关,难关,关头。
9.货物进出口收税的地方。如,海关,报关,关税。
10.人体骨与骨之间的间接连接。人体关节总数有78个,其中最重要的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颈椎和腰椎。
11.墓门。远古贵族有厚葬之风,为防止盗墓,就要把墓门关好,引申为墓门。《周礼·春官·巾车》:及墓,嘑[hū]启关,陈车(到达墓前,呼令打开墓道的门,陈列祥车)。
三、关的衍生字
关的衍生字,有的与关有关,有的与关无关。与关有关的字,都与关字的本义或者引申义相关。
1.送,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持顶门杠沿街(彳亍[chì chù])而行,本义把顶门杠拿到各个城门。战国时期字形发生变化,将亍讹变为止,形成辵[chuò]。双手持顶门杠演变为上中下结构,上为小,中为一,下为廾。篆文继续演变,把小和一讹变为火。西汉时期的字形仍承接战国时期竹简。至王莽时期,首次出现与现代字形接近的“送”。东晋王羲之的楷书写作“送”。异体字有䢠。由送顶门杠引申把东西或人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2.郑,繁体字写作鄭,本义祭奠之地。鄭字的草体楷化之后写作郑,与关字没有关系。
3.联,繁体字写作聯。异体字聨、聫、聮、䏈。古钵字形为一只耳朵在中间,本义为耳两侧有细发辫下垂,被称为联垂。聯字与關字,只有楷书字形有相同的组成部分,但甲骨文、金文等字形都没有联系。
4.眹,zhèn,本义瞳仁。人在看物体时,眼睛会在眼眶中转动,瞳仁对焦于物体。或许远古人以为,眼睛在跟踪物体时,眼球会在眼眶中转动,瞳仁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放大,就把双眼瞳仁的变化与两扇门的闭合和打开相类比,于是就把瞳仁用眹这个字描绘下来,即把瞳仁称作眹。
5.関,關的异体字。
6.咲,xiào,古同笑。
7.栚,zhèn,异体字㮳,㯢。山矾树,因常用来做架蚕箔的横木而叫做栚。
8.浂,yì,本作泆,或指顶门杠被水冲走丢失。
9.朕,zhèn,本义为双手摇橹划船。详见下文“关与灷、朕辨析”。
四、关与灷、朕辨析
关字是有甲骨文的,字形为双手持木棍的样子,会意用顶门杠使两个门扇闭合,以阻挡野兽或敌人入侵。
《汉字源流字典》认为,简体字关是由灷[zhuàn]而来。实际上,灷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持火把的样子。灷字并不是关的甲骨文字形,与关字无关。
灷字甲骨文
朕的甲骨文字形为左右结构,左为舟,右为双手摇橹(木棍),本义划船。自己的船自己划,就像自己的车自己开,久而久之摇橹划船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由于双手摇橹与双手持顶门杠在字形上有相同的形状,字形慢慢演变为朕。朕字被秦始皇作为皇帝的自称,或许是因为,只有皇帝才是掌控天下的人,是舵手。
摇橹划船(网络图片)
朕字的演变
朕的衍生字都与摇橹划船有关,将另文解读。
从甲骨文字形看,关字是双手持顶门杠,朕字的关是双手摇橹。虽然甲骨文字形相似,但不能说二者是同一种物品。
五、关姓的来源
远古时期,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一带称为关邑。栾邑在西汉时改称关县,应该与关邑有关。或许,这里的人最先发明了顶门杠来关闭门户,甚至建立过方国,称为关。据记载,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改关邑为栾邑。此说有待商榷,因为一般来说,西周至战国时期,一个贵族被封于某地,他就以该地的名称为氏,而不是以他的氏来改变地名。栾的名称来自这里盛产的栾树,或许远古人用栾树做顶门杠。
据文献记载,关姓来源有:
1.源于董姓。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为帝舜养龙,获封豢龙氏。据称,龙就是鳄鱼。鳄鱼凶猛伤人,要养龙就要把其栖息地围闭起来,特别是把门关好。另有一说,豢和关二字同音通用,后来把豢龙氏写作关龙氏。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简化为关氏、龙氏。还有一说,豢龙氏还称关龙逄[páng],因此其后代也有逄氏。(实际上,豢字甲骨文是两只手和一头怀孕的母野猪,会意养猪。关于豢字将另文详解。)
2.源于姬姓。(1)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世称“关尹喜、关尹令”。相传,当年老子出关时,关尹喜热情款待。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以先祖的官职为氏的,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尹氏。(2)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嬖[bì]五,受封在都城东关,史称东关嬖五。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为氏的,称东关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
3.源于官职。(1)商周时期,设官吏关人,专职管理贵族墓地,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防止盗墓。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关人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2)西周和春秋时期,设官吏关津,专职掌管市场货物的进出关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的,称关津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津氏。(3)西周时期,设官吏关孔,是专为军队打制兵器的工匠。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关孔氏,后简化为单姓关氏、孔氏。(4)春秋时期,越国设官吏关弓,统领弓箭部队。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关弓氏,后简化关氏、弓氏。
4.源于少数民族。今土家族、壮族、回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
如今关姓人口约150多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34位。
诗曰:
关指给门顶上杠,
双手持杠把门挡。
事不关己高挂起,
闭关锁国难富强。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关氏家族“学霸”多!学至北大清华,官至外交部司长
南庄吉利关氏家族
儿孙学至北大清华
官至外交部部长
书香满门,崇文典范
关赓麟:中国最后的进士
1880年(清朝光绪六年),关赓麟出生于南庄吉利村。1902年,22岁的关赓麟在南庄参加乡试,中了举人。1904年7月4日,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北京举行,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在这场科举中,24岁关赓麟高中进士。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关赓麟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培养新学人才,两广总督陶模选派知名绅士到日本弘文学院学习速成师范,关赓麟与另一位南庄籍举人罗汝楠均获选,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在日本短暂学习1年后,清廷召关赓麟回国,任命其为兵部主事。后与来自南海西樵大同村、时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少保的戴鸿慈出使欧美九国考察。
年轻时的关赓麟
考察结束后,关赓麟历任财政部秘书,交通部路政司司长、联运处处长、编译处处长,铁路总局提调等要职。
1922年,交通部委派关赓麟担任交通大学校长。后又回到铁道部再任参事、顾问等职,并常驻北平主持北平铁路学校,即今天的北京交通大学校务,以永久董事兼校长身份负责筹款。
关赓麟从小喜欢诗词,三十多岁时,关赓麟组织和参与了以研究诗词闻名于当时文坛的寒山诗社。后来,他在北京过起了大隐于世的生活,就给自己的宅第命名为“稊园”,专心研究中国诗词文化。
1959年关赓麟生日照
1956年6月,关赓麟被周恩来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3月4日,关赓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稊园诗社不乏文化巨擘、国学大家。从成立到消亡,聚集了当时南、北百多位中国顶尖文化名流。据了解,稊园诗社可以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参与的重要文化人物最多、各不同学术流派交流、合作最为和谐、存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社团。
关肇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肇邺,1929年10月4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吉利乡(今南庄镇吉利村)。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承梁思成先生。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室,建筑学家。
他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领域造诣深厚,代表作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等,并先后获得1992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1993年国家工程设计金奖、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2011年4月,关肇邺回乡访亲与乡亲合影
关肇邺有一颗游子之心。童年时,时有广东族人亲朋来看望祖母,他常随侍在旁听他们说广东话;有粤剧来京演出,也会陪家人一同观看;家里经常做些南海口味的食品,过年时萝卜糕、煎堆、芋虾等更是必不可少。
关肇邺尽管远离故乡,但保留着故乡情。2011年夏天,他应邀回到吉利村,与乡亲共叙家常。
关肇邺
关肇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
关肇直,南庄吉利村人,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至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数学家、系统与控制学家,开创了我国泛函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并在中子迁移理论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其中,他所著的《泛函分析讲义》为国内第一部泛函分析教科书,意义重大。
关肇直著作
家族:崇文佛山之典范
佛山自古有“崇文尚礼”的良好习俗,这句话用在关氏家族身上真是太贴切不过了。据目前查证的资料显示,南庄吉利村关氏代代书香盈门,关赓麟的父亲关蔚煌生于1848年,一辈子苦读经书,38岁那年中举。
关蔚煌中举后谋到一个小官,梅州大埔县教谕,即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关蔚煌在这个位子上干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回到了家乡,专心研究书法诗词和关氏族谱。
关赓麟父亲关蔚煌
1889年,关蔚煌重修南庄吉利村族谱,即《广东南海吉利下桥关氏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关蔚煌纂》。该书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长春的吉林大学图书馆,文本为木刻活字印刷,共四册。蹊跷的是,这套关氏族谱如何去了北京和长春,经多方查证也不得要领。
关蔚煌还撰写了《愼独斋七十年谱1卷》,2012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关蔚煌的书法小有成就,2006年12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64届艺术品拍卖会上,关蔚煌在香港旅游时留下的墨迹《楷书八言对联》,“道德神仙增荣益誉,福禄欢喜长乐永康”起拍价为3万元。1916年,关蔚煌去世,享年68岁,死后葬于西樵山。
关蔚煌膝下三子,关应麟、关庆麟、关赓麟。关氏三兄弟读书都十分了得,除了关赓麟中进士之外,关应麟、关庆麟也都是饱学之士,兄弟两人都考上了举人。关应麟后做了北京大学教授,关庆麟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司长。
关赓麟祖孙三代合影,,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关赓麟的另一个侄子关肇昌也是知名人物。关肇昌1927年4月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潜艇和鱼雷专家。
吉利村关氏族人
“学霸”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