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吕姓的起源和历史简介(吕姓的起源和历史)

吕姓的起源和历史简介(吕姓的起源和历史)

吕姓的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堂号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有一支在东平县吕家庙)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四、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吕 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吕”姓

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当今吕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在596万。

吕,本义是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干脆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象。小隶的“吕”字将上下两口相连。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吕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并命氏族名和族徽,吕人所长期驻留的地方称吕,建立的城堡称为吕邑,最后发展为国,并出现吕姓。

吕姓起源

吕姓始祖——伯夷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姜姓

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吕侯入朝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时改称吕国为甫国,分一支吕姓于今河南新蔡,史称东吕。春秋初东吕为宋国所灭,其地后来归蔡国,吕人东迁于江苏铜山东北。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吕(甫)国,两吕国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姜姓吕氏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姜姓吕氏的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其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锜食采于吕,号吕锜,吕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又食采于厨,故称厨武子,厨邑在今河南商丘北,其子吕相遂以吕为氏。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融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吕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东汉东越族有吕姓;略阳吕氏出自汉朝武都郡白马氐人之后;秦州吕姓出自羌族;东晋上邽吕姓出自休官族;河南吕氏系出鲜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等氏族均为吕姓,这些氏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吕姓,满族的吕姓原先来自汉民,入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吕姓汉族。

吕姓分布

吕姓分布频率图

人口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吕姓人口由55余万增到了596万,增长了近11倍,吕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吕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32.2%。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辽宁、黑龙江、四川、广东,这六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7%。山东居住了吕姓总人口的11%,为吕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向逐渐扩散的吕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吕姓血型

吕姓血型 吕姓血型分布

吕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A型占28%,B型占30.6%,AB型占9.4%。

吕姓名人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扶植秦国质子异人继位成为秦庄襄王。在太子政为王后,吕不韦成为相邦,权倾天下。他执政时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并攻取周、赵、卫的土地,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叛乱受牵连,被免职。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吕雉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吕雉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世把她与武则天并称为“吕武”。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吕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吕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等。吕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渭滨等。“渭滨”堂号典出吕氏先祖吕尚。吕尚即姜子牙,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隐居,与周文王相遇,被尊为国师,辅佐周武王灭商,封于齐。

吕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耆英怀渭水;春花满瀛州。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伞喜多才。

夹袋储才,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家训格言:吕氏家训以明朝学者吕坤的家训最为实,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吕坤,河南宁陵人,万历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吕坤的思想兼收并蓄,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坚持“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的一元论观点,反对理学家的“理在气先”说法,也反对佛教的“轮回”说。提倡对“国家之存亡,百姓之生死,人心之邪正”之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生而知之”,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主张读书只要明大意,不必寻章摘句拘泥于训诂家之言。提倡“善于用心”,“有过认过”,“长善救失”等修养品德。他非常看重子女的人品教育,认为如果没有良好品德,“纵中三元、官一品,那值得一文钱?”强调“要存阴德之心,干公道之事,做老成之人,说实在之话”,凡事必须“把天理放在头顶上”。

《百家姓》之吕姓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姓氏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

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

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

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

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

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 永济县西南)。

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

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

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历史上的吕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吕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炎黄时代。据史书记载,吕姓源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在夏朝末年被封为吕侯并建立了吕国。在春秋时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的人们就以国名为姓,传承至今。吕姓是炎黄子孙,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吕姓人才辈出,有着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洞宾,他是道教八仙之一,其文化影响深远,为吕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吕姓的发展历经漫长的历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陕西等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吕姓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如今吕姓已经成为全国姓氏之一,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吕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历史上,吕姓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贡献而著称于世。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总之,吕姓的由来和传承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未来,吕姓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姓氏演变史

在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用来区分祖先的,氏是用来分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黄帝

姓,脱胎于母系社会,从字形就可以看出,每个部落都有一个女性祖先,姓就是这个部落的象征。中国八大古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均有女旁。后来进入父系社会,但不落的象征,姓,还是保留下来,如黄帝部落的姬姓。这些象征部落的姓在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时期不断演化,逐渐出现今天我们见到的姓氏。如黄帝的姬姓在周朝时期大肆分封,演化出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全部504个姓氏的82%。炎帝的姜姓是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舜帝的姚氏演化出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60多个姓氏。而传说中的火神祝融的后代以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为姓氏。这些演化出的姓氏,在先秦时代就称为氏。

太伯

随着部落的不断繁衍,许多部落的人越来越多,有一部分人就会前往别处,为了区分这些人,氏就诞生了。到了后来,命氏的方法就多了起来。如周文王的叔叔太伯,也是姬姓,但为了不影响周文王之父季历的统治,迁往今江苏一代,后来被封吴国,他的后代就以吴为氏,后来就演化为今天的吴姓,因此吴姓可以说是“姬姓吴氏”。除了像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以封地命氏之外,还有以官名命氏,如司徒、司马、司空等;以职业命氏,如陶、屠等;以居住地命氏,如西门、东郭、邱等;以先人的表字命氏,如林姓来自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以兄弟排行命氏,如伯、仲、叔、季、孟等。

春秋初期诸侯国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从那以后,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基本已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