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草字头与花草有关的字(草字头跟花草有关的字)

草字头与花草有关的字(草字头跟花草有关的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图文讲解

知识点

我的发现

花、草、莲、苹:都有草字头,都与花草有关。

树、林、桃、桥:都有木字旁,都与树木有关。

我们常见的偏旁还有:

鸟字旁,如鸡、鸭;

绞丝旁,如红、绿;

三点水,如江、没、清,

言字旁,如词、语、说、诗等。

日积月累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诗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诗意;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滴到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我是超人老师,每天为大家更新小学、初中资料。如果觉得好的话,记得关注我哦。

聆听汉字之美:《花草字传》,了解“萼”

(张一清 著 / 梁 艳 读)

“萼”这个字上边的“艹”表示与草木有关,下边的“咢”表示字的读音,指的是花瓣下面起衬托作用的叶片,一般多为绿色。

当花刚刚发芽或者含苞待放时,花萼是一种起保护作用的铠甲,它会紧紧包裹着里面的嫩芽或者花苞。

而当花朵采天地精华、孕育果实之后,花瓣飘落大地,有些植物的花萼则又承担起保护幼小果实的职责,最后会与果实相依相伴,以至一起被采摘,例如草莓、茄子等等。

由于花萼与花朵以及果实之间存在着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萼”和表示花托的“跗”合在一起,就代表兄弟,寓意与“棠棣”等基本相同,表示了人们对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美好期盼。

例如《北史》“光国荣家,跗萼连晖”,说的就是西汉名将李陵后人李贤同他的兄弟。

茉莉 明 陈淳

另外,因为“常棣、棠棣”具有兄弟的寓意,所以“棣萼”也用来比喻兄弟。

例如杜甫《至后》:“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但是,偶然想起魏晋时期“三曹”之中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还是令人对世事无常唏嘘不已。

踏雪寻梅图 清 萧晨

另外,我们对“萼绿君”这种说法虽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提起“茉莉花”,想必人人都不觉得陌生。

而这两种说法指的都是那种家喻户晓的植物。

相信绝大多数华夏子孙,只要一想到它,耳际似乎就会回响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那动听欢快的旋律和歌声;鼻端仿佛也会萦绕着那已然飘过千年历程的清新淡雅的茶香。

红梅图卷 明 姚绶

如果说“萼绿”会让我们眼前浮现出花如雪、叶似玉的景致,那么,“红萼”一说十之八九将弥散出踏雪寻梅的氛围。

的确,“红萼”指的就是鲜艳如丹霞的红花,也特别表示“梅花”,例如唐代韩愈《感春四首》:“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还有宋代姜夔《一萼红·古城阴》:“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

30种名字里带草的花,终于收集齐了

老鹳草

小米草

马鞭草

四季樱草

补血草

随意草

黑种草

鱼腥草

孔雀草

益母草

瓶子草

嚏根草

鼠尾草

百日草

香水草

花菱草

月见草

金鱼草

白车轴草

彩叶草

飞燕草

含羞草

风铃草

紫珠草

狗尾巴草

酢浆草

薰衣草

猪笼草

萍蓬草

萱草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图文讲解

知识点

我的发现

花、草、莲、苹:都有草字头,都与花草有关。

树、林、桃、桥:都有木字旁,都与树木有关。

我们常见的偏旁还有:

鸟字旁,如鸡、鸭;

绞丝旁,如红、绿;

三点水,如江、没、清,

言字旁,如词、语、说、诗等。

日积月累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诗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诗意;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滴到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我是超人老师,每天为大家更新小学、初中资料。如果觉得好的话,记得关注我哦。

一年级(上) 课文《语文园地五》

[心]关注+收藏,每天更新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料!

一:课本内容

二:知识点

1:十字加油站

午: wǔ 上午,中午,午睡

晚:wǎn 晚餐,晚会,晚上

昨:zuó 昨天,昨晚,昨日

今:jīn 今天,今晚,今宵

年:nián 过年,年级,年纪

本题目标:首先 认识五个汉字,能发现各组词语的排列规律,并尝试着运用有关词语。

其次 这四种词语是按照时,日,月,年之间的顺序排列的,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我的发现

花、草、莲、苹:都有草字头,都与花草有关。

树、林、桃、桥:都有木字旁,都与树木有关。

本题目标: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所代表的意思,初步感知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3:字词句运用

本题目标:辨别易混淆的音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4:书写提示

"儿" 笔顺读写:撇、竖弯钩

"林" 笔顺读写: 横、竖、撇、点、横、竖、撇、捺

"本" 笔顺读写:横、竖、撇、捺、横

"天" 笔顺读写:横、横、撇、捺

4:日积月累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诗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5: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和大人一起阅读,了解生活常识,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提高小朋友的阅读能力

《说文解字》系列之“草字头”

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讲《说文解字》系列之“草字头”部

(由于平台原因,不能将“草字头”单独写出来,因为它被平台系统认为是不文明用语,所以只能用“草字头”代替。)

前面我们讲过,《说文解字》这本字典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是按照“部首”顺序排列的,而不是像我们现代字典按照拼音顺序排列。

按拼音排列,确实是更方便我们现代人查找,但是如果我们看完这部《说文解字》之后,又会发现,按部首排列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排在一起的字,它们的意思都很相近,又或者前后字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这样更便于理解。

我们看这几个字:芽、萌、茁、茎、葩、英。这几个字不正是讲的植物生长的一个过程吗?

我们看第一个字“芽”。

芽,萌芽也。后面的“萌”字解释,也是“萌芽”,此二字,是“同义复合” 词。据考证,萌芽这个词,本来是叫“芽萌”,后人颠倒了顺序,才称作“萌芽”的。

这个词,我们别的不多讲,提到了“芽”,就先讲讲这个“牙”吧。

我们都知道“牙齿”这个词,可是很少人知道“牙”和“齿”是有区别的。

我们看自己的嘴巴里,长在前面的,单排的,称为“齿”,长在后面的,双排的,称为“牙”。从功能上来分是这样的:用来切割食物的称为齿,用来咀嚼食物的称为“牙”。我们来找一些词,来验证一下上面的说法,看古人造词的精确性。

比如说“唇亡齿寒”,这个词很好理解,如果嘴唇没有了,在前面的“齿”没有了保护,肯定也就“寒”了。它没有说“唇亡牙寒”,因为“牙”在口腔内部深处两侧,一时半会还冻不到它。

另一个词:咬牙切齿,这个词更直接的证明了我们刚才的解释。牙在后排,我们有时会不自觉的咬咬牙,使使劲。而前面的“齿”,只能对齐了才能切割。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牙”字的篆书写法,上面和下面两部分,互相咬合起来的样子。

“牙”的解释,书上是这么解释的:牙,牡齿也。可能有些同学看不懂这个解释,我再普及个小知识。

在读古文时,大家会发现,古人经常会用“牝、牡”这两个字来形容现在我们常说的“公、母”。牝,代表“母”雌性;牡,代表“公”雄性。这个请大家记住这些,以后会常遇到,要能看得懂。

《道德经》里有好几个地方讲到了这两个字。比如:

骨若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牙”的解释:牡齿。指的是公象的牙。

再回到“芽”字,从这个字开始,《说文解字》书上接下来的几个字,都是讲关于“草木形态”的,请大家注意总结一下。

下一个字“萌”,它和“芽”是同义复合词,同样的意思,我们就不多说了,都是指草木的芽儿。

下一个字“茁”:草初生出地。状态跟“萌芽”差不多。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表示刚刚出来的“出”,会意字。草字头,大多是会意字。下一个字“茎”:枝柱也。我们看古人的解释是多么的精练啊,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两个字。这个时候,草木已经从萌芽状态,长出了枝,这个“茎”是指最初长成的“主干”。也指后长成的“旁枝”。或许就是篆书中那三个弧线代表的吧!

下一个字“葩”:华也。指草木的花。花、华通用。

华而不实,就是指只开花不结果。本意并不是指华丽而不实用。华,后来引伸指华丽,这是从花的形态上来看的。最后凡是事物盛丽的都称之为“华”。

下一个字:英。英,草荣而不实者。是说那种草只开花不结果实,称作“英”。有个词:落英缤纷。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其实就是指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花落下来了。

这里书上还提到了“荣”。荣而不实。木之类开的花,称之为“华”;而草之类开的花,称之为“荣”。这就是“荣”和“华”的区别。

荣,大家应该想到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现在大家是不是更明白这个“荣”字所代表的内涵了呢?是不是更理解“荣华富贵”中的“荣、华”所代表的意思了呢?

研究汉字的兴趣,就在其中了。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