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佛说爱哭是什么因果(佛说爱哭的女人)

佛说爱哭是什么因果(佛说爱哭的女人)

堂堂七尺男儿,一生征战无数的刘备真的爱哭吗?

民间有句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小佛就纳闷了,刘备堂堂七尺男儿,在战场上经历过那么多的生生死死,怎么就那么多愁善感,没事就哭哭啼啼,今天小佛就和大家掰扯掰扯一下历史上的刘备真的那么爱哭吗?

大家为什么会觉得刘备那么爱哭呢?那还是得感谢《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整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哭的次数非常之多,有人还真的专门统计过刘备一共因为近二十件事情哭了几十次,哭的种类也是非常的繁多,包括:抽泣、默默流泪、低声小哭、痛哭,更有号啕大哭、哭到昏厥。小佛随手举两三个例子。

第三十六回,曹操听从程昱的建议,优待徐庶的母亲,骗得徐庶母亲的手书,而后仿徐母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家书,言自己被曹操骗到许昌,性命垂危,希望徐庶救自己,“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徐庶本就是孝子,看到家书之后泪如泉涌,当即去见刘备,言明前后之事,不得不前往搭救母亲,“玄德闻言大哭”!这一哭,或许是哭徐庶的无奈,或许更是哭自己损失一谋士啊!

刘备可以为徐庶的离开而哭,为诸葛亮不愿意出山而哭,为族兄刘表的托孤而哭,为百姓跟随他受难而哭,临死之前托孤给诸葛亮时亦哭,当然,关键时候在对面面前哭,能够用哭使得对手无从下手,堪称将哭的精髓运用到极致。

刘备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就不愿意还了,鲁肃作为给刘备作保的东吴大臣,自然要去把荆州要回来,第五十六回中,鲁肃又去要荆州,等到他见到刘备之后,说明来意,刘备不说话直接就“掩面大哭”,诸葛亮适时出来解释,刚解释完,“触动刘备衷肠,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搞得鲁肃手足无措,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怪不得会有谚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陈寿为刘备所作个人传,在此传之中,刘备仅仅哭了六次,据说还没有书里记载的曹操和孙权哭的次数多,《三国演义》中哭了那么多,《三国志》中咋就不哭了?这还是和刘备此人真实的性格有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怎会轻易哭泣?而且刘备从一个穷苦孩子成长成了一代英主,不哭或者少哭才是他作为英雄的本色。

刘备之所以被罗贯中写成爱哭的人,不过是为了小说情节的需要以及对刘备此人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罢了。刘备之于曹操等人,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刘备的爱哭不过是要表现刘备是一个非常忠厚、仁德的人。忠厚、仁爱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想要将这两个词进行完美的诠释,必然要借助于细节的描写,而罗贯中正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让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几十次之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小佛的分析,欢迎各位拍砖、指教。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动不动就爱哭和强忍着不哭的孩子,谁长大更有出息?挺出乎意料的

男孩子要坚强,不能掉眼泪,绝对不准哭鼻子。这是许多爸妈对儿子的期待,尤其是爸爸,大都希望儿子成为“男子汉”,而不是“鼻涕虫”。

因此,如果谁家有儿子,表现的很爱哭鼻子,别说妈妈会不开心,爸爸首先会跳出来制止。

两个双胞胎儿子,一个爱哭,一个强忍着不哭

亲戚家有对双胞胎儿子,同父同母,性格却天壤之别。

大宝一点不爱哭,有事都搁在心里。二宝却动不动就哭鼻子,受不得半点委屈。结果,俩人长大后,差距确实真挺大。

大宝不爱解释,一点不爱哭,特别坚强

大宝从小倔强,遇到不开心的事,哪怕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从不掉眼泪。

有一回,爸爸带他去参加爷爷的“送别礼”,结果孩子却在席间表现过于“开心”,惹得亲戚十分不满意。

但其实,这孩子在家时,已经因为爷爷的离开,茶饭不思了好几天。

尽管亲人当众贬低他,指责他“太不懂事了”,大宝也不往心里去。他把眼底里的泪花,强压下去后,使劲吃饭,继续吃席。

小宝是戏精,眼泪来得快,去得更快

小宝从小特别受宠,尽管爸爸很讨厌他哭。但是,小宝还是我行我素,爱咋咋地,爸爸也拿他没办法。

小宝眼泪来得快,去得也快。看动画片感动了,小宝会哭。看妈妈哭了,小宝也会哭。受委屈了会哭,想买东西妈妈不给买,小宝还会哭。

哭,就是小宝的武器,也是他的乐趣,更是他的宣泄。而且,这位小宝贝翻脸很快,刚刚在哭,转身就能笑出来。

一个儿子爱哭,一个儿子从不哭,长大后差距“真挺大”

长大后,大宝独当一面。工作上的他,抗压力很强,迅速升到了单位二把手。只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过得很压抑,心里面一点不轻松,身体情况下滑的也特别明显。

反观小宝,他非常玻璃心,工作里表现的不好,他就爱哭。结果,身边的人都会主动帮他一下,尽量去拉他一把。

小宝为人还不错,也挺会来事,靠着眼泪和示弱,结下了好人缘,工作还算挺顺利。小宝过得挺开心,非常自我。而且,他的身体情况也很不错,幸福指数较高。

爱哭的孩子就一定“没出息”吗?‍

爱哭,不代表脆弱

有的爸妈觉得,孩子爱哭,就是太脆弱了。真正坚强的孩子,从来都不哭。

其实,这样的观点有点片面。一个孩子爱不爱哭,跟他是否真正的坚强,并没因果关系。

有的孩子喜欢哭,但抹完眼泪,会十分坚强的面对困难,勇敢的克服挫折。这种精神可嘉,并不比爸妈眼中性格坚强的孩子表现差。

爱哭,不代表认怂

有些孩子,一旦被人批评了,就很爱哭。其实,这也不是孩子认怂,害怕被人说。很可能只是孩子被人误解了,心里不舒服,短暂的宣泄情绪罢了。孩子爱哭与否,跟性格怂不怂,也没有直接关系。

爱哭,不代表将来没发展

有一些爱哭的孩子,长大后人缘很不错。因为这类孩子很真实,可以勇敢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做作,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博得别人的信赖。

所以说,爱哭的孩子在长大后,未必过的就不如不爱哭的娃。

请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允许孩子做个“鼻涕虫”!

哭是一种本能,就像是微笑一样,能让孩子缓解压力,释放心情。

即便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也有遇到难处,需要解压的时候。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必须“不准哭”,连做个“鼻涕虫”的权利都不给娃。那么,孩子该多无助,多倒霉啊!

心里的伤,身体知道。当孩子的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不能释放时,孩子很容易憋出病来。

研究发现,人在悲伤时不哭,有害健康。

长期不流泪的人,患病率比流泪的人高一倍。男性胃病和精神方面的病,得病的人,多数都是强忍着不爱哭的人。

可见,爸妈允许孩子,偶尔做个“鼻涕虫”,会有很多好处:

①偶尔可以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心里更快乐。

②孩子爱哭,但哭过以后,更有助于冷静下来,发挥自己的执行力,想办法去解决困难。

③爱哭的孩子,身体健康程度更高,免疫力较强。

④爱哭的孩子较聪明,有奶吃,会利用手段达到目的,长大更容易有出息。

当然,我们并不鼓励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只是呼吁爸妈,把孩子哭的权利,尽量还给孩子“一丁点”。

您家的孩子爱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