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端午节相关的六个故事,你们知道吗?
#夏日生活打卡季#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眷念屈原投身汨罗江,形成了端午节。但你知道吗,在我国不同的几个地方,一共有六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
纪念介子推
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介子推《龙蛇歌》
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老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拒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但有一说粽子也是当时寒食的一种。因为怀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二,
纪念屈原
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另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在著作《续齐谐记》中才首次出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贬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楚国人在汨罗江上泛着竹筏,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却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此外,为了不让江中鱼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许多糯米食品,这被认为是粽子的来源。
三,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四,
纪念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五,
纪念孝女曹娥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誊写的《孝女曹娥碑》文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众人惊诧不已。此事一时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镇即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人们自发捐资建庙慰其孝心。
六,
纪念周处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呀!
#时光里的端午#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一个小镇上,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便会忙碌起来。街上挂起了五彩缤纷的艾草,门前悬挂着五颜六色的饰品,带着香包和五色丝线的孩子们在街上奔跑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镇上有一家老人,叫做安康,他是个长者,生活在一个小木屋里。每到端午节,他都会拿出一个大锅,在厨房里煮起粽子。他做的粽子比别人的都香,比别人的都大,这让很多人都对他产生了好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今年的端午节,安康又开始了他的忙碌生活。他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着,煮着他的大粽子。但是,这一次,他偷偷地弯着腰,有些感觉不适,但他却一直坚持着。他煮了一整天,煮到深夜,累到躺在了床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二天,当村里的人来到安康的屋子时,才发现他不见了。他们找了半天,后来才发现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大家都悲痛欲绝,但令人感动的是,安康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大粽子,在粽子内,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岁一安康,请吃我做的粽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此以后,每到端午节,村里的人都会准备着粽子,他们会想着安康的好,想着他为大家做的粽子,想着那张纸条。尽管安康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会一直留在这个小镇上。
这群幼儿园娃“香”约端午,“粽”享童趣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任徐娇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为了传承中华传统节日,让幼儿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更好地了解、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日前,杭州市钱塘区听涛幼儿园开展了“‘香’约端午·‘粽’享童趣”端午节活动。
端午知多少
话端午
老师们生动形象地向孩子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孩子们知道了诗人屈原的故事,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知道了艾草、菖蒲有驱赶蚊虫的作用。
巧手过端午
挂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挂艾叶是为了驱病、防蚊、辟邪。 将艾草、菖蒲等用绳子捆绑成为一束,悬挂在门上,或者是窗户边上具有有辟邪、驱病的寓意。
绘端午
端午节的味道是粽叶的香味,是看到煮粽子时蒸汽一团团地往外冒,是品尝软糯香甜粽子的幸福感。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灵巧的小手一动,可爱的粽子宝宝、充满创意的龙舟等作品,呈现在眼前。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龙舟起,粽飘香,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瞧,端午节的热闹也是涌动的江水,是一艘艘昂首前进的龙舟。宝贝们正在“赛”龙舟呢!
趣味过端午
穿五彩绳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中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节戴五彩绳的习俗,五彩线象征五色龙,俗称“长命线”,系五彩线可以压邪避毒,长命百岁。丝丝彩线环绕手腕,寄托着美好祝福,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趣味投壶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投壶即“投箭入壶”,由射礼演变而来。小朋友们穿着汉服和含有中国元素服装,通过投壶小游戏,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走进端午,体会到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在浓厚的氛围中深化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节相关的三个民间故事
一,曹娥端午节救父投曹娥江的故事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的曹娥才十四岁,每天每夜沿着江边哭喊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之后,曹娥在农历五月五日也投江自尽,五天之后被村里人找到。孝女曹娥虽然死了,但是她却能找到她父亲的尸首,并把他背到了江堤边,人们看到这个场景十分感动,认为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当地父老乡亲帮忙埋葬曹家父女后,又在曹娥投江的旁边建造了一座曹娥庙,造了她的塑像,尊她为孝女娘娘,并把小渔村叫做曹娥村,把那条江改成了曹娥江。每到曹娥跳水投江的那一天,曹娥庙里都会举行很盛大的庙会,很多乡亲都会来祭拜孝女娘娘,同时题词送匾来赞扬她的美德。
二,伍子胥端午节被投钱塘江的故事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的死,也预示着吴国灭亡不远了。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悔之晚矣。死前唯一的请求,是以三寸布帛盖住双目,以示自己死后无面目去见伍子胥。
三,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 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想到以身殉国,以死明志,誓死不当亡国奴!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