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二月二十八是什么日子有什么风(二月二十八是什么日子)

二月二十八是什么日子有什么风(二月二十八是什么日子)

天气预报:农历二月二十八,刮大风啥预兆?谚语怎么说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四季#

导读:农历二月二十八,刮大风啥预兆?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怎么说?

农历二月二十八是民间传说中“老和尚过江”的日子,素有“二月二十八,必定刮大风”之说。

那刮什么风好?什么风不好?对农业生产又有哪些影响呢?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怎么说!

二十八风吹庙门开,水田漠漠起尘埃

寓意:庙门一般多为朝南开,能把庙门吹开的风为南风。农历二月二十八若刮起南风,那么今年接下来天气就会干旱少雨,水田会因为缺水而扬起灰尘。主天气干旱少雨,农作物歉收之兆。

廿七廿八吹得庙门开,蛳螺彭蚬哭哀哀

寓意:二十七二十八刮起南风,占本年干旱。要早点开始蓄水,抓紧时间播种插秧,以免因干旱而耽误春耕春种。

二十八日南风起,阴雨绵绵落到底

寓意:二十八日刮起南风,阴雨绵绵的日子将会持续到月底。呼呼刮的南风,促使暖湿气流不断地北上,使得冷空气不在成为主流,天气逐渐变暖。正所谓:“南风暖,北风冷”,冷暖空气的频繁交汇,极易出现阴天下雨的情况。

小结

农谚是老祖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从气象学上来讲,农历二月正是天气变化最为剧烈的时候,冷热空气的不断交汇,极易出现大风、下雨的天气。

加之,近几年全球气候呈现逐渐变暖的趋势,天气变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单纯依靠农谚来预测未来天气走势的话,未免有些偏颇,因此,对于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农谚,还要依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参考使用。

农历二月是个天气多变的月份,大家一定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乍暖还寒的时节,是人最容易生病的时候。

一问到底丨“二月二 龙抬头”都有啥讲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进入今天(21日)的一问到底。今天是农历癸卯年二月初二,也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这个抬头的“龙”到底是条什么“龙”?二月二这一天各地都有哪些风俗活动、特色美食?二月二又为何被称为“春耕节”?我们来一问到底。

“二月二 龙抬头”

这条“龙”从何而来?

在我国,自古以来,“二月二 龙抬头”都是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纳祥转运。追溯其形成,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于星辰运行的认知有关。究竟这条抬头的龙是从何而来的呢?

上古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来判断季节,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观象授时”的涵义。“龙抬头”反映的天象,是初春时节二十八宿之一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

记者从北京天文馆了解到,我国古人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每七宿分为一组,对应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其中东方苍龙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生动地勾勒出一条龙的形象:角宿作龙头,心宿是龙心,尾宿代表龙尾,其余部分为龙身。当东方苍龙的第一个星宿角宿从地平线升起,就像是龙抬起头。

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帆:农历二月是准备播种的季节,古人关心龙抬头,并且把它定为一个节日,就是希望能在合适的时间播种。但是角宿黄昏时从地平线上升起是生活在秦汉时期的人才看到的天象,因为岁差影响,两千年后的我们,想看到龙抬头只能等到晚上10点钟左右。

专家提示,我们看到“龙抬头”,即角宿星升起的时间大约在(21日)今晚十点,而整条“苍龙”,即东方七宿从地平线升起需要约6个小时。

祈祥纳福

各地有哪些精彩民俗活动?

依照专家所说,“龙抬头”的天象即将上演。《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既能上天,又能入海,自古以来,龙都有着很多吉祥的寓意。而每年二月二这一天,各地又都有着怎样的民俗活动来庆祝“龙抬头”呢?

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都是花桥镇九十殿村最为热闹的时候,舞龙灯、闹花船、舞雄狮,多种民俗表演轮番上阵。游客们逛庙会、赏民俗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清明馃等特色小吃,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舞狮表演者 徐阿畅:我们这叫高桩舞狮,寓意着步步高升,也寓意着我们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在山西忻州古城,非遗舞龙热闹展演,两条威风凛凛的“祥龙”追逐着龙珠,上下翻腾。划旱船、跑驴、担花篮、秧歌舞等传统民俗接续上演,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们舞龙闹春,期盼新的一年六畜兴旺、红红火火。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梁刘营村村民 梁雷刚:二月二,龙抬头,乡村振兴有奔头。现在国家政策非常好,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乡村越来越美,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二月二”

有何独特饮食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在饮食方面也有不少讲究。比如北京人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而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龙抬头”为何又叫“春耕节”?

每年“龙抬头”这一天,又被称作“春耕节”,这又是为什么呢?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因为在农业上,“龙抬头”更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此时节雨水越来越多,正是耕种的好时候。

“铁牛”大幅提升效率

春小麦加紧播种

眼下从南到北,田间地头正是一派繁忙。在新疆,人们驾驭着“铁牛”,也就是各类农机具,加紧播种春小麦。

在新疆巴州,30万亩春小麦播种工作由南向北展开。在和静县的一处农场里,种植户操作着旋耕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配合协作,加快播种进度。

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在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市,7万亩春小麦播种工作陆续展开,农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采用干播湿出种植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春小麦出苗率。

库车市牙哈镇恰其库木村村民 木塔里甫·扎克尔:我今年种了20亩左右小麦,现在都是机械化播种,速度快,差不多2个小时播完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是什么?有哪些习俗?

明天(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素有“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龙抬头”的由来是什么?有哪些习俗?就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和民俗文化专家高巍。

今年“龙抬头”发生在晚上十点前后

王科超告诉记者,古时候,人们观察到苍龙七宿在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出没周期与一年的农时周期基本一致。“龙抬头”描述的正是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从东方夜空中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的景象。

王科超说,我国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每七宿为一组:东方为苍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

东方苍龙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生动地勾勒出一条龙的形象。其中,角宿作龙头,亢宿为脖颈,氐宿为胸膛,房宿为龙腹,心宿是龙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龙尾。“龙抬头”反映的就是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形象,像是“龙头”抬了起来。

大约2000年前,中国古人看到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在日落后不久。由于存在岁差,如今人们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八九点才能看到“龙抬头”。今年看到“龙抬头”的时间相对更晚,大约在晚上十点。他进一步解释,除了岁差经年累月的影响,相同的恒星天象在一天中出现的时间与公历日期的早晚也有关系。同一颗恒星,每天都比前一天提前大约4分钟升起。今年农历二月初二对应公历日期2月21日,当天“龙抬头”时间比2021年3月14日的“二月二,龙抬头”晚一个多小时。

在农历二月初二之后的近两个月内,公众在晚上不同时间段可以看到“龙头”角宿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整条“苍龙”从地平线升起需要约6个小时。公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公众入夜后就能看到整个苍龙的“龙形”出现在夜空中。

有吃爆米花、理发等习俗

高巍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正常现象,但由于人们对春天的期盼特别强烈,这也是一年中很重要的时刻,所以把期盼和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情赋予到龙角星——角宿升起的时刻上。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龙头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有一个“金豆开花”的传说。高巍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百姓祈盼下雨的虔诚感动了青龙,于是下了一场及时的春雨。然而玉皇大帝认为青龙擅自下雨对他是一种冒犯,将青龙压住以示惩罚,此后很久没有下雨。百姓同情青龙,希望玉皇大帝宽宥它,而且希望能再次下雨。玉皇大帝就提出一个条件——金豆开花。

百姓非常困惑,不知道如何实现金豆开花。结果有一天一位老人拿着筐,边走边吆喝——金豆开花。大家上前一看,他卖的是爆米花,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玉米爆开就是金豆开花。所以农耕年代,大家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爆米花,期盼下雨和优质的种子。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在天时转换的重要节点,顺应天时以获得庇佑,同时打好基础,选择好人生目标,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在今天的文化意义。”他说,在这一天早上,很多大人会提醒孩子,先别起来,躺在床上喊喊“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特别是对男孩子,他们在家庭中更要承担责任。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习俗。”

这一天还有理发剃头的习俗。高巍说,过去,老北京人过春节不是初七就上班、正月十五就算过完年了,年俗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月底。“二月二”的日子,年刚刚过完,又赶上“龙抬头”的日子,所以理发成了老百姓的习俗。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