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十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朝代,他们的末代君主都是什么结局?
五代十国是我国又一乱世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原各地相继产生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它们有的称雄于江南,有的割据于四川。在这一段时间内,各地都有枭雄出现,它们甚至一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五代乱世起于唐末,因黄巢起义的爆发,唐朝的各路节度使才有了割据自立的机会,随着唐帝国的衰弱,这些拥兵在外的地方军阀终于割据自立,他们依托天时地利多次与中央叫板。不过,虽然这些地方性的政权一度影响了整个局势,但它们最终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命运,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五代十国的那些末代君主。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产生的第一个王朝为后梁,后梁的末代君主为梁末帝朱友贞,他是后梁高祖朱温的儿子。此人在位时期长期与割据于河东的沙陀族李存勖交战,公元923年,河东军终于攻破了汴京,而朱友贞也自杀而死。
继后梁之后是后唐,他是由李存勖所建,也是中原正朔王朝。后唐的末代君主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珂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义子,他是因政变而上台的君主。李从珂在位之前,曾经与后唐闵帝李从厚争夺皇位。公元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引契丹兵马攻破洛阳,李从珂无奈自焚而死。
后唐之后,是为后晋。后晋是石敬瑭所建,石敬瑭原为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因与末帝李从珂的矛盾,他才不得不借用契丹兵马灭亡后唐。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在汴京建立后晋。该王朝奉契丹为宗主国,而石敬瑭本人也以儿皇帝名闻天下。后晋的末代君主为石重贵,他是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在位时期,因不满对契丹的称呼,遂试图改变不利局面,最终引起了契丹的入侵。公元947年,契丹兵马攻破汴京,石重贵被俘北上。北宋初期,石重贵死于北方。
后汉是继后晋之后的又一个中原王朝,它的建立者是刘知远。后汉的末代君主为汉隐帝刘承祐。隐帝在位期间,随意诛戮大臣,并逼反大将郭威。不久,郭威率军攻入汴京,刘承祐出逃,旋即被部将杀死。
后周是五代中原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末代君主为攻帝柴宗训,柴宗训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赵匡胤兵变之后,柴宗训被迫退位。后来,太祖将其迁往房州,并赐为郑王。公元973年,柴宗训病逝于房州。
除了中原五朝外,五代十国其它国家大都割据于江南,只有北汉分裂于太原。
十国之中,最先灭亡的是前蜀,前蜀是唐末神策军大将王建所建,传到王建儿子王宗衍的时候,前蜀已然衰弱。公元925年,后唐庄宗遣大将郭崇韬举兵伐蜀,同年,前蜀灭亡,王宗衍随后为唐军所杀。
与后蜀同时代的闽国是十国又一割据性政权,闽国的末代君主是王延政,公元944年,南唐大将边镐率领大军攻破建州,王延政被俘。后来,南唐为北宋所灭,王延政内附,不久去世。
继闽国之后的是湖南楚国,楚国是唐末军阀马殷所建,该国的末代君主为马希萼,他是马殷之子。公元951年,南唐大将边镐率领大军攻灭马楚,马希萼被俘,迁往金陵。两年后,马希萼病死于金陵。
十国除了这三国,其它皆为北宋所灭。十国之中后蜀的末代君主为孟昶,后蜀灭亡后,孟昶迁往汴京,旋即被无故毒死;南平君主高继冲被俘后,也被迁往汴京,在公元973年,高继冲去世;南汉的末代君主是刘鋹,刘鋹归降后长期在开封居住,980年,刘鋹去世;除了南汉,南唐国君李煜则死得蹊跷,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李煜因诗词不恭被无故毒死,成为历史一谜。
相比较以这几位君主,北汉的刘继元和吴越的钱俶恐怕是最幸运的了。钱俶在归降后曾经还跟随太宗一起北伐辽国,并封侯拜相。而刘继元则在投降后舒适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直到公元991年病死。
揭秘五代十国(上):五代是哪五个国家?
五代十国一个是上承唐朝,下接宋朝的乱世,历时53年(53年是站在五代的视角,若站在十国的视角,就是72年了)。五代占据中原地区,军事实力最强,因此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最深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彼此间的军事对抗不及五代更迭那样激烈,本身的军事实力也不及五代。实际上,无论是五代,还是十国,它们都是藩镇做大的产物,五代是藩镇取代中央的结果,十国则是藩镇割据自立的结果。
何谓五代?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的建立者是朱温。唐朝末年,朱温参加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他骁勇善战,跟随黄巢南征北战,屡立战功。880年,黄巢攻占长安后,派朱温防守长安周边的军事重镇,朱温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又屡立战功。882年,朱温遭到黄巢爱将孟楷的排挤,在一怒之下投降唐朝,从此,朱温被唐僖宗赐名为朱全忠,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转为唐朝效力。
883年,唐朝收复长安后,朱温正式走马上任,担任宣武军节度使。884年,朱全忠联合其他藩镇剿灭黄巢,又经数年鏖战,在888年消灭中原最强大的藩镇秦宗权,从而成功实现崛起。此后,朱温不断兼并自己周边的藩镇,并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展开争霸战争,逐渐成为中国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903年,朱温击败关中最强大的藩镇李茂贞,从此控制唐昭宗,在政治上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904年,朱温派人杀死唐昭宗,改立唐哀帝为傀儡皇帝。907年,朱温又废掉唐哀帝,称号皇帝,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是为后梁。
后梁建立后,很多割据势力并不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其中,尤以唐朝所封晋王自居、占据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对后梁的反对最激烈,于是,后梁和晋国不断爆发战争。由于朱温猜忌多疑,致使部将和盟友离心离德,经过908年的潞州之战、911年的柏乡之战后,后梁在军事上的优势逐渐消失。912年,荒淫无道的梁太祖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杀害后,后梁爆发内乱,朱友贞在913年杀死哥哥朱友珪,夺取了帝位。朱友贞既没有军事才能,还任人唯亲,这就加剧了后梁军事上的颓势。915年,朱友贞企图分割魏博镇,导致魏博将士倒向李存勖,从此,后梁的军事优势彻底消失。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号皇帝,建立后唐,亲自领兵进攻开封,一举获得成功,于是消灭了后梁。
后梁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出自@史图馆)
后唐的建立者是李存勖。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在帮助唐朝收复长安的过程中立下首功,因此被唐僖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扩张地盘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策略不高明,和唐朝皇帝、周边藩镇的关系不是很融洽,这就造成他的军队虽然勇猛善战,但扩张阻力太大,于是,李克用和朱温争霸时总是胜少败多,甚至其根据地太原城也遭到了朱温的两次围攻。908年,李克用病死后,李存勖改变父亲的内外政策,在潞州首次击败后梁军队。911年,李存勖在柏乡再次击败后梁军队,控制了成德镇;913年,李存勖消灭占据幽州镇的刘守光;915年,李存勖又不战而得魏博镇,从而完全控制了河朔三镇。从此,李存勖对后梁彻底取得战略优势,并在923年灭亡后梁,使后唐成为中原霸主。
924年,李存勖再接再厉,出兵灭亡前蜀。随着李存勖的功绩越来越大,他开始变得刚愎自用起来,并对大臣越发猜忌起来,这就导致大臣和士兵愈加离心离德。925年,唐庄宗李存勖在持续不断地内乱中被杀害,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随后称号皇帝。李嗣源虽以军功发迹,却在治国时实行休养生息之策,中原因此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933年,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其子李从厚继位。934年,唐明宗的养子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发动叛乱,并击败李从珂的军队,攻克洛阳,夺取帝位。其后,逃亡的唐闵帝李从厚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俘虏,最终遭到杀害。
李从珂继位后,对石敬瑭十分猜忌,石敬瑭为求生存,只好在太原起兵叛乱。936年,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取得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同年,石敬瑭称号皇帝,建立后晋,并和耶律德光联兵进攻后唐,一路势如破竹,李从珂在绝望中自杀,后唐于是灭亡。
后唐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出自@史图馆)
后晋的建立者是石敬瑭。石敬瑭作为唐明宗李嗣源的部将,在梁晋战争中屡立战功,唐明宗夺取皇位后,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并把女儿嫁给石敬瑭,石敬瑭由此成为唐明宗的女婿。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叛乱后,以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比自己年轻的耶律德光称“臣”称“儿”为代价,得到耶律德光的援助,成为后晋开国皇帝。942年,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其养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放弃对辽国称“臣”的外交政策,耶律德光对此大为不满,辽国和后晋由此失和。
944年,耶律德光对后晋发起进攻,两国正式爆发战争。起初,后晋屡败辽国,946年,后晋将领在战争失利后投降耶律德光,并领兵攻克开封,俘虏石重贵,于是,石重贵不得已投降耶律德光。947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把石重贵及其全体家族成员北迁黄龙府,正式灭亡后晋。同年,耶律德光在中原烧杀抢掠的政策导致自己失去民心,最终,耶律德光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放弃中原,并在撤退途中病死。
后晋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出自@史图馆)
后汉的建立者是刘知远。刘知远作为晋高祖石敬瑭的部将,在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晋高祖夺取皇位后,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947年,后晋灭亡后,刘知远在太原称号皇帝,建立后汉,他利用后晋将领和百姓对辽国极度不满的现状,成功驱逐耶律德光,收复开封。
948年,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其儿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性格残暴,屡诛大臣,在950年逼反于国有功的魏博节度使郭威,郭威战争经验丰富,汉隐帝刘承祐不敌,最终兵败被杀,后汉灭亡。
后汉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出自@史图馆)
后周的建立者是郭威。郭威作为汉高祖刘知远的部将,在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汉隐帝刘承祐继位后,郭威在949年领兵平定关中的赵思绾、王景崇、李守贞叛乱,为后汉立下大功。950年,郭威在魏州被逼叛乱后,顺利占领开封,951年,郭威正式称号皇帝,建立后周。郭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迅速稳定了政局。954年,周太祖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
954年,柴荣在高平击败后汉军队,改革军队体制,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此后,周世宗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政策对外扩张,在955年派军队攻克后蜀秦、成、阶、凤四州,又在956年和957年三次亲征南唐,接连攻占扬、滁、光、寿等淮南诸州,958年,南唐皇帝被迫献出江北四州,于是,后周尽得江北之地。959年,柴荣亲征辽国,一举收复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等关南土地后,不幸患病,不久,周世宗柴荣在开封去世,其幼子柴宗训继位。960年,禁军统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废黜柴宗训,称号皇帝,建立宋朝,后周于是灭亡。
后周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出自@史图馆)
以上便是五代的历史,由于篇幅有限,笔者没有详细写出这些政权内部的所有叛变事件,但也可见,朱温、李存勖、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在称帝前都曾担任过藩镇节度使,并倚之为资本,起兵和中央对抗,最终取得成功。用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话来说,就是: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安重荣道出了五代政权更迭的秘密,他在石敬瑭在位时期发动叛乱,但却兵败被杀,成了众多叛乱失败者中的一份子,而不是石敬瑭那样的成功者。
五代十国时期十大名将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将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五代十国时期十大名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顾全武(866年-930年),又称顾和尚,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名将。
顾全武早年曾为僧人,后到钱镠部下从军,因能征善战,积功不断升迁,一直效力于割据两浙的钱氏政权,武肃王钱镠建立吴越国后,任命顾全武为裨将,常侍左右,后授武勇都兵马使,南征北伐,屡立战功,为两浙第一名将。
乾宁三年(896),钱镠的顶头上司董昌在越州称帝,屯兵石侯。钱镠奉诏讨贼,命顾全武督师,五月围越州,董去帝号,复称节度使。旋挥师破越州,俘杀董昌,以功加检校太保、明州刺史。次年率师从海路破董昌余部于嘉禾(今嘉兴)城外,继取苏州、无锡诸郡县,官至指挥使。后又出使淮南,促成两浙与淮南的联姻,使钱镠顺利平定了武勇都之乱。长兴元年(930年),顾全武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根据史书记载,顾全武屡次率兵与杨行密建立的吴国作战,除败于淮南名将李神福一次外,基本无败绩。
代表战役:讨大越罗平国之战,擒董昌,收复苏州之战,败南吴将田頵、周本,擒秦裴。
九、史建瑭(875-921年),字国宝,雁门郡代州(治今山西代县)人,九府都督史敬思之子,唐末五代时期沙陀族名将。
史建瑭少以父荫,在军中任职,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和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得到器重。史建瑭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为一员屡立战功、智勇双全的名将,世称“史先锋”,因功授检校司空、改任贝、相二州刺史。龙德元年(921年),从阎宝征讨镇州张文礼,为流矢所中,卒于军中,时年四十六岁。
八、郭崇韬(约865年~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谋臣、宰相、名将、军事家、战略家。
历仕两代三主,唐僖宗后期,作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累典事务,廉洁干练。大顺元年(890),李克修死后,改任李克用典谒。天佑十四年(917),李存勖以为中门副使,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机要。
郭崇韬文武双全,富有谋略。他做上中门使后,又步步升迁,成为李存勖手下重臣。天佑二十年(923),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郭崇韬拜兵部尚书、枢密使。
后梁与晋对峙四十年,郭崇韬多次在与后梁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后来又是郭崇韬献计李存勖奇袭后梁国都汴州,一战灭后梁,立下首功。在这位富有韬略的名将带领下,六万后唐军势如破竹,只用了两个月就灭了前蜀。他以佐命之臣之功加授侍中、冀州节度使,封赵郡公,食邑二千户,赐铁券,恕十死。
灭亡蜀国,大功一件,郭崇韬志得意满,一些小细节就不太注意,所以得罪了李继岌身边的宦官,这群人最擅长挑拨离间,本来李继岌与郭崇韬关系还不错,后来在宦官的添油加醋中伤下,李继岌埋下伏兵,将郭崇韬锤死在地上。郭崇韬的五个儿子全部遇难,两个孙子则幸免于难。
七、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今山东鄄城县)。唐末五代时期朱温手下将领初参加黄巢起义军。中和四年,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葛从周于是投靠朱温,从平秦宗权,破朱宣,败时溥,下三州(洺州、刑州、磁州),屡立战功,表封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朱温称帝后,拜左金吾卫上将军,以疾致仕,拜右卫上将军,居于偃师。朱友贞即位,授潞州节度使,加授检校太师、兼侍中,进封为陈留郡王,卒于家中,追赠太尉。
代表战役:讨蔡州之战,平秦宗权,助朱温平定天平军,破朱瑄,征讨徐州,败时溥。
六、符存审,原名存,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因被赐为李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
生平简介:符存审是有名的五代后唐名将。符存审因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之赐国姓,故史册又载其为李存审。直到后晋时期他的儿子符彦饶复归本姓。符存审一生历经百战,却未尝败绩,曾多次与后梁交战并击破朱温、驱逐北漠契丹,与周德威齐名。并且在欧阳修所撰写的《新五代史》里,他是列传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余人因获授国姓皆被记载为“李”姓。
符存审少年时性格十分豪迈,重侠义精神,而且他足智多谋,非常喜欢跟大家讨论兵法。到了唐末中和年间,河南一带强盗四起,民不聊生。生逢乱世的符存审悲天悯人,他追随光州刺史李罕之上沙场。后来李罕之因为不敌蔡文权而放弃光州转而投奔诸葛爽,符存审也跟着他到了河阳担任小校一职,屡战有功。诸葛爽死后李罕之等人逃到了怀州,部下不满其生性残暴而纷纷四散,符存审此时跟随了晋王李克用,就此展开了其南征北伐的战争生涯。
同光二年四月,朝廷本来已经决定要授符存审宣武节度使、蕃汉马步军总管,只可惜诏告未至,符存审五月十五日便卒于幽州官舍,享年六十三,后下葬于太原。符存审的遗言陈述没有得到圣上面觐,言词凄惋,庄宗闻讯后痛苦良久,废朝三日,又追赠符存审为尚书令,谥号同忠烈扶天启运功臣,并被追封为秦王。
五、周德威是五代时期的名将,跟随晋王李克用打天下,是后晋的一员猛将。李克用在中原争霸时,重用周德威,周德威同后唐作战,同契丹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五代十国那个战乱时期,周德威是一颗闪耀的将星。但是在胡柳坡一战中,周德威不幸捐躯。
人物生平简介:周德威出生于河北之地,河北在当时是四战之地,并且因为是农业基地,受到各方面势力的虎视。周德威从小在边塞地区参战,练就了一身武艺,后来被晋王李克用得知,李克用开始重用周德威。
周德威在同后梁军队作战的时候异常勇猛,当时后梁的军队中,都知道周德威的大名。后梁大将陈章想要生擒周德威,以此换取朱温所承诺的刺史之职。周德威在与陈章作战的时候,采用假装失败的方法,引诱陈章中计,最终打败了陈章。
与契丹作战也是周德威简介中必须提到的。契丹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军队以骑兵为主。周德威面对契丹的骑兵,让步兵采用大阵的形式对付契丹骑兵,并且让自己的骑兵去攻击契丹的骑兵。契丹屡次侵入河北,但都被周德威挫败。
周德威是一员猛将。在胡柳坡战役中,李克用只带少量骑兵攻击后梁的大营,但是却被后梁的军队围困。周德威听说后,带领骑兵去援救李克用,虽然周德威救下了李克用,但是自己却丢掉了性命。
人物评价:周德威不仅有勇,还有谋略。晋王李克用评价周德威有勇有谋。与后梁在邯郸城作战的时候,周德威佯装失败,退出了邯郸城。后梁的军队攻占了邯郸城,认为周德威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只是徒有虚名,因此后梁的军队大举进入河北境内。周德威趁后梁军队骄傲轻敌、分兵多路的机会一举将后梁的军队歼灭。
周德威评价中需要提到他的忠诚。周德威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李克用将他提拔起来,他一直效忠李克用。后梁皇帝朱温多次派人拉拢周德威,周德威不为所动,当时朱温占据中原的五个省份,而李克用只有一个省份。周德威对于朱温的高官厚禄根本不为所动。
周德威评价中也要提到他的军事才能。周德威长期在河北地区作战,在北面同契丹军作战,契丹军以骑兵为主。在南面同后梁军作战,后梁军以步兵为主。因此周德威积累了很多作战经验。他熟悉骑兵战术与步兵战术,在与契丹、后梁的作战中屡次取胜。
周德威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武将争雄的时期。周德威长期生活在战争中,练就了不凡的军事才能,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武将。
四、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时吴国建立者。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杨行密应召入伍,后被唐兵俘获。庐州刺使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遂被庐州府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期满回到庐州,都将要他再次出戍。行前问其还缺什么,杨行密愤然说:“惟少公头尔!”随即将其斩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为虓勇无行者”,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使。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其势力向淮河以南等地扩展。
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被淮南节度使高骈任命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人,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法,打败毕师铎部,占领扬州。便派使者到大梁,向兼任淮南节度使的朱温示归,朱温只好任命杨行密为淮南留后。
文德元年(888年),杨行密率兵攻打宣州获胜,次年,唐廷任命他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派大将田頵等分别攻取苏州、常州、镇江。大顺二年(891年),又攻取了滁州、和县,势力不断扩张。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苏淮安),威胁占据扬州的孙儒。孙率50万大兵,进攻宣州,围困扬州城,杨行密以“避其锋,背城坚栅、以逸待劳”的战法,使孙儒“兵饥、又大疫”,被击败擒杀。杨行密并其部,选编5000兵士为亲兵,给予特殊待遇,成为“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复取扬州后,唐廷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乾宁二年(895年),唐廷加杨行密为校检太傅(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唐昭宗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同年昇州(今南京)刺使冯弘铎来附,他又派田頵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杨的吴地政权地盘已具雏形。占据大梁(今开封)的朱温,先派汴军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杨。8月又派汴军葛从周率步骑万人,从霍邱渡淮河为西路,令厐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进攻杨行密部。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一面令朱谨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厐师古被杀,其余各军勉强北归。天复元年(901年),杨行密派李神福于浙江临安,打败了钱镠,擒其将领顾全武回师,次年,冯弘铎率部叛变,被打败后,杨宽容并任其为昇州(今南京)节度使。
天复二年(902年),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次年,与朱温汴军大战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后平叛钱镠于南京,平叛安仁义于常州。自此,杨行密正式成为唐朝的藩王,他两次率军击败后梁的入侵,两次平定叛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统一了吴地。
杨行密统一吴地后,重视农桑,采取“节用安民”的方法,抚定江淮,千里江淮重现繁华景象。身为淮南节度使,还穿着带补丁衣服。任吴王时,曾在合肥大蜀山建有行宫。
天祐五年(905年)10月,杨行密病重,任命儿子杨渥为淮南留后,11月杨行密病逝 ,终年54岁,谥号武忠。其长子杨渥、其女百花公主,护送棺柩回庐州。清嘉庆《合肥县志》载:“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贞观十一年(920年)其四子杨溥继兄位,顺义七年(927年)改年号为乾贞,即皇帝位,称睿圣文明光孝皇帝,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陵曰兴陵。
三、高思继(860—895),五代十国名将,四季拳创始人,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后唐妫州(今河北涿鹿)人,高顺励之子。和兄弟高思祥皆以武勇称。初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戍将。后归李克用,拜为中军都指挥使,昆仲分掌燕兵。
高思继的一生都在为后唐效力,就连他本人,也是惨死于和后梁的交战之中。
话说,高思继和王彦章一生共交手两次,第一次交手,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最终只能各自回营。第二次交手,为了战胜高思继,王彦章只得使计诈败诱高思继追来,遂使回马枪杀之。
就这样,高思继惨死于王彦章之手,但这并不影响其与王彦章并列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家枪威震天下。
只可惜其后世子孙位高权重,权倾一方,最终被后唐皇帝屠尽全族。
二、王彦章(863—923),五代时期后梁名将。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字贤明,一作子明。骁勇有力。事朱温,每战,持铁枪冲坚陷阵,军中号“王铁枪”。后梁建立,先后为濮、澶州刺史,汝、郑州防御使,许、滑州节度使。常为先锋,与李存勖军对垒。龙德三年(923),晋王李存勖称帝建后唐,后梁失郓州,他临危受命为北面招讨使。时后唐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王彦章攻下德胜南城,率舟师攻杨刘,凡百余战,后唐以大军来援乃退。后屯兵兖、郓之境,为李嗣源所袭,退保中都,又败,被擒。庄宗欲全活之,对曰:“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遂被杀。
代表战役:德胜口之战,三日击退晋军,取德胜南、北两城。
一、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代州飞狐县(今山西省灵丘县)人,粟特族。唐末著名的猛将。
生平简介:李存孝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本名叫安敬思,突厥族,天生力气大,英勇善战,功夫了得。晋王李克用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收为义子,成为众多太保中的一员,因为排行十三,所以人称十三太保。
唐末逐渐打破了之前的统一局面,多股势力各占一方,当时的晋王李克用与孟方立为了洺、邢、磁这几个州常年交战。公元889年,李克用再次举兵孟方立,李存孝也参与其中,跟李罕之一起打败了孟方立的堂弟孟迁,并占领了磁州和洺州。晋军打败孟方立军队,孟方立自杀,孟迁继位,并向朱温求救。李克用知道后,立马派李存孝进攻邢州,孟迁兵败投降。
之后,李存孝参与了李谠与李罕之的战争,救援李罕之,抓了新任潞州节度使孙揆,击退了汴将李谠,攻占了滁州。李存孝因为李克用没有委任他为昭义留后而对其心存怨言。后来李存孝又占领了晋州、绛州等地,为晋军立了不少功。
而后带兵攻打赵王王镕,受到李存信诬陷,投降唐昭宗,出任邢洺磁节度使。乾宁元年(894年),受到李克用的围攻,兵败出降,处死于太原。
五代十国时期五大名将排行榜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一段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直至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前。这一时期被合称为五代与十国。五代包括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而十国则分布在中原以外的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等地。
这个时期因为政权更迭频繁,史书记载相对简单,让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对当时的武将也知之甚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一些猛将以及他们的武力排名。
第一名:李存孝
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突厥族沙陀人,晋王李克用的养子。他被赞誉为“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李存孝武艺盖世无双,勇力绝人,擅使一条毕燕挝。
在讨伐黄巢起义军时,李存孝曾率十八骑冲杀黄巢八万人马,冲进长安、焚烧粮仓,把黄巢军杀得片甲不留。不幸的是,李存孝后来被陷害,被迫请降,最终遭到分尸。
第二名:史建瑭
史建瑭,出生在雁门郡代州,是白袍将军史敬思之子,被誉为“史先锋”。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世人称之为“史先锋”。史建瑭最终在征讨张文礼时不幸中箭,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六岁。
第三名:王彦章
王彦章是后梁名将,被誉为“天下第一枪”。他擅使一条大铁枪,常持铁枪冲锋陷阵,是后梁朱温手下的第一猛将。然而,他最终在与晋王李克用的大战中被擒杀,时年60岁。
第四名:高思继
高思继以“白马银枪”著称,是后唐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