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高行健为什么禁(高行健为什么不被宣传)

高行健为什么禁(高行健为什么不被宣传)

关于对莫言和郦波诗歌的(网上)文学批判

今日头条是一个网络平台,但不是普通的平台,它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今日头条上的文学批判可以视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缩影。而今日头条上的文学批判,又自动聚焦为对“莫言(小说)” 的批判和对“郦波诗歌”的批判,他们吸引了30%以上的(文学批评类的)关注和火力。

(上)论“递刀子”——对莫言的批判

按照对称论,应该是“莫言小说”和“郦波诗歌”,但实际上,对郦波是针对他的作品,对莫言的批判,焦点不怎么在他的作品上。大概是诗歌短,批判者好歹读一读,而小说长,批判者耐不住性子读,何况还是“有毒”的作品。

但莫言不是一直被批判,他也有他的高光时刻。

2012年,莫言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荣获诺奖的中国(籍)作家(如果不算高行健的话),一时引起轰动,国民为之振奋,他也得到很多鲜花和掌声。但最近几年,网上对莫言的批判讨伐之声,不绝于耳,大大盖过对他的赞美。从籍籍无名或者说小有名气(知名度仅限文坛),到万众瞩目(以获得诺奖为国挣得荣誉),再到“批判靶子”,莫言经历了从平地到圣坛再到地下的落差。其实,人还是那个人,作品还是那些作品。

莫言原名管谟业,他绝对算得上是个高产作家,近40年间,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透明的红萝卜》(1985)、《红高粱》(1986)、《天堂蒜薹之歌》(1988)、《食草家族》(1989)、《酒国》(1993)、《丰乳肥臀》(1996)、《红树林》(1999)、《檀香刑》(2001)、《四十一炮》(2003)、《生死疲劳》(2006)、《蛙》(2009)等。他是山东高密人,生于1950年,他的作品也多以此为背景。

今天的中国网络,洋溢着各种对莫言的批判,说他迎合外国人,给敌对势力递刀子。同样遭到批判的还有方方和她的日记。很多人压根儿没读过莫言的作品,但他们义愤填膺地批判。这些“爱国者”认为,莫言捡稻穗的演讲,抹黑了中国;他们说莫言是“小偷”的孩子,他们把小说里吃煤炭当做真事;他们义正辞严地说,莫言应该义正辞严地拒绝诺贝尔奖。这样的网民不在少数,至少在“今日头条”不在少数。对莫言的文学批评,甚至构成当前网络上文学批评的主体。

作品是批判而非赞美,是揭露而非颂扬,这就有问题了,这是“传播负能量”!其罪当诛!!你居然(只)说阴暗面,对我们的大好成绩视而不见,抹黑我们,批判你是轻,实在是诛之而后快。鲁迅批评的是北洋政府,所以没问题,不仅没问题,还是民族脊梁。北洋政府是过去式,是我们的敌人。莫言是什么东西,竟敢抹黑我伟大的祖国……

莫言说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我赞赏他的观点——故事是小说的本质。但我不是特别喜欢他的文字,我看过他的一些作品,但读得不多也不深入。我不喜欢“魔幻现实主义”,觉得他的故事不是太好看。但我不太喜欢的只是他的写作风格,我觉得他的演讲比他的小说好。“拾麦穗”这段并不长。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觉得悲悯的艺术震撼力天生大于颂扬,动不动就“抹黑”、“负能量”、“递刀子”,其实是一种不自信。什么是正能量?除恶即行善,揭露丑恶就是正能量。难道我们不曾贫穷饥饿过?难道我们不曾经历过痛苦的六十年代?难道绝口不提,八国联军就不曾来过北京?可怕的不是展示,而是不敢展示。现在有钱了,就不能曾经穷困过?那不是朱元璋吗?我们曾经还有伤痕文学,但现在网上居然容不下一个莫言。是这些人比较年轻,没经历过、接触过,也不愿意了解那个曾经的可叹的年代?

余华小说的主人公也活得很苦,但没什么人批判他,这说明什么?说明余华的名气还不够大。

在我看来,今天的文学评论有很大的问题——狭隘、偏激,甚至愚昧、可笑。莫言似乎需要在所有作品的扉页加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叙述存在夸张”。但不在乎诺贝尔奖,也说明我们确实更强大一点了。

(中)高行健获奖事件

其实早在2000年,另一位作家高行健就曾以作品《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知道的人不多。

为什么高行健(在国内)存在感这么低?因为他跟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没有哪家出版社敢出版宣传他的作品。

他1980年代创作的戏剧,如《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彼岸》(1986)等,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很快被禁演。1987年,他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然后就没回来了。1988年,定居巴黎郊区。1992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五年后,加入法国国籍。获奖时是法国国籍,虽然他创作用的是中文。

与后来莫言得奖的全民欢呼不同,当时外交部发言人严正声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最近的行动再次表明,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被用于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不值一评”。

人民网发表专题文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违背了诺贝尔遗嘱》,“这次文学评选,可以说是诺贝尔奖金的大贬值。不论从评选的衡量尺度、工作方法和评选人组成看,诺贝尔基金会都必须做彻底改革”。

中国作协也表态,“中国有许多举世瞩目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此并不了解,看来,此举不是从文学角度评选,而是有其政治标准”。

为减少影响,这些表态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在国内宣传,而那时网络并不发达,所以知道高行健获奖的人估计不多。但这些表述今天被很多网民朋友们所使用,成了民间的声音、网络的呼声。

高的作品我没读过,所以不知道好坏,因为国内不容易看到。也许双方都把政治性看得太重。文学跟政治确实有关系,但文学不只跟政治有关系,文学应该回归文学的本质。

(下)关于郦波诗歌的批判与旧体诗创作

对郦波诗歌的批判是另一方面,基本上不涉及意识形态,但激烈程度不亚于对莫言的批判。当然,网上的言论本身比较极端,因为不强烈到一定程度,是没有发言的欲望,这是网上舆论的特点。但言辞之激烈,火力之凶猛,也出乎我意料。

应该说当今旧体诗创作还是很繁华的,随便一个地方诗社骨干,放在50年前,都可以秒杀一堆“大家”。但现在也陷入一个怪圈,即新事物与旧体诗的风格不太搭,而旧情感古人都已道尽。古人已经把词汇、句式、结构都提炼得差不多了。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拿着半成品往上堆,要写得不错不难,但要突破也很难。

因为很难写得更好,所以就有不同的尝试,于是“屎尿屁”入了诗,难道真的是“道存于溺中,佛是干屎橛”,于是有了莫名其妙的“梨花体”,于是有了余秀华的尝试。而旧体诗的很多作者,专在格律上下功夫,各种讲究。然而,这些都不是诗,也不在寻找诗的路上,与诗心背道而驰。要在著名的《诗刊》杂志上,找到一首感人的诗,当年不容易,现在似乎更不容易。

某种意义上,当今旧体诗坛要比新诗坛要发达,这主要是因为格律诗比自由诗,在音律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郦波的诗歌谈不上多好,他的水平和风格跟我大致相当(也许是我不自量力),不过写得比我勤得多。说他的诗不合格律,说他的诗都是古人字句的堆砌,说他的诗没有自己;我说你,你居然敢还嘴,或者竟然退出…… 林林总总,一哄而上,恍惚间有点群狺乱吠的感觉。也许这件事激起大家的热情,也是好的。使用古人字句是事实,但这谈不上罪过,你怎么知道郦波不是这么想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能搭好乐高玩具,也是水平。

诗歌是追求格律,而不是僵化地套用格律。诗歌不是只有音韵平仄。连林黛玉一个小姑娘都知道“意思到了,连格律都可不论”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绝分古绝、律绝,绝句只是绝妙的句子,而不非得是刻板的格律诗。我们评价一首诗,是好不好,打不打动人,而不是合不合格律。一件衣服好不好看,是你看到它的那一刻,而不是放大镜下某根丝的色调不对。

至于那些“诗王”的作品?我干脆写一篇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哇!好押韵啊!格律太规范了!

忽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过是:

长夜永怀难自问,欲笺尺素赏音稀。

一身多少江湖事,明月清风弄我衣。

犹太人如此聪明,为什么在流浪了2000年之后,仍然四面楚歌

犹太人聪明吗?

相较于其他民族,绝对聪明,单就诺贝尔奖来说,从1901年第一次颁奖开始,到2022年为止,121年的时间里,全世界一共955人、27个组织获奖,其中具有犹太血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高达211人,约占1\4。

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总量,最多不超过2500万,仅占全世界人口的0.3%。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反过来看看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有着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严格意义来讲,只有杨振宁、莫言、屠呦呦三个人(持有中国大陆身份);如果再把范围扩大,只要拥有华人血统的都算,也就只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琨、莫言、屠呦呦,一共11人。

而且,犹太人的聪明绝非局限于此,在于财富方面,同样一骑绝。早在几十年前,民间就流传着一句经典名言:“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全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可不是谬论,据有关数据,仅占全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至少掌握着全世界50%的财富。

另外,在全世界所有的行业当中,无论科学、文学、医学,还是商业、艺术、哲学,但凡顶尖人才,犹太人都占去了一小半。

当然,除了丐帮。

犹太人在这个星球上,被人东驱西赶,被人大肆屠杀,在无限苦难中流浪了超过2000年,却没有产生一个乞丐,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奇迹。

犹太人的信仰里,允许自己遭受苦难,并以此为荣,但不允许自己卑躬屈膝,并以此为耻。

犹太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那就是:上帝的选民。

于是到这里,问题就来了:犹太人如此聪明,而且是上帝的选民,为什么在流浪了2000年之后,仍然四面楚歌?

世界上最悲惨的民族,没有之一:上帝的选民需要承受更多的苦难,以此得到世界末日时的救赎

直言不讳,或许真的是上天注定,犹太人从他们的老祖宗开始,就一直在遭受苦难。

犹太人的老祖宗叫闪族人,或者闪米特人,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现在所说的西亚中东地区,也就是阿拉伯沙漠地带。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阿拉伯沙漠地带远比现在的阿拉伯沙漠地带更加恶劣,白天,高温能把人蒸熟,晚上,奇寒能把人冻死。这样的环境,如果现在要你不带任何现代装备去住上一天,你极有可能就会小命难保,但他们却是世世代代,而且没有任何现代装备。

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命里注定:有人生下来就是牛马,有人生下来就在罗马。

但牛马总要向往罗马,即使大多数倒在了通往罗马的道路上。

犹太人的真正苦难就是从公元前722年开始,所罗门王死后分裂而成的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相继被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消灭,所有犹太人被流放和俘虏,沦为巴比伦之囚。

接下来的历史便是一段连绵2000余年的犹太人血泪史: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崛起,拯救了犹太人,但很快又被亚历山大荡平;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全境,由亚历山大开创的马其顿王国灭亡;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反抗罗马,被血腥镇压,耶路撒冷亦被摧毁;公元132年,犹太人再次起义,超过60万犹太人被残酷屠杀,剩下的所有犹太人则被赶出耶路撒冷,强制迁往欧洲······

至此,一直被镇压、奴役、流放的犹太人彻底没有了国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国家形式却顽强地保留着国家概念的打不死的小强。

犹太人在欧洲的身份不是罗马帝国的公民,只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二等臣民,极少人享有极少的土地,为了生存,只能四处奔波贩卖商品。

与此同时,罗马帝国虽然号称罗马帝国,但就像同时期的中国,分分合合,还被北方的蛮族不断入侵。

蛮族入侵带来的后果就是:几乎所有的欧洲民族都同化了,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唯有犹太人高昂着脑袋拒绝“同流合污”,以上帝的唯一选民自居,于是便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原居民以及入侵他们的蛮族个个看他们不顺眼,歧视,打击,虐待,成了家常便饭。

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不允许犹太人从事正常职业,至于参军参政,更是想都不用想。

唯有一条生存之道:经商。

然而,凭着聪明才智和民族团结好不容易挣来的财富,在权力以及其他优等民族面前,犹太人不过就是一头头待宰的肥猪,同时还被扣上一顶顶“高帽”,其遭遇一如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排犹,屠犹,不仅可以成为统治者转移问题、收割财富的手段,而且能够得到普通百姓的一致拥护。

1188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征收萨拉丁税,英国所有百姓只按照财产的十分之一缴纳,唯独犹太人必须缴纳四分之一。

这还是“师出有名”。

不用任何借口的是约翰一世,只要缺钱了,就下令没收犹太人的私人财产,或者直接把犹太人抓起来,拿钱赎人。

1235年,亨利三世更是直接颁布《反犹法令》。

犹太人的原罪就是:在宗教上,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上帝唯一的选民;在行为上,他们把钱全部赚走了。

很快就到了19世纪,从经济上来说,各国的犹太资本力量和当地的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势必存在利益冲突;从文化上来说,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宗教偏见依旧根深蒂固;从政治上来说,借助民族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也是欧洲政府的传统艺能,于是对犹太人下手,“发动人民斗人民”,成为一本万利的选项。

不久,随着希特勒上台,种族层面的反犹主义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峰,纳粹通过《反犹法令》,在其占领区推行对犹太人的驱赶与隔离,直至进行犹太人种族灭绝大屠杀。

至此,在全世界流浪了2000余年的犹太人,也迎来了他们的世界末日,一千余万人口的犹太民族,所剩无几。

《圣经·创世纪》中写到:上帝耶和华说,以色列人是他从“地极所领来的,从地角所召来的”、从万民之中特别挑选出来的“特选子民”。耶和华宠爱他们,扶持他们,而他们也须永守誓约,不信奉除耶和华以外的任何其他的神。

以色列做到了,以上帝的选民自居,即使在几千年的时间流离失所,但仍然不信奉除耶和华以外的任何其他的神。

但是,难道也正如上帝所言,上帝的选民需要承受更多的苦难,以此得到世界末日时的救赎?

世界上最顽固的民族,没有之一:顽固带来的后果就是,你不和我同化,你就是我的敌人

顽固也可以叫做顽强,意思差不多,只是立场不同。一如地下党员宁死不屈,就叫顽强;敌对分子宁死不屈,只叫顽固。

犹太人在不喜欢他们的眼里就是顽固,但客观而言,却是顽强。

顽固而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

顽固而顽强地坚持自己的复国。

1896年,中欧地区的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不久,在他的召集下,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顺利召开,并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

随后,“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机构相继成立,有钱的犹太人捐款捐物,有权的犹太人各方运作,开始帮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英国则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二战发生后,希特勒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大量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拥有60万犹太居民。

1948年5月14日下午四点,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现代艺术馆前,临时总理本·古里安郑重宣告:属于犹太人的以色列正式成立。犹太人坚持2000余年的顽固和顽强,终于迎来了胜利,很多犹太人彻夜狂欢,喜极而泣。

然而,巴勒斯坦不欢迎他们,阿拉伯世界不欢迎他们,就在以色列建国的当天,阿拉伯联盟便宣布不承认以色列,而且要遵从真主的旨意发动圣战,直至最后胜利。

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联合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同时开进了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开国之战——中东第一次战争,正式发生。

那时候的以色列国防军还只是初建阶段,不仅人数少,基础差,而且装备奇缺。但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双管齐下,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呼吁联合国支持,最终在获得仅仅4个星期的停战协议下得到喘息机会,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1956、1967、1973、1982的四次大规模中东之战,以色列单挑阿拉伯七个国家,全部胜利,而且国土越打越大,而且一边打仗一边发展,打成了中东地区的唯一发达国家。

是不是很顽固?

是不是很顽强?

但很多人嗤之以鼻,偏执地认为那是因为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等国的支持。

可是,这有什么奇怪?能够获得大国的支持,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小国,或者说一个弱国,要想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下去,在自己能力不够时,有谁不在寻求国际支持?

回看中国,相比以色列不知道大了多少倍,但在不同的阶段,亦在不同时期寻求不同的国际支持,先是苏联,后是美国,等等。

这就是国际政治。

而且,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别人的支持只是助力,自己如果不行,最终也只能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刘阿斗。

正如内战时期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寻求国际支持,各有国际支持,结果怎么样?老蒋被赶去了台湾。

这就是自身能力。

但诡异的是,就是这样的举动,也被不喜欢以色列的人说成是“行为不轨”,原因之一是帮助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在中东另有所图,原因之二就是美国等国和中国对抗。

他们不允许以色列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要求以色列就像犹太人信仰的上帝:爱他们,扶持他们,所有的苦难你来承受,因为你是上帝的选民。

这就是顽固或者说顽强给以色列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让你从事其他正常职业,于是被迫经商,结果发家致富了,却又说你发的是不义之财;你好不容易建国了,酒席刚刚摆好,就有人发动战争,于是被迫迎战,结果战无不胜,却又说你是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信仰犹太教,坚持2000余年不和任何民族同化,被人残酷迫害、屠杀,好不容易走到现在,却又说你是自讨苦吃······

怎么做,怎么错。

78年来的巴以冲突,不如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

如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又开战了,就像75年前的以色列的开国之战一样,还是巴勒斯坦首先开炮。

原因当然有很多,宗教方面,政治方面,领土方面。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中立。

2023年10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磋商中就当前巴以局势阐述中方立场,中方谴责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和袭击,呼吁有关各方保持最大克制,避免冲突局势进一步升级,尽快实现停火。所有各方都有义务遵守国际人道法,避免对平民和民用设施的袭击与破坏。

直言不讳,一个人挨打了,肯定要还手,就像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样。

只是,巴勒斯坦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主动挑起战争,而且得到了诸多阿拉伯国家的支持,78年打下来,自己国家的土地却越打越少,最后被肢解在以色列的重重武力之下,即使剩下一块完整的加沙地带,亦被封锁成了一个363平方公里的“露天监狱”,300余万民众水深火热。

实话实说,这是巴勒斯坦之痛,也是以色列的不人道之举。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俄乌冲突尚在,巴以冲突再起:残暴的人性驱使,还有谁向女人致礼》,原本是呼唤和平,但被部分网友硬生生理解成支持以色列,那也没办法,只能在此重申:我和我的国家一个态度,谁都不支持,只是中立,呼唤和平。

但是最后说个客观事实:以色列政府远比巴勒斯坦当局有能力,无论军事还是经济。老百姓的最终诉求,不外乎就是过上好日子。再崇高的信仰,如果不能填饱肚子,那就是愚昧和盲从。

20位大作家收到的退稿信

1.简·奥斯汀《诺桑觉寺》

编辑退稿:“如果阁下要我们买下这部书稿的话,我们宁愿用同样的价钱把书稿退回去——只求您打消这个念头。”

2.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编辑退稿:“你用一堆琐碎的细节遮掩着你的小说,以至于它失去了原貌——那些细节写的很好,只不过太肤浅了。”

3.普鲁斯特《在斯万家那边》

编辑退稿:“乖乖,我从颈部以上的部位可能都已经坏死了,所以我绞尽脑汁也想不通一个男子汉怎会需要用三十页的篇幅来描写他入睡前是怎样在床上辗转反侧的。”

4.纳博科夫《洛丽塔》

编辑退稿:“作者实在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的心理医生…有些段落写得不错,但是会让人吐到爬不起来…这整本小说从头到尾都沉溺在一种堕落的氛围里面…作者常常写着写着就陷入了一种像精神病一样的白日梦,情节也跟着混乱了起来,特别是那些有关逃亡的剧情…最后的结果主角好像把自己变成了野人一样,好可怕。…我建议不如把这本小说用石头埋起来,一千年后再找人出版。”

5.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编辑退稿:“没有盖茨比这个角色,这本书倒是不错。”

6.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

编辑退稿:“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如果能让其他动物来当动物世界里的老大,而不是猪的话,会比较不伤人。”

7. J. K. 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编辑退稿:“作为一本童书,太长啦!”

8.威廉·戈尔丁《蝇王》

编辑退稿:“一部荒诞的幻想作品,无趣、垃圾、迂腐。”

9.柯南·道尔《福尔摩斯·血字研究》

编辑退稿:“要连载它,嫌太短;要一次刊出,又嫌太长。”

10.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编辑退稿:“你到底要说什么!简直有辱智商。”

11.艾米丽·狄金森的诗

编辑退稿:“奇怪,这些韵全部押错了。”

12.吉普林《丛林之书》

编辑退稿:“抱歉,吉普林先生,您简直不懂如何使用英文。”

13.D. 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编辑退稿:“我是为你好才告诉你:不要出版这本书。”

14.斯蒂芬·金《魔女嘉莉》

编辑退稿:“我们对这种负托邦类型[又称反乌托邦(Dystopia),编者注]的科幻小说毫不感冒。根本就不会卖!!!”

15.贝克特《马龙之死》

编辑退稿:“这本书我都看不下去——也就是说:我的目光根本就拒绝在任何一页上面逗留。”

16.西尔维娅·普拉斯《艾丽尔》

编辑退稿:“显然是才华不够。”

17.勒卡雷《柏林谍影》

编辑退稿:“欢迎来到勒卡雷的世界,这里毫无未来可言。”

18.巴拉德《撞车》

编辑退稿:“这作者没救了——看心理医生也没用。”

19.诺曼·梅勒《鹿苑》

编辑退稿:“这会让出版倒退25年。”

20.高行健

高行健同志:

您好!大作《灵山》已拜读。这是一部颇费心力的作品,虽然从文字上看,您还十分年轻稚嫩。您对文学的执着投入,让我们这些从事文学图书出版的同志感到欣慰。

但是,作品的毛病不少,大致说来,有这样几项:

一、小说的主题模糊,内容陈旧,表达手法也较为滞后,均停留在八十年代初期。

二、书中议论太多。写小说就应该写故事、写人物,过多的议论会妨碍读者的正常阅读。我个人认为,这些议论也比较陈词滥调。进一步说,如果把议论当作作品的主要框架,就更站不住脚了。当然,如果哲学议论能够写得象米兰·昆德拉那样具有深度并编织在全书的有机结构中,还是能吸引读者的。这样说对您不一定不公平,您也许没有读过这位捷克作家的作品。

三、作品的语言较为粗糙,病句较多,米饭里掺沙子,读来令人头疼。建议以后多读中外世界名著,以提高自己的文字修养。

四、大作中的性描写比较多,这与当前国内的文艺政策不符。既然说到这里,也顺便说一句,大作中的性描写段落看去太似粗暴的、农民式的性幻想,这与您在作品中力图营造的知识分子气息大相悖离,建议您在修改时加以考虑。

作品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我们认为大作尚未达到出版水平,现随信挂号寄回,请您查收。

此致敬礼!

编辑:

xx编辑部(公章)

1990年2月5日

距这封退稿信十年之后,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作家。诺奖评委们给他的获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代表作有:被堪称为“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的《灵山》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的《绝对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