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廖氏的起源和来历作文(廖氏的起源和来历)

廖氏的起源和来历作文(廖氏的起源和来历)

中华姓氏之——廖姓

廖姓,中华姓氏。发源于古代廖国,在宋代百家姓排第342位。

得姓始祖为廖叔安,为古廖国第一任国君。

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后裔召伯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由于廖国国小势弱,也不见于经传,难以确考。

在召伯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成为廖氏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分布有廖氏族人。到了汉朝时期,召伯廖的后裔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地区的廖氏曾经为当地望族。

源于己姓

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叔安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氏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王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廖,那是叔安传三十七世到春秋时期以后,飂伯高把“飂”字改写为“廖”字而成为廖氏。飂国,就是叔安的封国,西周初为周吞并。

飂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有改“飂”为“廖”者,称廖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偃姓

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皋陶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皋陶为尧舜时代的刑官,皋陶氏族属于东夷族一支,皋陶,字庭坚,偃姓,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蓼国古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古代蓼、鄝、廖通用,蓼国之后有廖氏,偃姓廖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源于改姓

出自殷商末期宫廷官吏,属于避难合姓为氏。

殷纣王执政时,在宫廷中担任管理冠盖之官的颜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缪氏两位大夫因之弃官,隐居到维阳(今甘肃武威),两家居于一处,相亲相敬,遂合二氏之字改姓为廖氏,两家的后代由此合并,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张姓

入赘廖家而改姓。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源于改姓

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刘氏一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吴越大豪钱镠创建了吴越国,他成为开国第一任君主。由于钱镠的“镠”与“廖”为同旁字,为了令辖下皆避自己的名讳,钱镠便下诏将吴越国中所有的刘氏族人皆改为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记载:“清朝满族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族人中多冠有汉姓廖氏。”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秦汉时期,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两晋南北朝时期,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末代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

宋朝时期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84位。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3%。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秦汉时期,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两晋南北朝时期,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末代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73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

宋朝时期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84位。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3%。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人口近420万,排在全国第六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2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姓氏名人

廖扶:襄阳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仲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廖昌永:中国歌唱家。1968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郫县,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平生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

廖一梅:著名编剧。

廖凡:青年男演员。

散文丨李性亮:品读阳山古村

穷游大王/摄

品读阳山古村

文/李性亮

己亥年谷雨次日,重游阳山古村,余已是六次品读其古朴而又典雅的风貌。前五次,尾随文朋诗友匆匆穿行于古村中,被五纵八横之古民居、古庭院、古祠堂、古巷道、古绣楼、古照壁、古碑文、古书院、古壁画,古色古香的古风俗所震撼,在六十余栋青砖灰瓦的古村里穿梭,俨然穿越时空来到了遥远的古代,蓦然变得如同木鸡,难辨天南地北。

而此次品读阳山古村,多亏有村支书李政自告奋勇当向导,一路解说如数家珍。尤其桂阳民俗专家李佑明作了专题讲座,余才如梦方醒,茅塞顿开,渐渐对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古村有了粗浅认识。

阳山古村原住村民为廖氏,何姓客住此地后,人文蔚起,人丁兴旺发达。而本土廖姓却人烟日渐稀少,然何氏旺族却不以强欺弱,尊重廖姓人氏,仍将村名称为“廖家湾何家”。把廖姓放在前面,与廖姓修好,彼此和睦相处,由此可见何氏旺族之胸怀博大。自元代末年何姓在廖家湾购买田地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为何氏鼎盛高峰期,何氏大兴土木,卜筑古村群落六十余栋,面积达三、四万平方米,却一直把廖姓摆在何姓之前。多少年,多少代,“廖家湾何家”之名号始终沿袭至今。

品读阳山古村所得出的结论,就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先观其村落与前后左右的自然山水,亦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美画卷。村中主体建筑皆坐北朝南,从建筑学和风水学看,达到了完美和谐之巅峰。山与水、阴与阳、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远与近、藏与露彰显出天然合理,和谐得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细心观察,和气与和谐在阳山古村,就能从房与房、巷与巷、门与门、窗与窗中找到巧妙的答案。无论是“科名连捷”,还是“披雾读书”,无论是“学海渊源”,还是“经研第”,无论是“继美东阁”,还是“自修园”,无论是“梅阁扬休”,还是“艮所书院”,字里行间所传承的都是“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俎豆承先祖,读书裕后昆”和“家声不坠唯端品,壮志欲酬必读书”的耕读传家思想。从数不胜数的雕花图案、匾额装饰和铭言题词中,充分体现了心灵上的期盼与精神上的和谐文化传承。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铭刻在建筑物体上,潜移默化地让子子孙孙传承下去。这种高品位的家庭式文化熏陶,既达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和谐目的。

阳山人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还要与亲人、友人、族人和谐相处,人更要与社会上其他的人和谐相处,这就是阳山古村传承久远的“和”文化精髓。故和气、和睦、和谐、和平共处,成了阳山何氏家族安身立命的准则。

在“和”文化思想的熏陶下,阳山古村六百年来,人才辈出,瓜瓞绵绵。在科举考试中多人喜得功名,有十余人考取进士和举人。族中艮所书院,顿时声名鹊起,名噪四方。阳山古村除了书院,居然还设立了“六会”。“六会”是古村的特殊组织机构,即宗源会、禁戒会、议学会、重九会、救婴会和女儿会。六会的功能和义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宗源会:凝聚族人的向心力;禁戒会:禁赌、禁毒、禁嫖;议学会:鼓励、资助晚辈读书;重九会:关爱老人和弱势群体;救婴会:保护女婴;女儿会:保卫妇女;还有路桥会:保路护桥。在这众多的“会”中,只有禁戒会没发挥作用。因阳山古村有良好的家风家规,一个六百余年的村庄,从古至今没有一人触犯赌、毒、嫖丑恶之事,没有一人与周边村人打过架,没有出现一件偷盗事例,更没一人被执政机关判刑坐牢!

余将身倚靠村前刻着“相约阳山”的巨石上,抬眼品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古村庄,静静地兀自思考。阳山何氏族人,数百年间,在村庄与山水自然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环境中,难道不是“和”文化渗透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村人血脉中,深深地溶化在他们的骨髓里?难道仅仅是山水如画,丰衣足食的外部条件在发挥作用吗?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儒家文化隐藏在古村中,期待有识之志去研究,去挖掘,去考证。

阳山古村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和”文化教科书,值得吾辈潜心研究,细心品读!

李性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资兴市原文联主席,资兴市作家协会主席,郴州市拔尖人才,郴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二级作家。1985年至1987年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近两百万字,其小说曾被《作家文摘》《书摘》《每周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选载,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七老爷八少爷》、散文集《赶山》;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收脚印》、中短篇小说集《小城富婆》;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如戏》;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剧本集《御史惊梦》和小戏小品集《活人坟》,已发表、上演剧本60余部,《活人坟》曾获田汉剧本奖和全国“金狮奖”,《祁乡长断案》获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2002年5月28日,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散文《仰望西柏坡》《永世不忘南京大屠杀》,2011年3月、2012年4月两次获中国文学家网和《采风团》杂志举办的全国征文金奖。

为大家揭开百家姓之——廖姓的来源以及历史名人

大家好,我是小先生!相信大家对自己的姓氏的来源,起源都充满着好奇或者向往。也想知道自己这个姓氏历史有多少名人,是文臣还是武将!皆下来我先为大家揭开下“百家姓之廖姓”的来源!

1、廖叔安,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是廖氏宗祖。夏朝时,在蓼国为王,称\"蓼王\",后人以国为姓为\"蓼 \"亦作 \" 风 \" 字边\"飂氏\"。这就是廖家的先祖,但是被楚国所灭!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2、廖姓的分布。廖姓,中国皇室姓氏之一,汉族姓氏。廖姓在中国宋朝百家姓排行第66位。廖姓总人口约49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37%,排第60位。历史上廖姓曾建立西蓼、东蓼、舒蓼等诸多政权。台湾大姓之一,人口以台湾、湖南、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云南、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居多,同时廖姓也是董姓的主要来源。

3、郡望堂号。(A、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如上述的陇西李氏)、(B、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繁衍发展和迁徙的缘故,往往会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3、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重庆璧山廖氏字辈:国正天星顺,朝廷万事兴

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的字辈:和会美方直咸平如

国前的字辈上不清楚,据说是从四川迁移过来到此安居,和次差不多的还有贵州一带的。

湖南株洲醴陵市泗汾镇字辈:

祥开世彩堂,蔚起绍书香

作善家声振,修培自顺昌

良才微上理,惠政溥遐方

克念怀先泽,明经建业长

祥开世彩堂,蔚起绍书香的字辈有宣希潮华国,廷正大光明为人名,谱名是同辈。自正在光明后接作善佳声振。醴陵东城廖氏三修谱可对证。

广东乐昌云岩镇(原乳源武阳都)珠岩廖氏字辈:文彦希世廷,仲大必有成。仁懿宗祖德,忠厚谨聪明

还有很多比如台湾、福建等!

4、廖姓名人

廖 扶: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 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 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廖 刚:号高峰,顺昌(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纪(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人,出生于河北大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

廖 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 庄:江西省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 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 惠:四川省保宁(今四川省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兴武皇帝\"。

廖 燕:曲江(今属广东省韶关)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省赣州)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合肥)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

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廖仲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廖仲恺是广东省惠阳人,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

廖汉生:湖南桑植人,新中国开国中将,曾任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28年3月参加贺龙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十四大代表,党的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一、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2006年病逝北京,享年95岁。

当代明星艺人也有很多比如(廖凡、廖碧儿、言承旭(原名廖洋震)等等。

5、补充前面的堂号的起点

果烈堂、中乡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

感谢大家的品读,希望大家会喜欢,有不足的地方往大家指出和包容。喜欢我的可以给“小先生”点点关注。会每天更新历史奇闻,奇幻故事等!

古老廖姓,入川2300年,与董龙刘姓不通婚?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俗语,让廖姓成了众人熟知的姓氏。廖,是最早进入四川的姓氏之一。战国后期,巴蜀地区的賨人就已经有了廖姓。算到今天,廖姓在四川差不多有2300年的历史了。

三国时期,廖化、廖立曾是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对受三国文化影响十分深入的四川人来说,廖姓,是一个值得细细讲述的姓氏。

廖姓释义:从飂演化而来

廖姓在古代与飂(liù,用作象声词表示“风声”时读liáo,飂戾liáolì)、嫪(láo)等字通用。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廖姓是从飂演化而来的。

《说文解字》中说,飂的意思是“高风貌”,高风就是西风的意思,飂人以高风为氏族原始图腾。廖也通蓼(今读lio,古读lù)、鄝(li)。蓼是一种水草的名字,蓼人以水草蓼为图腾。

飂、蓼分别成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进而出现了飂地、蓼地和廖地等,后来发展为飂国、蓼国和廖国,最终形成了廖姓。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最新版《中国四百大姓》记载,廖姓人口现今大约有487万,在全国排名第58位。廖姓在四川人口众多,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1%。

廖姓起源:主要有3个源头

廖姓的起源,主要有3个。来源一,出自董姓。黄帝子昌意得己姓,传到颛顼的后裔惠连,惠连的儿子叔安,受封于飂国,因此被称为飂叔安。叔安儿子会驯养龙,讨得帝舜欢心,被赐姓董并赐封地,人称董父。古时,叫某父是指兄弟中的老二,等同于仲。

飂的故址在今河南唐河县,是夏商时代的侯国,后被周国吞并。飂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廖山山顶曾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廖山下有蓼阳河、廖阴河。飕国的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唐河县南部、湖北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

叔安的第37代伯高,把“飂”改成“廖”,以国为姓,形成了廖姓。董姓廖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来源二,出自偃姓。古籍《潜夫论》记载说,早在尧舜时期,有一个刑官叫皋陶(go yáo),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为偃姓。西周初期,皋陶的后代在蓼国(今河北固始东北蓼城岗)受封。蓼国在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皋陶后人以封地名为姓,遂为廖姓。偃姓廖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来源三,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立国后,封同父异母的弟弟廖为伯爵,就是伯廖,把被吞并的飂国分封给了他。古飂国后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伯廖子孙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支廖姓在汉朝时,出了个叫廖颉的人,曾担任过巨鹿太守,巨鹿廖姓在当时是望族。

由于飂国国小势弱,文章典籍中很难寻到踪迹,现在很难确考当初的真实情况。很可能飂,蓼、廖是同一个地方,子孙出自同一个始祖。

此外,廖姓还由殷商时期缪、颜二姓改姓而来。清乾隆曾赐姓高山族为廖。壮族、苗族、毛南族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改姓为廖的情况。这些,都是当今廖姓人口的来源。

廖姓与董龙刘姓 为何不通婚?

在四川民间,至今仍有部分地区有董姓和廖姓不通婚的说法。廖姓和董姓这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姓氏为什么不能通婚呢?这个事情,已经有4000多年的渊源了。

叔安父子成名于舜帝时期

廖姓比较公认的始祖之一飂叔安,传说中因与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分封为诸侯,后来以封地飂为姓,再后来演化成了廖。廖叔安出生的时间不详,但从《左传》中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大致推算出他生活的年代。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杜预后来注释说:“飂,古国也。叔安,其君名。”

从《左传》上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叔安的后裔董父曾以豢养龙服侍过舜帝。古时候真的有龙?其实,此前我们在介绍刘姓的时候就很明确地说过,古代说的龙,就是现在的鳄鱼。

大禹治水,在传说中是在舜当酋长的这段时间。飂叔安的子嗣是在舜的时期,因为养鳄鱼而出名的。父子全部成名于舜帝时期,由此可以大概推算,廖姓始祖飂叔安,应该和大禹认识,并在舜在位时期就参与了部落的公共活动。这个时候,大约距今有4000年的历史。

董姓比廖姓出现得早一些

飂叔安的儿子董父,很牛,换到现在,绝对是个玩极限运动的专家。在那个没有极限跳伞、蹦极的年代,董父绝对是胆量最大的人之一。他的爱好是养鳄鱼玩,这个爱好太厉害了。

董父很了解鳄鱼的习性,知道鳄鱼爱吃什么,爱玩什么,后来还成立了自己的鳄鱼养殖场。这个养殖场可能被舜帝看上了,董父就公私合营,帮着舜帝养鳄鱼。

中国古代喜欢鳄鱼的君主很多,舜、孔甲都是有史可查的爱好者,喜欢和鳄鱼一起玩。我们可以说,董父是舜帝私人野生动物园的园长。但古代人比较文雅,舜给了飂叔安的儿子一个姓,董姓,又赐了一个氏叫“豢龙氏”,这个姓和氏都很霸气。

在这一点上,很像我们此前在讲述刘姓始祖刘累时一样,刘累也是被孔甲赐为“御龙氏”。

董在甲骨文中没有找到,最早是在金文上出现的,意思是意义重大的边陲重镇。董父被封的地方,在今天山东菏泽附近。那个地方,在舜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区。再往东走,就是东夷的地盘了。这也是董姓初期的含义所在。

董父被赐姓前,飂叔安和董父父子到底都姓什么,至今已经说不清楚了。或者说,那个时候,这对父子还没有被分封,也不是望族,也许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

传说中,飂叔安是在夏朝建立后才被分封在古飂国的。可以说,在这个家族中,儿子的董姓比爸爸的廖姓出现得要早一些,这真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董廖不通婚有历史渊源

在古代,姓和氏最开始不是一个概念。氏是用来分贵贱,姓是用来别婚姻。

董是董父的姓,“姓”由“女”和“生”组成,这代表着董父是飂叔安某个妻子生下的儿子。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衔接和转变的时代,孩子出生的时候,很可能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

董这个姓就代表着,董父母亲生的这一批孩子,不管父亲是谁,相互之间都不能通婚。

董父被赐的“豢龙氏”,就是贵族特有的了。在那个时代,有氏称号的,一般都是贵族。董父被赐为豢龙氏,就意味着这个家族成为了贵族。但他们的后代不一定非要姓董,可以姓别的,这也是古代一个姓氏会分成众多姓氏的原因。

一个氏族,在后来姓氏统一的时代,一些人以氏为姓,一些人以封地为姓,一些人以官职为姓,同源的氏族就被打散成了众多的姓氏。

当董父一族有了豢龙氏这个贵族称号后,他的父亲飂叔安也因治水有功在夏朝建立后被分封。封地后,其他豢龙氏的子孙和飂叔安在一起的这一批人就姓了廖。

所以,民间所传的董、廖不通婚,确实是有历史渊源的。

廖姓和董龙刘姓不通婚

廖名龙说,除廖姓和董姓不通婚外,四川民间还有着廖、董、龙、刘不通婚的说法。

可能有些廖姓读者看到这里就会问了—说了半天,这么多姓氏都不能通婚,以后我们还怎么谈婚论嫁呢?

其实,廖姓读者不必担心。在姓氏融合改变了数千年后,同姓之间相互通婚的事情已经是很平常的了,咱们现在只说说这种说法的历史故事。

刚才讲了,董父特别擅长养鳄鱼,被赐为豢龙氏,这个氏族于是世代传承了这个养龙的技艺。这个氏族中,除了有姓董的,也可能有姓廖的人存在。又过了300多年,夏王朝传到第14个君主,史上著名的混蛋皇帝、暴君、鳄鱼爱好者,姒孔甲。

陶唐氏当时是一个没落贵族,这个部落有个人叫刘累,也就是我们反复说到的刘姓公认的始祖。刘累在年轻的时候,听说了世上有几百年前就存在的豢龙氏一族,也知道孔甲十分喜欢观赏龙,甚至喜欢吃龙肉。

刘累希望能够获得成为贵族的机会,就去找豢龙氏学习养鳄鱼的技艺。古代的“刘”字,像是双手持刀解剖的样子,这证明了刘累后来学得了养龙甚至杀龙的技艺。

《左传》中说:“帝舜氏世有畜龙,及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这段故事说的是,孔甲有一天得到了4只鳄鱼,想寻找古代传说中的豢龙氏来给他养,但是找不到人,着急啊。这个时候,有一个学了豢龙氏养龙技巧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刘累。刘累帮助孔甲养龙,被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因为养龙有功,被赐封到了豕韦氏的故地。这个地方,正是此前董姓的封地。

刘累被封到董姓的故地后,董、刘两姓开始杂居,两姓又都有以氏为姓的后人,产生了龙姓的一支。可以说,廖、董、龙、刘四姓在产生的早期,有相当程度的融合,有很深的渊源。

讲了这么多姓氏渊源,想告诉各位读者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姓氏的发展绝对不是单源头的简单传承。各个姓氏之间,有十分复杂的相互融合、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廖姓从古至今的迁徙路线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春秋时期,古蓼国被楚所灭,廖姓进入楚国。

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有廖姓居住。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廖化,就是荆州大姓的代表。随着廖化入川,廖姓逐渐成为四川的望族之一。

唐朝时期,生活在中原的廖姓人两次大规模南下,迁徙到福建定居,并在南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末时期,廖姓人首次进入了台湾,台湾自此后有了廖姓。

宋朝时,廖姓人有20万,排在第73位。从明朝到现在600多年时间,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87万,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目前,广东廖姓人口占廖姓总人口的15.2%,是廖姓的第一大省份。四川、广东、广西和湖南也是廖姓大省(区),4个省(区)廖姓人口占廖姓总人口的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