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王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孙姓的来源和历史)

王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孙姓的来源和历史)

百家姓——孙姓的起源

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孙姓人口已达到2000多万,占据全国人口约1.5%。那么作为孙姓的你,是否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呢?

第一支起源:源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九个儿子曾被封在畿内之地的康国(大概位置在今天河南禹州西北一带),被称为康叔。周成王时期发生了三监之乱,而康叔帮助周公旦平定叛乱,在公元前1055年,周公旦分封康叔在卫(今天的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也被称康叔卫。到了春秋时期,康叔卫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劳,便被周平王赐封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做惠孙,惠孙的孙子叫做名乙,字武仲,又被称为武仲乙,武仲乙因为祖父名叫惠孙,后便以“孙”为姓。武仲乙又被称为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乙便成为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孙氏姬姓始祖——孙乙

第二支起源:源自妫姓和姚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商朝,周武王便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等到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有个儿子叫做陈完,因陈国内乱为避祸便逃到了齐国,改陈氏为田氏。到了齐景公时期,陈完的四世孙中有个叫做须无,须无的儿子叫做田桓,田桓的儿子便是齐国的大夫田无宇,田无宇的儿子叫做田书,田书因为讨伐莒国有功,便被齐景公封在乐安,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东惠民县一代,并赐姓孙氏。 田书的后裔便以“孙”为姓。

说到这里,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田书的先祖是陈完,这个陈完就是我们前面所介绍的陈姓的先祖。所以这支孙氏与陈氏是同一源流。

孙氏妫(guī)姓始祖—孙书

第三支起源:源自子姓。前面我们介绍王姓的时候曾经说到,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因敢于纳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因比干本为王室子孙,其后裔中有以王为姓,而另外也有以“孙”为姓。

孙氏子姓始祖——比干

第四支起源:源自芈姓。看过《芈月传》的朋友都知道,芈姓为楚国的国姓。春秋时期,楚王蚣冒有一个孙子蒍贾,蒍贾的儿子叫做蒍艾腊,这个蒍艾腊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做孙叔敖,孙叔敖在楚庄王时期担任过令尹,因“孙叔”为字,所以他的子孙以其字“孙”为姓。

此外,楚大夫屈投江而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去了秦国。其中一个定居耀州,唐朝著名的孙思邈便是其后人。

孙叔敖雕像

第五支起源:外姓改姓而来。前面我们介绍过,几千年来不断有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很多少数民族改为汉姓,其中就包括孙姓,例如鲜卑、蒙古、满族等民族。在现在的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的孙氏就是蒙古族改姓而来的。同时还有其他汉姓改为孙姓。例如明朝安化王后裔由朱姓改为孙姓、汉朝夏侯婴的后裔中也有部分改为孙姓等。

几千年来,孙氏后裔人才辈出,例如孙膑、孙武、孙权等等,皆是孙氏后裔。

湖北鄂州孙权雕像

好了,今天的历史私房菜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麻烦点赞关注哦!

「青未了•王占魁专栏114」王姓由来与始祖

【青未了•王占魁专栏114】王姓由来与始祖

文/王占魁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主要标志。其中,按姓氏人口多寡排序而言,全国范围内,李、王、刘、陈排在前列。就王姓来说,位列第二。那么,王姓的朋友们,您知道王姓的始祖是谁吗?其发源地又在哪里呢?又有哪些杰出代表人物?

首先,王氏作为华夏主要姓氏之一,至2014年。王姓人数达9500万人,仅次于李姓,为全国第二。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着王姓起源于姬姓、子姓、妫姓等三个观点。但一般认为,起源于人文始祖黄帝的姬姓较多。另外,早在2500年前,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又称王子晋或姬晋),因犯颜直谏,被废为平民。但其子宗敬,仍在朝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周王族后代,便称为“王家”,于是这支族人遂以王为姓氏。

其次,姫晋因被奉为王氏之祖,后世多称其为王子乔或王乔。值得注意的是,姬晋这位王姓之祖,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尤精音律,并创造了一套玉笙独奏乐谱,且演奏的惟妙惟肖,传遍天下诸候。从王姓的地缘之根来说,其活动区域多在伊水与洛水之畔,安居于当时的东周国都附近,即今日的河南洛阳,当地至今还有太子晋墓葬及国都遗址。

另外,在王姓的历史演变中,有琅琊、太原、开闽、三槐等四大分支,即天下王氏,主要起源于上述四个地区,且以琅琊和太原王氏的影响为最大。其中琅琊王氏,奠基于西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载:从东汉至明清的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培养出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吉、王安石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位驸马,186名文人雅士。

还有,王氏族人,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名人贤达,络绎不绝,略举几例:东周列国时期的王诩(号称鬼谷子)学贯古今,通天彻地,诸子百家,无所不精,弟子中的孙膑、苏秦、张仪、商鞅,皆叱咤风云的旷世奇才。盛唐时期,王姓多诗人,如:王翰、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等,最为著名。宋元时期的王喆,号重阳真人,创立全真教,手下七位高徒,号称全真七子,皆文武兼备,功在当代,名垂后世。至明代有心学大师王守仁(自号阳明子),龙场悟道,脱胎换骨,不仅开宗立派,而且统兵御敌,平定叛乱,建功立业。

(王占魁据历史资料整理)

作者简介: 王占魁,1945年生山东省曹县,1969年入伍,1971年入党,历任政治部干事、营教导员、政工科长等职。转业菏泽检察院后,历任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和高级检察。自幼酷爱文学,先后在省以上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两千篇,二十八篇获各种级别奖励,被六家省以上报刊聘为记者、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被国家人事部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教育委员会收入《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被多家诗词刊物聘为特约诗人和古诗词顾问等职。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百家姓之王姓的起源

王姓的起源:

王姓,作为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一说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身就是王族,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王家”,于是就沿用成了姓氏。

而姬姓王又有三个分支,分别是东周的毕公之后,春秋初期的周平王之后和周考王的同胞弟弟桓公揭之后。

作为现代中国排行第一大姓,王姓有着许多著名的人物,对王氏家族起巨大影响的当属东晋的宰相王导,他辅佐晋元帝“偏安江左”, 在“五胡乱华” 的动乱中使中国传统文明得以延续。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后世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广为流传。

唐代诗人王勃,为“初唐四杰”,他的《滕王阁序》为历代泛颂,也是“背诵全文”的重要一篇。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均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

而北宋宰相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我们山东济宁孙氏家族的渊源

南阳访古寻踪 2022-03-15 12:47

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一个个社会的历史构成的,而社会由一个个家族构成。人不了解自己家族,就不会明白自己身上的许多遗传天性是怎么回事儿,也不清楚自己继承了哪些精神财富和责任。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了解过去则更加可怜。

很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爷爷做过什么事儿,曾祖以上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家族的渊源。历史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加以曲解,或增或删,而失去了其本来面貌。

其实,不妨从调查研究自家的历史着手,来还原其真实。这对自己,对后代,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我们山东济宁孙氏家族目前能查到的源头,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到山东的。

在山西的孙家先祖们情况如何,已无从知晓。据考,山西太原、平遥一带的孙姓族人为春秋时吴国的大军事家孙武之后,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举世闻名。他的第十一代孙孙福在东汉末年任太原太守。在魏、晋、南北朝时,孙福的后人,屡有入仕为官者,逐渐在太原附近形成很大的一支孙氏家族。我们多半就是这一家族的成员。

明朝洪武年间,先祖孙得宝被强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山东。先到夏津,后转到济宁。

元朝的最后十几年,天灾频发。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旱灾、蝗灾连年爆发。民不聊生,饥民遍野,农民四处揭竿而起。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徐寿辉在蕲州,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张士诚在泰州等等,先后造反。历经了十六年的残酷战争,朱元璋才将元军赶到漠北,建立了明朝。

天灾和战乱,使得包括如今的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在内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一片荒芜。为恢复这些地区的生机,朱元璋下令从受灾乱影响较少、人口较多的山西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阳府,向其它地广人稀的中原地区移民。

朱元璋死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反对其侄儿建文帝削藩,经四年争战将其赶下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场战争更加剧了河北、山东一带的荒芜。

因此,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六年到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十五年,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行了十八次移民。移民都先集中到洪洞县一棵汉代种植的古槐树下所设的移民机构,再从这里发送到各地。所以在那些移民目的地,至今还流传着“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类的民谣。

从济宁开始创业的孙家第一代祖先,名叫孙得宝。虽为布衣,但“念先祖世世为儒”,始终教导子孙读书。至第三代孙鳌化考了个禀生,即科举的生员,从此孙家又逐渐成为书香门第,走上仕途。

第五代孙芳在清康熙26年(即公元1687年)中举,文章翰墨,名重一时。他无意追名逐利,却广交朋友,教授门徒,研究《易经》。后来,被授内阁中书。

▲ 第七代孙扩图遗存的墨宝

▲ 第八代孙玉庭

第七代孙扩图(1717年—1787年)在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年仅18岁就中举。次年和乾隆十二年两次被选明通进士,后任山东掖县教谕。又先后任浙江乌程、缙云、嘉兴、钱塘四县知县。其子孙玉庭(1751年—1834年)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进士,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历任山西河东道、广西盐法道、按察使、湖南、安徽、湖北布政使、粤、桂、黔、滇、浙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此后孙家更成了济宁的名门望族,代代都出了不少高官。如第九代孙瑞珍,是清道光三年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兵部、礼部、工部、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等职。第十代孙毓汶(1834年—1899年)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进士及第,获一甲第二名榜眼,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为官,历任户部、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第十一代,即我的高祖父孙楫(1827年—1899年)为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进士,历任闽陕御使、高廉道、高州知府、广东按察使、湖南按察使、广东雷州知府、广州知府等以及顺天府尹(管辖北京及其周围五州十九县)。

▲ 前排右二为第十代孙毓汶

前排右三为庆亲王弈劻

辛亥革命后,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济宁孙氏家族的官运也就不再亨通。孙氏族人逐渐向知识界、军界、工商界等发展。

▲ 钤印“孙诒叔章”、“秘琳琅馆图书印章“的书籍

我的祖父孙祖荫,字诒叔(1889年—1952年)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曾任过甘肃省一条山盐务局局长、北洋段祺瑞(北京)国民政府的国务院财政部秘书、山东省议会议员等职。祖父在39岁时离职。

祖父弟兄三人,大伯祖名叫孙高荫(1870年—1932年)。

三伯祖孙曾荫,字矩存(1877年—1957年),清华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留学专攻法律博士。在日留学期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曾任农工商部衙门主事、陆军部主事。后一直以法官为职业,任北平大法官。在四十多岁时,就退休了。

我三伯祖母孔令僡(1875年—1961年)是圣人孔夫子七十六代后裔,在山东曲阜孔府长大。出嫁后,1901年带着刚满月的大儿子回娘家时,孔府特将平日不开的正大门打开,迎接外孙回府。

我们孙家的子孙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厚正直,刚正不阿,忧国忧民,讲究学问,待人恭谦,彬彬有礼。

繁衍到我父辈时,人丁更是兴旺,他们堂兄弟姊妹是13个。听父亲说,孙家历代堂兄弟姊妹在排行中老二、老七是空位,原因我不记得了。父亲在堂兄弟中排行老十,他同胞姊弟三人,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1998年父亲离世后这些年来,我在整理家族资料时,才知道父辈的兄弟姊妹中,多人在抗战时有着令人震撼、敬慕的故事。

济宁城东门里孙家大院,是高祖嘉航公(孙楫,字嘉航)的家宅。其正门朝南是迴龙街一号,北门是东门大街96号,东墙外就是柴禾市街。曾祖肇杰公故前嘱咐曾祖母若干年后可把家产均分给高荫、曾荫、祖荫三兄弟。大概是在1920年,曾祖母把家产均分给我的祖父、伯祖们的。后来他们兄弟仨相继离开故乡到北平定居,祖父是1946年最后一个离开济宁城的。

▲ 三爷爷祖蔭和儿子孙承谟及六孙辈合影

1955年拍摄于台湾

我父亲孙承诒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幼生活在三代聚居的孙家大宅院里,接受着几代人培植的家风熏陶,和正统的儒教诗礼。后来他在北平城读书时,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形成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自七七事变后脱离家庭,离开北京,离开山东济宁,踏上抗日的征程,来到河南南阳,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