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康熙王朝》:富有才华的李光地最终为何又被康熙舍弃?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后期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帮助康熙做了不少大事,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有才华、有本事的人最终的结局还是被贬去台澎做了知县呢?
首先,李光地在帮助康熙稳定朝堂上是出了不少力,收复台湾时主持处理迁界禁海的事务,暗中监视姚启圣、施琅攻台行动汇报给康熙,为康熙在朝堂上制定决策起了很重要的作且。
其次是索额图、明珠两党的党争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统治地位,康熙有意除掉索额图和明珠的党派,李光地积极搜罗着他们的不法的证据呈报给康熙,最终帮助康熙除掉了朝廷的两个大患。
按理说,这样的功绩应该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和赏识,应该会成为康熙的左膀右臂,最终却被贬到一个偏僻之地做了一个小县令,难道是第二个被皇帝视作威胁的能臣雪藏的周培公?
其实不然,康熙是很赏识李光地的,在其受诬陷受罪进监牢后,依然念念不忘地寻找机会让其出来为自己做事,可见康熙很中意李光地的才华。
再者,康熙是何等人物,因为别人的刻意挑唆而贬黜了当时功臣周培公,同样的事不会再有第二次,从他能让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格格同李光地交往也可以看出,康熙是真心想重用李光地的,至于最后为什么又改变了注意,主要可能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李光地是有才不假,但是为人自恃清高。
在明珠、索额图的党争日趋激烈之时,他选择谁也不帮,只站在康熙这一边,在当时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李光地当时还没有被官场上的人情世故所污染,再加上自己又自命不凡,有点目中无人的感觉,甚至不把权倾朝野的索相、明相放在眼里。
康熙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不是只看起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你自己。可见当时的李光地有多自傲,可正是这一点害了他。李光地到了朝廷做官成了康熙的红人,索明二人肯定是想着法子去拉拢他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当中,特别是在关键职位的提选上,更是百般示好李光地用自己方的人,李光地是既厌恶又痛恨,但又无可奈何,最后竟把他们私下拉拢他的奸诈虚假行为当着康熙和索明两方势力的面抖搂出来。
李光地以为自己是清洁高尚的,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索额图和明珠当时就联合起来一起污蔑他诬陷诽谤,康熙听后也是大怒,下令将李光地治罪并打入大牢。康熙是不相信李光地吗?肯定不是,只是这个事李光地办得不对,当时康熙还需要依靠索额图和明珠为自己稳定朝局的时候,不会去动他们两个人的地位,即使是提也不能当着面提,以为这样是在逼着自己的领导做出抉择,所以说李光地就成为了牺牲品,这就是他自傲自负惹的祸。
二、过于心狠手辣。
李光地在经过一次牢狱之灾后,明显变得收敛了很多,锋芒也不外露了。也知道了许多官场上的黑白理论和人情世故,并且学会运用起来,收起了自己清高的性子。
但是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对索额图和明珠的所作所为以及虚伪奸诈从最初的厌恶、恶心变成如今的憎恨,然而现如今他知道了怎样来掩盖自己的情绪,见到自己憎恶的人也能镇定自若地与之微笑着交流攀谈,明白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索额图和明珠的争斗终于让康熙觉得不能再如此纵容下去了,于是就命李光地去暗中搜罗出两党的一些罪证来一并铲除掉,这正是李光地等待许久的一个机会----复仇的机会。李光地马不停蹄地寻找着索额图、明珠的罪证,并且是收获颇丰。从李光地处理党争这案子的手段可以看出,他对复仇的渴望有多么强烈、手段有多么狠辣。
对于明珠,他已经是得到大量的证据并且呈给康熙,但是他偏偏要等到明珠60大寿的那一天宾客尽至,才去明珠府上宣布罪状抓人,以此让明珠名誉扫地。
对于索额图,康熙的老丈人,也是毫不留情,不给索额图留情面也就罢了,连康熙的脸都敢打,直接在罪状上写上弑君篡位,无怪乎康熙大怒,责备他和张廷玉什么都敢写,老丈人要杀自己,让大清的颜面何存。康熙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疏远李光地了。
对于康熙来说,一个人可以手段狠辣点,但不能恃才傲物看不起他人,更不能因此失去理智,如果这样不懂得改变,就难保不会出一个比明相、索相更甚的人出来。
重温《康熙王朝》:才懂康熙把16岁的蓝齐儿卖给仇敌的真实隐情
蓝齐儿16岁那年,正是如花美眷、似水年华的年纪,但她从未想过自己最尊敬、最亲近的皇阿玛有一天会把自己“卖”给自己的仇敌——葛尔丹!
当她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她伤心欲绝地去找康熙,希望他收回成命,但是蓝齐儿的和亲牵连着大清和准葛尔的利益,康熙虽然十分不舍心爱的蓝齐儿,可当时大清的兵力不够强盛,康熙还不想和葛尔丹这匹草原狼硬碰硬,所以才会忍痛答应了葛尔丹的请求。
康熙自知对不起蓝齐儿,所以不想亲自下达她和亲的旨意,只能借容妃之口告诉蓝齐儿,但是当时的蓝齐儿已经心属青年才俊李光地,康熙本来也有意成全这对有情人,所以才会为李光地铺桥搭路,让他功成名就以后再让蓝齐儿下嫁,可没想到出现了葛尔丹这个拦路虎。
蓝齐儿知道这件事以后,大声哭喊着:皇阿玛,我不嫁,李光地我不嫁了,葛尔丹我也不嫁,我谁都不嫁了,行不行?
康熙却铁青着脸拒绝了,蓝齐儿伤心地问他: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嫁给葛尔丹,大清不是你的吗?你一句话不就回了他吗?
康熙却义正言辞地告诉她:大清是朕的,可是谁也不敢说另外一层意思,朕也是大清的。不但朕是大清的,包括你容母妃、你蓝齐儿,还有那些阿哥们都是大清的,既然是大清的,皇儿们就要为大清浴血奋战,舍弃生命,公主格格们,有时候就要远嫁异族他乡,走草原,入戈壁,蓝齐儿,今生今世,朕对不住你,你就当为国献身了吧!因为朕已经答应葛尔丹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康熙的这句话揭露了皇家残酷的内幕,即便尊贵如天子,实际上也是大清的子民,皇室儿女享受着大清带来的荣华富贵,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可惜当时的蓝齐儿年轻气盛,家国天下这四个字还没有深深烙进她的心里,她只知道康熙把她当做货物和葛尔丹交易,于是她悲愤交加的说:我不是一匹牛羊,随便你爱赏谁就赏谁,我是你的蓝齐儿啊,说完就把康熙送给她的玉兔摔在地上,然后哭着跑了。
蓝齐儿哭着去找孝庄,希望孝庄能够帮自己,毕竟孝庄是康熙的祖母,只要孝庄发话,康熙再不乐意也一定会同意。但孝庄是谁,那可是和康熙一路性子的人,两人作为当权者,深谙权谋之术,想当初孝庄年轻的时候,为了稳定朝政局势,安抚奸臣鳌拜,她果断杀了忠臣苏克沙哈,用苏克沙哈的命换了大清几个月的安稳。
今日康熙让蓝齐儿和亲恰如当年孝庄怒杀苏克沙哈,二人皆是大清的棋子,都是当权者为了稳定局势、迷惑敌人的权宜之计。
所以当孝庄知道蓝齐儿的遭遇以后,孝庄表示很理解,为了让蓝齐儿明白“舍身取义”的道理,她拿自己几十年前为了皇权委身多尔衮的经历劝说蓝齐儿,让她明白,她们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选择,一生都要为了大清献身。
她还告诉蓝齐儿,虽然这是利益联姻,但让她不要把自己的婚姻当成交易,而是要以一个女人的心去爱葛尔丹,陪伴他照顾他,给他生儿育女。
蓝齐儿似懂非懂得明白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萦绕于心,所以她想问个明白,于是她问孝庄如果康熙和葛尔丹打起来以后,她应该站在哪边。孝庄面露难色,但还是对她说:这个说不好,到时候你站哪边都是对的,站哪边也都是错的,你自己选择。
孝庄的这番话让蓝齐儿清醒,她终于决定不再挣扎,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于是蓝齐儿辞别了孝庄和容妃,在大阿哥的陪同下,带着满腹的爱与恨,带着对前路的迷茫和恐惧,与和亲队伍一起浩浩荡荡踏上了和亲之旅。
这一路山高水长、和亲队伍前前后后走了两个月,从春暖花开走到冰雪茫茫又走到春暖花开,蓝齐儿心中感叹着:真远啊,京城里的鸟儿飞断了翅膀也飞不到这里,我只期盼着走的越慢越好。
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和亲队伍还是走到了蒙古境内,葛尔丹亲自率领着大军来迎接蓝齐儿,蓝齐儿被葛尔丹抱到自己的马上,临走之前,蓝齐儿回头,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对着大阿哥射了一箭,然后对他说:胤禔,你回去告诉皇阿玛,以后我就是葛尔丹的女人了。
这段话表明了蓝齐儿决心与大清恩怨两清、与葛尔丹同荣辱共生死的坚决态度。
康熙的狠让他和蓝齐儿走向陌路葛尔丹终于如愿以偿地娶到了蓝齐儿,其实早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爱上了明媚娇艳的蓝齐儿,想他葛尔丹纵横草原数十年,从小就在掠夺厮杀中长大,心肠早就坚如磐石,没想到蓝齐儿的笑容却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他冷硬的内心,那一刻他骨子里的掠夺和征服让他决定一定要得到蓝齐儿,哪怕她是敌人的女儿。
葛尔丹想娶蓝齐儿是真的喜欢,虽然手段不光彩,但他想娶蓝齐儿是发自内心地想疼爱她、呵护她,并不是出于报复康熙的目的,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得到蓝齐儿。
回草原的时候,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对着轿子前面的蓝齐儿大喊道:蓝齐儿格格,葛尔丹大汉喜欢你,赤裸裸地宣誓自己的占有欲。
果不其然,一切都如他所料,康熙还不想和他撕破脸皮,只能含恨答应了他这个要求,葛尔丹并不在乎康熙恨他,反正他们之间早就到了势如水火的地步,他想要的只是蓝齐儿,这个让她一见倾心的女子。
结婚以后,夫妻俩恩爱甜蜜、如胶似漆,之后又共同孕育了一个儿子——阿密达,生育过后,蓝齐儿也从一个亭亭玉立的皇家公主出落成一个风姿绰约的草原王妃,举手投足都是成熟女人的韵味。
葛尔丹虽然宠爱蓝齐儿,但是以葛尔丹草原霸主的地位,和康熙一样三宫六院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从始至终只有蓝齐儿一个王妃,他将自己所有的铁汉柔情都给了蓝齐儿。
恐怕蓝齐儿也想不到,曾经她拼命想逃离的男人,如今却是她离不开的归宿。
特别是当我看到蓝齐儿笑眯了眼睛把头靠到葛尔丹肩上的时候,我相信蓝齐儿过的是真的幸福,因为她眼中的满足和快乐是骗不了人的,一个女人婚后是否过的美满甜蜜从她的眼睛里就能看出来,而蓝齐儿的眼睛还是那样的纯真烂漫,一如少女般的灵动。
这数十年间,不变的是双方的感情,变得却是葛尔丹膨胀的欲望,葛尔丹这些年南征北战,势力也在不断扩大,渐渐逼近大清的边界,距离大清越近,蓝齐儿也越想家,葛尔丹担心蓝齐儿有一天会回到北京,抛下他和孩子两个人,所以为她建造了一座和北京容妃宫一模一样的宫殿,这样蓝齐儿就不会日夜思念北京的康熙和容妃,能够和他踏踏实实好好过日子。
蓝齐儿感动得热泪盈眶,葛尔丹却深情地对她说:你就是我的和硕公主!
夜晚,蓝齐儿一个人对着湖边垂泪,眉眼都是都是浓的化不开的愁思,近乡情怯,她思念远在北京的康熙和容妃,也担心康熙和葛尔丹终有一天会打起来,毕竟一个是至亲,一个是至爱,无论谁兵败战死都是蓝齐儿不愿意看到的,葛尔丹看到她愁眉不展的样子,生气的对她说:为什么你还在想念北京,难道我葛尔丹和阿密达不是你的亲人吗?
蓝齐儿赶紧安抚他:即便我现在身在京城,也会思念远在天边的你和阿密达。
葛尔丹心中甚慰,然后认真地对蓝齐儿说:你放心,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回到北京城。
听到葛尔丹的这句保证,蓝齐儿却瞬间僵在原地,她知道葛尔丹想带她回北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葛尔丹的大军铁蹄占领北京。
终于,康熙和葛尔丹男人之间的斗争还是爆发了,蓝齐儿痛苦万分,无法抉择,就像孝庄当初说的那样,她活生生将自己剖成了两半,无法给任何一方完整的蓝齐儿。
于是蓝齐儿只能和容妃跪在两军对敌之间,祈求他们不要开战,但是国家大事,容不下儿女私情,康熙天威降临,更不容有任何忤逆,于是他下旨射死容妃和蓝齐儿。
幸运的是大阿哥抢在射箭之前开战,而且双方的军队都知道容妃和蓝齐儿的身份,所以即便双方军队斗得你死我活,但却奇迹般地给两人留了一片净土。
一场激烈的厮杀过后,以葛尔丹的失败而告终,葛尔丹虽然败退,但是却俘获了大阿哥,葛尔丹四处找都没有找到蓝齐儿的身影,他以为蓝齐儿被康熙扣住了,心急如焚,大阿哥知道皇子不能被俘,所以一直挑衅葛尔丹想让他杀了自己,但是葛尔丹却说:我现在还不想杀你,5年前,你千里送亲把你妹妹蓝齐儿送到我身边,这份情我还记着呢,等到明天我还要用你换回我的蓝齐儿。
但是大阿哥却怒吼道蓝齐儿不会回来了,葛尔丹十分愤怒,但是却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因为他没有底气觉得蓝齐儿一定会留在他身边,只能回屋悲愤的喝着闷酒,跟阿密达说:你额娘不要我们了,她背叛了我们。
与此同时容妃也在劝蓝齐儿跟她回京,但是蓝齐儿却坚定地拒绝了,她悲愤地和容妃说:额娘,你忘了,在阵前他要用万箭射死我,当年他以一道恩旨将我送走,如今又想以一道恩旨把我召回,皇阿玛管天管地,管不了蓝齐儿的心,告诉康熙,我爱葛尔丹,葛尔丹也爱我,蓝齐儿生生死死是葛尔丹的女人,是阿密达的额娘。
蓝齐儿对康熙是真的失望,曾经美好的父女情分,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京城曾经是她的家,可现在京城让她恐惧,康熙让她害怕,只有葛尔丹从未伤害过她,蓝齐儿的心虽然无法完全偏向任何一方,但是葛尔丹是她的丈夫,阿密达是他的儿子,她的本能告诉她只有葛尔丹才是她的避风港。
蓝齐儿骑着马回来以后,葛尔丹激动万分,状若癫狂,他紧紧地抱住蓝齐儿,生怕这是一场梦,他说:我们一直在等你,我还以为你背叛了我们,再也不回来了。
蓝齐儿哭着说:大汉,我是你的女人,是阿密达的额娘啊!
葛尔丹紧张地问她:是吗?永远都是吗?
得到蓝齐儿肯定的回答以后,葛尔丹激动地仰天大喊:康熙,你看见了吗,你生了一个好女儿。
蓝齐儿哭着让他们不要再互相残杀了,葛尔丹却说了一番让蓝齐儿心声俱震的话,他质问蓝齐儿:蓝齐儿,你了解你的父皇吗?你了解康熙吗?难道你忘了,你跪在阵前祈求停战的时候,清军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却要射死你,你告诉我,你当时是什么感受?难道你不恨康熙吗?你是康熙的掌上明珠,可是你别忘了,康熙他首先是一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康熙为了剿灭我,不惜牺牲他自己的女儿,蓝齐儿,你记住,只要我葛尔丹活着一天,我和康熙就永不得安宁,我们两个今生今世不共戴天,一定要决一生死。
葛尔丹的这番话戳开了皇家亲情残忍冷酷的现实,也让蓝齐儿心如死灰,她伤心地抱住阿密达,然后对他说:额娘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原以为皇帝的女儿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可是现在额娘希望你永远不要长大。
可是蓝齐儿虽然对康熙失望,但是却不能看着自己同父异母的大阿哥被丈夫杀死,所以她背着葛尔丹想要放了大阿哥,为了弄清楚康熙是不是真的想要射死她,她问大阿哥:大阿哥,你实话告诉我,今日在阵前,想要万箭射杀我,是不是皇阿玛的真心?
大阿哥恳切地说:皇阿玛爱你,但对葛尔丹他恨之入骨。
蓝齐儿接着又问:那你抢走万箭齐发前冲马开战,是不是为了救我一命?
大阿哥没有正面回答,但是蓝齐儿明白大阿哥的心意,于是她跪求葛尔丹看在他曾经千里送亲的份上放了大阿哥。
俗话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就因为葛尔丹这一份不该有的仁慈为自己之后的惨死埋下了祸患。
第二次交战,葛尔丹彻底惨败,蓝齐儿带着重伤的葛尔丹准备返回乌兰木通,临死前,葛尔丹对着蓝齐儿吐出来最后的心声:蓝齐儿,我爱你,葛尔丹今生今世有了你已经很知足了。
蓝齐儿悲伤不已,说话间却被大阿哥率领的部队追上了,蓝齐儿苦苦哀求让大阿哥放他一马,大阿哥却拒绝了,还是杀了葛尔丹,结束了葛尔丹这个草原枭雄叱咤风云的一生。
葛尔丹死了,蓝齐儿也带着阿密达永远地留在了草原上,即便康熙想带着蓝齐儿回京城,蓝齐儿也不愿意,如今的北京城和康熙留给蓝齐儿的只有恐惧和伤心,她只想无忧无虑带着阿密达的活在草原上。
后来康熙末年,蓝齐儿进京看望康熙和容妃,无意中发现了容妃被罚刷马桶,就因为这件事点燃了蓝齐儿心中所有的仇恨。和亲之仇、杀夫之仇、辱母之仇,还有曾经想要射死她的仇,这桩桩件件让蓝齐儿看穿了康熙虚伪无情的真面目。
她不再祈求康熙偶尔的慈父情怀,也不会再原谅他,因为她已经明白康熙骨子里依然是无情的,感情只是他茶余饭后的助兴,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她蓝齐儿为康熙已经做得够多了,为大清也付出的够多了,她不会再让他继续伤害利用自己了,所以她毅然决然和康熙断绝了父女之情。
蓝齐儿从此永远地留在了草原上,再也没有踏进皇宫一步!
总结康熙晚年一直说自己很孤独、很寂寞,其实抛开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政绩,他作为一个人其实是很失败的。
废弃了心爱的女人,逼走了心爱的女儿,贬黜了心爱的儿子、放逐了心爱的臣子,所有和他亲近的人通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康熙就是一颗光秃秃的枯树,是他自己砍光了自己的枝枝蔓蔓,然后晚年感觉自己孤苦飘零,这样的康熙有时候让人不耻。
有时候常常在想,康熙有必要做到这份上吗?
就拿蓝齐儿来说,他毁了蓝齐儿的一生,逼她和亲、杀她丈夫、辱她母亲,狗急都会跳墙,更何况一个人三番五次被伤害,康熙触怒了蓝齐儿最后的底线和尊严,所以蓝齐儿背弃他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或许就如容妃自己所说,康熙一生太重、疑心太狠,所以没有人敢亲近他,所有的人都怕他、敬他,却很少有人真正爱他。
而葛尔丹,一世枭雄,和康熙一样冷血无情、野心勃勃,虽然他功败垂成,但是他得到了蓝齐儿一辈子的真心,这样的男人或许成就不了千古伟业,因为会被情感牵绊,但是他的侠骨柔肠才能得到身边人的拥戴和爱护。
而康熙虽然是一个圣明的君主,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即便他创立了千古伟业,但注定是要以永远的孤独为代价!
往期文章重温《康熙王朝》才懂康熙让容妃刷27年马桶还要和她合葬的隐情
重温《康熙王朝》:才懂终生无性的苏麻为什么宁死也不愿意做皇妃
重温《康熙王朝》顿悟宝日龙梅草原献身康熙,才是真正的别有用心
重温《康熙王朝》:才懂蓝齐儿痛恨康熙并和他断绝父女之情的真相
10年后重温《康熙王朝》:才懂容妃获罪被罚刷27年马桶的真实原因
10年后重温《康熙王朝》:才懂赫舍里皇后为什么会难产而死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致歉!文章分析以电视剧《康熙王朝》为准,原创不易,禁止搬运,侵权必究,谢谢支持!
李光地: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也是最难拿捏的大臣
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卓著。然而他晚年时因皇子争储,导致朝臣钻营结党,就连他本人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处理政务,致使康熙晚年吏治趋于腐败。
可以说,晚年废立太子一事是康熙帝一生最大的败笔。自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之后,朝中大臣都有自己心属的太子人选,他们私下里积极活动,以求日后的荣华富贵。
正因如此,康熙帝就曾对朝臣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为国贼,国法断不能容。”
即便是这样,康熙帝依然无法阻止朝臣暗中活动,可以这么说,康熙晚年所有的满汉大臣中几乎都参与了皇子争储之战。放眼朝堂,大臣中恐怕也就李光地一人尚能独善其身。
能与康熙讲真话的只有李光地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心情十分糟糕,对废太子胤礽也是失望到了极点,甚至一气之下曾有诛杀太子之心。当时就这一问题,康熙帝就很想征询大臣的建议,然而问题是,这个时候康熙才发现,满朝大臣中除了李光地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交心的人。
为此,康熙召来李光地秘密商议此事,李光地是个理学名臣,久经宦海,早已练就了百毒不侵之身。他深知一旦赞成康熙诛杀太子,势必会落下一个不忠不孝之罪,毕竟胤礽可是当了几十年的储君。
所以李光地劝诫康熙说,太子可废但不可杀,此举断不可行。他还引经据典,将历代废太子的事例一一阐述,康熙在李光地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一念头。
康熙在废太子的时候,已经有心理准备,意识到这必然会引起皇子争储。但他没有想到诸皇子为争储君之位,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因此早定太子名位迫在眉睫。
到底立谁当太子,此时的康熙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思来想去权衡利弊,认为几个年长的阿哥目前都不合适,唯有重立胤礽才能平衡朝局,对自己也最为有利。
可是再立胤礽为太子,多少又需要点勇气,到底是自己做错了,还是太子被冤枉了呢?康熙内心十分矛盾,就重立太子这一问题,康熙又单独召见李光地征求他的意见。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各自都有心属的太子人选,只有李光地洁身自好,置身事外。这一点让康熙帝觉得十分满意,他对李光地说,眼看皇子争储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担心自己会像齐桓公死后那样,再度上演五子停尸争储的悲剧。
李光地也难,因为这与上一次康熙帝准备诛杀太子的问题一样,一旦发言不慎那将会万劫不复,况且李光地最了解康熙帝,知道他虽是征求意见,其实皇上内心早已拿定主意要重立胤礽。
李光地没有正面回答康熙帝的问题,康熙只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胤礽可能是因为中了大阿哥的厌魅所致,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意思是说,太子过去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中了邪魔,还是可以原谅的。
实际上,康熙帝此说完全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康熙帝是一个十分尊崇西方科学的帝王,向来对鬼神迷信这一套嗤之以鼻。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太子失败的教育。
对于这一点,李光地似乎也没有给康熙帝留面子,他认为胤礽的根子不在厌魅上,而是失德和精神的堕落。康熙认同李光地的说法,但是仍然认为太子也确实是有病,反正说到底,康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失误。
到了这个份上,李光地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只有顺水推舟,说既然是这样,那么就得要让胤礽恢复理性,让他清心寡欲,屏绝声色的诱惑,久而久之或许能使气益回升,本性也会逐渐恢复。
李光地这话说得巧,表面上是顺从了康熙的意思,而实际上是纠正了康熙的意见。认为一个人要想恢复本性,不是办不到但很难,非长期刻苦修行不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胤礽则更难。
对于要不要复立胤礽,李光地其实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作为臣子话又不能说得太明,因为一旦说破,对谁都不好,可能还会遭祸。
康熙这个时候其实也很无助,要想复立太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臣提出来,而李光地就是最好的人选。可是李光地却没有这么做,所以他也没有向其他大臣透露皇上要复立胤礽的意见。
康熙帝好像还有点玩不过李光地李光地不愿意在复立太子一事上替康熙出力,这多少让康熙有点生气。不得已,康熙帝只能自己出面,召见群臣,说要从众皇子选才德兼备者立为太子。
事实证明,康熙这是障眼法,他的目的不是要让大臣们公选太子,而是要借着“臣选”这个旗号,来掩盖“钦定”之实。说到底,康熙就是想让大臣们赞成他复立胤礽。
事情的进展似乎也没有按照康熙帝设想的路子在走,以佟国维、马齐为首的大臣们,几乎一边倒倾向八阿哥胤禩,公推的结果让康熙帝大为不满。他以大臣暗中串联为由,治了为首几个大臣的罪。
康熙的这个局没有做好,对李光地也表现出不满,因为此前已经给他打了招呼,可他却不向下转达。然而李光地很坦然,也知道康熙必然会责问自己。果然不出所料,康熙再一次召见李光地,问他在这次公选太子的过程中为何不表态。
李光地说立太子事关重大,而且又是皇上的家事,只能是皇上一人乾纲独断,非臣子所能言。这就好比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征求李勣意见时,李勣以“陛下家属,何必更问于外人”一样。李光地回答得如此巧妙,康熙也不好追究他的责任。
那么李光地真就心无旁骛,对太子人选一点也不上心吗?其实也未必,从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看,李光地心属的人选其实也是八阿哥胤禩,还曾说过“目下诸王,八王最贤”之语。只不过他已经知道康熙帝要重立胤礽,所以只能保持沉默。
从康熙对李光地的评价来看,也是极高的。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病逝,康熙很深情地说:“只要朕最了解他,也只有他最了解朕,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考虑千秋万世之人,惟独此一老臣。”
为康熙立下赫赫之功,却被贬为知县,李光地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大热剧《康熙王朝》中,观众们除了早就熟悉的康熙皇帝,还认识了一大批他手下的名臣强将,其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被康熙从大学士贬为台澎知县的李光地。
在剧中,他不但与蓝齐儿格格有一番令人叹惋的感情纠葛,其在官场中的经历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李光地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吗?
因为演员阵容强大,剧情大气精彩,有很多人认为《康熙王朝》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历史。其实它是根据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改编的,所以有不少虚构的色彩。
因为不幸命运而被观众深表同情的蓝齐儿格格,和她的母亲容妃就是完全虚构的人物。那么李光地是否也是如此呢?
历史上李光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他的经历却与电视剧中的情节有很大不同。
他并没有遭到贬谪,因为在"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李光地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一直受到康熙重用的他,甚至在最敏感的立储问题上也能够让对方接纳自己的建议,促进了二皇子胤太子之位的复立。
李光地于1717年因病去世,死后谥号为"文贞"。他被康熙皇帝认为是平生知己,被雍正帝评价为"一代完人"。生前风光,死后尊荣,根本没有被贬为知县的事情发生。这个情节,完全是二月河的虚构。
《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如何一步步爬上相位的?
那么为什么在电视剧中,李光地会落得如此结局呢?既然是电视剧中的情节,那么就要先看电视剧中的故事安排。
在剧中,李光地是福建乡下的一个儒生,最讨厌做官。后来康熙为了收复台湾,在福建实施迁界禁海策略。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级官吏贪污腐败,致使当地百姓民不聊生。
李光地在容妃回乡探亲之时,拦下车队,上奏当地情况。当容妃将他的奏请带给康熙之后,康熙对其大为赞赏,安排李光地辅佐姚启圣和施琅收复台湾。
表面上,李光地此行是负责粮草工务诸事,暗地里,康熙命令他监督姚、施两人。不得不说,这份工作很适合李光地。姚启圣和施琅都是清官能臣,和他们共事,对于初入官场的李光地来说是一段很好的缓冲期。
靠着自己的聪明才干,他把明暗两份工作都完成得不错,康熙因此将他调入了京城,并委以重任,那就是牵制索额图、明珠两党。
为什么是李光地,因为他聪明谨慎,又没有根基,只能紧紧依附康熙,成为他手中的一把利刃。尝过做官滋味的李光地,已经不甘心沉寂于乡野之间了,已经开始"有所求"的他,只能跟随帝王的脚步起舞。
就这样,他的官职不断提升,最终被拜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没有丞相一职,大学士便几乎相当于丞相了。
时间流逝,李光地从康熙的心腹变成了心腹大患
自古以来,党争都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即使有康熙在背后的支持,李光地也是步步维艰。为了自保,他选择向康熙认罪并告发索额图、明珠二人。
愤怒的康熙将李光地撤职下狱,却也保留了他一条性命。等到李光地官复原职,饱经磨难的他开始实施自己的报复,先是弹劾索、明两人,等到二人倒台之后,又想要对牵涉其中的其它官员、皇室宗亲进行追究问责。
这就有些过分了,康熙之所以重用李光地,是想要一把刀子来帮助自己平定愈演愈烈的党争。可是现在的李光地已经成为了一条见人就咬的疯狗,影响到了康熙自己的利益。
更何况,索额图和明珠倒下了,李光地俨然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已经深受党争、权臣之害而康熙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势力,于是他将李光地贬谪为台澎知县,远远地打发了出去。
李光地从一个不贪恋权势,为民请命的儒生,一步步腐化为只知道打击报复政敌的封建官僚,其中变化之大,令人惊心。只能说,权利的侵蚀,是很少有人能够抵御得住的。
而康熙不愧是一代雄主,权术手段施展得出神入化,先是利用李光地除去索、明两人,然后再兵不血刃地将有可能成为权臣的李光地驱逐出权力中心,所有人,包括妃嫔子女,在他眼中,都不过是一枚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