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18个最难的生僻字可复制(18个最难的生僻字)

18个最难的生僻字可复制(18个最难的生僻字)

16个名字里8个生僻字,“个性”虽好也不要“上头”

-“怎样才能让老师不提问我?”

-“你起一个刁钻的名字,连老师都不认识。”

又到开学季,随着一大批新生踏入校门,老师们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看名单挑战”。在一份网上热传的小学新生名单中,16个学生名字里就有8个生僻字。此外,名单里还有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名字,比如“刘小灵童”“张二鸣”等。

图片来自微博。

新闻一出,网友纷纷开始调侃,”这些名字认真的吗”,“家长真是人才”,“我只认识姓,真不好意思”;还有网友开始心疼老师,“要记这么多名字,老师也不容易啊”, “快去备字典吧,不然点名时尴尬了”!

随后,杭州一学校的老师,也晒出一张学生名单,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说,跟新生见面前,自己会在家里查字典,生僻字要查,有些多音字也要查。比如“邱灏忱”,这里面的“忱”一不小心,就会看成“沈”。

图片来自微博。

确实,现如今,随着社会观念日益多元包容,人们给孩子取名更强调个性。这些“难倒老师” 的名字想必也是学生家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的。对于它们,老师们即便“龇牙咧嘴”,也不得不将其称作 “甜蜜的烦恼”了,毕竟可以认识那么多可爱的新学生。

但名字真得越标新立异越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杭州90后小伙钟“韦华”就在2017年与自己使用了20多年的名字告别。他之所以换掉那个寓意着“光明和美好”的“韦华”字,就是因其过于生僻,无法通过各种移动支付所需的实名认证,导致生活中处处不便。

资料图。

对此,公安部特别提醒,由于冷僻字不属于国家通用规范汉字,即使公安机关通过专门手段实现了户籍信息的录入等问题,并不表示在其他部门和行业领域能够通行,建议公民在取名时尽量使用通用规范汉字,“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沸腾君(xjb-feiteng)觉得,想给孩子取个独一无二的好名字是人之常情,也是一门学问。父母们的取名特色从随大溜到重个性更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滑向极端,将怪异当成个性,将冷僻当成创意,甚至让孩子因此为“名”所累,受“名”所困,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孙小雅 校对:刘军

中国最难认的24个汉字,99%的人看完傻了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汉字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的一些生僻字,它们看着陌生,也的确难住了很多人,不知道你是否也因此困惑过?这些字虽然不常见,但了解后你会更加叹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横一竖皆有其性,一笔一划皆有其由。

下面这21个字,你认识几个?

认识10个算你厉害!

01

【读音】tā

【释义】拖着鞋子

【举例】你又趿拉着鞋子走路。

02

【读音】ǎn

【释义】用手指把药面按在伤口上

【举例】快在伤口上揞些消炎粉

03

【读音】bú

【释义】醋或酱油等表面上长的白色霉。

【举例】馒头都长醭了,不能吃了

04

【读音】kuǎi

【释义】搔,抓;挎

【举例】手里擓着篮子

05

【读音】nié

【释义】疲倦,精神不振

【举例】孩子有点苶,可能病了

06

【读音】liào

【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举例】尥蹶子

07

【读音】xíng

【释义】糖块、面剂子等变软

【举例】饧面08

【读音】shào

【释义】雨点被吹得斜洒

【举例】雨往屋里潲

09

【读音】tēng

【释义】把熟的事物蒸热

【举例】把馒头熥熥再吃

10

【读音】táng

【释义】不凝结、半流动的

【举例】溏心鸡蛋

11

【读音】cī

【释义】脚下滑动

【举例】脚一跐,摔倒了

12

【读音】wǎ

【释义】舀:用瓢~水

【举例】再搲一瓢水

13

【读音】yù

【释义】溢出,~锅、~汤了

【举例】快关火,要鬻粥了。

14

【读音】chuāi

【释义】用手掌压、揉,使搀入的东西和匀。

【举例】搋面

15

【读音】liáo

【释义】缝缀,~贴边,~上几针。

【举例】袖口开了,敹几针就好了。

16

【读音】dèn

【释义】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举例】把绳扽直,把衣服扽平。

17

【读音】cūn

【释义】皮肤因受冷或受风吹而干裂

【举例】天太冷了,手动冻皴了

18

【读音】shèn

【释义】使人害怕,可怕。

【举例】这个地方太安静了,太瘆人。

19

【读音】guǒ

【释义】一种油炸的面食

【举例】煎饼馃子

20、21

【读音】dáo chì

【释义】整理、收整,

梳洗整理自己的仪容。

【举例】看你那乱的,

也不赶紧自己捯饬捯饬。

文章及图片来源:诗词天地、中国教育报

支持我们请评论点赞☟☟☟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