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朱字五行属什么属性(朱字五行属什么)

朱字五行属什么属性(朱字五行属什么)

道教青词,专供天界仙真阅读的文字

转载自嗣汉天师府

何为“青词”

青词,又称青辞、清词,亦名绿章,是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奏告文书。唐李肇《翰林志》:“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宋程大昌《演繁露》:“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纸朱字,名为青词绿章,即青词,谓以绿纸为表章也。”

这些文献的记载,都表明了青词的用途。青词的传承历史悠久,早期道教科仪的上章仪式,章文就是用青纸书写。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十五阐释青纸朱书说:

"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炁,纸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词,词所以捈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阳之精。书以朱,以类而感格。"

由此看来,道教青词的青纸朱书,其颜色就蕴涵着宗教象征意义,也因此在科仪文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词书写的规制

书写青词须选用上等青纸,要求不能有玷污破损,一幅青词纸长一尺二寸,要使用小楷朱笔书写。道教认为青纸朱书,是表披肝沥血之意,因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行理论中为青色,而红色的血则表示斋者心诚。能否写得一手好青词,既是书写者文才的展示,也是道学修养的体现。

青词有严谨的书写格式,每首青词书字不能超过十七行,每行不拘字数,前空一掌,后空两掌。青词开始部分是“启圣”,启圣以后的正文不得超过十六句,应直述奏请事项。因青词是表达斋主之诚切,要求辞旨简而不华,实而不芜,不可堆砌华丽词藻,行文以质朴为上,这是青词与世俗骈文风格之不同处。

青词有严格的书写禁忌规定,书青词者当斋戒入静室,香案上敷净巾、朱笔、朱盏,口含妙香,闭气书写,一气呵成。不得中途搁笔与他人谈话,书词时须至诚严洁,纸不得飞落地上,衣袖等不得沾拂词文。书写完毕后盖三炁玉章,以黄纸三寸腰封,用引进状裹青词放入方函,方函两头盖太上印,以备斋醮坛场使用。引进状的纸依青词纸大小,用以裹封青词。

青词传播的意义

道教称青词为“四六金文”,多用骈文。骈文盛行于两晋南朝,隋唐时朝廷的表章诏诰即用骈体撰写。青词作为敬呈天神的文书,亦沿袭世俗表奏文体并予以神圣化。由于青词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行用,因此历代文士有关四六体的文论,几乎都要论及道教的青词。青词在形式上摹仿世俗文书,但内在的宗教旨趣与功能,与世俗文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作为在斋醮科仪中敬献天神的词文,其实是表达道教思想的一种工具,同时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也有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历史上道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青词也随道教文化传播进邻国。如韩国《东文选》收录了多篇青词,是隋唐以后道教传入高丽后使用的青词,说明青词在高丽社会及文坛产生一定影响。道教青词涉及宗教学、文学的诸多层面,是道教有力推动传统文学发展的又一例证 。

聆听汉字之美:《花草字传》,了解“李”

(张一清 著 / 梁 艳 读)

“李”上边的“木”表示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下边的“子”表示字的读音;上下合在一起指的是一种落叶乔木,也指这种树木结的果实。

例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按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罗愿《尔雅翼》的说法 :“李乃木之多子者,故字从木、子。”

可是根据一般常识,挂果能力较强的果树绝不会只有李子树一种,那么,就像李时珍提出的疑问一样:“窃谓木之多子者多矣,何独李称木子耶?”

孟蜀宫妓图 明 唐寅

幸好,善于刨根问底的考据传统使得李时珍并没有停留在摆出问题上,峰回路转。

他从《素问》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也。则李于五果属木,故得专称尔。”

也就是说,依照传统阴阳五行观念,以及五行与四方、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李”与肝脏、与东方对应,而肝脏和东方恰恰属木。

这就诠释了“李”字由“木”和“子”构成的缘由。

由此可见,汉字之中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老子骑牛图 北宋 晁补之

古人咏“李”的诗文也不在少数,例如魏文帝曹丕写给三国时期文学家吴质的《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南北朝时期文人沈约也曾作《咏麦李》诗:“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

根据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编纂的文言小说丛书《说郛》引无名氏作《玄池说林》,古代的时候人们还认为:立夏时饮用李汁酒,可以使女性容颜美丽,于是就产生了“驻色酒”一说。

李花白燕图 明 周之冕

另外,在现在河南、安徽的某些地区,人们把李子又称作“灰子”。

这一方面是因为李子成熟之后表面确实覆盖着一层灰色物质;另一方面,据说这里面还蕴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灰子”这种名称源自安徽亳州的地方话。

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是公神化气之后寄胎于玄妙王女儿理氏腹中,而理氏吃了一个上天降下的李子后,化而有身孕。

因此,老子出世之后就以“李”为姓,名叫李耳,也称李子。

由于圣人名字属于民众的禁忌,所以水果“李子”从此就将自家名姓让位给老子,而自己则改称“灰子”了。

传统文化美学连连看,取名实用技巧对对碰

小姓名,大乾坤。

从古到今,姓名学研究浩如烟海,姓名学著作汗牛充栋。一般人一没那么多闲功夫,二也没那个必要啃啃啃。今天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尽量简单地说几个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对称&协调

对称

对称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表现。古语有云:“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里里外外皆均衡妥帖,方为“美”。对称即是这样的美。从姓名学的角度,就是姓名的分别从字形,读音,意境、吉利的维度,通过内在的协调、反应,联系,融合,达到一种简单的确定的美感。

建筑师梁思成曾说过:“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放眼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园林无不有着对称庄重之美。对称的美,是从心底生出的庄重与大气,给予人庄重之美。刘邦,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陈廷敬,……古往今来大部分王侯将相的名字大部分的是很庄重的

对称的美,还在于平衡与安心。人们穿的衣裳上,花鸟蝶影相互呼应,从不落单,盘扣亦是两两相对,环环相扣。古时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寻常百姓家住的院子,也是对称分布,内里是长幼有序,不慌不忙的秩序。家中的座椅、摆设,均要成双成对,从不含糊。对称的美,是一种让人有安心感,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平衡之美。从姓名的角度,不仅仅是字形的平衡,更多的还有五行八字这方面的平衡(如果在乎的话)。

俗话说:好事成双。中国人最喜欢成双成对的美好寓意。因此,对称的美,亦是圆满吉祥的美。耳饰,总是一对,各自独立却又互相照应。;器物上的纹样,最喜对称,仿佛无限的循环;亭台楼阁,看似分离,却又和谐对称;诗词,“天对地、日对月、楼对阁、晚照对晴空……”,对仗优雅;每一种对称都是中国人对圆满的期许,对和谐的追求。对称之美,透露着的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秩序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平衡艺术,更是中国人追求称心如意的圆满之美。这方面的姓名就最好理解了,哪一个不是需要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哪一个不是追求美满幸福,成龙变凤?

协调

协调就是使名字的读音,形态,意境的这种内在联系性和谐合适美观。本文的侧重说的形态方面。白纸一张似云烟,落笔成文步青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我们的名字写在纸上跃然纸上,有立体感,有美感。

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字的轻重,不仅与笔画的多寡有关,还与字的结构有关。准确说,应该是字体的重心。。

天真的以为那汉字放进田字格,然后对角线的焦点就是重心,这是大错特错!

飞和户,产和气的重心一样吗?曰和月的姿态一样吗?千样字千样态。

比如”朱“这个姓,重心在中线上吗?没有,偏了些许。再详看其姿态,用一个并不准确的书法学的词来形容一下,垂露,即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

也就是说,中间一道竖,顶天立地,两侧撇捺张扬,却不凌乱。所以,朱字不适合托底横的字,朱川,朱禾,应当说比朱园,朱墨从结构上要更协调一些。

总而言之,协调要轻重相宜,疏密有致,字貌一致。

拆字&合字

拆字

本文所谓拆字,就是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不讨论称“测字”、“破字”、“相字”等那个拆字,虽然作为传统文化玄学的一部分这个也非常有趣。当下流行姓名嵌父母姓氏,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拆字。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些姓氏的字形有过这样分析:  

  江,从水,工声。 张,从弓,长声。 柏,从木,白声。

  姜,从女,羊声。 邵,从邑,召声。 周,从用,口。

  唐,从口,庚声。 章,从音,从十。 冀,从北,异声。

  孙,从子,从系。  

拆字法命名举例:  

  董禾子(季) 贺今山(岑) 穆加贝(贺)

  周午言(许) 于广龙(庞) 包古月(胡)

  刘公羽(翁) 林尚巾(常) 范元阜(阮) 

  推而广之,使用其他普通字眼儿为名也可以采用拆字法。比如:

  丁义人(仪) 元况心(悦) 尤东木(栋)

  文大可(奇) 王九日(旭) 石雨辰(震)

  梁乃禾(秀) 陈日华(晔) 吴方舟(舫)

  李一弓(引) 武三原(源) 柳如心(恕)

  袁一宁(宇) 马丁戊(成) 张重日(昌)

  华公木(松) 贺高山(嵩) 冯日京(景)

合字

所谓的合字,就是拆字的反道。

比如林夕——梦,王月——玥,

比如爸爸性高,妈妈姓嵩,孩子叫高山,爸爸姓古,妈妈姓胡,孩子叫古月,爸爸姓午,妈妈姓许,孩子叫午言。

不懂你的人觉得平平无奇,懂你的人会是念念不忘。

兼容&删减

兼容

这里说的兼容就是将姓氏融合进名字当中,一般以字形上的糅合多见,而不是字义上的糅合那自然是有“更上一层楼”的妙处。

比如,常——常嫦,林——林森,石——石磊,金——金鑫,韦——韦韬,韦韫...

这种方法属于别出心裁取胜,如果很在意五行八字这方面的话,可能不是很适用,因为两个字的属性很有可能一样,限制了姓名的五行八字调理。

从适用性来说,像王、马、万、车、习等作为部首的姓氏选择面大一些,仔细斟酌,容易取出好名字来。像韩、黎、陶、谭这种就没法应用此法了,这应该是拆字的菜了。

删减

实际上这所谓的删减就是为了姓名字形整体的协调,根据姓的情况,可以对字的偏旁进行适当的删减。

比如,席晴曙——席晴暑,王安碾——王安石,李四耀——李四光,头轻脚重的感觉明显改善。

点到为止,不展开说了,有些例子不好举,有的条友说对名人的名字增增减减改来改去对人家不尊重。

勾连&留白

勾连

姓名的书写,勾连的问题容易忽略,但事实上还是得注意,非常简单的体会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进而避免,省的后面发现了后悔莫及。

我们现在的书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可传统上也有从右往左写的。历史上更是竖向书写,从左到右是常态。名字写出来,横,纵都看一看,再做决定。

横向书写时,即左右结构,举个例子,林昆,听着挺好,粗看也不错的名字,可写出来一看,木棍,尴尬不尴尬。

纵向书写时,即上下结构。举个例子,楚虹,林蛋工???

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姓名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使整个姓名画面感、结构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看似寻常字眼,却余韵悠长。达到“无声胜有声,无物胜有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艺术效果。

吴淡如,唐司空图的《诗品》有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特别有气质。

雪千寻,八尺一寻,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原驰蜡象,既有诗意又有气势。

曹知白,元代著名画家,以计白当黑的原则终成清疏简淡的风格。

坦白说,这是一种追求,具体应用来说,很需要功力的。